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 世纪以来宋蒙(元)关系史中文论著回顾与反思

2015-02-12乔东山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宋元蒙古钓鱼

乔东山

20 世纪以来宋蒙(元)关系史中文论著回顾与反思

乔东山

通过对20世纪以来的宋蒙(元)关系史中文论著回顾和反思可以看到,以往的研究取得很大成绩,包括比较完整地再现了宋蒙(元)关系的全貌;破解了一些疑案;对宋蒙(元)战争进行了深入的、全面的、系统的研究。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学术视野需要扩展;研究不均衡;缺乏理论的应用;需将宋蒙(元)关系和宋、蒙(元)两国的内政研究结合起来。今后应根据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进行更加自觉的研究。

20世纪以来 宋蒙(元)关系史 中文论著 回顾与反思

一、前 言

宋蒙(元)关系史是宋史、蒙元史、民族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宋蒙(元)关系持续了数十年,期间既有和平往来,又有军事冲突;既有政治军事碰撞,又有经济文化交流,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貌。研究宋蒙(元)关系史,不仅对于认清这一时期的宋、蒙元史,加深对元胜宋亡的理解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今天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自20世纪以来,宋蒙(元)关系研究经过一代代学者特别是海峡两岸学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以往的研究进行回顾与反思,以利于今后自觉地开展研究。笔者不揣浅陋,在此就试做这一工作①迄今为止还没有专门回顾和反思宋蒙(元)关系史研究的文章。方震华《近四十年南宋末政治史中文论著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第20期,1992年)第二节“宋蒙关系史研究”和张其凡、赵冉《二十世纪以来晚宋史研究回顾与展望》(《中国史研究动态》2012年第4期)第三节“宋蒙(元)关系研究”对宋蒙(元)关系研究做了回顾。但前者仅至1992年,且二文皆非专门评述,遗漏较多,反思也比较简略。。需要说明的是:一、本文对专门研究宋蒙(元)关系史的、公开发表的中文论著进行回顾与反思。只是涉及宋蒙(元)关系的论著不在本文探讨范围。二、宋蒙(元)关系史论著甚多,笔者虽广泛搜集,但以一己之力,难免挂一漏万,疏漏之处,请方家指正。

二、20 世纪以来宋蒙(元)关系史中文论著回顾

20世纪以来的宋蒙(元)关系史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下面分别进行回顾。

(一)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

张荫麟《端平入洛败盟辨》(《大公报·史地周刊》1936年11月20日)一文根据《宋季三朝政要》等史料,列举四点,认为蒙古灭金时,曾答应给南宋以河南地,后食言不予。南宋为此发动了收复三京战役。故南宋发动战争并非败盟。余行迈《金亡前后宋蒙的一段交涉》(《东方杂志》1943年07月第39卷第9期)对金亡前后宋蒙的合作、交往、冲突

