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中印缅地区教育合作与互通互联建设

2015-02-12览◎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孟加拉国缅甸印度

和 览◎

孟中印缅地区教育合作与互通互联建设

和 览*◎

孟中印缅经济区域合作构想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域内以交通为主的“硬件”方面的互联互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进一步推进还面临诸多困难,这与四国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密切相关。以教育合作促进人文交流,增强区域凝聚力和国家间的相互信任,对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孟中印缅四国教育发展状况各自不同,但各具独特的互补优势与合作潜力。特别是教育领域的联系和往来,不仅可以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沟通和了解,还有助于推进多模式、多渠道的互通互联建设。本文在描述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所涵盖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中国与孟加拉、缅甸、印度开展教育合作的交流模式和具体策略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中“软件”方面的互通互联提供启示和思考。

孟中印缅 经济走廊 软性互联互通 教育合作

一、引 言

20世纪90年代末孟中印缅区域经济合作构想首次在云南学术界提出以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已经过3轮12回合的会谈,同时该论坛已从学术界的“二轨”层面上升到政府间的“一轨”层面。最初论坛的主要内容集中于交通、贸易和旅游,但是,随着会议的进展,互通互联的范围已经开始包括其他的领域,即包括传统、非传统安全和许多有关区域经济合作的其他问题。2004年12月21-22日在昆明举行的第五届论坛上,与会学者和官员们首次提出了发展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倡议。*卢晓昆、郭穗彦:《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论坛第五次会议在昆明召开》,云南省社科院网站,2014年6月12日访问),http://www.sky.yn.gov.cn/dtxx/ynskj/68231289298341292732007年3月31日至4月1日在达卡举行的第七届论坛上发布了“2007达卡声明”,其中也包括了加强贸易便利化、交通互通互联、旅游业部门合作以及科学与文化交流的倡议。*《达卡声明》,2007年, http://www.ibiblio.org/obl/docs4/BCIM_Dhaka_Statement_2007_final.pdf2012年2月18日至19日在加尔各答召开的第十届会议上签署联合声明,声明中号召包括科技、公共卫生、教育、农业、气候、水资源和能源安全等方面的多元化孟中印缅合作。而2014年17-18日在孟加拉考斯巴萨(Cox’s Bazar)举行的孟中印缅第二届联合研究小组会议上,提出了考虑包括社会和人类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等多种模式的互联互通建设。不难看出,自2004年开始,孟中印缅地区合作各相关方就已经开始考虑包括教育、科学文化交流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等软性互通互联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在互通互联的硬件建设方面,例如交通的互通互联,由于各国态度不一(主要是印度方面的态度较为勉强),目前仅提出北路、中路和南路三条路线建设的建议,还并未达成一致意见。同时,也由于孟中印缅地区地形地貌、民族问题等复杂因素,导致路线建设迟迟未能具体推进(到目前为止,唯一实质性成果是举行了昆明至加尔各答的汽车拉力赛)。因此,一部分学者认为孟中印缅互联互通的研究需要重视自下而上,而非仅是自上而下的互通互联建设方案,也即通过加大孟中印缅四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来加强联系、加深了解、建立互信并发展友好关系。而一些学者也提出,应该加大孟中印缅四国之间的教育交流和往来,例如,建立政府高层交流与协商机制,开展高层教育对话,组织教育论坛,促进教育交流与合作,发展中小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进一步扩大学生交流的规模等。

发展孟中印缅四国之间的教育合作,是与这一地区的教育现状密切相关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地区包括中国的西南省区(主要是云贵川三省)、印度东北部的7个邦以及孟加拉国和缅甸全境。这一地区拥有约4亿人口,占地面积200余万平方公里。*Mustafizur Rahman, Habibur Rahman, Wasel Bin Shadat, “BCIM Economic Cooperation: Prospects and Challenges”, CPD, Dhaka, 2007, Paper 64, p. 6, http://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5224239_BCIM_Economic_Cooperation_Prospects_and_Challenges其中,中国西南地区与印度东北地区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封闭、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均较为落后的边疆地区。而孟加拉则有2/3人口从事农业,导致其教育总体水平和识字率偏低。缅甸虽然有75%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地区,但由于长期以来教育发展水平较为低下,教育发展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的需求。因此,我国与孟印缅三国在教育发展方面存在互补性,有利于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同时,孟加拉、中国、印度和缅甸虽同属亚洲国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及思维习惯。要开展交流,则必须以教育作为基础。先开展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才能做到真正的沟通与理解,进而开展更加广阔而深入的合作,使教育成为民间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为政府层面推进孟中印缅建设做出贡献。同时,也可以经由教育领域的联系和往来,推进和加强多种模式、多种渠道的互通互联建设,使四国之间通过人民和教育的纽带连接在一起,增强区域凝聚力和国家间的相互信任,以服务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

