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民办高职院校教学运行机制创新与实践
——以安徽涉外经济职业学院为例
2015-02-12姚兴平魏明锐
姚兴平 魏明锐
(安徽涉外经济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011)
基于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民办高职院校教学运行机制创新与实践
——以安徽涉外经济职业学院为例
姚兴平 魏明锐
(安徽涉外经济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011)
文章探讨了高校教学运行机制的内涵,针对民办高等职业学院的教学机制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关于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措施,并通过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民办高职院校;教学运行机制;创新与实践
高职院校是要培养符合社会不同时期发展需求、具有创新及生产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要依据教育部﹝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维护稳定,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以及优化教学机制的运行。
一、教学机制运行含义
高等院校的教学机制运行,一是以高校教学科研活动和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及与之相配合的整体管理方式。[1]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实现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目标及运行的手段,具有教学监控、问题反馈、能动促进,全面保障教学工作发展等作用。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学”活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主要从专业选择、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综合系统化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就是“机制的运行”,主要涉及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框架有关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以及该机制运行的规则。[2]这其中最关键的部分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结构,即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活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活动、保障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的资源配置活动及其管理问题以及机制之间的相互协调运行等问题。
二、民办高职院校教学运行机制现状
由于我国的民办高职院校起步晚,起点低,条件差,教学管理上存在漏洞,教学机制的运行没有创新,多数都是照搬其他公办院校的模式。其教学运行机制落后的表现为:
1.教学管理思想观念滞后
民办高职院校与国内普通高校的沟通协作少,缺乏先进的办学经验,再加上办学空间相对狭小,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办学经费的相对不足,为减少办学成本,大量招聘外聘教师,不愿加强本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管理队伍相对薄弱,管理手段落后,普遍实行学院一级的集中管理,采用企业的管理模式,实行封闭式教育管理;?教学管理模式单调机械,过于刚性;由于缺乏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没有教育改革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缺乏创新意识。
2.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更新滞后
人才培养方案为拿来主义,且更新滞后,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和经济建设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过于封闭,课程安排重复、衔接性差,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一些新的内容未能及时体现。
3.教学手段与方法陈旧
民办院校的授课教师多数都是普通高校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这部分教师没有实践教学及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直接进入民办院校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学工作,致使他们的专业素养体现为理论水平较高、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差的特点;从教学方法方面看,教师侧重教学,轻学生,灌输较多、轻思考,创新能力不足;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
4.评价考核标准单一
大多民办高职院校目前是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评价所有的学生,不注重因材施教,统一专业的学生,必须跳过同样高的几十门课程门槛才能毕业。由于民办高职的学生学科成绩差异大,学校的硬性规定往往使一批达不到统一的要求的学生拿不到毕业证,无法成为被社会认可的“人才”。学生的成绩靠书面考试来决定,这种僵化的考核制度不利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不利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5.教学质量保障效果不明显
初步建立日常的教学质量管理,学生评教、安排听课是一般的方式,其他影响教学质量的方式采用的不多,效果不是很明显。即时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也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法,因此每次检查的问题总是类似,依然存在,难以达到真实的有效的监控和管理效果。
三、创新教学管理与教学运行机制的措施
高职院校要培养符合不同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必须创新教学管理,树立现代教学管理理念,改革现有的教学运行机制。
(一)创新教学管理
1.转变管理理念,加强制度建设
民办高校是利用民间资本为国家培养大学人才,具有双重性质,因此它的管理目标上既要有市场利润也要达到培养人才的教育目标。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同时,加强经营管理,讲求管理效率与办学效益,又要坚持高等教育目标,尊重教育规律,注重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任务[3]。安徽涉外经济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涉外学院)逐步修订完善了以规范教学管理为基础,以重点提升教学质量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文件(如:《实践教学管理暂行规定》、《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等);教学运行制度体系文件(如:《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学分制实施办法》、《考试管理规定》等);以及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体系文件(如:《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学督导组工作细则》、《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办法》等)三个部分为重点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2.转变管理理念,实现弹性管理
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重心下移,有利于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工作效率,充分调动院系基层教学单位和教师对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明确管理责任,促进院系自我发展运行机制的形成[4]。成立以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以系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机制。学院层面强化目标管理,需要进一步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同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要与时俱进、配套设置科学的教学监控评价体系等;系部需要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质量监控加强管理。管理过程中改革刚性管理,实施柔性管理。学院依据《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0号),出台了《学分制实施办法》和《学分制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等学分制管理办法和运行规程,开发了基于学分制管理的教学管理系统,实施柔性化的教学运行管理。
3.加强过程管理,重视效果评价
为保证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涉外学院为了加强过程管理,制定了《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学分制实施办法》、《考试管理规定》等规范;进一步修订了如《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同时制定了《实践教学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制度,确立了实践教学各环节教学质量的达标标准,让实践教学工作规章化、标准化,保障了实践教学内容的教学质量。校内实训基地由学院统筹规划、建设,院、系分级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使校外配套实训基地建设与校内对口专业建设稳步协调发展,促进了课堂内理论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的有序衔接。学院设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创立了校企“共管”的模式,企业提供实践教学场地、设备,并派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与学院教师共同承担学生实训、实习指导工作。学院除配备校内专任教师指导外,各系的专职辅导员也参与学生校外实训、实习的管理工作,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院系各部门对实践教学的实施做专项检查,确保实践教学过程有效性。
4.课程评价与考核改革