做了论述,虽然有些叙述有待考订,但基本勾勒出这一时期宋蒙关系的轮廓。特别是,文章否定了《宋季三朝政要》中蒙古灭金后允诺给宋河南地的记载,认为蒙古只是允诺给宋陈、蔡之东南的地区。张靖海《钓鱼城抗元事迹简述》(《历史教学》1955年第6期)简要叙述了从钓鱼城的修筑到降元间,钓鱼城军民抵御蒙古入侵的历史,讴歌了钓鱼城军民抵抗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杀敌军的丰功伟绩。文章的有些叙述有待考订。张秉仁《略论蒙古南宋联合攻金之役》(《新史学通讯》1955年第5期)对蒙古联宋的原因、战役的经过进行了论述。文章认为南宋出兵助蒙灭金的战略是正确的。本文是较早肯定南宋联蒙战略的文章。由于较多引用《续资治通鉴》《宋史纪事本末》等转手资料,降低了文章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前辈蒙元史学者姚从吾治史时发现余玠在四川构筑的山城对蒙古打击很大,因此写了《宋余玠设防山城对蒙古入侵的打击》(《大陆杂志》1955年10卷9期)、《宋蒙钓鱼城战役中熊耳夫人家世及王立与合州获得保全考》(《史语所集刊》1958 年29本下)、《元宪宗(蒙哥汗)的大举征蜀与他在合州钓鱼城的战死》(《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1965年第14期)等系列论文,对南宋四川山城防御体系、蒙哥汗的入侵及其死、钓鱼城之战中的熊耳夫人身世、合州城保全的原因作了精细的考证,廓清了许多史料记载不清的问题。汤志钧《袈裟塔:宋末常州人民的抗元斗争》(江苏人民出版社,1957年)叙述了宋末常州军民反抗元朝侵略的事迹。本书是较早的一部研究常州地区宋元战争的著作。孙克宽《元王檝使宋事补》(《大陆杂志》1962年25卷6期)讨论宋蒙关系破裂,蒙古派王檝使宋议和的经过。文章认为王檝和北方的一批儒士希望两国和平相处,故几次往返以促成和议。但双方条件差距太大,南宋认为是讲和,蒙古则要宋降附,加之宋廷党派对立,多数大臣反对议和,所以谋和努力终归失败。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编《钓鱼城史实考察》(1962年第1版,1980年修订再版)一书对钓鱼城的形势和位置、宋元在此地的战争、钓鱼城的现状作了全面的详细的叙述。编者将文献史料和实地考察相结合,叙述细致、准确,并经过考订,澄清了一些史料含糊其辞的问题。本书是第一部研究钓鱼城的著作。由于受当时环境的影响,本书对一些人物的评价不甚公允。汤鹏翼《宋末厓门之役史实补遗》(《大陆杂志》1967年35卷2期)结合各种史料对厓门之役做了叙述,特别是补充了此战的时间、地理和人事情况。陈得芝《金亡前的宋蒙关系》(《史学论丛》第1辑,1978年)认为南宋后期政治已极端腐朽。南宋联蒙灭金是错误的。南宋乘蒙古北归之机收复三京,但由于不具备实力,行动匆忙而遭到失败。李则芬《宋合州守城始末及传奇故事的破惑》(《文史杂考》,学生书局,1979年)对史料中带有传奇色彩的记载表示怀疑,结合相关史料和当时形势推测出一些记载不可信。文章的有些观点似不正确,但作者疑史的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文章最后指出,钓鱼城并非最险要的城池,它之所以能长期抗战,主要是因为张钰、王坚等优秀将领的指挥,从而得出“将重于城”的观点,突出了人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二)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初

20世纪80年代之前,宋蒙(元)关系史的研究成果不多,进入80年代后,这种局面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既有论文,又有著作,下面分别进行回顾。

论文方面。陈世松《王坚“收复兴元”说质疑》(《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4期)通过考证,并结合当时宋元形势,否定了一些论著所说的王坚在1252年收复兴元的说法。胡昭曦《反映南宋末年四川军民抗元斗争的几件文物》(《四川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通过考察残留在四川的宋元战争中的文物,论述了宋元战争情况。文物史料的利用,扩展了史料范围。傅宗文、吴如嵩《钓鱼城之战浅论》(《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钓鱼城的形势、战斗经过、战斗的意义作了论述。胡昭曦《略论南宋末四川军民抗击蒙古贵族的斗争》(邓广铭、程应镠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对宋末四川军民抗蒙的性质、山城防御体系的优缺点和在抗蒙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和“忠义”的作用作了论述。最后考证了张钰的问题,认为张钰没有投降,他被杀害的地点是京兆。陈智超《一二五八前后宋、蒙、陈三朝间的关系》(邓广铭、程应镠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对1258年前后蒙古实施“斡腹之谋”时的宋、蒙、陈关系作了论述,指出了三方在处理三角关系时的利弊得失,认为陈朝处理最为得当,既避免了蒙古的攻击,又基本保持了与宋朝的良好关系。文章最后指出了越南教科书歪曲史实之处。本文利用前人不太注意的《可斋杂稿》,对其中的奏札等按时间排列,并加以考辨,再结合其他史料予以证实。这表明作者在史料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因而文章显得扎实,结论也令人信服。温岭的二篇札记《宋元之间马匹走私和提举河渡司》(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第一辑,中华书局,1982年)、《宋元对峙期间的南北互市》(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1983年)对宋元间的马匹走私、互市作了考述。两文短小精悍,考证精审,是较早研究宋元经济交流的文章,其学术价值不在某些长篇大论的论文之下。周宝珠《南宋抗蒙的襄樊保卫战》(《史学月刊》1982年第6期)对此战的过程作了较详细叙述,并指出了蒙胜宋败的原因及此战的影响。陈世松《蒙古入蜀初探》(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1983年)叙述了1227—1236年间蒙古入侵四川的情况,并指出蒙古成功侵入四川的原因。匡裕彻《浅析宋元襄樊战役胜败的原因》(《历史教学》1984年第4期)从双方政治情况、战略、具体部署等方面探讨了襄樊战役蒙胜宋败的原因。李天鸣《余玠北伐汉中之役》(《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84年17卷10期)详细叙述了余玠攻打汉中的战役经过,并指出了南宋失败的原因。此后他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宋元战史的论文《绍定四年蒙军强行假道宋境考》(《大陆杂志》1985年71卷6期)、《李曾伯收复襄阳之役》(《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85年18卷3期)、《淳祐四年宋军寿春之捷考》(《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86年19卷11期)、《嘉熙前期宋军黄州安丰大捷考》(《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86年19 卷2期)、《宝庆蜀口之役及事后宋人的防务改进建议》(《大陆杂志》1986年73卷1期)等,分别对这些战役作了详细考述。李氏的另一篇文章《宋元战争中元军的水陆协同三面夹击水战战法》(《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化大学,1988年)指出蒙古在与南宋进行水战时,为了弥补自己水军的劣势,除在河中以战舰攻击宋军外,还在河流两岸布置骑、步兵,架设弩炮,射击宋军。这样蒙军就对宋军形成三面夹击之势。这是蒙古水军在不强大时战胜宋水军的重要战法。但这种战法也有缺点,在宽阔的河流中,由于距离较远,蒙古的岸上部队无法击中宋军。陈高华《早期宋蒙关系和“端平入洛”之役》(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辽金元史研究室编《宋辽金史论丛》第一辑,中华书局,1985年)全面分析了从宋蒙接触到宋蒙联合灭金期间双方关系的演变,对南宋“端平入洛”之战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了论述。指出史料中关于蒙古允诺给南宋河南之地的记载不实。南宋“端平入洛”反倒是败盟行为。但蒙古对南宋一直是边打边谈,没有信义可言。所以双方对河南之地的争夺是利益之争,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本文资料扎实、考证严密、议