本文通过对孟中印缅地区教育发展状况分国别进行整理和分析,期望寻求这一地区各国教育发展中的合作机遇,并对我国与孟加拉、缅甸以及印度开展教育交流合作的模式和具体策略进行分析,以期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中“软件”方面的互通互联建设提供启示和思考。

二、孟中印缅四国教育发展状况及合作机遇

(一)孟加拉国教育发展状与合作机遇

孟加拉国1972年宪法第17条规定:国家应采取有效措施以建立统一的、面向大众的教育体制,向所有儿童提供免费义务教育;将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联系并培养训练有素和主动积极的公民以满足社会需求;以及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开展扫盲。此外,根据宪法规定,孟加拉国的官方语言为孟加拉语。

1.教育政策与教育体制概况

孟加拉国教育体制的构成为:学前教育、小学、中学以及大学教育。1974年颁布的《小学法案》中宣布所有小学国有化,其教师为政府雇员。1990年颁布的《义务小学教育法案》规定对所有6~10岁的儿童实行义务教育。而1992年颁布的《私立大学法案第34号》则对私立大学的建立进行了规定。*“UNESCO &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 (2011), World Data on Education. 7th Edition, Bangladesh, 2010/11, p. 2 http://www.ibe.unesco.org/fileadmin/user_upload/Publications/WDE/2010/pdf-versions/Bangladesh.pdf

根据2013年孟加拉教育信息与统计局的数据,孟加拉目前共有106859所小学,19602所中学,3793所学院及大学。*Bangladesh Education Information and Statistics Bureau (BANBEIS). Statistics-2013. Table 01: Number of institution, student and teacher by type of education, 2013,http://banbeis.gov.bd/data/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691:table-00-number-of-institution-student-and-teacher-by-type-of-education-2011&catid=109:part-1-summaries-2013&Itemid=225学前教育一般为三年,主要面向3~5岁的学龄前儿童;小学教育共5年,入学年龄为6岁,自1992年起小学教育为免费义务教育;中学教育包括初中(6~8年级),中级中学(9~10年级),以及高级中学(11~12年级),通常高级中学层次由大学预科部提供课程。其中,中学教育阶段自8年级开始分流为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和普通高中,普高学生自9年级分为文科、理科和商科,并于12年级期末参加高等二级证书(Higher Secondary Certificate)考试。此考试等同于我国高考,同时也是担任孟加拉国公务员的资格考试。大学教育提供方包括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本科学制4~5年,硕士2年,博士3~4年。

孟加拉国实行分层级管理的教育制度,孟加拉国小学教育主要由国家小学和大众教育部进行监管,而教育部仅负责中等及高等教育。国家小学、大众教育部以及教育部又进一步通过各层级主管教育的专门委员会及支撑部门对全国的教育进行管理。近年来,孟加拉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图1所示),孟加拉国发展预算中对教育部拨款从2001—2002年的5.73%下降为2008—2009年的3.22%, 约20万美元。*PricewaterhoueseCoopers, (2010), Survey of ICTs for Education in India and South Asia, Country Studies, 3, Bangladesh, p. 52, http://www.infodev.org/infodev-files/resource/InfodevDocuments_877.pdf

资料来源:根据普华永道资料(PrincewaterhouseCoopers)整理所得。http://www.infodev.org/infodev-files/resource/InfodevDocuments_877.pdf

如表1所示,与其他人均国民收入相当的南亚国家相比而言,孟加拉国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阶段入学率及男女平等方面发展较好。小学层次的总入学率*总入学率是指实际入学人数占计划招生人数的比例。在100%以上,而同期中学的入学率增加到了44%。同时中小学阶段男女学生入学率基本持平,但识字率仍然较低。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以及美国中央情报局(CIA)信息整理所得。www.unicef.org, www.cia.gov

由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不能够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孟加拉国私有教育发展非常迅速。例如,小学教育阶段,2013年孟加拉国共有37700所公办小学,而私立小学则有69159所;中学教育阶段,公办中学有327所,而私立中学则有19257所;大学教育阶段,有293所公办大学和3500所私立大学。私立教育机构已经成为孟加拉教育机构重要组成部分。*Bangladesh Education Information and Statistics Bureau (BANBEIS). Statistics-2013. Table 01: Number of institution, student and teacher by type of education, 2013,http://banbeis.gov.bd/data/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691:table-00-number-of-institution-student-and-teacher-by-type-of-education-2011&catid=109:part-1-summaries-2013&Itemid=225

值得注意的是,孟加拉国另有伊斯兰经堂教育体系(Madrasah Education),与政府的小学、中级中学及高级中学的教育体系相并行,但增加了宗教学习的内容,同时该教育体系中培养的学生也可以经由特定考试进入大学进行学习。

