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安徽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

2015-02-12倪良新潘理权安徽行政学院安徽合肥230059

铜陵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安徽安徽省民营企业

倪良新 潘理权(安徽行政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9)

新常态下安徽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

倪良新 潘理权
(安徽行政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9)

新常态下消费模式转换、新型投资机会增加、小微企业战略作用增强等给安徽民营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但必须克服市场主体数量明显偏少、民营经济体量相对偏小、民营企业质量亟待提高和持续发展能量有待增强等问题和困难,需要分别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分析其制约因素,这对于适应经济新常态,寻找经济发展新引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常态;民营经济;安徽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理念、目标和方式等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民营经济的地位、结构和动力机制等也将发生适应性变化。近年来,安徽省民营经济发展迅速,2014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1946亿元,增长9.2%,占GDP比重达到57.3%,“稳定器”作用进一步凸显。经济新常态下,研究分析安徽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老问题和新困难,进一步研究分析其制约因素,对于适应经济新常态,寻找经济发展新引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安徽民营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市场主体数量明显偏少。新常态下,为实现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中高”目标,需要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新引擎。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载体,市场主体的数量是影响“引擎作用”的重要变量。从安徽民营经济发展实践来看,市场主体数量不足将影响新引擎作用的发挥。一是个体户数数量偏少。截止2014年底安徽个体户已达到183.4万户,但远远小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个体户数。2011年,安徽个体户数143.76万户,而江苏是330.4万户;浙江是230.1万户;广东是348.4万户。二是个体户数增加势头不强。安徽和长三角、珠三角的个体户数在2002年大体相当,但到2011年安徽个体户数基本上没有增加,而江苏、浙江和广东则都处于上升的趋势。三是私营注册户数数量偏少。截止2014年底,安徽私营企业户数45.6万户,与苏浙沪粤私营企业户数仍然有差距。2011年,上海、江苏、浙江私营企业户数已分别达到77.7、119.8和110.8万户。四是万人拥有企业户数较低。从每万人拥有私营企业户数来看,安徽省从2002年的9.45户增加到2012年的44.19户,增加了5倍多,但皖苏浙沪粤比较看,2012年安徽省每万人拥有私营企业户数是江苏的26.65%,浙江的27.36%,上海的12.37%,广东的30.38%。五是民营经济增加值总量偏低。2014年,安徽民营经济增加值已接近12000亿元,但远远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2011年,江苏、浙江和广东的民营经济增加值已分别达到25800、19840和23336.4亿元。六是人均民营经济增加值相对较低。2011年安徽人均民营经济增加值是13049元,上海是19590元,江苏是32540元,浙江是41495元,广东是22214元,安徽人均民营经济增加值更是远远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这些发达地区。

(二)民营经济体量相对偏小。一是民营企业实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以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为例,安徽省符合国家规模以上划分标准的调查企业2623家,占全国2.8%,营业收入占全国2.1%;但营业收入过百亿元企业仅1家,过10亿元仅31家,缺乏龙头性大型企业。在这些规模以上企业中,私营企业1110家,占42.3%;实现营业收入265.9亿元,占13%;实现利润仅16.2亿元,占5.7%。二是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的数量少。2014年,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安徽入围的是2家,排名倒数第6,与广西、新疆数量相同,高于贵州、海南、吉林的1家。2014年,浙江入围企业138家,排在首位;江苏是96家,居于第2;广东24家,排名第4;上海15家,排名第7。从中部省份来看,除了山西没有企业入围,湖北15家,河南14家,湖南11家,江西6家,均排在安徽前面。从长三角来看,浙江、江苏和上海等省市入围企业远远超过安徽省。三是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数量趋于下降。从2002年到2014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来看,安徽民营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的数量趋于下降,由2002年的9家下降到2014年的2家。四是安徽民营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的排名低。2014年入围的2家安徽民企在中国民企500强中的排名分别是150和482位。排名150位的安徽国购投资集团2013年销售收入2524297万元,不到排名首位的苏宁控股集团营业收入27981265万元的十分之一。另外,2014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前100名的入围门槛是3253710万元,而2014年安徽民营企业100强入围门槛则是146820万元,不到全国的5%。