论精辟,是相关领域的重要篇章。黄宽重《宋元襄樊之战》(《南宋史研究集》,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对襄樊位置及重要性、战役经过、胜败原因及吕文焕的投降作了论述。黄氏《辨“端平入洛败盟”》(《南宋史研究集》,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通过考察当时宋人对端平入洛的议论和宋蒙的军事行动,否定了一些史籍中关于蒙古曾允诺给宋河南地的记载,认为蒙古只允诺给宋陈、蔡之东南地区。南宋端平入洛是败盟行为,战役失败给南宋带来了消极影响。本文结论与前揭陈高华一文一致。邹重华《略论蒙哥、忽必烈的攻宋战略》(《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32辑,1986年)指出了蒙哥和忽必烈攻宋战略的不同,前者错误,后者正确,所以后者获得了胜利。屈超立《简析宋蒙鄂州之战与“鄂州和议”》(《西南民族学院(历史研究专辑)》,1986年)是一篇翻案文章。文章认为《宋史》、《元史》记载的贾似道在鄂州之战时向蒙古乞和,双方签约后蒙古才撤兵的说法不可信。作者认为当时宋军处于优势,贾似道没有必要乞和。忽必烈在第一次伐宋诏书中没有提到鄂州和议之事,而在十三年后的第二次伐宋诏书中提到,明显是捏造的。所以所谓“鄂州和议”纯属子虚乌有。作者所论有一定道理,但证据不足。贾似道派人到蒙营议和之事不仅见于史书,而且见于私家著述。宋蒙之间没有签订和议应是事实,但贾似道派人议和之事不宜断然否定。任崇岳《略论宋蒙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编《中国民族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分三个阶段论述了宋蒙关系,揭示了南宋灭亡的原因,最后叙述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和蒙古受汉文化影响的情况。匡裕彻《蒙元军在宋元战争中的战略变化》(《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年第1期)指出蒙古三大汗在侵宋战争中战略的变化。段玉明《宋理宗时期的宋蒙关系剖析》(胡昭曦、邹重华主编《宋蒙(元)关系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全面考察了理宗时期宋蒙关系发展演变的过程。邹重华《南宋对蒙古势力崛起的反应》(胡昭曦、邹重华主编《宋蒙(元)关系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指出蒙古势力崛起,南宋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蒙古崛起对南宋的威胁,建议宋廷加强守备,改革弊政,但统治者并没有采纳,以致为南宋灭亡种下了种子。胡勇《论宋蒙(元)京湖战场》和卢渝宁《宋蒙(元)两淮战场析论》(均载胡昭曦、邹重华主编《宋蒙(元)关系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两文,分别对这两大战场分阶段作了论述。王瑛《综析伯颜攻宋战争中南宋灭亡的原因》(胡昭曦、邹重华主编《宋蒙(元)关系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从政治、军事方面对南宋失败的原因作了探讨,但将文天祥抗元失败作为一个原因与政治、军事并列,不太合适。邹重华《南宋收复“三京”失败的原因》(《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认为南宋收复“三京”失败的原因是财政拮据;将帅无才,军队战斗力差;政治腐朽;粮饷不继;轻敌等。杨德华《蒙古与南宋的外交》(《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1期)论述了宋蒙互派使者进行外交的情况,指出蒙古在外交上更积极主动,因而占据了优势。唐唯目《南宋古战场钓鱼城》(《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2期)介绍了钓鱼城的形势,宋蒙在这里的斗争及吟咏钓鱼城的诗文。王积厚《南充青居山在宋蒙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四川文物》1990年第1期)指出南充青居山城地势险要,但由于南宋政治腐败,所用非人,没有起到抵御蒙古的作用。反倒蒙古占领该城后,以此作为攻宋的基地。韩丁《宋末潮州人民抗元斗争述略》(《汕头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叙述了畲大娘、马发、文天祥、陈吊眼等在潮州抗元的事迹,并指出了这些斗争的意义和影响。本文多运用方志史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蔡东洲《论宋蒙早期关系》(《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1990年第5期)论述从宋蒙开始接触到宋蒙联合灭金时期双方关系演变的情况,指出双方既有和平往来,又有矛盾冲突。双方关系变化的实质是互相摸底、互相利用。这一时期的双方关系围绕金朝展开,所以决定了金朝的命运。胡多佳《早期蒙宋关系》(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第四辑,中华书局,1992年)也作了相关论述。萧启庆《宋元战史研究的新丰收——评介海峡两岸的三部新著》(《中国史学》1991年第1卷)对《宋元战史》、《宋元战争史》、《宋蒙(元)关系研究》三部书做了评述,但本文并非一篇简单的书评。文章在评述完三部书后,对宋元战争中存在争议的一些问题,如宋蒙战争开始的时间、端平入洛败盟、鄂州议和、蒙古骑兵在战争中的作用等表明了作者自己的观点。舒文《忽必烈平定南宋新论》(《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认为忽必烈平宋时,采用水陆并进、恩威并用、攻心为上的战略,平定了南宋,实现了大一统。从而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提供了条件。张廷荣《试评蒙(元)宋战争》(邓广铭、漆侠主编《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选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指出了窝阔台汗、蒙哥汗攻宋的失误及忽必烈攻宋成功的原因。李鹏贵、朱清泽《浅析元军攻取临安的战略战术》(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第四辑,中华书局,1992年)分析了忽必烈攻宋战争中使用的战略战术,指出这是元军胜利的重要原因。张朝发《两宋联盟外交之比较》(《中州学刊》1992年第6期)从参与外交的各方力量对比,两宋时人对形势的认识,两宋践约态度三方面对北宋联金灭辽和南宋联蒙灭金做了比较,认为二者在三方面情况相同,本质一致。两宋腐败虚弱是联盟外交破产的根本原因,而对盟国践约幻想过多,对可能存在的困难缺乏准备加速了联盟外交的破产。胡昭曦《论宋蒙(元)关系》(云南大学历史系编《纪念李埏教授从事学术活动五十周年史学论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与前揭任文对宋蒙(元)关系划分的阶段不同,本文划分为七个阶段。最后指出宋蒙(元)关系特点是以军事交往为主;元逐渐强大,宋逐渐弱小;宋蒙(元)关系的性质是中华民族内部关系。