2.孟加拉国教育发展特点、机遇和合作建议

总体而言,孟加拉国民生和教育发展水平较低,目前人口中的文盲率仍然较高。为此,孟加拉国政府给予扫盲和扫盲后教育以充分的重视和支持,同时也借助国际组织的支援,开展了如非正规教育计划(NFE)、扫盲后继续教育项目(PLCE)、技术援助项目(TA)、家庭生活教育项目(FLE)等来促进成人的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创造终身学习的机会。同时,此类扫盲和技能教育也得到了很多孟加拉国成年人的欢迎和参与。孟加拉国拥有大量未受过或未完全受过正规教育的成年人口,这已经成为制约孟加拉国发展的瓶颈。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必须依靠一支强有力的训练有素、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队伍。因此,成人的扫盲教育和技能教育已经成为孟加拉国教育的一大特色。此外,由于政府对教育投入有限,鼓励私人兴办教育,这类私立教育机构的经费基本是自给自足。由于大部分私立教育机构所收取的费用高于公办学校,虽然私立教育机构发展迅速,仍然有部分贫困学生难以进入学校学习。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多数私立大学的学费是贫寒学子所无法负担的。据世界银行2010年的统计,孟加拉国高等教育注册率由2000年的6%提高到了2010年的9%。其中,富裕学生的高等教育注册率由2000年的9%提高到了2010年的11%,而贫困学生的高等教育注册率10年来完全没有发生变化。虽然孟加拉国入学率近年来不断提高,但是辍学率也居高不下,大学入学率也偏低。这也体现出孟加拉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中的商业化倾向以及两极分化的特点。此外,同许多教育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一样,孟加拉国近年来也出现了许多赴国外深造的留学生。目前有3万多留学生在海外学习,很多孟加拉国私立高校的教授多有出国留学背景。

不难看出,孟加拉国普通大众文化水平较低,许多成年人仍然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因此,对基层民众的基础教育和扫盲教育是大众教育的重点,职业技能培训将是对这一层次民众施教的主要方向。要发展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必须有一支具有各项基础建设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劳动力队伍。到目前为止,孟加拉国的人力资源供给还达不到这一水平。当地人力达不到支撑“走出去”发展的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在海外开展建设项目时面临的最大难题。而这一难题往往又不能仅通过外派本国员工解决。因此,必须通过培养当地人才来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铺平道路。

对基础教育领域,中国应当协助孟加拉国政府加大对这一层次教育的投入。首先,根据目前孟加拉国非正规教育和扫盲教育的特点,组织有较好资质的教育培训机构进入孟加拉国,通过与各教育分管部门和支撑部门合作,参与其基层的非正规教育和扫盲教育,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建立良好的形象和声誉,争取孟加拉国政府和民间的认可。其次,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已经逐渐向欧美发达国家接近,高等教育专业发展完备,教学和科研水平较强,因此可以向孟加拉国进行高等教育输出。由于孟加拉国私立教育较为发达,可考虑与孟加拉国私立大学建立合作办学机构,向孟加拉国输出我国的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层次的输出,不应局限于建立孔子课堂和孔子学院等语言教学机构,而应考虑当地的实际状况,提供中文和孟加拉语两种教学语言的专业教学,以适应当地发展需要。也可根据孟加拉国教育发展的状况,提供一些热门的,其社会经济发展所亟需的专业教学,为孟加拉国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由于孟加拉国学制与我国学制相仿,这也为合作提供了便利。同时,与当地声誉良好、教学质量较高的大学合作,也有利于增强我国教育对孟加拉国的影响力,推广中国文化和传统,并能够为我国高校带来一定的收入。此外,鉴于孟加拉国出国留学人口每年均有增长,但到我国留学的孟加拉国学生人数依然非常有限,我国应考虑定向招收一定数量的孟加拉国留学生,特别是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学生,并提供一定量针对孟加拉国的奖助学金,以吸引来自孟加拉国的国际学生。在高校合作层次,也可以开展短期学生交换、教师互换、科研合作等项目,以增进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对彼此的了解,拉近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师生互换,使该国人民了解到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理念,有助于周边国家对我国所输出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可。

(二)印度教育发展状况与合作机遇

1.教育政策与教育体制概况

根据印度1986年颁布的《国家教育政策》,教育被视为对国家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政策规定,全国的教育系统中所包括的核心课程将讲授印度独立运动的历史,宪法所规定的义务以及其他培养国家认同感的内容。同时,鼓励青年一代开展国际合作并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此外,也倡导终生教育,为年轻人、家庭妇女、农业和产业工人以及专业人员持续提供教育机会。印度当局也充分认可教育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其2007—2012年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将教育作为达到迅速全面发展的重要工具。*UNESCO &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 (2011). World Data on Education. 7th Edition, India, 2010/11, p. 2, http://www.ibe.unesco.org/fileadmin/user_upload/Publications/WDE/2010/pdf-versions/India.pdf