(三)民营企业质量亟待提高。一是小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较大困难。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小企业(民营企业占90%)实现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3548.6亿元和11929.9亿元,增长了16.6%和18.1%,增幅比上年回落13.5个和12.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主营业务成本增长12.5%,两项资金占用比重高达42.1%。二是主导产业规模依然偏小。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大项目支撑作用尚未显现,产业集群还没有真正形成。龙头企业在规模上和发达地区相比较依然偏小,“龙头”功能不强。相关配套企业数量依然过小,不利于竞争和技术升级,企业间相互协间配套的产业链还未真正形成,产业集群的发展层次还不够高。三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民营经济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所占比重过低,发展滞后,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四是区域结构发展不平衡。合肥、芜湖、马鞍山、六安和滁州等市,民营经济已成为引领这些地区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皖北等市民营经济比重偏低,导致这些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乏力。从私营企业户数排名来看,合肥、芜湖、安庆、阜阳、滁州等五市排名靠前,排在首位的合肥市是排在末位的12.7倍。从每万人拥有私营企业户数来看,合肥、铜陵、马鞍山、芜湖、黄山、宣城、池州、滁州等市超过平均数44.01万户;合肥、铜陵、宣城、马鞍山、芜湖、黄山、滁州、池州等市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占户籍人口比重超过全省平均值4.30%。

(四)持续发展能量有待增强。一是民间投资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宽。2013年,安徽省卫生和社会工作、教育、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基础性、垄断性的行业中,民间投资所占比重分别为30.7%、26.9%、24.5%、16.6%,远低于批发和零售业(占88.1%)、农林牧渔业(占87.8%)、住宿和餐饮业(占87.8%)、制造业(占86.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73.7%)、建筑业(占71%)、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占68.7%)和房地产业(占66.3%),说民间投资仍有较大拓展空间。二是发展瓶颈因素依然存在。民营经济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发展空间、资源瓶颈、环境质量等要素的制约,节约集约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利润空间不断压缩。调查显示,[1]受访者认为影响创业及民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中,“劳动力成本高”占第一位,比第二位高出7.6%。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快,融资成本不断增加,劳动力成本明显上升,税收负担过重,直接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负担。另外,物流业发展过慢过少,物流成本高,这无疑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四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乏力,内需不振,影响着民营经济的发展。

二、安徽民营经济发展外部制约因素

(一)总体环境。2013年5月,安徽行政学院“第1期民营经济发展专题班”结构化研讨显示,安徽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主要表现为(按优先次序)政务环境不优、社会环境不优、创新、创业文化不浓,政府自身思想观念解放不够,政策落实不够,官本位意识较强等。2014年5月,安徽行政学院“第2期民营经济发展专题班”学员结构化研讨显示,安徽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主要表现为(按优先次序)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不完善,企业主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创业氛围不浓,市场秩序不规范,政策落实不到位,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思想不够解放,小富即安、进取心不强,进一步研究优惠政策,服务不到位,存在社会偏见等。

(二)政策措施。政策是民营经济的“激活器”。[2]目前,安徽民营经济发展受多种利好政策叠加效应影响。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民营经济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持续动力,持续加大促进民营经济政策的供给,出台包括《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综合性政策措施,《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等专门性政策措施,以及一些配套性政策措施。这些法规和政策的出台,及时起到了指导、规范安徽省民营经济发展的作用。区域层面政策叠加效应逐步释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皖北中原经济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以及融入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等,使得安徽成为全国为数不多国家战略全覆盖的省份,必将为安徽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契机。尽管安徽民营经济发展受多种利好政策叠加效应影响,但政策执行过程中仍存在政策知晓低、政策疲劳、政策支持不平衡、政策环境仍然存在较多障碍等问题。笔者所在科研团队调查表明,民营企业在融资服务、减免税收和放宽行业市场准入等方面存在迫切的政策需求。

(三)要素供应。生产要素是企业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其富裕程度和获取难易程度不仅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对于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也会产生影响。安徽省民营经济受要素瓶颈制约明显。一是总体上看,要素供应难以满足需求。安徽省要素供应指数排名倒数第二,其数值为59.36,即民营企业对于要素供应平均满意度不足60%。二是从结构上看,资金、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等要素严重缺乏。调查表明,[3]认为资金获得非常难和比较难的占57.04%,认为劳动力获得非常难和比较难的占38.7%,认为管理人才获得非常难和比较难的占50.7%。

(四)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调查显示,安徽省民营企业的产品主要针对国外和国内其它地区,其中,销往国内其他省份地区的占到46.7%,销往国外的占到31.7%,只有21.7%在本地区消化。相对于全国其他省份,安徽省居民消费水平来说仍显偏低。据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当地居民消费不太能满足和完全不能满足企业发展要求的安徽省受访民营企业家所占比重分别达到了23.3%和21.7%,认为当地居民消费完全能满足企业发展要求的比重仅为30.0%。

