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具何以竟然颠覆范式(续)
——关于从纸媒到数字图书馆变迁与人文社科泡沫写作共时发生的综合考察及思考

2015-02-12谭楚子徐州市图书馆江苏徐州221009

图书馆 2015年9期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范式关联

谭楚子(徐州市图书馆 江苏徐州 221009)

工具何以竟然颠覆范式(续)
——关于从纸媒到数字图书馆变迁与人文社科泡沫写作共时发生的综合考察及思考

谭楚子
(徐州市图书馆 江苏徐州 221009)

〔摘 要〕经验生成观念,观念建立并选择信息——这是纸媒时代置身实体图书馆的人文社科学人传统的治学范式。伴随数字图书馆的强势介入及学人们对其使用的日渐娴熟,传统治学范式悄然发生转型,变为对快速搜索而来的海量学术信息的组装加工或整配拼接,由此导致其发表刊出的论文数量之巨不可谓不令人浩叹,然而其中除了充塞大量的冗余信息或重复信息,却极度罕见观念创新或学术创新的真知灼见,甚至难觅一鳞半爪原创思想的闪光片断;与之同理遥相呼应,几近公开的文科“论文超市”交易竟如雨后春笋,俨然铸就一条分工明确、生机无限的产业链…… 上述现象,隐匿其后的恒久技术支撑究竟何在?沿循文科学人置身图书馆现场治学范式从传统到时下转型发生轨迹,经深入考察我们发现:伴随数字图书馆使用日渐娴熟,这一装置范式悄然消解、改变学人传统的信息获取认知,继而颠覆并重构其固有的传统治学范式,从而造就当下人文社科的泡沫写作。

〔关键词〕范式 数字图书馆 泡沫写作 信息绑架 关联

3 “我们的大脑,正在因数字化而发生大规模重置”——伴随数字图书馆使用日渐上手,这一装置范式正颠覆并重构使用者学人的主体性及其传统治学范式

数字图书馆滥觞之时正值新千年来临之际也即十五年前,北大教师学人陈平原对其介入人文社科研究与写作将有可能导致的后果已经心怀戒惧:

如果有一天论文撰写的程序变成:一、设定主题(Subject),二、搜索(Search),三、浏览(Browse),四、下载(Download),五、剪裁(Cut),六、粘贴(Paste),七、复制(Copy),八、打印(Print)——如此八步连环,一气呵成,你的感想如何?如果真的走到这一步,不要说凝聚精神、弘扬传统、创新知识——说刻薄点,谁能保证这篇论文不是从网上数据库中下载并拼接而成?[11]

光阴荏苒,十五年转瞬成过眼烟云,不幸当下人文社科写作生态不仅被陈平原当年的担心全然言中,且有过之而无不及——陈之所言今天看来已然只是这一生态失范之“初级阶段”矣,伴随“查重系统软件”普遍安装监察,时下论文失范写作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纯粹的抄袭剽窃因逃不过大数据比对的火眼金睛,因而被视为小儿科日渐弃之不用,更大的失范乱象乃是大量的低水平重复的平庸之作充斥学界,对之诸多学界耆宿惟有痛心疾首、摇头叹息:“说得不失温和些,叫做数量与质量难成比例;说得直白点其实就是学术泡沫泛滥,学术垃圾成堆。”[12]这些如同金融领域通货膨胀大量贬值发行纸币一样的通胀写作亦即泡沫写作,上至知名学者、博导教授,下至讲师助教、青衿学子,因其普遍,因其常态,辄屡屡引发当局科研管理高层三令五申严饬不已,但始终未见多大果效,以致最终总是不了了之。[13]而与之同时,大量低劣平庸的人文社科论文竟然可以像超市的商品一样任人挑选、自由买卖,伴随当局“严查论文买卖”呼声不断,“论文超市”却依旧歌舞升平,参与交易者滔滔而来如同过江之鲫,俨然铸就一条分工明确、商机无限的产业大链。

如此学术生态失范乱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何在?它何以得致经久不衰并可持续发展?隐匿其后的工具技术层面的坚实支撑究竟为何?