除以上探讨宋蒙(元)关系的论文外,1989年还在重庆召开了纪念钓鱼城暨南宋后期历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并于1991年出版了论文集(刘道平主编《钓鱼城与南宋后期历史——纪念钓鱼城暨南宋后期历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重庆出版社,1991年)。其中有多篇论文研究了钓鱼城之战和宋蒙(元)关系。胡昭曦、邹重华《〈马可波罗游记〉与宋蒙(元)关系史研究》结合史料就《游记》中关于宋蒙战争、蒙军屠杀政策、李璮之乱、宋末元初的成都等记载作了考辨,指出了《游记》中符合及不符合史实之处。最后认为《游记》不是历史著作,出现一些不正确的记载是正常的,但《游记》记载了作者的经历和见闻,对于了解当时的中国是有参考价值的。贾大泉、周原孙《南宋四川抗蒙战争的几个问题》指出四川能长期坚持抗战,与蒙古内部的斗争及征服世界的战略、南宋政权的支持有关。以往多强调四川军民的英勇抵抗、山城防御体系的作用,而较忽视客观因素。本文纠正了这一偏颇。文章将四川抗蒙战争放在南宋抗蒙和蒙古征服世界的广阔背景下加以考察,视野宽广。萧启庆《蒙元水军之兴起与蒙宋战争》详细叙述了蒙元水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认为蒙元水军壮大的原因是对环境的适应和充分利用中原的人才和技巧。蒙元最终战胜南宋强大的水军,与双方的军政、战略战术、陆军实力有密切关系。本文资料翔实、议论平实、学术视野开阔,是研究蒙元水军和蒙宋战争的重要作品。胡道修《从巴渝地区唐宋经济的发展考察南宋晚期抗击元蒙的经济基础》论述了唐宋时期巴渝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指出这为晚宋四川制司东移重庆,坚持长期抗战奠定了经济基

