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总体国家安全观”: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战略维度

2015-02-12李月云宿州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铜陵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价值观核心

李月云(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总体国家安全观”: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战略维度

李月云
(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的内部决策都难以撇开国际环境的因素,新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软实力竞争和文化输出给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诉求带来诸多困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国际竞争文化转向的国内反映,也是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整合的现实需要;在总体国家安全的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需要超越传统的单一思政教育视野,从国家战略的层面上审视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当代意义。

总体国家安全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输出;文化建设;网络外交

全球性的传播使得任何“地方性”诉求都变得史无前例的艰难,在“全球-地方”的抗衡与守成运动中,后发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化安全受到空前挤压。高校作为一国文化传承传播、创新创造的前沿阵地,因特殊的群体汇聚场所,成为“他者”文化冲锋陷阵的首选。2014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决定,并在其后的“国安委”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安全理念。在这一安全体系中,文化安全与军事、经济、社会、生态等安全一起纳入国家安全的总体布局,其中“文化安全”被赋予总体国家安全的“保障”地位。[1]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野中,高校的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无疑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安全领域。意识形态在一国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高校文化安全教育必须坚守意识形态教育这一阵地,为此,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置于国际竞争的视野中,从国家安全的战略维度加以重视。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绝不是一个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素,也不仅是一个学术话题,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实践。正如清华大学教授林泰教授所说:“高校是社会思潮的集散地和论辩、斗争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寒暑表和主要争夺对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工作能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科学地有说服力回答人们感到困惑的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改革的得失成败,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培养。”[2]因此,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国家安全战略维度将为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诸多困境敞开一条通向实践的可能性路径,也将超越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单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社会学”等“内部视角”带来的实践困惑,从而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框架中敞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意义,为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思考。

一、“软实力”竞争与文化输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语境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话语体系中,权力存在着政治、经济、制度、知识、规范等不同的维度。1990年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以来,全球竞争焦点转向综合国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趋势越加明朗。其后,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1992)、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1993)、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1997)、汤姆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1999)、吉登斯的《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2001)、塞缪尔·亨廷顿《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2010)、布热津斯基的《战略远见:美国与全球权力危机》(2012)、托尼·朱特(Tony Judt)《重估价值:反思被遗忘的20世纪》(2013)等书籍相继向全球释放着秩序重整的信号,其显著的特点是将“文化”软实力置于后冷战时代民族国家全球竞争战略中加以审视。正如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的中文版“序言”(1997)所预言的,“随着冷战的结束,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在全世界,人们正在根据文化来重新界定自己的认同”,“在人类历史上,全球政治首次成了多极的和多文化的。”[3]