印度的教育管理体制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在中央层次,主要是中央政府的人力资源发展部做出国家教育发展的总体计划,由各邦首席部长组成的国家发展委员会负责国家的具体教育规划和项目的制定。同时,各邦政府作为中央政府教育政策的具体执行层,也可以计划并实施自己的教育发展项目。

就印度的总体教育状况而言,如表2所示,印度成人整体识字率较高,特别是男性的识字率要远高于女性的识字率。青少年识字率方面男女基本持平。小学教育阶段入学率较高,中学阶段相对偏低。2003—2006年,教育花费占GDP的比重为3.2%。*PricewaterhoueseCoopers. (2010). Survey of ICTs for Education in India and South Asia, Country Studies, 1. India, p. 9, http://www.infodev.org/infodev-files/resource/InfodevDocuments_879.pdf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以及美国中央情报局(CIA)信息整理所得。www.unicef.org, www.cia.gov

此外,如表3所示,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地区所涉及的印度东北部7个邦中,除米佐拉姆邦和特里普拉邦识字率较高外,其他各邦识字率均在50%~69%左右。这主要是由于东北部各邦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人民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

资料来源:东北地区发展金融有限公司(NEDFi), 2003; 印度储备银行数据库(Reserve Bank of India Database), 2006

印度学制主要构成为:0~6岁为学前教育;6~13或14岁为小学教育;9~12年级为中学教育;其后是1~3年的本科阶段,2年的硕士阶段和3年的博士阶段。在小学教育方面,印度政府对普及小学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11年起,印度政府与各邦政府合作开展的主要教育计划Sarva Shiksha Abhiyan(全体教育激励计划)已经成功地提升了入学率,并降低了小学教育层次的性别差异。目前,政府正在继续推进中学教育层次的普及教育计划,2009年通过的“教育权利”法案规定教育应成为国家中每一个儿童的根本权利。

印度的教育整体水平不高,但发展很快。印度未来的教育发展将取决于印度未来是否会像过去大规模投入小学等基础教育一样,大量投资大学并进行科研教育升级。而大学教育方面,目前印度的公共高等教育体系还远远落后于国际标准。目前印度的350所大学和156,000所学院中,绝大部分是公立院校,每年毕业生达到250万。其中,工科毕业生人数为35万。*王涛:《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评略》,载《评价与管理》,2012年第4期,第 63页。印度高校主要以理工科著称,如德里理工学院和孟买理工学院都跻身QS2008(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世界大学排名榜)前200名。但是,2006—2007年度,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University Grant Commission)管辖范围内的317所大学中,仅有164所被认定有资格接受发展拨款,其余的153所则没有资格接受拨款,因其基础设施达不到最低投资标准。因此,印度高等教育发展中两极分化现象十分严重,大部分大学处于质量较低的层次。同时,在印度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仍然极低。此外,由于印度长期以来对教育投入不足、官僚政治阻扰、教育机会不公、教育机会失调等问题,导致很多行业的印度精英移民海外,给印度造成严重的“人才外流”问题。

2.教育发展特点、机遇和合作建议

印度教育管理制度主要是以中央政府政策为总体导向,实际执行的责任是由各个邦具体负责。但是,由于印度民主体制下的党派竞争和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使得很多教育政策的推行困难重重。目前,印度在高等教育领域推行对内大力发展私立院校,对外积极引进高水平大学进行国际教育合作。2007年,印度内阁提出一项议案——外国高等院校法,主要鼓励国外高校进入印度开办分校,并使印度中下阶层的子女上得起学。但由于左派政党的反对和阻挠,该项议案一直到2009年仍然在议会中搁浅。但是,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或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已是大势所趋,很多国外高校,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高校已经进入印度高等教育市场,通过向学生颁发双文凭构建一种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在涉外办学领域,印度于2000年允许100%的外商直接投资于高等教育领域,但外国投资仅限于投资高中以后的教育。根据印度国家教育计划与管理研究所(NIEPA)进行的研究,2006年印度共有131个与印度高等教育机构联合举办的涉外办学项目,其中107个提供职业课程,19个提供技术课程,仅有5个提供普通教育课程。*赵叶珠:《印度涉外办学现状及其法律监管体系》,载《外国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第20页。因此,印度涉外办学发展迅速,有广阔的合作前景和机遇。

