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内陆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2015-02-12胡美林
胡美林
新常态下内陆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胡美林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伴随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进入了动力转换、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对于内陆资源型城市而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既是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应有之义,也是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举。然而,由于沉淀成本较大、技术创新滞后、转型升级不确定性、外向型经济发展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因此,分析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常态;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目前,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262个,其中内陆地区188个,占全部资源型城市的72%[1]。这些城市依托本地煤炭、石油、铁矿、铝矿等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向下游产业链延伸,并迅速培育壮大了电力、化工、钢铁、铝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形成了对原有产业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资源型、粗放型特征突出。而与沿海地区资源型城市相比,内陆资源型城市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外向型经济较为薄弱,在发展中更容易遭受经济波动的冲击。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步入了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阶段,加快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点。总体上看,未来一个时期将是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期和攻坚期。对于内陆资源型城市而言,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既是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应有之义,也是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举。在积极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同时,如何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摆脱传统的产业发展路径依赖,尽快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新路子,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内陆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内陆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困境
过去十多年,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化工、钢铁、有色等传统工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资源型城市经济也顺势得到了长足发展。当经济进入新常态,在增速换挡的形势下,能源、钢铁、有色等传统工业面临着外部需求不振、落后产能过剩等突出问题,而由于沉淀成本较大、技术创新滞后、转型升级不确定性、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内陆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1.沉淀成本较大,产业退出壁垒较高
沉淀成本(sunk cost)是指一旦投资以后,无法通过转移或再出售收回的那些成本。资产专用性是形成沉淀成本的重要原因。Oliver E. Williamson将资产专用性划分为专用场地、专用实物资产、专用人力资产、特定用途资产四类[2]。对于资源型传统产业而言,比如电力、化工、钢铁、铝加工等资源型产业,一般毗邻矿山这些专用场地,具有较高的设厂位置专用性、设备和机器等物质资产专用性、人力资本专用性、产品用途专用性等显著特点[3]。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由于资产专用性较高,在企业退出所在行业领域而进入另一新兴产业时,这些专用性资产很难被带入新兴产业并接续发挥作用,从而造成较大沉淀成本。沉淀投资决策的不可逆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刚性,沉淀成本越大,产业退出的激励越小,很容易引发产业过度投资,使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更大困难[4]。
2.技术创新滞后,产业转型动力不足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传统产业,只有落后的传统产品。传统产业的发展困境关键在于技术创新滞后,自我变革能力较弱。特别是在新兴产业或新产品的替代效应冲击下,传统产业竞争优势逐步弱化,发展面临较大困难。比如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冲击、平板电视机对CRT(显像管)电视机的替代。理论研究也表明,一个企业、产业乃至一个区域和国家的长期持续增长动力都取决于它们的创新能力(Sternberg,2000)[5]。过去,传统产业发展只需要投入劳动力,引进简单的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实现产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资源型、原材料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意识不强,自主创新动力不足,产业发展路径依赖性较强。正如Venables(1996)的研究,一些使用传统生产工艺及自身墨守成规的企业,不愿采用更高效率的新技术、新工艺,使企业过度依赖过去的发展路径,最终引起“技术锁定”的风险[6]。在经济新常态下,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产业发展将更多依靠技术创新支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将更多依靠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水平,以此打破原有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传统产业自身的提质增效。
3.产业链条较短,产业集群优势不突出
当前,产业的竞争方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集群已经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理论和实践证明,凡是经济发展好、产业竞争力强的地方,都是产业集群效应较为显著的区域。资源型城市大多缘矿而建,在发展初期普遍缺乏产业的统筹考虑和规划安排,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资源的挖掘开采,资源深加工、精加工程度普遍较低,产业链条短、集群效应不突出。总体上看,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基本上处于产业链上游,产业纵深开发明显不足,下游产品主要集中在电力、钢铁、化工基础原料、电解铝等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产品,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少、规模小。近年来,一些地方逐渐开始注重下游产业的发展,积极向终端、高端方向发展,但在政府主导下,招商引资企业与本地原有企业并没有形成较高的产业关联,产业上下游一体化发展程度不够,产业发展“形聚而神不聚”,并未真正形成显著的集群效应和优势。
4.开放型经济发展不足,产业转型升级亟须融入全球价值链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放到全球价值链的视角下进行考量,沿着全球价值链实现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以此摆脱产业技术和制度锁定[7]。Humphrey和Schmitz的研究表明,地方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系统,对外界变化反应迟钝,从而可能导致集群的衰退。成熟的地方产业集群则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系统,它通过大量的外部联系寻求与全球产业网络的融合,快速嵌入全球价值链,最大限度地获取价值份额,实现产业的升级[8]。长期以来,内陆资源型城市主要依靠本地资源和本地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程度不够,尚未完全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动内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应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协作获得市场、资金、技术等外部收益,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5.信息不对称,产业转型升级面临风险
