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阅读的价值:哲学诠释学的视角
2015-02-12凌美秀曹春晖湖南大学图书馆湖南长沙410082
凌美秀 曹春晖(湖南大学图书馆 湖南长沙 410082)
论阅读的价值:哲学诠释学的视角
凌美秀曹春晖
(湖南大学图书馆湖南长沙410082)
〔摘要〕文章从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探讨了阅读的价值与功能,前者表现在:阅读不仅使个体成为传承人类文化的动态性载体,还对个体有着不可忽视的精神安顿价值;后者表现在:阅读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及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功用。两个价值层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联性,它是阅读对个体价值向阅读对社会价值正向传导的结果。
〔关键词〕阅读价值精神安顿文化传承
书籍无疑是人类已有的精神创造物中最独特的一种,它们凝聚了人类作为智慧生灵的思想精华。自书籍产生以来,阅读便成为人类不曾间断过的普遍精神生活方式。阅读作为一种具有社会化意义的精神生活方式,是个体对人类文明体系认同并进入人类文明共同体的通行路径。阅读的价值可以从对个体与对社会两个层面来诠释,对个体而言,作为补充学校教育的一种自主学习方法,阅读是提升个体文化素养,积累知识的普遍途径,它使参与阅读的个体成为广泛意义上的文化传承载体。阅读的这一功能与价值已得到研究者的认同,且被受益于阅读的广大读者们所体会。而阅读的精神安顿价值,在现有相关研究中则鲜有提及,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挖掘。
1 阅读对个体的价值
阅读是人类进行知识积累与文化传承的基本方式,王余光教授认为:阅读的功能与价值属观念或思想层面,是阅读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本质[1]。阅读在提升个体的文化素质,参与人类文化传承的同时,也为阅读的主体实现精神安顿提供了价值空间。
1.1个人通过阅读参与文本意义创建而成为动态的文化传承载体
阅读使作者的写作语言和读者的阅读语言达到沟通与融合,这是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关于阅读的核心观点——视域融合,此理论使读者通过阅读取得文本意义创建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这一结论使之与传统的阅读理论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后者坚持:文本的意义是在作者写作文本时已经设定好的,特定文本的意义就是作者寄寓于作品之中的原意,读者只是文本意义被动的接受者。其中隐含的定见是:作者在写作时形成的文本意义决定作品的意义和读者理解的意义,这就是作品的原意,此原意,才是决定对作品意义的解释与理解是否正确的客观依据。[2]传统诠释学视野中,读者理解作品时的心态向作者创作时的心态转移。伽达默尔的阅读理论赋予读者自主性主张合法地位,在他看来,阅读是作者与读者之间以作品为中介的对话,而不仅仅是读者对作者在文本中所设定意义的被动、单向的接受。
哲学诠释学关于阅读中的文本意义构建之理论主张,主要基于如此的判断:读者和作者分别处于不同的历史情境之中,二者均有着自身独有的历史性,读者的历史性一旦渗透到文本理解过程之中,必然对文本意义施以影响。不同时代的读者通过阅读与作者共同缔造文本的生命,使文本的意义得到延续与更新。从这一角度看,阅读是读者通过文本加入到作者开启的意义构建中的实践,每位读者都毫无例外地带着自己特有的意义期待选择与阅读文本,这就使同一文本因为不同的读者有了不同的解读与理解。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强调读者对于形成文本意义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文本意义并非完全由作者赋予,而是加入了读者自身意义视域的意义再造的结果。阅读不再完全是读者迁就文本、复制文本,而是由读者参与的、新的意义体的构建过程。阅读中的意义构建不只是要回到作者写作时所处的历史情境中去, 而是以当下的理解参与文本意义的重新构建进程。因为,在读者所处的“读者时刻”与作品产生的历史时刻——包括作品诞生的历史时间以及诞生后作为文本延续存在的历史时间——“文本时刻”之间,通常总会存在着“时间距离”,读者的任务就是通过阅读消解这一距离,拓展文本历史意义的延续性。
伽达默尔关于读者在阅读中参与意义构建的理论,揭示了读者如何解读和理解文本的普遍机制,有助于读者以多元、开放的态度面向文本。这种视角下的阅读成为使作品保持现在性的手段。[3]该学说赋予读者主动创造文本意义的可能性,当读者对一部作品作出具有个性化色彩的诠释时,文本也由此获得了新的意义创建。这样,读者在阅读时就被赋予了意义创造的自主性与灵活性,对文本意义的生成所做的贡献因而有了合法性的依据。此理论也为阅读中的个体通过参与文本意义再造,为传承人类文化的动态性载体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以把阅读看成是对个体成为文化传承载体的学理基础。
阅读作为对个体心灵的智慧洗礼,作为一种传承人类文化价值的个性化行为,成为个体融入人类文明的重要方式,也是个体对已有文明成果认同并接受的最佳途径。阅读作用于个体的精神世界所带来的文化素养的提升,使阅读与人类文化传承之间有着无法割裂的价值关联。阅读得以进行的文本阅读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积淀效应使阅读成为社会文化建设有机、必要的一部分。阅读因而有了这样的文化价值:个体藉由阅读文化修养得到提高,性情得到陶冶,精神品格得到提升,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在良好阅读习惯支持下,文化素质得到提升的个体,将积累起传承人类文明的力量,从而使自身由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升格为人类文化传承的动态性载体。