目前进入印度涉外办学市场的外国高校以来自美国的高校最多,有66家;其次是来自英国的,有59家。中国与印度联合办学深度及广度远远不及英美发达国家。因此,应当加大力度投入印度涉外办学市场,展开多种模式的高等教育合作。由于印度教育市场受中央政府限制较少,我国与印度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应该考虑以底层的高校合作为主,自下而上推进与印度高校的合作,并采取对普通高校和重点院校不同的合作模式。第一,应该着重强调与印度的基本国情相适应,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可以考虑针对印度劳动人口受训不足的状况,率先向印度输出我国优质的职业教育,选派一批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先导高校与印度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合作,为其培养学以致用的专门人才,同时也有利于扩大我国对印度劳动力人口的影响力。第二,由于印度拥有世界大学排名前列的理工学院(IITs),应充分利用其优势,与我国重点理工科院校进行强强合作,开展学位联授互授项目,共同开展国际科研项目,并申请国际科学研究基金的支持,以提高双方的科学研究水平,共同建立中印两国联合科研力量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第三,鉴于每年印度均有大量留学生赴国外留学,其中以赴美国留学最多,目前印度学生已成为美国最大留学生人群。因此,应该考虑吸引印度留学生到中国留学。近年来,印度留学生赴我国学习人数逐年增长,学科专业也逐渐多元化。可以考虑针对印度学生设立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奖学金,遴选优秀留学生到我国高校进行学习,以期形成示范效应,吸引更多学生赴中国留学。另外,也可通过“2+2”、“3+1”项目等合作办学模式,鼓励印度交换生到我国进行为期1~2年的学习,也可采取暑期班、短期留学等多种模式,包括学位学习和非学位学习的形式,培养一批知华友华的印度人士,为两国关系未来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可以考虑鼓励我国一些靠近南亚的省份,如西南三省高校走出去办学,在印度设立海外分校,输出我国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目前,云南省已经有数所高校在东南亚各国建立了海外教育合作项目或海外分校,但对于具有巨大潜力的南亚教育市场的开发仍然不足。应该鼓励包括云南省在内的边疆省份高校,特别是已经与印度展开教育合作的高校进一步深化教育合作。在原有的合作基础之上,依托印度高校在其国内的资源优势和硬件条件,以知识产权投入的形式,向印度高校输出我国的师资、教学和科研。特别是应该打造一批针对印度学生需求的,有中国特色的有关中国企业管理、中国文化、中国市场和经济现状等课程以供印度学生选择,满足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市场具有浓厚兴趣的印度学生的需求,有的放矢地提供针对性的国际化高等教育,提升中国软实力。

(三) 缅甸教育发展状况与合作机遇

1.教育政策与教育体制概况

缅甸政府将教育视为基本的人类需求以及高质量生活不可或缺的保障。教育被认为是道德和社会价值的支撑以及发展经济生产力的工具。教育的社会目标是使学生们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促进国家团结并消除歧视,学习与他人合作,同时能够达到自给自足的目的。缅甸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教育政策中,规定教育的目的是要创造一个能够产生学习型社会的教育系统,以面对知识时代的挑战。缅甸政府当局认为,教育的目标包括以下六点:(1)使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基础教育;(2)教育的基础是提高道德标准;(3)发展包括科学和技术知识在内的各种知识以建设国家;(4)用实用知识培训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和知识分子,使其对国家忠诚并能够为国家建设事业做出贡献;(5)对公民进行培训,以使其获得全面发展;(6)允许所有具有相关知识水平、能力和勤奋度的人获得大学教育。

就教育管理体制而言,缅甸的教育由位于仰光的教育部管辖,教育部主要包括:基础教育三个司、教育计划与培训司、高等教育司(下缅甸)和高等教育司(上缅甸)、缅甸考试委员会、缅甸教育研究局以及缅甸语言委员会。基础教育层次的政策实施主要通过教育部的两个司进行,此外还有一个办公室专门负责仰光市的学校。而高等教育阶段,有关学术与行政的事项,主要是由大学中央委员会(the Universities’ Central Council)和大学学术委员会(the Council of University Academic Bodies)负责。*UNESCO &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 (2011). World Data on Education. 7th Edition, Myanmar, 2010/11. P. 3-4, http://www.ibe.unesco.org/fileadmin/user_upload/Publications/WDE/2010/pdf-versions/Myanmar.pdf

