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特色
2015-02-12姜晓丽
姜晓丽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四个全面”,即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1]“四个全面”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四个全面”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科学性、继承性、时代性、整体性和创新性等方面的理论特色。
一、严谨的科学性
“四个全面”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体现唯物辩证法活的灵魂的科学论断,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和展现。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必须以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发展的客观基点。[2]“四个全面”正是党中央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直面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重大课题,运用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不断分析和审视当代中国的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社情和舆情的基础上,对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战略问题多次进行审慎思考后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篇章。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运动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在推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要着力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四个全面”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与实现目标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障碍之间的矛盾,包括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矛盾,解决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特别是利益固化问题,解决治理方式不相适应、人治传统根子很深的现实矛盾,解决“四风”泛滥、腐败严重的紧迫问题等。
二、明显的继承性
“四个全面”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产物。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1979年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之家”来描述我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和蓝图开始,“小康”就成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目标。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确认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时,正式把实现小康作为第二步的战略目标。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20年翻一番的目标。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从“小康之家”、“小康水平”、“总体小康”等发展目标逐渐完善和发展而来的,是我们党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逐渐深化的必然结果。
(二)全面深化改革。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起点,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2000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合理布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3]通过梳理可以看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从邓小平的“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4]到江泽民的“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5]再到胡锦涛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6]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中一路发展而来的,是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的。
(三)全面依法治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加强。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进宪法。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依法治国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建构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框架。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任务。2012年,党的十八大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法治建设作为中央全会的专门议题,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所以,全面依法治国是从“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7]“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8]“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9]等法治建设的历史中逐渐发展而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四)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党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方针,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将这一思想贯穿于党的建设理念之中。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党员四项基本义务。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不断对党的建设作出部署。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1987年党的十三大和1992年党的十四大都提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从严治党的要求。1994年,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从严治党五个方面的要求。2002年的十六大和2007年的十七大,都提出了党的建设的基本格局。2009年,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任务。2012年,党的十八大除了提出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之外,又再一次强调了要从严治党。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进一步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了规划部署,提出了基本要求。所以,全面从严治党是从“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10]“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11]“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12]等战略部署中一路发展而来的,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三、鲜明的时代性
任何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四个全面”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一)“四个全面”是在准确把握国内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从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是在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当前,我国正处于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决定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而要实现这些战略目标,就需要新的战略布局提供动力和保障。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各方面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就要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就要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以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4]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很难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要保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面对“四大考验”和“四种风险”,必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人心、凝聚力量。
(二)“四个全面”是在准确把握国际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提出的。当前,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但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直面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重大课题,运用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科学统筹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科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书写了治国理政的新篇章。
四、严密的整体性
“四个全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党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通过综合、提炼、归纳,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一)“四个全面”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四个全面”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四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辩证地统一于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清楚地界定了“四个全面”之间的逻辑关系,即“一个目标系统、三个支撑系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四个全面”中的目标系统,全面深化改革是战略目标实现的动力系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战略目标实现的法治保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是目标实现的政治保障系统。
(二)“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覆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着眼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以及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全面依法治国,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目标,“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15]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目标、布局全面,而且措施、要求具体。全面从严治党,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从严治党不仅是党中央的责任,党的各级组织都必须贯彻从严治党要求。要把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做到领域无死角、主体全覆盖、常抓不松懈。可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每一个“全面”,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独具特色的战略思想。
(三)“四个全面”中的“三大战略举措”也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三大战略举措之间,也有着必然的联系,互为动力、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全面深化改革,包括了法治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内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内含了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和以法治巩固改革成果以及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相互促进的内容。而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全面从严治党对深化改革和推进依法治国都具有重要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五、高度的创新性
“四个全面”展现了统筹全局的新思路新方式,凸显了开创未来的新视野新高度,开拓了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一)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有了新坐标,特征实现了新升级,本质有了新提升,作用有了新定位。“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习近平在2012年11月15日的讲话,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人民心中的梦想。这个梦想,是全国人民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愿景的向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二)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赋予了“改革”新的内涵、新的指向、新的目标等全新面目。全面深化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重点是以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是要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的改革,是真正让群众享受改革果实的改革。
(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体现了党对法治建设更高目标的追求,是我们党在探索和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是我们党对依法治国理论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四)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了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党90多年历史上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严管党员干部、严厉整治党风和严格接受人民监督等“五严”治党措施,并指出要深化对从严治党规律的认识,要注重把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结合起来,把总结自身经验和借鉴世界其他政党经验结合起来,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使从严治党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到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上来,集中到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上来。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严”已成为贯穿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五大”建设的新常态,全面从严治党,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而且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新发展。
[1]习近平.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2/14/c_1113636703.htm.
[2]习近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1/24/c_1114116751.htm.
[3][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73;71.
[4][7][10]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379;314.
[5]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7148.htm.
[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8][1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26;610.
[9]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0.
[12]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0.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15]习近平.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EB/OL].http://www.gov.cn/ldhd/2013-02/24/content_23389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