(五)社会化服务。目前,安徽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视不够。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中,对服务体系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缺少体现“政府支持中介、中介服务民营企业”的发展理念,使全社会支持、发展民营和中小企业氛围中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社会化服务的环节。二是对社会化服务体系政策扶持力度不强。一方面广大民营经济中小企业需要社会化专业服务,另一方面,大量的中介服务机构也是中小型企业,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强力支持。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宣传力度不够。目前全社会对国家投大力气、大资金建设的服务平台网络了解还不够、认知度不高。四是市场化服务机构能力素质不强。存在规模小、数量少、中介的市场秩序不规范、服务水平不高等方面。五是公共服务平台网络资源集聚不足。从全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进度来看,全省在各项统筹资源、协调服务手段方面,尚未完全形成统一的工作机制。

三、安徽民营经济发展内部制约因素分析

(一)企业家和管理者素质。调查显示,安徽省民营企业家具有以下特质:[4]一是性别上以男性为主,占91.9%;二是平均年龄为47.67岁,72.2%的民营企业家年龄在40-55岁之间,40岁以下只占到14.8%;三是文化素质较高,80.3%具有大专一是学历;四是职前角色大多从事管理工作,占到59.3%;五是就职方式以自己创业为主,其比例占到67.8%。调研发现,安徽省民营企业家在能力和素质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调查显示,[5]3.57%被调查对象认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管理者素质和能力比较差,40%被调查对象则认为一般。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营企业家感觉压力过大。当前经济和社会环境下,民营企业家普遍感觉压力过大。二是民营企业家自身素质有待提升。调查显示,[6]安徽省民营企业管理队伍素质提升不够,主要表现为(按优先次序)民营企业家自身管理者素质不高,学习不够、知识有限,缺乏战略思维,创新意识不强、标杆不高,团队建设不够,重文轻商,缺乏企业家意识,缺乏市场意识,受发展的阶段性制约,小富即安,人才挖掘苦难,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资源少,地方政府的引导不够以及没有合作共赢的氛围等。三是民营企业家队伍结构不合理。女性企业家相对较少,年轻企业家所占比例不高,存在补充年轻血液和民营企业继承问题。四是民营企业家学习不够。调查显示,[7]安徽省民营企业老板学习不够。主要表现为(按优先次序)主观意识不够,缺少好的学习平台,忙于具体事务、没有时间学习,学习动力不足、榜样素材少、投入高,社会大环境导致老板应酬多,不能学以致用,经营企业占用时间过多,企业老板自身定位不准,缺少好的管理团队,使得老板没时间学习,在传承过程中缺乏学习动力以及缺乏标杆等。

(二)现代企业制度与内部管理能力。彭罗斯(1959)指出企业管理能力是成长经济的根本。安徽省民营企业内部管理能力不容乐观。研究显示,[8]安徽省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指数为65.8,在11个指数中排名倒数第三。调查显示,[9]8.57%被调查企业反映中小企业内部管理非常差或比较差。18.5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战略管理非常差或比较差,14.28%被调查对象认为人力资源管理非常差或比较差。安徽行政学院“第2期民营经济发展专题班”发放的问卷结果显示,68%来自政府被调查者认为企业管理模式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内部因素,56.25%来自民营企业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管理模式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内部因素。

(三)员工素质与人力资源管理。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来说,人力资源领域的管理不当,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Kok,2003)。[10]安徽民营经济中员工素质和人力资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用工难、人才缺。调查表明[11],用工有困难企业占57.26%,劳动力、技术人员和管理者获得困难和比较难的比例分别达到38.74%、50.7%和61.27%。二是人才层次偏低。表现为学历、专业技术等级和专业技能等级等较低,人才质量难以满足新常态下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需要。三是人才结构不合理。民营企业中,高级和中级技能人员仅占10.7%,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四是人才流失和闲置现象严重。调查显示,安徽民营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流动率达到20%,普通员工流动率高达50%。许多民营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隐性流失现象,即员工不愿或难以发挥其能力和潜力。五是人才开发不足。由于人才开发缺乏组织机构和制度保障,民营企业人才得不到有效开发。六是人力成本攀升。主要表现为:(1)工资成本上升。安徽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安徽省私营企业人均工资同比增长15.7%。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指出,工资成本要占到企业成本40%左右。(2)社保成本高企。调研中,民营企业家普遍反映安徽省社会保险缴费工资基数要高于江苏和浙江。(3)劳动诉讼和劳动纠纷处理成本增加。新《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保护的力度较《劳动法》等有所加强,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也开始觉醒,部分民营企业家反映劳动诉讼和劳动纠纷处理成本增加。(4)招聘与培训成本增加。由于应聘求职者在技术、业务素质和人格、心理素养等方面,与70%以上企业的要求有差距。企业人员流动频度的不断加快,使得民营企业招聘和培训成本增加,许多企业家反映企业承担了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培训成本。