础。但文章同时也指出,对巴渝地区的经济水平不宜估计过高,这一地区经济在四川还处于中下水平。本文特点在于一是从经济角度解释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地区长期抗蒙的原因,以往多注意政治、军事层面研究,本文则从经济角度探讨,转变了视角。二是对巴渝地区经济作了客观评估,在指出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强调其还并不发达。这是严谨的做法。此外,论文集中的其他文章,傅宗文《关系宋季政权存亡的钓鱼城与崖门寨战役》、刘道平《钓鱼城在宋蒙(元)战争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杨群章《钓鱼城保卫战的特点与意义》、张廷荣《古代战争要塞防御的光辉典范——钓鱼城防御浅析》、达林太《评蒙宋巴蜀战争——兼评蒙宋钓鱼城之战》、戴蕃瑨《谈蒙哥侵蜀及钓鱼城几件琐事》、管维良《统一是历史最高原则——评钓鱼城降元》、杨国宜和萧建新《王立以合州城降西院众因考实》、刘豫川《论置司重庆》、黎邦正《试论重庆在南宋抗蒙斗争中的战略地位》等对宋蒙战争,钓鱼城之战的过程、意义、双方胜败原因,宋蒙战争中的重庆等问题作了研究。

著作方面。本阶段出版了许多高水平的著作。唐唯目编《钓鱼城志》(重庆出版社,1983年)全面介绍了钓鱼城的地理、物产、抗战大事纪要(1231—1280),宋蒙战斗的经过、祠宇城垣的兴废、抗元相关人物和古战场遗址、历代对钓鱼城吟咏的诗文。本书为后人研究钓鱼城提供了条件。台湾三军大学编著《中国历代战争史》第十三册《元》(军事译文出版社,1983年;中信出版社2013年重印),第十二、十三章研究了宋元战争。本书首先交代战争形势及导因,然后介绍地理形势,接着叙述战争过程,最后说明战后政局并对战争进行分析。本书优点是不仅叙述战争本身,还对战争进行分析,并兼顾政治情况。但本书缺陷也很明显,叙述过于简略,且大量引用《续资治通鉴》等转手资料。有些叙述不符合史实。有些分析失之于武断。这些与出版说明中所言本书“征引繁复”、对史料“去其浮饰,正其谬误”不符。胡昭曦、唐唯目编《宋末四川战争史料选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从史书、文集、方志、金石录等书籍中摘录出大量关于宋末战争史的资料。此外此书还包括许多文物史料和实地考察后所得资料。而且书中也适当收录了一些今人的研究成果。本书为研究宋末四川地区的民族关系、宋蒙战争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陈世松、喻亨仁、赵永康编著《宋元之际的泸州》(重庆出版社,1985年)介绍了泸州的地理位置、物产、宋元在泸州的斗争及元朝统治下的泸州。本书对宋元争夺泸州有详细的论述。陈世松《蒙古定蜀史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叙述了蒙古平定四川的过程。本书有几个特点,一是本书是第一部专门研究蒙古平定四川的专著,既是一部宋蒙战争史著作,又是一部四川地方史著作。二是本书以蒙古攻宋为主线,将整个过程分成七个阶段分别论述,使读者能够了解蒙古定蜀的完整过程。三是作者将文献史料和实地考察相结合,正史和方志相结合,注重史料的考证。当然本书也有缺陷,如对四川战场和京湖战场及两淮战场制约关系论述不足,阶段划分似可商榷。李天鸣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著成《宋元战史》(食货出版社,1988年)一书。本书分四册,约二百万言。前二册主要叙述战争过程,间有分析。第三册主要论述宋元双方军制、政府组织、武器装备、战略战术等。第四册是地图、武器图及各种表格等。本书特色和优点十分明显。一、取材宏富、史实翔实。作者广泛征引各种史料,包括正史、私史、笔记小说、方志、金石、文集及今人论著,对宋元战争中大大小小的战斗进行了详细的叙述,而且对时人的一些没有付诸实施的军事构想也作了论述。本书叙述之详尽甚至流于琐碎。如萧启庆先生所说:“在史实的层次,未来研究宋元战争史者当不能超出本书的范围。”(《宋元战史研究的新丰收——评介海