笔者注意到,面对这一生态失范,学界在进行学术伦理层面肇因思考的同时,已经开始了追问目前学术成果评价体系是否合理[14]、乃至现有科研体制是否存在深层弊端等探析[15]。这些探讨所罗列的事实及其论析所揭橥的原因,无疑基本上是正确的。然而经深入考察后我们看到,学术评价体系也好,科研体制也罢,它们现在存在的问题与纸媒时代大致是相同的。为什么纸媒时代学人们尚能中规中矩做学问,一旦进入数字化时代大都管不住自己,纷纷投身“论文大生产”、“科研大跃进”运动高潮之中,泡沫写作、通胀写作几近当下学术生产的常态呢?

我们认为,数字图书馆这一当下工具器物的介入,对于以上乱象的形成和加剧,相对于弊端重重、积重难返的评价机制及科研体制,无疑首先起到了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的强大而又恒久的技术支撑作用。换言之,当下人文社科研究领域泡沫写作泛滥、生态失范,更应该看作数字图书馆介入该研究领域后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症候。

一旦进入学术信息数据库中,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我们不得不改变纸媒时代固有的阅读方式,快速浏览式和跳跃式阅读不知不觉间养成,这种阅读方式下的知识也随之变成碎片状或零散状,成为丝丝缕缕的学术信息。这些条状或点状的碎片化信息越来越多,永无尽头,每时每刻占据我们几乎全部的脑力空间,我们哪里还有余暇对之沉思默想、沉潜把玩?对其获取或提炼意义的思考也只能付之阙如。“信息过多只能排斥观念,使人在空洞和零散的事实面前六神无主。”[16]“信息狂澜侵吞了我们对于意义的容纳能力,把思维之弦绷紧在信息上之后,我们注意力的音符便急剧短促起来,然而收集到的却只是支离破碎的断简残篇,我们抱住了知识的碎片却丧失了对知识背后智慧的感悟——在这个信息溢涨的时代,所获信息越多,所得意义越少。”[17]搞清了这个原理,我们便可以解释为什么近十多年来硕士博士生们较之于他们的前辈,搜索材料的渠道不可谓不广,截获到的学术信息不可谓不多,然而无论是他们的学年论文还是学位论文,大多在较低水平层面重复徘徊,而鲜见超逸卓越篇什。最重要原因之一无疑就是过量的信息挤压了观念。试想,当庞杂壅塞的知识信息挤占了大脑思考的有限空间,侵吞了意义提炼不可或缺的历练过程,斯等学子思辨能力能不近乎弱智?

论析至此,我们现在可以切入本文核心论点了。概而言之,纸媒图书馆时代传统治学范式遵循“经验生成观念,观念建立并选择信息,而不是相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观念,就没有信息”[18],因为“观念建立信息,除此之外别无它法,每一件事实都生长于一个观念之中,如果我们首先没有形成一种观念,把世界的某一部分分离出来以突出它的重要,并且就此集中我们的注意力激发探究兴趣,我们就提不出问题,也就更谈不上解决问题”[19]。而数字图书馆介入后学人的治学范式则演变成了首先进入浩若烟海、漫无际涯的期刊数据库中穷极搜索,然后对之进行信息加工和信息重组,由此一篇又一篇“学术论文”被炮制出笼。纸媒时代学人研究是由经验生成观念、萌发问题意识,然后再由观念建立信息的过程。一旦观念确立,相关资料得以据此删削留存犹如灵魂附体全然具有了目标和归宿,亦即中国传统文论李笠翁所谓“立主脑,密针线”。显然采取这种研究范式,学术创新方始可能脱颖而出。再回眸时下“数字化生存”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鉴于他们通常缺少纸本典藏深度阅读沉潜把玩这一学人学术生命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历炼,他们做研究写论文就完全呈现出另一番样子——通常缺少或很难形成坚实稳固的观念,但却拥有仿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量信息资源,于是信息对接、信息重组、信息整合便成为他们的日常运作范式……结果他们的论文论著密集发表,恰如通胀来临时的纸币大量贬值发行——通胀写作正此之谓也。仅以笔者熟稔的高校中文系科为例,自从20世纪末以来,文学史、文学理论、文艺学美学、各类文化研究等诸多学科兴旺到了畸形膨胀的程度,每年动辄数以千计的专著和数以万计的论文发表,最近几年这一数字更以几何级数增速连年翻番。然而信息只是信息,信息拼接也依然只是信息,即便达成无缝拼接,因为信息并不创造观念,信息更不会产生思想。这些取自数据库信息源拼接而成的论文论著思想贫乏,观念稀缺,材料芜杂而混乱,内容堆砌而重复。面对着这样一堆毫无内在生命脉息、没有灵魂统摄的死物,显然根本无从奢谈学术创新,更遑论指望从中觅得传统学人深邃醇厚的文化历炼乃至博大恢弘的生命况味。说到底,此之通胀写作也就是信息溢涨信息过载情境中被信息绑架的泡沫写作。