全球权力竞争的文化转向最为显著的后果是“软实力”成为各国制定对外政策的理论依据。法国是西方最早、最重视文化软实力以扩大国际话语权的国家。一直以来,法国以其辉煌灿烂的文化引领世界文学、哲学、绘画、雕塑、建筑、电影和思想的潮流。冷战结束后,为了重塑大国形象,同时应对美国强势文化的挤压,法国政府极力倡导和推动“文化多样性”战略,通过构建全球性视听网络构建、政府主导的出版资助计划、文化季年活动、高等教育推广、科技合作等形式,向全球输出法国文化和思想价值观。目前,成立于1883年的“法语联盟”已在全球140多个国家设立了1000多所分校,并在100多个国家建有约220个文化中心。作为大众文化的发源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众文化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潮水般涌入世界各国。目前以形成政府主导、非政府机构执行、民间广泛参与的文化输出格局,并通过《信息与教育交流法案》(1948)、《富布莱特法案》(1961)确保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国家战略地位,形成了以“四大支柱”为依托的较为完备的文化输出体系,其中:(1)“国际传播体系”包括两大通讯社(美联社和合众国际社)和覆盖全球的有线、无线、卫星电视网以及发达的国际互联网,每天用100多种文字,向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多家媒体昼夜传输新闻,日发稿量达到700万字;(2)“教育与文化交流”,包括“富布莱特项目”、“国际访问学者”、“国际青年访问项目”、“美国研究项目”、“图书项目”、“艺术演出”、“英语教学”;(3)“对外援助计划”,其中和平队是执行对外援助的主要机构;(4)“文化产品输出”,包括影视产品、美式新闻、各种日常消费品。美国的大众文化输出具有复杂的属性,其核心是文化渗透和文化控制,对此,美国人并不隐讳,社会学家托德·吉特林(Todd Gittlin)就将美国大众文化的传播界定为美国全球化战略中的“最近的一次行动”,并扬言“它接替了罗马帝国和基督教徒推行的拉丁语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4]近年来,后发现代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制定全球文化战略,以分享国际文化竞争占位。2005年,日本政府出台了文化输出纲领性文件《文化外交的和平国家》报告书,并设立了具有智库性质的“文化外交推进会”作为开展文化外交的咨询机构,报告书明确了日本面向21世纪的文化战略,即要在全世界培养“日本动漫一代”,以塑造“21世纪酷日本”形象,为了实现该战略目标,报告提出要特别关注:(1)“因特网一代”;(2)完善“知日派”网络;(3)推进学生和教育交流,并且锁定了东亚作为21世纪日本酷文化输出的重点区域。[5]鉴于成立于1972年的“国际交流基金”因偏重语言教育在推广日本文化方面的有限性,近年来,日本以建设“文化超级大国”为目标,竭力发展以动漫、电子游戏、时装、饮食、茶道、插花、歌舞伎、日本料理等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产业。2013年安倍政府又以高于往年10倍以上的财政投入大力推进“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国际战略”,在全球开设“日本屋”,以进一步增强日本国际社会的话语权。[6]而韩国则通过“韩流”成功地塑造了韩国的文化大国形象。

近年来,网络的发展则为西方霸权国家的文化输出和文化交锋的新战场,深刻影响着民族国家的整体安全。据麦肯锡统计,目前全球互联网使用者近30亿人,而且这项数据正以每天数十万人的速度增长。2005年2012年,国家间网上数据流量增长了近18倍。[7]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人人都有麦克风”已经不再只是预言,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生产、整合、发布的自媒体;大量社会热点在网上迅速产生、发酵、扩散,先进与落后、文明与丑陋、真善美与假恶丑等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在网络空间的交锋异常激烈,直接关系到网络空间的文明程度和价值导向。[8]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加强国防建设,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2009年以来,美国、俄罗斯、印度、韩国等国组建了“网络部队”,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德国、印度、新西兰、荷兰等国家也相继组建了国家级“网络(信息)安全中心”或类似机构,以确保国家安全在另一战线上的实现。美国还组建了“网络外交研究小组”“全球互联网自由工作组”“网络议题协调办公室”等机构,鼓励民间团体广泛与其他国家开展合作。[9]欧盟则于2010年3月公布了旨在指引欧洲发展的“欧洲2020战略”提出了面向教育的“流动的青年计划”和面向数字社会的“欧洲数字化议程”,以期建立一个单一的“数字市场”,促进开放和具有互操作性的产品和服务,改善在线安全,缩小数字鸿沟。[10]

适应全球竞争文化转向和网络文化交锋的新形式,新世纪以来,文化安全进入中国国际战略的核心。“文化改革”于2000年第一次出现在国家宏观发展规划后,2005年《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将国内文化产业发展与国际文化战略统筹考虑,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新课题,其后的“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2010)和中共中央《关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2011)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一以贯之地体现了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国家行动和越发明朗的文化战略及文化自觉。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的24字价值遵循,就是立足国内社会整合,以积极开放姿态面对国际竞争的文化安全战略。

高校作为一国青年汇聚的场所,知识传承、创新创造的阵地,也往往成为异文化和价值观渗透的前沿,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得失成败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的全局。继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后,2015年1月19日,“中办、国办再以高规格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这个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出台,对于全国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1]