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的存在,很容易造成企业家投资预期判断与投资实际效益出现偏差,导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偏离预期,以致形成产业升级悖论[9]。Herbert A. Simon认为投资决策者是有限理性的,每一个决策很容易因为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发生偏差和失误,从而导致投资失败。现实中的不确定性多数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这种不确定性是不可衡量和准确预测的,很容易产生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道德风险(moral hazard)问题。在实践中,传统行业中的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由于抗风险能力较差,很多都存在“不转型等死、转型找死”的心理,使得传统产业往往陷入故步自封、原地打转的困境,转型升级面临较大的压力和风险。
二、经济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伴随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进入了动力转换、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总体上看,未来一个时期将是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阵痛期和攻坚期,特别是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依靠数量扩张的发展方式将难以为继,推动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已迫在眉睫。
1.打破路径依赖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依托本地资源能源以及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并推动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而与此同时,由于沉淀成本、规模经济和既得利益的作用,传统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10]。近年来,随着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过去依靠低成本驱动、规模化扩张的传统产业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产业升级发展和国民经济质量效益的提高。因此,在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下,必须尽快打破原有产业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避免陷入低端锁定状态,尽快走出一条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新路子,推动经济实现有质量的增长。
2.加快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钢铁、有色、化工等传统产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品结构水平、信息化水平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制造组织等方面总体上还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在经济新常态下,要解决传统产业的低价值困境,应重点着眼技术创新,提高产品品质和档次,用高附加值产品改造提升所谓的低端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由“傻大笨粗”型向“专精特新”型的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精深加工、尖端制造等先进制造业,抢占产业价值链制高点,破解产品初级化、产业低端化等难题,以产品结构调整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性互动,同时推进新能源和环保技术的开发使用,避免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盈余,推动传统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
3.嵌入全球价值链拓展传统产业发展新空间
开放空间决定发展空间,内陆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仅要立足自身基础优势,还要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以此拓宽开放视野、创新开放路径,集聚国内国际资源,加快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快速适应全球产业网络的变化,增强获取更高价值的能力,特别是在技术升级方面,适应全球产业发展新趋势和新要求,着力吸收消化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推动资源型企业产品升级和管理水平提升。此外,通过国际化战略合作,拓宽资源型产业资金来源渠道和市场发展空间,积极进入国际资本市场,采取公开上市、股权转让、引进战略投资等资本运营手段,获取更多经济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11]。
4.推动传统产业积极开发新产品
应该认识到,产业转型并非把传统优势产业统统抛掉,另起炉灶。传统优势产业是财富而不是包袱,只要紧紧抓住技术改造升级,拉长产业链条,传统优势产业依然可以创造骄人的业绩。欧美发达国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依然引领着钢铁、有色、化工等传统行业的发展趋势。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我国传统优势产业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以有色行业中的铝工业为例,美铝、加铝仍是引领铝工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我国铝工业尽管取得较快发展,但在一些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整体上看,我国是铝工业大国,但还不是铝工业强国,未来产业提升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三、内陆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分析
针对内陆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重点应在降低沉淀成本、延伸产业链条、寻求转型动力、克服转型风险、拓展发展空间等方面实现突破,推动资源性城市传统产业实现质的转变和提升。
1.降低沉淀成本,克服产业结构转型阻力
从现状来看,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主要以开采加工煤矿、铁矿、石油、有色金属等自然资源为主,在产业类型上属于重型工业,生产制造环节存在大量沉淀成本,生产设备拥有资产专用属性。对此,应以交易成本内部化为重点,积极推进区域产业上下游一体化发展,着力降低和消化沉淀成本,减少交易费用,实现产业整体效益最大化。具体而言,应加快资源型城市产业由原材料工业基地向先进制造业基地转变,加快“半成品”向“成品”延伸,构筑全产业链优势,破解产品初级化、产业低端化等难题。在实践中,可以重点采取诸如上下游垂直一体化、建立长期契约、产权结构重新调整等手段,实现交易成本内部化,降低沉淀成本。目前,一些骨干企业已经在积极探索实践,比如在铝加工行业,河南明泰铝业公司抓住高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机遇,加强与中国中车等大型集团合作,大力发展轨道交通铝材、电子用铝箔等精深加工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鑫泰铝业公司出资建设铝加工产业园,吸引中小型终端铝加工企业入驻发展,并与入驻企业达成长期铝板带供货协议,以此消化鑫泰铝业自身生产的铝板带产品,从而降低长期困扰企业的铝板带产品积压过剩问题。
2.创新驱动,增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动力
当前,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由技术创新引发的产业布局和分工体系正在加速调整。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引擎动力逐步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应该认识到,传统产业不是低端产业的代名词,没有低端的产业,只有低端的产品,没有高端的产业,只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所谓产业的高低,关键是看能否在产业价值链中取得优势地位。要解决低端产业的低价值困境,应当着眼技术创新,提高产品品质和档次,用高附加值产品改造提升所谓的低端产业。资源型城市要实现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在技术创新这一核心竞争力上取得新突破,以创新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由“加工制造”向“研发智造”转变,抢占产业价值链制高点,完成由“加工车间”向“研发中心”的角色转变。
