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籍盐商与扬州湖南会馆
2015-02-12吉成名
吉 成 名
湘籍盐商与扬州湖南会馆
吉 成 名
扬州湖南会馆的前身是棣园。棣园是道光年间扬州最著名的园林。太平天国覆灭以后,有些湘军将士留在扬州经营盐业,迅速致富。他们买下棣园,进行了精心改造,把它建成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园林,改名为“湖南会馆”。清末民初,扬州湖南会馆成为湘籍盐商在扬州的活动中心。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淮盐运销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扬州盐商的衰落,扬州湖南会馆迅速凋零。目前扬州湖南会馆仅存门楼等少量建筑,是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棣园;湘籍盐商;扬州湖南会馆
扬州湖南会馆(今扬州市南河下68号)是晚清、民国时期扬州城内的一座著名园林,曾经盛极一时。它见证了那个时期扬州湖南盐商的兴衰,留给人们无尽的遐想。
一、扬州湖南会馆的前身——棣园
扬州湖南会馆的前身是棣园。
棣园很有来头。相传这里在明代就开始建造园林,具体情况不详。清初,这座园林的主人为陈汉瞻,将其取名为“小方壶”。乾隆年间(1736—1795),黄阆峰成为这座园林的主人,将其改名为“驻春园”。后来,洪钤庵成为这座园林的主人,将其改名为“小盘洲”。道光二十四年(1844),著名盐商包松溪买下了这座园林,将其改名为“棣园”。
清初陈氏时期,这里的园林建筑已经初具规模。当时的主要景点是小方壶,后来成为棣园的重要景点“方壶娱亲”。棣园主人包松溪写诗赞道:“海上三神山,闻是神仙居。承欢奉偏亲,吾亦爱吾庐。尺壁三春晖,壶中为我舒。”释几谷曰:“小方壶为育鹤轩对楹,萧山汤相国题:‘壶中日长春,晖愿报主人。’于是,婆娑起舞。”①可见,小方壶很不错,难怪包松溪那么喜欢,不惜重金购买。
包松溪,江苏丹徒人,曾经官居两淮盐运司同知,为盐务重臣,后来担任盐商商总,是著名的盐商。他买下这座园林以后,聘请当时著名的建筑师耿南山重新规划,对部分建筑进行了翻新改造,增加了不少新景点,特别是修筑了戏台,并且将这座园林改名。他很喜欢昆曲,筹建了戏班,经常演出昆曲,引来很多人观赏。当时扬州有些昆曲作家每有新作,便借其家班试演,请文人雅士对情节、文辞、音韵、曲律、伴奏、扮相、服装等提出意见。这样,棣园成为当时扬州城内一处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
阮元(1764—1849),祖籍江苏仪征,出身于扬州的官宦世家,曾经担任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等重要官职,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被人们誉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道光十八年(1838),他以太子太保的荣誉职位退休,回到扬州定居。包松溪请他题写了“棣园”门额。阮元是一位饱学之士,书法也十分精到,由他题写门额,自然为这座园林增色不少。
道光年间(1821—1850),扬州盐业贸易衰落,扬州城内的园林也大多荒废,棣园就是这个时期扬州最著名的园林。署理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梁章钜(1775—1849)晚年寓居扬州,与包松溪交往甚多,成为棣园的常客。他写道:“扬城中园林之美,甲于南中,近多荒废。惟南河下包氏棣园,最为完好。”①王振世《扬州览胜录》曰:“棣园,在南河下湖南会馆内。扬州园林,清初为极盛时代,嘉、道以后,渐渐荒芜,惟棣园最古,建造最精,至今完好如故。园中亭台楼阁,妆点玲珑,超然有出尘之致,宛如蓬莱方丈、海外瀛洲,洵为城市仙境。”②朱江《扬州园林品赏录》一书盛赞棣园主人包松溪善于规划与改造园林:“棣园主人包松溪本是个‘不妄作妄改,而有作有改,必尽惬乎前人之意’的园主人。故张肇辰绝口赞曰:‘知松溪之可以婆娑乎此园。’”③当时扬州著名画家王素(1794—1877)十分欣赏棣园的园林艺术,特地绘制了《棣园十六景图册》,张肇辰为该图册作序,其中便有这句赞语。我们从这部图册可以看出当时棣园的盛况。
二、湘籍盐商与扬州湖南会馆
咸丰三年(1853)、咸丰六年和咸丰八年,太平军先后三次攻陷扬州城,扬州城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棣园也未能幸免。太平军在扬州期间,棣园被太平军将领占有。