缅甸学制为3~5岁的学前教育;1~5年级的小学教育;6~11年级的中学教育;本科教育为4~5年;硕士研究生教育为1~2年,博士阶段教育为至少4年。缅甸的成人文盲率较低,据联合国亚太社经理事会的统计,早在1992年,缅甸男性识字率就已达90%,女性识字率达72%,这主要是由于缅甸人口的75%都居住在城镇地区。同时也由于缅甸政府对扫盲的重视程度较高。自1948年来,缅甸各界政府均十分重视扫盲工作。从1948年至80年代,政府分别开展了“人民教育计划”、“创造新生活教育计划”以及“识字运动”等扫盲运动,提高人民的识字率水平。此外,缅甸政府对教育投资一直十分重视。以1995-1996财政年度为例,政府划拨的教育经费达65.47亿缅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5%。*缅甸教育研究署: 《1995—1996年度教育事业统计》,第21 页近年来,吴登盛政府的教育支出甚至达到以前的3倍。*[美]拉雅·法拉:《缅甸教育者触摸世界》,载《纽约时报》,Website: http://www.nytimes.com/2013/05/06 /world/asia/Myanmar-educators-reach-out-to-the- world.html?smid=pl-share,2013-05-05.

资料来源:缅甸高等教育部教育计划与培训司。

从表4不难看出,缅甸教育与缅甸同等规模的国家相比,呈现出教育供给不足的特点。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层次,全国仅有不到200所的大专院校,同时教师资源也非常有限,师生比达1∶54,教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此外,虽然政府对教育拨款占GDP比重较高,由于其GDP总额仍然较低,也导致教育经费的绝对值偏低。虽然缅甸人口基础教育水平和识字率水平较高,但教育发展仍然较为低下,缺乏满足国家发展的专业人才。

2.教育发展特点、机遇与合作建议

目前缅甸正在经历民主转型,经济、政治上都将进行一系列改革,教育领域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处于连接南亚和东南亚重要战略位置上的缅甸,已成为了世界关注的新焦点。欧美各国纷纷进入缅甸,希望在其转型过程中占得先机,对缅甸各产业大量进行人力和物资的投资。我国作为缅甸的重要邻国,应该抓住这一重要机遇,进一步加深与缅甸的关系,建立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各方面深层次的联系。

首先,针对缅甸拥有大量华人的背景,应该进一步向缅甸推行华文教育,特别是在基础教育层次推广中文。自19世纪初的华文私塾到20世纪60年代的华侨学校,再到今天的孔子课堂和孔子学院,缅甸的华文教育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目前已经达到数百家的规模,涵盖从幼儿园到大学函授等各个层次。基于华文教育在缅甸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覆盖范围,可以通过华文学校与我国中小学以及高等院校进行合作,招收缅甸华人华侨以及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缅甸学生到华文学校就学并获得双学位。同时,从华文学校的高中生当中,择优录取,推荐就读我国高校,培养精通华语并在我国接受专业培训的缅甸华人华侨人才。与缅甸华文学校的合作,要重视与当地侨领、侨团和民间组织机构的关系,通过民间交流的形式,自下而上地影响缅甸教育的氛围和环境,通过基层推广中文教育和中国文化,形成中国文化对缅甸的影响。

其次,缅甸高校虽有对外合作的意愿,但自主权却较低,因为与高校有关的对外交流都由教育部统管,缅甸高校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交流都需要报教育部和外事部门审批,即便是在自2011年开始的民主转型之后仍然如此。因此,我国许多与缅甸高校进行的合作项目都受到阻滞。由于教育部和外事部门对高校的对外交流事务的控制较严,因此与缅甸高校的合作,应该采取自上而下的路线,即由政府出面,与缅甸教育部和外交部签署一系列教育交流与合作协议和项目,再向各级高校进行推进,以规避先行同高校合作后,无法通过其国家部委审批的问题。同时,与缅甸高校的合作,应该重点选取缅甸当前社会民生发展所急需,而缅甸本国教育供给不足的专业进行发展,例如:农业、科技、管理和贸易等。这类专业是我国多年来发展较好的强势专业,可以通过与缅甸高校的合作,帮助其培养适应其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化人才。另外,我国高校也应考虑在缅甸与当地高校开办合作办学机构。据《缅甸之光》报道,2014年10月10日,新加坡—缅甸职业学校管委会在缅甸举行会议,商讨由缅甸科技部与新加坡技术教育学院在仰光合作建设职业学校。*驻缅甸经商参处,《缅甸将与新加坡合作建职业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2014年10月14日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j/201410/20141000759112.shtml该校将按新加坡技术教育学院的教学大纲设置课程。我国高校也可借用这一模式,与缅甸主管教育及相关的部委商讨在缅甸建立中国职业技术学院分校,并按照中国的教学大纲设置课程,由缅甸提供硬件资源,合作办学,以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在缅甸的影响力,并为中缅交流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培训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素质的高校毕业生。