峡两岸的三部新著》)二、对双方的战略战术、将领素质、军队战斗力等作了深入分析。作者写作此书的用意是培养军事人才,所以着重从军事方面进行分析、评论。三、配有大量地图。战争史离不开地图,本书配有作战地图185幅,为读者深入认识战争提供了方便。此外还有武器图43幅,表66种。光从这些数目巨大的图表就能看出作者耗费心力之大。当然,本书也有一些缺陷,如史料虽引用宏富,但未引用《史集》、《世界征服者史》等重要史料。另外,对双方军事外的政治、经济等着墨不多。军事史学者认为,战争胜负不仅取决于A(army,武器)、B(battles,战斗)、C(campaigns,战役),还与D(diplomacy,外交)、E(economics,经济)密切相关。所以,一部优秀的军事史或战争史,应兼顾外交、政治等情况①关于本书,萧启庆有客观的评价,参见前揭《宋元战史研究的新丰收——评介海峡两岸的三部新著》。。总体来看,本书是较早的一部研究宋元战史的著作,也是迄今为止部头最大的一部著作。本书的研究将宋元关系史的研究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几乎与李著同时,大陆的陈世松、匡裕彻、朱清泽、李鹏贵也出版了研究宋元战争的著作《宋元战争史》(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本书只有32.6万言,在史实层面自然无法和李著相提并论,但也有自己的特色。一是简明扼要,将宋元战争史分为九个阶段,进行简要的叙述,使读者能把握宋元战争的轮廓。二是除叙述战争外,也顾及当时双方的政治、外交活动。本书也有缺点:不够严谨,漏注、误注等现象较多;有些叙述不符合史实;以叙述为主,对战争的分析、解释不够。1992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胡昭曦主编的《宋蒙(元)关系史》。本书具有以下特色:将宋蒙(元)关系分为七个阶段探讨,勾画出宋蒙(元)关系的全貌;以叙述宋蒙(元)战争为主,但也顾及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对一些问题提出了新见,如对宋出兵助蒙灭金的行动,前人多予以否定。作者根据当时形势,认为南宋出兵既可报仇,又可与蒙古结好,推迟宋蒙战争的爆发,应予以肯定。本书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成于多人之手,存在前后矛盾和重复之处;校勘、史料引用等方面不准确;一些观点还可进一步探讨。本书是第一部研究宋蒙(元)关系史的著作,具有学术史意义。

(三) 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由于前一阶段发表了众多宋蒙(元)关系史的论著,特别是出版了《宋元战史》《宋蒙(元)关系史》等力作,许多宋蒙(元)关系问题得到解决,所以在此之后,相关研究成果不像以前那么多了,总体质量也不如以前,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精彩之作。下面依然按论文和著作分别评述。