二、社会转型与社会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诉求

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内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离不开国际环境的影响。国际文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无疑给国内社会转型和社会整合提出了新的诉求,在这种背景下,“文化战略成为一种国家战略需求。文化本身不再是手段,而是一种目的。”[12]就当前的中国而言,就是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中国现代化进程。欧阳宏生指出:“我们在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面对的核心价值观构建仍是一个‘现代化’转型议题。”[13]

转型与国家安全密切关联。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就在其《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通过考察古代社会进程描述了现代化水平与社会稳定之间的“U”形曲线关系,即传统社会虽然平穷、落后、愚昧,但社会结构稳定;当现代化进程开启,并取得一定成就后,传统社会内部不稳定因素被激活;而在现代化达到一定高度后,社会再次进入稳定状态,也就是亨廷顿所言:“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就是一个克服社会动荡和政治衰朽的阶段。”[14]在先期进入现代化进程的西方,“社会转型”曾是西方社会学关注的热点话题,爱弥尔.涂尔干针对社会转型的“失范”状态做过描述,“传统的道德发生动摇”与“新的道德尚未提出”、“原有的义务失去往昔的力量”与“明晰而确切的新的义务尚未发现”等诸如此类的矛盾,使得“我们的社会危在旦夕”。[15]在“文化帝国主义”被广泛运用于攫取霸权地位的今天,西方的“民主神话”“新干涉主义”“文化渗透”“人才争夺”等不一而足的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后发现代国家的整体安全构成的影响和冲击是显而易见的,转型发展的外部压力尤为突出。

转型时期的冲突和失范带有一定的必然性,西方国家社会整合理论和实践不无启示价值。20世纪70年代,面对美国的社会转型,美国现代理论的杰出代表帕森斯提出了“文化控制论”以探求疗救转型困境的良药。他将社会功能系统分为文化、社会、人格和行为四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他认为,文化是社会整体得以顺利运行的主要力量,而良好的社会秩序的恢复和建构有赖于个体的行动。文化的功能体现在通过将符合主流价值观要求的信仰、身份认同和语言等符号内化到个体的人格系统,最终成为个体的行动的驱动力。这一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整合的过程。

不同于“文化控制论”的涵养方式,“政治社会化研究”则提出了解决价值观和文化冲突的另一种方案。美国的政治社会化研究与美国三次移民浪潮的出现密切关联。19世纪20年代,美国历史上第三次移民浪潮出现,移民人数达到2350万,人口首次超过1亿。[16]移民带来了价值观和文化的冲突。“政治社会化是一个通过社会互动而形成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17]政治社会化理论认为,要最大化地实现社会整合,须注重社会教育方式方法上“明示的”与“暗示的”合理搭配。“明示的”政治社会化是指公开交流有关政治对象的信息、价值观和情感,“暗示的”实施方式则是通过非政治态度的传播,如借助娱乐的手段对个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化控制论”和“政治社会化研究”根源于美国社会转型的现实,也在美国社会整合实践中被充分利用。在塑造和传播美国主流价值观方面,文化熏陶、教育推动、法律规范、宗教规约、英雄激励、道德吸引等多种方式被运用于公民认同感培育。欧阳宏生在考察了美国媒体价值观传播的历史后,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应注意的三个问题:首先,观念层面上,要注意区分核心价值观的体系性,他指出,在核心价值观的同心圆中,由内而外分为道德观、自然观、群体观、社会观、政治观、民族观和国际观。这些价值观由内而外与具体的个人的距离越来越大,其普适性和牢固性也逐层降低,并指出“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崩溃往往始于最外层”,“国际观是同心圆体系中普适性和牢固性最低的一层”,因此“不能忽视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外层建设”。[18]其次,价值观传播的主体层面上,欧阳宏生提出要在核心价值观认同上取得良好效果,应注意电视媒体与其他社会会媒介的整合以及电视媒体内部价值观取向上的一致性,如目前国内媒体上教育类节目强调社会贡献的价值,而娱乐节目则充满了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崇尚;教育类节目强调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而电视剧和广告以豪华的商品或酒宴刺激人的超前消费等等价值观矛盾现象。再次,在传播对象、传播方式和传播符号的选择上,欧阳宏生建议:“核心价值观要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就需要赢得关键人群、关键机构、关键场所。”并通过“软包装”“硬内核”的方式,注重暗示性传播方式的作用。[19]应该说,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课题,以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发展的目标尚需时日,上述美国价值观培育的理论和实践都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更应认识价值观体系中的不同层次的作用机理,同时在价值观培育的方式和表意符号的选择上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和接受习惯。

