浅谈从“肝”论治失眠
2015-02-12余运影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吴炳煌教授名老中医工作室福建福州350001
余运影(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 吴炳煌教授名老中医工作室,福建 福州 350001)
浅谈从“肝”论治失眠
余运影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 吴炳煌教授名老中医工作室,福建 福州 350001)
目的:探讨运用针灸、中药等中医药手段治疗“肝”性失眠的效果。方法:从典型的临床案例进行分析。结果:案例都取得满意效果。结论:从肝论治能显著改善睡眠质量。
失眠;针灸;中药
失眠,祖国医学又称“不寐”“不得卧”“卧不安”“目不瞑”等,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难以入寐,或睡中易醒,醒后不能再寐,或时寐时醒;重者彻夜不寐[1]。究其病因病机,错综复杂,每每与五脏相关,与情志、体质、心理等因素相连。古人多认为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等脏亦关系密切。但在临证中发现,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以及社会各方面压力的加剧,越来越多因素均可引起人们的情志变化,导致疾病的发生[2]。因肝脏功能失调而导致不寐的患者日益多见。现浅谈如下,以飨同道。
1 不寐与肝的关系
肝为五脏之一,为刚脏,与胆相连,主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与人体气血运行密切相关。若其抑郁过甚,条达不畅,则致人体气机壅滞不利,脏腑功能失调,遂夜寐不安。或尽力谋虑,月事时下,肝血被伤。肝主藏血,阳火扰动血室,夜卧之时血难归于肝,肝魂无所藏,亦致多梦,夜卧不宁。脾为太阴湿土,主运化。若肝木太旺,横逆乘脾;或脾土素虚,亦易被土乘,则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乏源,不能养心安神,亦致不寐。
2 不寐从肝论治
2.1 肝气郁结
临床表现:不寐,多梦,急躁易怒,善太息,或胸胁胀满,女子经前乳房胀痛;舌质暗苔薄白,脉弦。防治:疏肝理气、解郁安神。嘱放松心情,将心中的闷气与亲友述说,条畅情志是关键。针取太冲、三阴交、内关、风池、等穴;浅针取风池、神庭、镇静、山根等穴。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验案:陈某,女,38岁,2014年2月15日初诊。患者失眠已十余年;常因心烦不能入睡;平素急躁易怒,常感腹胀、心慌、胸闷,常有左侧头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辨证:患者情志不遂,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故急躁易怒,左侧头痛;气机不利,心神被扰,则心烦、心慌,不能入睡;脉弦亦为肝气郁结之象。处方:针灸太冲穴、三阴交、内关穴、风池穴。所有穴位取双侧,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浅针:镇静穴,山根穴。中药:柴胡12g、白芍12g、枳壳9g、甘草5g、佛手12g、青皮10g、陈皮10g、炒枣仁20g、合欢皮20g、山楂20g。7剂,水煎服,日1剂。每日1次,7日为1疗程。
按:方取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为君,配佛手、枳壳、青皮等疏肝理气,以解肝郁;当归养血行血,白芍、炙甘草柔肝缓急;炒枣仁、合欢皮养心安神。全方共奏疏肝解郁,养心安神之效。针取太冲、三阴交平肝降火,内关宽胸理气、宁心安神,风池疏调胆经而止头痛;浅针刺激镇静、山根等穴,以疏通头部经络,宣导气血。诸穴配合,共奏疏肝解郁安神之效。以上治疗,四诊后失眠心烦等症皆减。嘱其畅情志,清淡饮食,慎起居,睡眠渐复正常。
2.2 肝血不足
临床表现:不寐,急躁,身困乏力,面色少华,视物模糊,女子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治法:疏肝养血安神。治疗:针取三阴交、血海、神门等穴。浅针取神庭、镇静、山根等穴[3-5]。方用酸枣仁汤加减。
验案:陈某,女,32岁,2014年10月14日初诊。患者失眠5个月。入睡困难,易醒,醒后难以入睡。身困乏力,健忘,月经量少,两日即净。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辨治:患者身困,健忘,月经量少,属肝郁血虚之证。肝血不足,神失所养,故夜寐不宁,身困、健忘;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血不足,经血亦亏,故经行两日即净。治以养肝补血安神。处方:中药:炒枣仁20g、当归12g、川芎9g、白芍12g、生地9g、茯神15g、柴胡9g、甘草5g。7剂,水煎服,日1剂。针灸:三阴交、神门、血海、印堂。所有穴位取双侧,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
按:方取酸枣仁汤加减。针取神门、印堂宁心安神以治其标,补三阴交、血海养肝血,以治其本。诸穴合用,以养血安神,穴简力专。方中炒枣仁养肝血、安心神;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培土养肝;白芍养血柔肝,合生地、当归、川芎,又有四物汤补血之意。全方养肝血、宁心神,药与证合。
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入睡困难渐减轻,睡眠时间渐延长,后可安睡6h以上。余症亦减轻。
2.3 肝脾不和
临床表现:不寐,多梦,急躁,胸闷,身困,纳呆,便溏,月经不调。舌淡苔白,脉弦细。治法:疏肝健脾安神。针取心俞、脾俞、神庭等穴。针灸:三阴交、足三里、上巨虚、手三里、神庭。所有穴位取双侧,方用逍遥散加减。
验案:李某,男,41岁,2014年7月16日初诊。患者失眠1年。入睡困难,眠浅,头昏,身困,平素情志不畅,纳呆,大便溏,3次/日。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细弦。辨治:证属肝郁脾虚。辨治:患者平素情志不畅,肝失疏泄,肝气乘脾,致土壅木郁,脾胃功能失职,故纳呆,大便溏。肝脾不调,则身困乏力,食少。脾虚不荣,气血不足,脉道不充,故脉细。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细为肝郁脾虚之象。治当疏肝健脾安神。处方:针灸:三阴交、足三里、上巨虚、手三里、神庭。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中药:柴胡9g、当归9g、白芍6g、茯神15g、白术9g、薄荷3g、酸枣仁30g、炙甘草3g、夜交藤15g、远志10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方取逍遥散加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白术、茯神益气健脾宁神,合柴胡,使木郁得解,土虚得补;薄荷理气疏肝;当归、白芍补养肝血;甘草补气缓急;茯神、酸枣仁、夜交藤、远志宁心安神。本方用之得当,其效自现。针取三阴交健肝脾,足三里上巨虚益气养血,神庭清利头目,宁神静心。
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失眠减轻,大便转常。半年后随诊,病情稳定,无复发。
3 结语
失眠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与肝密切相关。肝能条畅气,从肝预防治疗能显著改善睡眠质量,还能从根本上调畅全身气机,使气血调和,五脏功能协调一致。
[1] 严隽陶.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86.
[2] 黄瑞红,王艳红,罗惠珍.从肝气郁结论情志与健康的关系[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3,15(3):146.
[3] 熊秀蓉,陈旭军,梁栋富,等.浅针治疗失眠45例[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3,13(5):44-45
[4] 郑雪峰,龚德贵,李沛.吴炳煌教授运用浅针疗法临床经验举隅[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6):724-725.
[5] 龚德贵,黄国芳.浅针在治疗失眠中的特殊作用[J].福建中医药,2012,43(2):50-52.
(责任编辑:魏 晓)
2015-04-08
余运影(1983-),男,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针灸推拿学。
R256.23
A
1673-2197(2015)15-0071-01
10.11954/ytctyy.201515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