历史上通过阅读传承人类文化的个案不胜枚举,其中不乏杰出贡献者。16世纪欧洲人文主义运动的主要代表伊拉斯谟的个人成长史就为我们诠释了阅读对于个体在传承人类文化方面的价值。以私生子身份来到这个世界的伊拉斯谟,出生后一直在文明社会的边缘成长,仅仅接受过零散的、非系统的学校教育,失去双亲的他被监护人送进修道院。正是在那里,伊拉斯谟能有机会接触前任修道院长收藏在图书馆中的拉丁文手稿,通过阅读这些手稿成为欧洲古代学问的活百科全书、人文主义的鼻祖[4]。伊拉斯谟相信世界的拯救在于每个人的努力,改造好每一个人,便是改造了世界。他以自己被阅读改写的人生,佐证了阅读的力量,并把这种力量转化为传承人类文化的动力与能力。
如果说人是生物性与神性的复合体,那么完全可以说,是阅读为人注入了神性的存在因子。在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视野中,阅读实质上是阅读者与文本的一种交流与互动,阅读的结果使文本的意义得到了新的构建。根据此理论,读者通过分享、理解他人的精神创造成果,并作为阅读的主体之一参与文本意义的再造,由此获得传承人类文化的力量,成为人类精神活动链条中的一环,成为镶嵌在人类精神进步链条中的一环。
1.2阅读对个体的精神安顿价值
精神安顿指的是个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在精神世界有了安身立命之处,它所要解决的是生命个体如何自处于现实世界的问题。精神得以安顿意味着个体能无视外部命运施加的影响,坚守自我的价值观,以独立的价值认识与世俗价值观相抗衡,在外在行为与内心世界之间寻求完美的契合。精神安顿要求生命个体注重内在的精神生活而不是外在的物质生活,意味着个人视灵魂财富的意义高于物质财富的价值。当生命个体遭遇人生的价值危机之时,精神的安顿能使人们超越世俗的价值观看待自我,面对来自复杂纷扰的外部世界中的喧嚣,具有足够的精神力量,达到精神上的自由境界。精神有所安顿的人,在精神彷徨之时能不迷失自我,保持心灵的安然、自适,心境的平和、宁静,成就独立人格并达到自然澄明的精神境界。
在不同的命运境况下,追求自我完善并担当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一直是中国古代士人的共识,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张轼的“传道济民”就是对这种普遍追求的表述。具体表现在人生的价值定位,就是注重人格担当与维护人的价值尊严。有学者将现代中国知识人的精神安顿定位于“对文化价值尊严的坚守,坚定精神追求并承担社会责任”[5]。当今的中国处于明显的社会转型期,转型期社会的特征之一是伴随着旧有的价值体系与伦理秩序的解体,世俗化的价值取向更容易得到普遍的认可。在这样的社会发展态势下,传统的价值体系容易受到质疑而处于深度危机之中;人格则容易坠入人生价值的迷茫与自我迷失之境。可以说,个体生命的精神安顿在现时期的中国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性。
阅读具有的精神安顿价值不同于宗教产生的精神安顿效应,后者是通过否定现世而将信众的价值视野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幻象,从而得以摆脱现世的苦痛,形成超越现世的虚妄预期。阅读产生的精神安顿价值既是对独立于世俗价值的肯定与追求,也是一种与现实社会和谐相处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是以独立的精神力量与气质立足并扎根于世俗生活,在取得与现实世界和解的前提下达到的精神自由与自治,并借助这种精神自治抵御世俗社会的价值侵扰。阅读的精神安顿价值与力量值得社会努力去发现、调动、运用。
阅读能使追求精神世界的个体达到安足与自适状态。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为生命之必需的个体,在与历史上智慧灵魂的对话中,在对智慧与知识的追求中实现自我肯定与认同。通过追求知识积累与自我完善,使人生价值获得坚实的依附与落实。只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具备良好的阅读取向,一以贯之,精神最终可获安顿。阅读为人们创造一个全然有别于世俗外部命运的精神命运,正是后者,为我们赢得人之为人的尊严。唯有阅读,才可以让一个人淡化自己的外部命运,而专著于自己的精神命运。从这一角度看,阅读甚至可以上升为一种信仰。
2 阅读对社会的价值
阅读对于社会的价值主要可归结为文明传承、补充与延续学校教育、提升国家的文化实力与国民素质等方面。良好的阅读氛围与阅读率是衡量阅读在一个国家所处地位的重要标志,这种标志也体现在整体的阅读价值观上。中国古代社会关于阅读的描述“腹有诗书气自华”,“三日不读,面目可憎”等,就是一种非功利化的阅读价值观,一种将文化与知识的价值看成高于一切现实价值的价值观。以个体知识的积累参与人类文明的传承,提升社会整体文化品质与文化素养,阅读虽然不是唯一的但却是最好的选择。刘梦溪认为:“阅读是个体生命的提升,更牵系到一个民族文化品格的塑造”。在谈到为什么要读中国经典时,他肯定经典阅读是文化传承的需要,“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 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6]
2.1阅读可提升民众素养,促进文化传承