黄宽重《山城防御:以南宋、高丽抗御蒙古的经验为例》(《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1期)叙述了南宋四川和高丽江华岛构建山城防御体系的情况。认为两国的山城体系均较为有效地抵御了蒙古的入侵。依据现有史料,看不出两国山城的构建受到了对方影响。经过比较,文章认为南宋对山城的构建更积极主动,防御效果也更好。陈智超《崖门海战的研究与崖海沉船的探测》(《第二届宋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化大学,1996年)是研究崖门海战和沉船的文章。作者通过考辨文献认为崖门海战双方参战舰船近三千艘,宋朝船只大部沉没。作者在实地考察后,了解到海战战场的范围,认识到七百多年来崖门水域已发生重大变化,得到一些关于沉船的线索。作者三次全程参与了由中国社科院水

下考古研究室主持的利用高科技手段探测崖门沉船的活动。作者认为要探测成功,需解决几个问题:确定战场位置和海湾范围;复原当时水文状况,推断船只分布;选择合适探测手段和方法;选择合适时机。文章最后指出历史学和自然科学跨学科合作是成功的关键。邱树森《宋元崖山之战与粤、港、澳》(邱树森主编《元史论丛》第七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叙述了宋末二帝在粤、港、澳的活动和存留的遗迹,指出二帝在这里活动对元朝的广东产生了重要影响。李廷勇《论支持宋末重庆三峡区域长期抗蒙之诸因素》(《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认为自然条件、人文环境、传统尚武精神及民族文化三者相互交织、激荡是重庆长期抗蒙的因素。郭正忠《耻堂奏札与蒙攻云南——兼涉晚宋一项岁收年代的考辨》(《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考证了《耻堂存稿》中的一篇奏札的时间为淳祐六年六月六日。指出奏札中提到的“蒙攻云南”不是指蒙古灭大理。王兴骥《南宋抗蒙(元)战争中的播州少数民族》(《贵州文史丛刊》2002年第4期)论述了播州少数民族在西南战场发挥的作用,指出冉琎、冉璞兄弟为余玠出谋划策,建构山城防御体系,使宋军有效地抵御了蒙军的入侵。王德毅《南宋末年的联蒙战略与贾似道误国》(《历史月刊》2004年第194期)论述了南宋从联蒙到灭亡的历史。文章很简略,一些叙述不符合史实,有些论断也失之于轻率。何忠礼、郑瑾《贾似道与鄂州之战》(《中华文史论丛》第79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指出贾似道在鄂州之战中表现英勇,挽救了南宋危局。贾似道出于策略考虑,派使者到蒙营议和。但忽必烈急于回去争夺汗位,未与宋签订和议。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否认了鄂州和议的存在,有较强的说服力。蓝锡麟《“上帝鞭折钓鱼城”考辨》(《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对“上帝鞭折钓鱼城”成说提出质疑。考证了“上帝鞭折”典故的由来,指出上帝指的是拔都或当时西征的蒙军,与蒙哥汗没有关系。“上帝鞭折”不是指蒙哥汗在钓鱼城下死去。钓鱼城之战对亚欧格局影响不大。黄德辉《试论窝阔台攻宋时期南宋水军在两淮的防御》(《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认为在窝阔台攻宋时期,南宋两淮水军采用了“临流控扼”、弹性防御、舟师救援及北面捣虚等战术,取得不错效果。王茂华《南宋降将与宋蒙(元)战争进程》(《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指出南宋将领在战争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纷纷降元,之后为元朝灭宋效力,加快了宋蒙(元)战争的进程,并认为降将应受到否定和谴责。杨晓红《析蒙古灭宋战略的阶段性及特征》(《贵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对窝阔台汗、蒙哥汗、忽必烈汗攻宋战略做了分析。认为窝阔台汗攻宋惟利剽掠,没有占领攻陷区。蒙哥汗完成了对宋的包围,但选错了攻宋方向,以致失败。忽必烈汗在包围的基础上,找到了正确的突破口,因而取得了成功。杨倩描《端平“三京之役”新探——兼为“端平入洛”正名》(姜锡东、李华瑞主编《宋史研究论丛》第八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认为南宋端平元年六月发动的战争是为了收复三京,所以称“端平入洛”不准确,应称“三京之役”。叙述了此役的过程及蒙古对南宋的反攻。王曾瑜《南宋亡国的厓山海战述评》(《南开学报》2008年第1期)认为厓山海战宋军在舰船数量上占有优势,宋军失败是张世杰指挥失误造成的。厓山海战是继宋金胶西海战后又一次使用火药兵器的大海战,在世界海战史上占有相当地位。黄宽重《晚宋军情搜集与传递——以〈可斋杂稿〉所见宋、蒙广西战役为例》(《汉学研究》2009年第27卷第2期)以宋、蒙广西之战为例,以李曾伯《可斋杂稿》为主要史料,论述了晚宋军情搜集和传递的情况。指出南宋为知道蒙军在西南的活动,动用了大批人力、物力对蒙古军情进