涉外学院出台了《关于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施办法》等文件,明确要求以测试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作为最终考核成绩的基准,一是增加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评,二是提出学习过程考核,三是注重工作现场考核,三种方式有序结合且大幅三者的计分比重。再者就是把职业资格证考试和专业课程考评相结合,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强调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实现学习目标,打破以往以“卷面分数”评价学生水平为主的传统评价方式,建立突出学生职业能力与专业素质培养的一体化考核评价系统;采用阶段化、项目化以及理实一体化评价模式,重点是职业目标评价;结合课堂、课后、测验、实训以及考试结果,给学生综合评价成绩;以“严”与“活”、“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构建符合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的灵活开放的学习评价机制。
(二)改革教学运行机制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职业人培养为主旨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的“T”型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在院理事会的支持下,依据“T”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在各系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构建了各具特色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2.更新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
教学运行机制中最核心的内容便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这也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关键点。以此为出发点学院印发了《关于制订2012级学分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要求各专业建设委员会邀请企业一起,按照“职业人”成长规律,突出“双核心能力”,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新制定的方案凸显了人才培养从“以职业活动为中心”培训“人力”,转向“以职业人为中心”培养“人才”的活动;将“就业教育”融入“创业教育”元素,通过创业教育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学习从一次性向终身性转变,变专一性为兼容性,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强调课程设置由“适应性”走向多维度的“导向性”,使人才培养从被动接受市场检验走向主动契合市场需求的三个转向。学院按照“职业人”培养要求,依据“职业性、实用性、开放性”课程建设思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体系的“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建成了“基本技能培养层、专项技能实践层、综合技能提高层”三个层次,“岗位认知、专项技能训练、岗位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四个环节的实践课程体系。
3.建设课程标准,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分解和细化,是学院管理的基础,也是教学、评估以及考试命题的根本。包括了对所有专业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都体现在其中,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学时、内容,教学和评价给出建议。涉外学院在积极吸收消化国家示范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优秀成果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制订课程标准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系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参照有关行业企业的技术或质量标准,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将行业企业的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将考证课程的考试大纲与专业课程课程标准相衔接。参照有关行业企业的技术或质量标准,制订出符合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标准。
4.实施素质拓展,加强从业素质养成教育
学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将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兼顾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教育。出台了《大学生素质拓展纲要》、《大学生素质拓展实施细则》,以立德树人、博学笃行、尚能立业和创意创新四大项目为载体,建立了大学生活动项目平台、拓展基地平台、活动管理平台、技能认证平台、能力评价平台、管理保障平台等六大平台为支撑的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三)质量保障机制
1.健全教学组织机构
学院成立了教学工作委员会,院长担任委员会主任,主持研究决定教学工作重大问题。设立系(部)二级教学管理机构,严格落实院系两级管理,选拔配置了有较强组织能力和丰富管理经验的院、系两级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各系均成立了由校内专家、企业行业骨干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为加强对教学工作、学生管理、行政管理工作的督导,成立了由离任老院长为正副组长和专家教授组成的专兼结合的督导组,代表院理事会对学院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督教、督学、督管。
2.提升教学制度建设和管理水平
涉外学院严格按照《安徽省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规范(试行)》文件要求,建立了以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文件,教学运行制度体系文件,教学监控与评价制度体系文件三大体系为重点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并汇编成册。同时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和要求,通过加强学籍管理、日常教学管理、考试管理、实践教学管理等环节,确保教学运行高效平稳有序,杜绝重大教学事故和教学管理事故的发生。通过建立教务管理系统、搭建学籍管理平台等,实现了教学管理数字化办公,提高了管理能效,提升了管理水平。
3.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学院构建了由决策指挥,质量监控、运行与信息收集,分析评价和反馈与调控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决策指挥层由学院党政领导、系部领导组成。主要任务是跟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立办学目标和办学指导思想并以此为据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保障全院教师的配置,教学经费的配置、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的配置、图书资料的配置等。质量监控、运行与信息收集层由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督导组、教务处、系部、学生等组成,组织实施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特别是对教学环节中教学计划制定和执行、课程教材选用、课堂教学方式方法、顶岗实习、课程考核、信息反馈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过程监控。通过找缺补差,使各方面充分协调,发挥作用,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改革成效
改革以来,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院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强,爱岗敬业,遵纪守法,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6%以上,且就业质量高。如2012届毕业生通过企业顶岗实习,有1198名学生被实习单位直接录用;学生参与省市以上各类比赛活动获奖率大幅提高,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首次参加全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获铜奖两项,并获集体组织奖;2012年参加全省高职院校大学生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三项;2013年获得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三项和四个优秀奖;2014年获得一等奖三项,三等奖三项和四个优秀奖;一些学生社团和个人也多次获得省市的表彰。目前,学院学生就业率及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满意率均居高位,人文校园环境进一步形成。通过实践,学院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初显成效,保证了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1]王伟廉.关于中国大学教学运行机制的构建和改革问题[J].煤炭高等教育,2001,(6).
[2]李巧林.高等学校教学运行机制浅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4).
[3]肖茜.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研究[J].中国商界,2013,(5).
[4]朱敏.浅谈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J].科教文汇,2008,(1).
(责任编辑:倪震)
G717
A
1671-752X(2015)04-0091-04
2015-08-12
姚兴平(1980-),男,安徽枞阳人,安徽涉外经济职业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魏明锐(1983-),男,安徽长丰人,安徽涉外经济职业学院教务处教务科科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高等教育管理。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民办高职院校教学运行机制创新与实践”(编号2012jyxm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