作为对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阅读是促进社会文化传承与提升社会整体文明程度无法被取代的途径,使文化继承和创造成为可能。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包含了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要义与任务。有学者将国民的阅读能力看成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指标[7]。阅读对个人智力的开发价值经过一个长时段的累计效应之后,必然向提升国家整体文化实力与竞争力传导。当多个个体将阅读视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读者通过阅读参与文本意义的再造,共同推进人类文化传承与发展,从而实现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演进过程中的精神接续。
阅读对国家与民族的价值是它对个体价值的同一性传递,是通过个体阅读所获取的智识上的共同提升,凝聚为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创造力。阅读对民族而言,将直接影响该民族文化和精神世界的发育成长。阅读的价值体系中既有功利成分,更多的是它的超功利价值。前者是古已有之的共识,指的是个体通过阅读短期内获得显著收益或现实利益,也包括阅读对个体增长知识、提高能力所做的贡献。“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这种功利性阅读价值观的写照。而阅读对提升精神气质与品质的作用则具有非功利性指向。
在中国历史上,阅读的非功利价值观还体现为古代士人对典籍的崇拜情结,这便是一种对阅读价值认同的特有表现形式,尤其是经典文本。作为公认的价值标签,经典是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文本群体。较之于普通文本,经典是经由不同时代的读者所共同认可的、具有价值典范性的文本,是那些能够抗拒不同时代的趣味变迁而经久不衰,得以长久流传的文本群体。它们的价值获得了各个时代读者的认可,这种对于经典文本的共识可超越一切价值鸿沟。因为作品中包含对一切读者都具有的、已经通过了时光考验的真理性与有效性。经典文本的价值是读者无需经过自主的意义探寻就能接受的,省去了读者在阅读时选择文本的时间与精力成本。经典文本群体的形成是文化积淀的产物,而阅读中华民族的经典文本,则“具有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的价值”[8]。
自《公共图书馆宣言》诞生之日起,公共图书馆便将社会繁荣和人的全面发展视为人类最根本的价值。此价值的实现,有赖于民众积极行使民主权利,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应有作用。只有具备良好的教育和知识、思想、文化素养的民众,才能自觉参与社会文化发展建设,才能为民主社会建设贡献一己之力,才能作为合格的文化传承载体,以共同的自觉担当起传承文化的使命。
2.2阅读可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持续性推力
和谐社会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达到全面和谐状态。作为一种社会构建典范与理想形态,社会和谐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既是信仰,也是一种文化理想,早已成为国家与民族的价值实践导向,是文明社会恒久的价值向往。构建和谐社会在任何时代均具有普适价值。人的全面发展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和谐社会的建设有赖于民众素养的整体性提高,这里所指的素养可以细化为价值判断能力和对社会职责的履行能力。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一种执政理念与理想,一直以来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之一。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相关文化资源。典型的如儒家的经典文献,以和谐为归旨的政治伦理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模式的理论源泉,对社会凝聚力的形成具有理论的启发价值。阅读这些包含了和谐理论资源的文本,可以使和谐理念得到现代人的共同认可并产生亲和性,使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并在民众中形成社会共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以国民素养为基础,而阅读对于促进国民素养的提升,具有无法取代的价值。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阅读对和谐社会建设所具有的助推力:其一,阅读本身就是一种营造社会和谐氛围的精神活动,阅读中的人具有一种宁静的精神气质,所谓的“多一个人读书,社会就多一份宁静,多一份和谐”[9]。其二,阅读能使个体克服自有经验的局限性,读者通过阅读使有限的经验得以扩展,使人们具备更广阔的视域看待自身与所处环境的能力。这种视域超越了自我存在的局限性视角,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责任和正义的视域。同时,阅读还能促成阅读者思维与认知方式的改变,再造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书籍中美好的人生智慧外化为阅读者的行动和行为规范。
3 阅读对个人价值与对社会价值之间的关联