同治三年(1864)六月,曾国藩统率的湘军攻陷了天京(今江苏南京),太平天国覆灭。七月,两江总督曾国藩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次年四月,他在扬州瓜洲设立淮盐总栈(同治十二年迁至仪征十二圩),恢复淮盐运销。有些湘军将士退伍后就留在扬州经营淮盐运销,迅速致富。他们买下棣园以后,仿照《红楼梦》所载荣、宁二府对棣园进行了精心改造,把它建成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园林,准备送给曾国藩。曾国藩为了免遭他人非议,婉言谢绝,留给湘籍盐商作为湖南会馆。
会馆是在外地经商的同乡聚会的场所,一般是集资兴建,比较豪华、气派。有些会馆是建筑精品,成为文化遗产,扬州湖南会馆就是这样。它前临南河下,后至花园巷,西濒居士巷,东接江西会馆,四周砌有围墙,占地数十亩。大门并列三扇,门楼呈四砖柱、五幅面、八字形、屏风状、牌楼式,是典型的五凤楼造型。门楼上缀以48幅精雕细琢的树木花卉、人物等砖雕吉祥图案。相传“湖南会馆”门额为曾国藩题写。门楼对面为八字形大照壁,照壁后面有湘园等附属建筑④。院内前半部分有祠堂、议事厅、住宅等,后半部分则由长衙相通,有房屋数百间。两幢正屋为楼房,其他为平房。房群大则数十间、小则四五间为一个单位,均有花园、假山。房群之间以假山相连,有曲桥流水相通。每幢房屋都有匾额、楹联。有一个观戏大厅,全部由楠木建成,可以摆设数十桌筵席。厅前有戏台,台后有化妆间等房屋十间,还有小花厅五间,每间均可摆设筵席四五桌。园内假山环列,假山与房屋之间绕以长廊,以朱漆护栏围之。沿长廊可通全园各地。最值得称道的建筑是石屋。在石屋假山顶上建有花神庙、望月亭等建筑。其中,望月亭距地面大约有20余米,是当时扬州城内最高的家庭建筑。石屋入口处为一石洞,越往里面走越宽大,最后是一个四面均为石头的地方,有七八间房屋,其中有楼房两间。楼房后面开有一扇小门,进门以后拾级而上,可达望月亭。园内遍植花木果树,每个房群均依其名号种植相应花木。例如,梅花草堂周围种植春梅、腊梅,潇湘竹院周围种植翠竹,稻香村周围有大片空地,除种植蔬菜外,还种植了枣、梨、桃、李等果树。扬州湖南会馆平时禁止外人出入,春节期间开放数日。因此,每到春节期间,这里总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①。
规模这样庞大、如此精雕细琢的园林确实是十分罕见的。湘籍盐商准备将其奉送给曾国藩,既有感激之情,也有献媚之意。从其奢华程度可以看出他们对曾国藩用情之深。曾国藩虽然没有收下这份厚礼,但是他在扬州阅兵时曾经入住湖南会馆。湘籍盐商想方设法使曾国藩高兴,为他设宴唱戏,祝贺生日。戏台左右挂出一幅楹联:“后舞前歌,此邦三至;出将入相,当代一人。”对曾国藩极尽赞美之词。据说这幅楹联出自晚清著名诗人、楹联家何栻(1816—1873)之手。
扬州湖南会馆是湘籍盐商在扬州的活动中心。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扬州湖南会馆一直是淮盐贸易中心之一。扬州盐业公所的总文案和大部分文案都设在这里,还有豫太祥、豫太隆等大盐号。湘籍盐商不仅在这里从事盐务活动,而且最初都居住在这里。有些盐商致富以后,在外面购买了私宅,才从这里搬出去。有些盐商长期在这里居住。
由于湖南是淮盐的重要行销区域,湘籍盐商在扬州成立了盐帮,维护自己的利益。扬州湖南会馆东侧有一座盐宗庙,供奉夙沙氏、胶鬲、管仲三位盐业历史人物。同治十一年三月,曾国藩去世。为了纪念他,扬州盐商将盐宗庙改为曾公祠。
清末民初,在扬州的湘籍盐商中,以王辅周、唐仓崧、魏次庚最著名,均为当时扬州八大盐商之一。
王辅周,生卒年不详。祖籍湖南,数代经营淮盐。他承袭家业,家资累万,为清末民初扬州八大盐商之首。据说棣园就是他倡议并带头集资购买,后来才改为湖南会馆的②。王辅周育有三子,均染恶习。民国初年,王氏家族衰落③。
唐仓崧(?—1930),祖籍湖南,光绪年间二甲进士,曾经任职两淮盐运司,后来出任总文案,长期居住于扬州湖南会馆④。
魏次庚(约1883—1950),祖籍湖南衡阳,其祖父随曾国藩征讨太平军,后来定居扬州,经营淮盐致富。魏次庚除经营盐业外,还经营古玩店,并且在仪征有不少土地。他本来居住于南河下,民国初年迁至永胜街40号,即魏园,也是一座著名的园林。
三、扬州湖南会馆的凋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政府领导的两淮盐务管理局及其所属盐务机构撤退至汉口,淮北盐区以及江苏省内大部分销区成为沦陷区。日伪当局在华中和两淮盐区推行专卖制度,生产、运输、销售均被日军垄断。日军大肆掠夺淮盐,运回日本①。从此,淮盐运销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两淮盐商再也无法恢复从前的繁荣局面。随着扬州盐商的衰落,扬州湖南会馆迅速凋零。