(四)转型升级与自主创新能力。在新的经济环境和形势下,各类企业都在谋求转型。安徽省中小企业协会调研发现,所有被调查企业都希望通过转型升级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多家企业高管人员对目前企业仍然存在“粗放经营、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创新不足”等现象比较担忧,对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比较认同。但安徽省中小企业协会调研同时发现,54.55%的企业没有经历过转型升级,只有11.32%企业已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企业家害怕承担风险,存在观望态度。多数民营企业家认为转型升级会让企业付出多方面的代价,比如经营成本会上升、风险会增加等问题。民营企业家中流传的一句话“不转型是等死,转型是找死”很耐人寻味。24%的企业认为“转型升级风险太大,企业难于承受。”二是缺乏转型升级资金。30%的企业认为“转型升级所需投资规模大,企业难于筹措”。三是缺乏人才支持。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规模小,难以支付高级研发人员和一线高级技术工人的高昂雇佣成本,以及培训等相关人力资源成本,因此导致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的人才紧缺。近年来,安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提升。数据显示,77.4%的企业开展自主开发与研制,51.4%的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超过45%的企业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研发投入不断增加,营收百强中56家企业填报了研发费用36.77亿元,比2012年增长20.4%。省统计局调研数据显示,2013年底,在全省1618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工业企业)中,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297个产学研经济实体和725个产学研合作研发机构,但民营工业企业由于受企业各种条件的限制,其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学研工作能力和效益均不及国有或外商控股企业。

经济新常态下,在消费升级、新型投资、转型升级、关注民生等利好因素驱动下,安徽民营经济发展将迎来新一轮机遇期。但必须克服市场主体数量明显偏少、民营经济体量相对偏小、民营企业质量亟待提高和持续发展能量有待增强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究其原因,主要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影响。外部影响因素一方面直接影响了民营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这些外部因素通过改善企业内部战略要素,提高内部效率而增加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改变外部因素是发展民营经济的关键,需要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加以化解。

[1]安徽省统计局.2013民营经济发展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报告[R].安徽省统计局,2013.

[2]贾晓松,边秀端.发展民营经济需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J].经济论坛,2014,(21):60.

[3][5][8][9][11]江观伙,倪良新,潘理权,等.构建安徽中小企业发展扶持体系研究课题报告[R].安徽行政学院,2013.

[4]张盼,马海珍.安徽省民营企业家特质研究———基于64份问卷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6).

[6][7]安徽行政学院课题组.安徽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结构化研讨分析报告[R].安徽行政学院,2014.

[10]KOK D 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with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D].Doctoral Dissertation:Erasmus University,2003.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nhui Private Econom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normal

Ni Liang-xin,Pan Li-quan
(Anhu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Hefei Anhui 230059,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normal,consumption pattern transformation,new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increase,improvement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strategic position will give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to Anhui private enterprises.However,it is necessary to overcome many problems,such as lower number of market entities,smaller size of private enterprises,meanwhile,the qua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wer of private enterprises need to be improved.Therefore,it is important to analyze the restriction factors of private economy,including external and internal factors,which is also practically significant to adapt to the new normal and search for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engine.

the new normal;private economy;Anhui

F276.5

A

1672-0547(2015)02-0042-04

2015-01-12

倪良新(1972-),男,安徽合肥人,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学院研究咨询部《皖政参阅》编辑部主任,副教授,硕士;潘理权(1968-),男,湖北钟祥人,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培训管理处处长,教授,博士。

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课题“安徽中小企业外部扶持与社会网络互构性研究”(AHSKY2014D17);安徽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安徽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研究”(1502052027);安徽省社科联课题“安徽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体系研究”(A2014020);安徽省教育厅教研项目“AH-MBA合作办学与中小企业学习范式创新研究”(2013jyxm565);安徽行政学院院级课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研究”(yjkt1314q07);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学院2014-2017年度中小企业发展与监测评价研究团队课题(YJKT1417T02)。

猜你喜欢

安徽安徽省民营企业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