3.延长链条,提升传统产业集群竞争优势
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有产业的诱发作用,着力延伸拓展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下游精深加工产业,同时,积极完善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上下链接、左右配套、相互支撑的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集群。针对资源型产业资源能源消耗大、生态环境破坏性高的特点,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消耗减量化、物料再循环、废弃物再利用的原则,积极构建循环经济链条,最大程度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经济效益,从而达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开放带动,拓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空间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承接区域技术和产业转移,尽快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加快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升级。重点是借势“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围绕产能输出、技术升级,支持企业有序推进钢铁、化工、有色等传统优势产业产能转移,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建设研发生产基地。同时,加强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协作配套,推动内陆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由内源型向内源型、开放型双轮驱动转变,增强产业发展动力,拓展市场需求空间,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5.政策引导,降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风险
针对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的产业升级悖论问题,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与不确定性管理。通过政策的引导支持,提高传统产业领域企业转型升级的市场预期,降低企业转型升级的风险,以此减少进入和退出障碍,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环境,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一方面,政府应加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宏观指引和规划引导,理清传统产业发展思路,明确传统产业发展目标,突出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增强企业转型升级的未来预期和发展信心;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信息服务、职业培训、现代物流等公共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减少企业生产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企业转型升级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安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Z].2013-11-12.
[2][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33-135.
[3]汤吉军.沉淀成本视角下资源型产业转型与发展绩效[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1):53-57.
[4]汤吉军.沉淀成本、退出壁垒与产业重组:经济模型与政策涵义[J].产业经济评论,2004,(1): 41-56.
[5]Sternberg R. Innovation Network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evidencefromtheEuropean Regional Innovation Survey(ERIS): Theoretical Concepts,Methodological Approach,Empirical Basis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Theme Issue[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0,(8):389-407.
[6]Venables AJ. Equilibrium Locations of Vertically linked Industries[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96,(37):341-359.
[7]梅丽霞,柏遵华,聂鸣.试论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J].科研管理,2005,(5):147-151.
[8]Humphrey J,Schmitz H.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 research[R].IDS Working Paper 120,Uni⁃versity of Sussex,IDS Bulletin,2000.
(责任编辑:文锐)
【区域转型发展】
[9]黄磊.吉林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
[10]李娜,刘国亮.打破传统产业升级的路径依赖[N].人民日报,2014-12-25.
[11]刘清华,张建斌.全球价值链嵌入视角下内蒙古煤炭产业集群升级思考[J].物流科技,2013,(9):25-27.
Study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land Resource-based City under the New Normal
Hu Meilin
Abstract:At present, China̓s economy has entered into the new normal.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has entered into a new stage of power conversion and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with the new norm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verall, it will be a period for traditional industrie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rucial period pains in the future. For inland resource-based cities, accelerat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s not only an initiative to adapt to the new normal, but also an inevitable choices. However, due to large sunk cost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ag, upgrade uncertainties and other factor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faces greater difficul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esources-based cities,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which will be of great importance under the new normal.
Key Words:the New Normal; Resource-based City; Traditional Industrie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作者简介:胡美林,男,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郑州450002)。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河南省‘十三五’时期发展思路研究”(2014062)。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66(2015)06—0068—05
收稿日期:201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