1950年代以后,扬州湖南会馆被某单位占用,原有住宅、园林和戏台被破坏,水池、假山被埋入土中,改建现代建筑,用作招待所。目前扬州湖南会馆仅存门楼、观戏厅、蝴蝶厅等少量建筑。
扬州湖南会馆门楼是扬州现存最大的会馆门楼,艺术价值很高。扬州湖南会馆目前是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邓 军)
Salt Merchant from Hunan and Hunan Guildhall of Yangzhou
JI Cheng-ming
Di Garden was the former Hunan Guildhall of Yangzhou. It was the famous garden in Daoguang period. After the demise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some Hunan officers and soldiers stayed in Yangzhou to do salt business and got wealthy rapidly. They bought Di Garden, made it a splendid garden with elaborat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nd changed its name to “Hunan Guildhall”. Hunan Guildhall became the activity center of salt merchants from Huna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fter the outbreak of Anti-Japanese War, great changes took place in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of Huai salt. With the decline of Yangzhou salt merchants, Hunan Guildhall of Yangzhou fade quickly. Now, only a few facilities, like gate house, exist, and the Guildhall is one of the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of Yangzhou city.
Di Garden; salt merchant from Hunan; Hunan Guildhall of Yangzhou
A
1003—9864(2015)02—0077—04
K207
吉成名(1963-),男,湘潭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学博士。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理工学院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清代湖南盐商与地方社会”(项目编号:YWHY14-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 转引自朱江.扬州园林品赏录[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4:5.
① 梁章钜.浪迹丛谈: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1:21.
②王振世.扬州览胜录:卷六[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③朱江.扬州园林品赏录[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4:29.
④ 丁鹤林.湖南会馆:扬州古宅第一门楼[N].扬州晚报,2010-12-5.
①③④ 唐之准.扬州盐商及湖南会馆[G]//扬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扬州文史资料:第10辑,1991.
② 宋良曦.清代中国盐商的社会定位[J].盐业史研究,1998(4).
①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盐业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