从阅读对个人与社会所具有的价值演绎路径可以看出,阅读对个人的价值与对社会的价值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关联性。这种关联性既是阅读的价值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双向传递方式,也是阅读对个体价值与对社会价值产生关联性价值投射的结果。这种传递是以价值之间的同质性为轴心,即阅读对个人的文化价值对应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文明程度的提升;阅读的精神安顿作用则对应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效的身心安顿之道是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需精神源泉,使生命个体作为社会生物摆脱一己利益的限制,各归其位,各尽其责,以超越的心态自立于社会。一个堪称达到和谐状态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全面和谐的社会,中国传统士人的内圣外王之道,以及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实现方式,都需要借助内的在心性修养与自我道德境界。而阅读,正是个体以内圣的方式积聚能量,实现人生意义的重要补充途径。阅读使个体获得的他者视域,是一种建立在理性的思考与判断基础上的视域。理性,尤其是公共理性,是这个充满焦虑与狂躁的时代最需要的精神资源。有了公共理性,才能脱离非理性状态。可以说,由他者视域所形成的公共理性,是和谐社会建设必需的精神基础与精神资源。
4 结语
建设阅读社会是全球性的共识。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呼吁之后,阅读成为当代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随着世界阅读日的确立,各国在阅读推广活动上的密集性跟进,阅读所具有的价值得到普遍认同。文章基于哲学诠释学阅读理论的视角,尝试阐释阅读对个人及社会具有的价值,表现为:个人通过阅读参与文本意义构建,进而成为人类文化传承的动态性载体;同时,阅读对个人还具有精神安顿价值。阅读具有的社会价值是建立在对个人所具有的基本价值的基础上的,是阅读对个人所固有的基本价值向其社会价值传递的结果。在阅读的两个价值层次之间有着清晰的价值关联。
(来稿时间:2014年12月)
参考文献:
1.王余光,汪琴.关于阅读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图书情报知识,2004(5):3-7
2.(德)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诠释学2:真理与方法(修订译本).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4
3.王志强.从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原理看阅读的本质.语文学刊,2008(2):57-60
4.(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宽容.王锐,王阳光,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89-91
5.张影洁.陶渊明之精神安顿的现代意义.作家杂志,2011(6):139-140
6.刘梦溪.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2014-03-31].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443246/
7.陈书梅.从台湾阅读推广活动之现况谈公共图书馆之阅读指导服务.图书馆建设,2006(5):78-81
8.应克荣. 经典与经典阅读——对网络文化背景下阅读价值的思考.出版发行研究,2011(2):50-51
9.梁丹婷, 王甜. 大朗有个朗读会.易读, 2013(3):100-103
〔分类号〕G252
〔作者简介〕凌美秀,女,湖南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信息资源共享与阅读学;曹春晖,女,湖南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The Value of Reading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Ling MeixiuCao Chunhui
( Hunan University Library )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value of reading and its function from two aspects of individual and society.Reading makes the individual become a dynamic carrier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t also offers individuals a spiritual comfort. The value of reading in society is embodied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Finally,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relations between two levels of value.
〔Keywords〕Value of reading Spiritual comfort Cultural inherit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