三、全球视野与本土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战略维度

鉴于西方文化输出裹挟的价值观渗透,《意见》指明了高校在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时代担当。《意见》指出“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即如刘伟所说,“是抵御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以及各种错误思潮的第一道防线”。[20]而近年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则开辟了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另一主战场,“某种程度上讲,互联网蕴含什么样的主流价值,直接决定着国家民众会呈现怎样的精神风貌;互联网引发什么样的舆论思潮,直接决定着社会秩序朝着哪个方向前行。”“必须要把网上斗争作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21]从实践的层面看,多重复杂因素的交织,使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在坚持“全球视野,本土行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发挥政府、社会、高校主体的协调联动作用,要正确处理好两个关键: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关系、网上与网下的关系。

(一)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对文化的思想建设功能,胡惠林指出,文化及文化结构的任何变动,都意味着一种权力关系、政治关系的变动;文化不仅塑造了社会的政治制度,同时也建构了它的文化制度:一种在政治制度基础上形成的、并且与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文化制度,因此“文化具有政治后果”。[22]武汉大学沈壮海教授则将文化与软实力建设结合起来,指出,“软实力竞争的核心是文化的竞争,实质是价值观的较量。”[23]就高校主体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需要走出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结合起来。

一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融入以高校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结合起来。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方面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素,把意识形态、思想理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这方面不少高校做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如上饶师范学院不断丰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积极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激活地方红色文化基因,推出“纪念方志敏书法大赛”“方志敏精神之旅学术报告会”和“可爱的中国——方志敏作品朗诵比赛”等系列活动,有效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大学文化建设的融合。

二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结合起来。文化经典汇聚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在“经典冷遇”“历史终结”等价值淆乱的背景下,引导学生尤其是文科生学传统文化经典,既是民族认同教育,也是一种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化解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带来的认同危机问题。

三是要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融入人文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之中。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富有知识和情感双重要素,通过对历史、社会知识的认知能够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史感和时代感,增强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对道德文化符号的再现和阐释,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的培养和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同时为文化强国建设找到深厚的文化根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韩震总结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所具有“方向引领”“价值引领”“文化传承”功能;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贺耀敏则将其称作“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24]

(二)网上与网下的关系

如果说正确处理好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能有效解决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做什么”的问题,那么,网上与网下关系的处理将聚焦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怎么做”的问题。全球互联网迅速发展,如何应对互联网的挑战是当今世界最热门的一个话题。西方文化霸权与中国网络文化建设的薄弱,更令我们忧心忡忡。针对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问题,北京大学王成文教授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根本的不同在于“思维方式”的差异,指出新媒体带来的传播革命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上从“内容为王”到“网络为王”的变革,传播体系从行政体系到公众体系的延展,管理体制从“办媒体”到“管媒体”的变迁”。[25]适应新媒体的变化,构建网上与网下协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阵地,将是今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新常态,其中高校党委是关键,教师是主体。

首先,高校党委要做好“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两方面的顶层设计,重视价值观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竞争力建设,围绕“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主题,通过“校报校刊数字化建设”、“网络名站名栏建设”、“网络宣传员队伍建设”、“主题教育网站”、“示范性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网络互动社区”和“网络新媒体建设”等延伸拓展教育渠道,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