此外,缅甸与我国云南省接壤,有保山、普洱、西双版纳、临沧、德宏等地区与缅甸毗邻,边境线近2180公里。云南省具有优势的地理条件和教育资源,可以成为面向缅甸乃至辐射东南亚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基地。可以针对缅甸教师数量不足的状况,为缅甸中小学乃至高校提供教师培训,并且通过合作交流派出云南省教师到缅甸支教,特别是参与缅甸华文学校的教学工作,将我国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发展状况向缅甸学子进行介绍和交流。同时,也可以在云南省高校中普遍开设缅甸语专业或课程,培养一批精通缅甸语,了解缅甸文化,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国际交流人才,为中缅友好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由于缅甸本国高校较少,而多年来缅甸一直有留学生赴国外接受高等教育,应该鼓励沿边大专院校招收缅甸籍留学生,特别是一些职业技术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优势,吸引对职业教育有所需求的缅甸留学生赴沿边州市留学。除此以外,目前云南省各重点高校已经开始招收东南亚各国学生,但来自缅甸的学生仍然较少,应该设立针对缅甸学生的各种奖学金项目,定向招收成绩优异,汉语流利,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的缅甸学生到云南省重点高校就读。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缅甸留学生在专业选择方面的自由,以吸引他们到我国高等院校留学,并通过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以及中国的发展和对外友好理念。

(四)中国的教育发展状况与合作机遇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教育发展层次、水平、种类都较为多样化,难以总体进行归纳。此处仅选取我国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方面的政策和教育体制进行简介。

1.中国教育政策与教育体制概况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对外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最初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了最早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以及向发达国家派出公费和自费留学生等形式开展教育国际化。经过20多年的引进和整合,已从单方面引进教育资源转为引进与输出并举的发展路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将教育国际化列为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教育“走出去”最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学院的蓬勃发展。从2004年开始,我国在借鉴英、法、德、西等国推广本民族语言文化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几年来,孔子学院建设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园地、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以及与世界各国合作的桥梁。在中外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截止2012年,已在10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00所孔子学院和500多所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网站,《孔子学院总部》,http://hanban.edu.cn/hb/node_7446.htm。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是向世界输出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有益尝试,并已经初具规模并获得一定成功。在很多国家,孔子学院的兴起已经掀起了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的浪潮,并培养了大量懂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

我国教育的“走出去”,还表现在高校已经开始在周边国家与当地高校合作建立海外分校。例如,2013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全面支持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建设协议在吉隆坡签订,这是我国大学第一个在海外建设独立校园的分校。在校生预计总规模为1万人。包括本科、硕士、博士3个教育层次,生源以马来西亚和东南亚国家为主,教师则采用全球招聘的方式。厦大马来西亚分校是一所由我国大学独自拥有,自主办学的“中国海外大学”,代表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形象和水平,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向海外发展的“第一步”。*唐景莉、李静:《中国大学第一所海外分校将在马来西亚开设》,载《中国教育报》,2013年12月2日,http://news.xmu.edu.cn/s/13/t/542/2c/47/info142407.htm总体上,我国教育在孟中印缅地区各国中最为发达,中小学、大学各层次教育发展水平均处于较高水准。同时,学制与周边国家基本相仿,有利于我国与孟、印、缅等国开展各层次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我国政府与西南各省政府均把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视为重要任务,并在过去多年来做出了优异成绩。目前我国对外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把以往对欧美国家重视过多的倾向,转变到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教育往来,以教育为纽带,巩固和发展周边关系。

2.中国教育发展特点、机遇与合作思考

我国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均相当完备。目前,由于高校扩招以及高校层次提升等因素,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教育资源已十分充足,高等教育从原有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此外,我国教育也有多层次和多种类并存互补的特点,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并受到广大学生欢迎。同时,我国教育也面临着提升层次、水平和质量以及国际化发展等需求。

由于传统上我国较为重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教育合作交流,与孟加拉国、印度和缅甸的教育交流较少,合作层次较低。对缅甸主要是采取以支援的形式并以华文教育领域的合作为重点,基础较为深厚。与印度和孟加拉国近年来才开展为数不多的高校师生互换项目。基于我国高等教育供给十分充足的现状,应该考虑向孟加拉国、印度、缅甸等国重点输出我国高等教育。措施上,可以采取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形式,由一些试点性的小合作项目开始,例如交换生项目、暑期游学项目等模式,并逐渐过渡到合作办学,建立海外分校等更深入、更实质的合作形式。在合作方的遴选上,应该注意强强联合以及强弱联合,即挑选我国的优质高等院校与当地优质高等院校进行强强合作,创造互利共赢的合作局面,打造两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并提升双方的教学科研水平。对于我国一些有强烈“走出去”发展意愿,并有优势学科建设的普通高等院校以及职业技术学校,也应该鼓励其与上述国家较为优质的高校进行合作。因孟印缅国家教育发展水平普遍低于我国,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学院与该国此类院校合作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并有利于形成我国进入上述国家教育市场的良好态势和对其高等教育的巨大影响力。