根据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人的认知行为的发生是在不断同化与不断调节的博弈平衡过程中整合向前推进的。同化(Assimilation)是指认知主体依照其原先已有认知图式对外来刺激的接受和消化;调节(Accommodation)是指鉴于外来刺激其陌生度超出了原认知图式可接受的阈限范围,因而主体调整直至改变认知图式以适应接受新异刺激。[20]数字图书馆的介入,在某种程度上全然重构了使用者的主体性及其认知图式与行为模式——至此,往昔人文社科学人皓首穷经、精研学理的传统治学范式,即被信息搜索、信息加工、信息重组的时下快捷范式所取代。这种范式颠覆正如当代美国神经科学学者迈克尔·默策尼希所指出的:“我们的大脑,正在因数字化而发生大规模重置”[21]。并且警告说:“科技对人类智能产生的影响可能将是致命的”[22]。与之呼应,尼古拉斯·卡尔在其《浅薄:网络在怎样改变我们的大脑》一书中也指出:“神经科学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数字媒体阅读之于人们如同实验室中的拉杆之于小白鼠——不时伸出爪子按压一下拉杆,即可获致一种新鲜刺激,同样,数字媒体阅读诱使人们不断点开下一个信息源,以便求得一束新异信息的刺激——终于,人类原本精于思考与创造的大脑,完全变成了信息处理器”[23]。正是这种依赖于搜索引擎登录数字图书馆热衷信息组装信息加工与泡沫写作通胀写作的治学范式,直接导致当下人文社科学术写作进入一个“萝卜拔快不洗泥”之超量知识生产模式的时代,而质量滑跌、剪凑拼兑、低水平重复乃至变相甚或公开抄袭等失范乱象,恰是这种知识生产的突出症候。

美国科技哲学学者阿尔伯特·伯格曼(Albert Borgmann)“装置范式”(Device Paradigm)概念的提出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上述情形。伯格曼认为当今社会就是一个装置范式的社会——装置范式即指人们在享受装置提供便捷和高效的同时,装置也在深度改变甚至重构人们的观念、行为乃至价值选择。[24]通过以上论述我们清楚看到,数字图书馆作为一种极易上手的装置,在其介入学人学术生涯直至充当他们须臾不可或缺身前治学器物的过程中,日渐增长出“装置范式”这种技术哲学意义层面上的功能。对于长期使用逐渐得心应手从而全然沉溺其中而又浑然不觉的研究者学人,数字图书馆这一器物已不再只是一个供其驱遣使用的装置,同时更是一个深度影响乃至颠覆其传统治学方式的范型再塑者:它从根本上重构了使用者的主体性及其认知图式与行为模式,即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意义中学人固有的治学范式。