其次,教师主体要牢固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意识。要充分认识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安全威胁与非传统文化安全威胁交织、文化安全的主体多元化趋势等国家安全形势面临的新变化;要认识网络时代西方国家文化输出和价值观输出的新形态和新特点,为有效开展价值观教育提供基础。

再次,整合网上网下资源,建构优势互补的传递正能量机制,推动形成立德树人的强大合力。高校历来是各种政治力量博弈、意识形态争夺的重要场所。在当前西方文化输出强度不断增大、国际传播话语权严重倾斜的形势下,网络新战场的开辟无疑将有效弥补网下的课题主渠道、文化参与和体验等方面的不足。

总之,全球竞争的文化转向空前凸显了文化软实力在一国话语权建设中的地位,适应这一趋势,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实施本国文化战略,西方文化强国凭借强大的文化生产机制和先进的网络技术优势,通过影视、书籍、广播、跨国教育和对外援助项目等,有意无意地对输入国文化和价值观乃至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颠覆性影响,为后发现代国家整体安全带来种种隐忧。《意见》提出了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五大任务”:(1)“理想信念教育”,以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3)加强“国家安全教育”,以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4)“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5)“建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6]《意见》以高规格文件定位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国家安全战略维度,既为今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突破单一思政视野提供了遵循。当然,价值观教育的系统性、长期性和非显在性特征决定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

[1]王家宏.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释放“五大信号”[EB/OL].http: //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4/0417/c241220-24910066. html,2014-04-17.

[2][3][4]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高校社科界座谈会发言摘登[EB/OL].http:// www.qstheory.cn/zhuanqu/zywz/2015-02/05/c_1114258834.htm, 2015-02-05.

[3]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4]Paul Farhi and Megan Rosenfeld.“American Pop Penetrates Worldwide”[J].Washington Post,1998,(25).

[5]吴祚来.文化是一条河流[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8.52-60.

[6]陈鸿斌.日本全世界推广本国文化,欲抢滩文化领域制高点[EB/ OL].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08-04/6456881.shtml,2014 -08-04.

[7][8][9]吕欣.全力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N].光明日报.2014-12-15.

[10]欧盟公布野心勃勃的欧洲数字化议程[EB/OL].http://www.ccpit ecc.com/article.asp?id=830,2010-05-26.

[11]邓辉.牢牢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线[N].光明日报.2015-01-20.

[12][22]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第2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35-219.

[13]欧阳宏生.电视传播核心价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8.

[14]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5.

[15]爱弥尔·涂尔干.社会学与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75.

[16]许辉.三次移民浪潮带美国走向强大[N].环球时报,2005-12-09.

[17]理查德·布朗加特,等.青年的政治社会化与教育(上)[J].莫东江,译.青年研究,1998.45-48.

[18][19]欧阳宏生.电视传播核心价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1-56.

[20]刘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把握好“三个关系”[N].光明日报. 2014-12-16.

[21]郑言.牢牢占领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EB/OL].http://news.china.com.cn/2015-02/01/content_34707127.htm,2015-02-01.

[22]王成文.互联网思维领航传统媒体[N].人民日报,2014-07-17.

[26]中办国办印发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意见——提出五项任务[EB/ 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119/c1001-26412097. html,2015-01-19.

“The Overall View of National Security”:the Strategic Dimension of Colleg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Li Yue-yun
(Suzhou University,Suzhou Anhui 234000,China)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it is difficult for any country to set aside international factors while making internal decisions.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the soft power competition and cultural output of western cultural imperialism have brought many difficulties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Society;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is not only the domestic reflection of the change of 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competition,but also the realistic need of Chinese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social integration;in the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era,the construction college socialist core values needs to go beyond the traditional single view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xamine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the core values construction from the national strategic level.

the overall view of national security;socialist core values;cultural output;culture construction;network diplomacy

G641

A

1672-0547(2015)02-0068-05

2015-03-07

李月云(1969-),女,安徽安庆人,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

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皖北文化与皖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AHSKY2014D80)。

猜你喜欢

总体国家安全观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关于推进“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导向的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总体国家安全观”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