另外,在成人教育及继续教育领域,我国高校应注重向该国提供成人所需的各类培训,如工程、科技、农学、经管等方面的在职培训。根据以往经验,印度、缅甸、孟加拉国等发展中国家对此类在职培训需求较大。可以依托云南省等西南省份,在各省高校内建立一批面向此三国的企业员工、政府部门公务员培训基地,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提供专业、高水平的培训,并在其社会精英中培养一批对中国友好的企业高管和政府官员。

最后,孟中印缅四国分别使用四种不同的语言,唯一通用的语言目前仅有英语,这种英文语境造成我国在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中存在交流和沟通上的困难。虽然通过孔子学院和海外分校等向海外推广中文,上述三国已经有部分人群了解中文和中国文化,但我国对于上述三国的语言文化的了解是远远不足的。例如,目前我国精通孟加拉语、印地语和缅甸语的人才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这对于我国与上述三国开展合作和互通互联建设已经造成了障碍,并且不利于形成文化和传统上的认同感。因此,应该着重在我国高校中开设孟加拉语、印地语和缅甸语的专业,同时也可开设上述小语种加特定专业的复合型学科供学生选择。另外,也应该向国内适当引进孟加拉国、印度和缅甸的文化产品,以增强我国人民对上述国家的了解,加深与这些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

结 语

孟加拉国、印度、缅甸各国语言、文化迥异、社会规范、风俗习惯多样,但其共同的特点是教育发展水平较低。为了加强我国与孟加拉国、印度及缅甸的教育合作,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我国与上述国家进行教育交流与合作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协调处理好与各国教育主管部门和基层学校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国家教育政策、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模式的特点,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路子,结合政府和民间的力量,开展我国与上述国家的教育合作。在涉外教育管控较严格的国家如缅甸,可以考虑政府层面的重点推进,配合民间交流来推动教育合作。而在教育市场较为开放的印度、孟加拉国,可以考虑与各层次的当地学校直接开展合作,占据其教育市场的一部分份额。此外,也应该采取欧美国家在上述国家合作的模式,派驻一批有资质的教育机构或以志愿者等非官方形式进入该国基础教育领域,以提高上述国家对我国教育援助与合作的接受度。

第二、与孟加拉国、印度、缅甸的教育合作,应充分注意其教育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满足不同需求和不同层次教育水平的合作与交流模式。例如,在基础教育领域,可以多提供师资培训和支教等援助,以解决上述国家师资不足、师资质量不高的问题。在高等教育领域,可以采取合作办学为主,输出我国的优势专业和学科,并通过师生交换、合作科研等各种不同的形式增强与相关国家知识界的相互了解。在成人教育和技术教育领域,可以采取培训为主,为相关国家提供在职培训、职业技术培训等多种培训项目,为这些国家国内建设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打造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

第三,要着力研究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并根据这些专业、技术在孟印缅三国定向培养相关专业领域的人才。例如,由于当前亟待建设的是物理的互通和互联,需要孟印缅三国备有大量工程技术人员,而现有的此类人才供给是低于需求的。此外,一向呼声较高的是经贸方面的往来,也需要一批了解孟中印缅各国经济、政治、法律以及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的国际化经贸人才,这也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在这两方面发展都较为迅速,并已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和经贸人员,下一步要考虑的是如何将这方面的优质教育资源向孟印缅三国有效输出,并为孟中印缅互通互联建设培养实用型、复合型的人力资源。

第四、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员的流动,通过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的交流与学习,让年轻一代中更多地人了解各个国家的状况。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国民对孟加拉国、印度和缅甸的了解非常有限,上述三国对我国认识也并不深入。因此,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来打造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合作的民间基础,提高各国人民对彼此的认知度和好感。可以依托教育领域的合作,加大我国与孟、印、缅等国人民之间的互换互访,特别是要增加上述三国人民向我国的流动性,鼓励其到我国特别是高校进行学习、科研和交流,深入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通过民间的友好关系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工作。

第五、除单方面向孟印缅等国输出我国教育和文化以外,也应该考虑逐步引进上述国家部分强势学科和专业,引入其最具优势的教育资源,与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结合起来合作培养人才。同时也可以增强我国青年学子对上述国家的认知度,在我国培养一批通晓孟、印、缅语和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功底的国际交流人才,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D73/77

A

53-1227(2015)01-0109-17

* 和览: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讲师

猜你喜欢

孟加拉国缅甸印度
孟加拉国疫情中受饥的马
Hungry horses amid pandemic in Bangladesh 孟加拉国疫情中受饥的马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莫迪访问孟加拉国
白俄罗斯将向孟加拉国供应45 万吨钾肥
缅甸记忆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缅甸总统吴廷觉访华
缅甸非常之旅
印度式拆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