4 塞壬的诱惑是否将永远未有止期——数字图书馆当下发展的技术悖论——一个远非结论的结语

概之上述,数字图书馆的使用,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治学研究来说,不仅仅是学人获取文献资料使用工具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伴随这一史无前例工具的介入,最终直接导致使用者认知主体的重构及原有治学范式的颠覆。同理,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辨及其成果形式展示的外在表征,纸本文献不仅记录着学人心智运作的部分成果,通过对其阅读,反过来也将对当下及后来的研究者主体的认知能力及心智表征的提升强化范式影响。不难想象,即便将来通过技术改进而使阅读显示介质达致与纸本同样效果,然而每当面对不用披卷劳顿只需轻点鼠标即可即时获取的超量数字文献信息,快速跳跃一目十行紧盯关键词搜索式浅阅读必然还是其不二首选,这与昔日学人全副身心沉潜纸本、含英咀华、把玩精妙、涵养性情、激发灵感之爬梳剔抉、手抄笔录显然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后者恰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若要取得真正有价值成果之必要范式兼必须功课。

一般说来,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其特征性方面的最大区别即在于人文社会科学不仅仅停留在对于研究对象内部规律的揭示,而更嘱意于在此基础之上对于隐藏在规律或机制背后意义的追问及价值的探究。这就意味着研究者对其研究对象必然具有某种价值关切或价值判断,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所谓的研究者主体在其科研过程中对其研究对象始终保持“价值无涉”(Value Free)[25]在此不再成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其终极旨归将超越工具理性,超越本学科畛域封闭自足的境限,藉此而在哲学层面与相邻学科积极对话,进而进入人类终极价值和意义世界的建构。为达此目标,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治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可能从中发现论题的原典阅读经典细读,还是继而进行的资料撷集文献爬梳,鉴于研究者必须潜心浸淫于纸质文本,从而方有可能完成重建或再现历史现场,那么这个过程其肉身就不可能缺席于纸媒的实体图书馆。缘因于此,才会出现当年钱钟书为撰《管锥编》移榻社科院图书馆焚膏继晷浑然忘我的学界佳话,才会发生当年马克思为完成《资本论》,走进大不列颠博物馆经历的一幕幕锥心刻骨的生命体验。通过上述观察分析我们清楚看到,数字图书馆一旦介入这一领域使用,某种程度上就会遮蔽甚或阻断人文社科研究意义性层面的发现乃至价值性层面的建构——毕竟这种研究与发现,有时确实需要研究者主体置身于实体图书馆,人生况味思考乃至生命激情投入。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指出:“书面纸本促进批判性思考,盖因人们对于其中信息的接收由于书页的顺序和文字的线性排列而大致对应于因果逻辑。因此纸本阅读能够使人们对于信息的接收滤除如数字阅读时的‘背景噪音’的干扰,从而引发平稳深度的思考而非浮光掠影的跳跃。因为书面纸本是物质的、稳定的,这就使得内容的重复翻阅成为可能,因而也就提供了一再反思的机会。”[26]我们发现在这段文字中波斯特反复强调阅读时伴随着的反思或批判性思考,的确,获致并阅读当下研究课题所需相关纸本文献发生的同时,研究者主体的思辨运作几近构成人文社科研究取得创新突破的中心环节,这是它与某一自然科学课题研究必先搜罗殆尽此一学术节点业已达至前沿之所有数据信息——这一步骤几近中心环节——的重要区别。人文社科研究思辨及其成果的表述,一旦通过纸本印刷书写,将语言等主体的内在表征外化为文本形式的外在表征,即在作者及读者与文本之间建构起了支持反思的认知之环,而这对于逻辑的、分析的抽象思维必不可少。概而言之若无纸本阅读及伴其特有发生的思辨,人文社科研究学人主体的心智即难以有效组织和阐释线性的分析形式中的逻辑和意义关系,也就难以形成思维的理性模式。

如同蜿蜒曲折旖旎葳蕤回廊庭园方适合演绎才子佳人绮情浪漫古典传奇,设想如果将搬至当今都市鸽子笼状高楼方格单元空间,那光景又将如何突兀而怪诞——同理,建造人类心灵栖居之诗意家园、浸泽生命激情投入之人文研究,只有亲近传统纸本图书馆,润渥其中,方得情境和谐天人颐如。数字图书馆的介入显然与这一目标情境极不匹配,它更无助学人完成意义建构与价值寻梦。相反,它只擅长迎合上手者的信息搜寻与信息加工。

说到这里,笔者不禁联想起了一桩趣事——近年曾出现一幅西方漫画,图书馆界诸多同仁对它相当熟稔,以至在刊出的文章及研讨会报告或发言中屡屡提及:

一读者走进图书馆想要看书,负责接待者——那位站在馆藏文献数据库前当值的图书馆员一脸茫然:“对不起先生,这里是图书馆,看书请到书店。”

提及者将这幅漫画的主旨理解为漫画作者是在纵情欢呼图书馆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加之对过气传统纸本图书馆的不屑——不是吗?历来以古旧而又封闭印象映入人们记忆视野的图书馆,今天终于赶上了时尚的大潮并站在了潮头的前端。对不起先生,你走错地儿了!什么,你想看书?真是笑话!如今我们图书馆只有外观豪华气派、内里精密机械电子整天“嘤嘤嗡嗡”存储着馆藏全部文献信息资源的,叫做“数据库”的时髦物件,至于那些陈旧而又粗鄙的纸本书籍,早已被彻底淘汰!想看,还是请你老兄去书店吧!

这幅漫画想要表达的,真的是这样吗?

但凡稍稍有点中外美术史常识的人不无知晓,漫画这种滥觞于西方美术的绘画体裁,始终是与讽刺或戏谑的表现风格相伴相生,一般绝少用来赞扬或歌颂什么……事实上,与各位同仁对该漫画主旨含义理解的相反,作者非但不是在欢呼图书馆数字化无纸化时代的到来,恰恰是在批判技术暴力对于人类原本诗意栖居的褫夺,工具理性对于价值理性的僭越。早在一百多年前,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就曾指出:“我们通常看似的某种进步……其实往往正是以历史或文明的巨大退步作为代价。”[27]诚哉斯言!就在我们还在不遗余力地讴歌科技革命如何如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多少翻天覆地的巨大便捷的时候,恰在科技发达程度最高的今日西方却有一批头脑不失清醒的科技专家坚持认为:“科技革命就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病变,技术的爆炸性发展与癌细胞的飞速扩散相当,最终的结果都是耗尽有机体的养分,破坏器官,导致寄宿体的死亡……”[28]而上述这位西方漫画作者的本旨,分明是在抗争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于原本静泊幽邈图书馆纸本阅读环境和氛围的暴殄与戕害!是的,揆诸历史我们竟不难发现,人类心灵上的诗意和想象力不幸恰与技术的发达及应用的程度呈现负相关——技术相对贫乏的年代,却造就出无数卓越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栖居于当下精神荒漠中的人们,至今难道不是仍在不时乞讨于当年这些前人产业的红利,聊以慰藉疲惫匮缺的身心?回到上文所论网络化数字化背景下数字图书馆介入人文社科学术科研引发方兴未艾之诸种失范弊端,笔者心中不禁嘘唏感慨,久久难以平复。

时下图书馆数字化运动恰值炙手可热,正以“横扫千军如卷席”之势扫荡天下滚滚而来。

举凡中国如今几乎所有的图书馆,无论大馆小馆,也无论高校馆抑或公共馆,皆将本馆“数字化资源建设”成果如何,作为其是否时尚、是否先进的最重要衡量标准;不言而喻,它更充当着国内各级各类大小图书馆“评估定级”法定的硬性指标——毫无疑问,这是大势所趋,当下矗立在中国大地上的任何一幢图书馆恐怕皆然,概莫能外。不仅如此,图书馆们似乎一直都在纵情欢呼互联网数字化的到来,欢呼全媒体时代的光顾……恍若由此图书馆终于迎来了自身发展千年不遇的绝佳机遇!然而不知诸位图书馆界同仁想过没有,网络化数字化带给世界的只是知识的宽度,而不是深度,人们正在成为煎饼人——跟无限的信息网络连接后他们的知识变得又大又薄,但却因此正在失去阅读深度文本所需要的持久、深入的思考的能力。那些仿佛须臾不可分离的电脑、智能手机,彻头彻尾将人们异化成为信息接收处理器。而今令学界头疼不已的泡沫写作、通胀写作乃至人文社科学术失范,与网络化数字化背景下数字图书馆使用这一“技术进步”,从一定意义上分析,就存在某种必然的内在因果关联。

或许,这就是工具理性逻辑的强大力量,这也是历史转型时刻必然要经历的阵痛。然而,鱼龙混杂沙石俱下尘埃落定之后,是否真的就能迎来一轮凤凰涅槃一样的新生?

——对此,笔者充满困惑!

海妖塞壬的歌声又在极目遥遥海天之际袅袅升起,欲望之于人类的蛊惑是否将永远未有止期……

(来稿时间:2015年4月)

参考文献:

11.陈平原.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学术界,2000(5):14, 16

12.许纪霖.回归学术共同体的内在价值尺度.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8

13.王彬彬.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文艺研究,2010(3):126-138

14.李剑鸣.自律的学术共同体与合理的学术评价.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3-78

15.朱剑.科研体制与学术评价之关系——从“学术乱象”根源问题说起.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5-15

16, 18, 19.(美)西奥多·罗斯扎克.信息崇拜——计算机神话与真正的思维艺术.苗华健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80,96,96

17.(美)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现实中的形而上学.金吾伦等,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21, 9

20. Jean Piaget. The Psychology of Intelligence.London:Routledge Press,2003:8-9

21, 22.美报文章.科技使人变傻的八种方式.参考消息,2000-07-28(5)

23. 小贝.网络在怎样改变我们的大脑.三联生活周刊,2010(25):150

24. Albert Borgmann. Technology and the Character of Contemporary Life:A Philosophical Inquir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28

25. (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傅寰山,译.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85:27

26.(美)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范静晔,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15

27.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15

28.刘慈欣.三体(第一部)地球往事.重庆:重庆出版社,2014:28

〔分类号〕G25

〔作者简介〕谭楚子(1968-),男,徐州市图书馆研究馆员,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元明清文学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中国古典文献学。

Why Can Tool Subvert Paradigm——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Thinking about What Synchronic Happened from Print to Digital Library Changes and Foam Writing of Humanities Academic

Tan Chuzi ( Xuzhou Municipal Library )

〔Abstract 〕Experience generation concept,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and choice——this is media age people living in humanities field entity library scholarly research paradigm. However, the strong involvement with digital library and study people on their use is started, more than the traditional paradigm quietly changed, into assembly processing excess academic information and to search the whole matching stitching speed, resulting in the published paper amount gigantic is deplorable, but in addition to the redundant information, repetitive information a lot full of cheap is extremely rare,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in academic innovation high perspicacity, even difficult to see even fragments of original ideas flash fragment. At the same time almost open “paper supermarket” unexpectedly like mushrooms like cast a clear division of industry chain of infinite vigor...... Permanent technical support hidden behind the what? Use what resolution and reconstruct the user original cognitive schema, until the complete subversion of the user’s internal main construction mode which is its academic paradigm in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Digital Library under Internet circumstances, thus creating the present academic bubble humanistic write gesticulate if Liaoyuan, academic ecology of large area of anomie? People living along the humanities track library site transformation of paradigm shift of scholarship, to achieve this issue clear reveal.

〔Keyw ords 〕Paradigm Digital library Academic bubble writing Information kidnapping Correlation

猜你喜欢

数字图书馆范式关联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奇趣搭配
智趣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
刍议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技术及其防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