行搜集,但由于南宋长期忽视西南地区的经营,加之形势紧迫,不能完整地搜集到蒙军情报。由于接收管道及立场不同,对情报的解读也出现落差。搜集来的情报真伪难辨。这些都影响了南宋在广西的防御部署。裴一璞《宋蒙涪州战事述论》(《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从宋蒙兵力对比、战争过程、南宋胜利原因等方面探讨了涪州之战。此后他又发表了研究四川地区宋蒙战争的系列论文《宋蒙开州战事述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南宋余玠出师兴元府之役述论》(《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宋蒙(元)之战中的夔州》(《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4期)、《宋蒙涪州蔺市之战》(《长江文明》第七辑,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南宋重庆地方武力及其抗蒙(元)战争》(《长江文明》第十辑,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等。石坚军《蒙哥汗灭宋战略计划新探》(《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认为由于忽必烈急于回去争夺汗位,临战撤军,导致了蒙哥汗的“斡腹之谋”失败、灭宋时间推迟等严重后果。文章个别观点建立在主观假设的基础上,难以令人信服。王颋《端平入洛——收复三京与蒙、宋开战》(《西域南海史地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叙述了端平入洛的来龙去脉,指出宋蒙联合灭金后初期,蒙古没有攻宋的意思。本文大量征引史料,但缺乏对史料的考辨和分析。曾毅、邓学平《宋元开州之战》(《前沿》2012年第22期)分三个阶段对开州之战做了介绍,基本是史实叙述,缺少分析。宋杰《蒙元灭宋之役中的襄阳》(《国学学刊》2012年第1期)从军事地理的角度论述了襄阳的地理位置、南宋对襄阳的防御部署、忽必烈对襄阳的围困。认为元朝攻破襄阳,打开了灭亡南宋的大门。王中格《论钓鱼城在蒙宋对抗战争中的几个问题》(《川东学刊(高教研究专号)》1994年第4期)、贾大泉《钓鱼城与南宋政权》(《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2期)、何平立《略论南宋时期四川抗蒙山城防御体系》(《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姚有志《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钓鱼城防御战》(《军事历史》2006年第9期)、郭伟《宋蒙(元)钓鱼城之战与襄樊之战比较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葛业文《钓鱼城防御战的历史经验及启示》(《军事历史》2012年第5期)对钓鱼城之战和四川山城防御体系做了研究,但在总体上似没有超过前一阶段的研究水平。除以上诸文外,这一时期研究宋蒙(元)关系的还有腾新才《宋末万州天生城抗元保卫战》(《四川文物》1993年第1期)、傅骏《端平年间京湖襄阳地区的战事》(《军事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邱树森《宋元崖山之战与宋遗民迁居海外》(《文化杂志(中文版)》2003年第48期)、王兴骥《论贵州地区在南宋蒙(元)战争中的作用》(《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等。

这一阶段著作不多。史卫民著《中国军事通史》第十四卷《元代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三、六、七、八、九章论述了宋元战争。顾宏义《天平——十三世纪宋蒙(元)和战实录》(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是作者“两宋烽烟录”之一种。本书论述了宋蒙(元)和战情况。所述在广度和深度上未超过以前同类著作。可能是该书具有普及和通俗性质,引用的史料及前人观点多没有注明出处。总之,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学术,而在于普及历史知识。

三、反思:成绩与不足

通过前面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对宋蒙(元)关系史的研究,已取得很大的成绩。第一,对宋蒙(元)关系的各个方面均做了研究。包括双方的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比

较完整地再现了宋蒙(元)关系的全貌。第二,对一些疑案做了深入探讨,解决了问题。如对端平败盟一案,由于史料之扑朔迷离,使史家在是非曲直间引起颇多辩论。张荫麟认为《宋史》、《金史》成于元人之手,颇多隐晦,故据《宋季三朝政要》,列举四点,指出蒙古曾允诺在灭金后将河南之地给予宋朝。所以南宋发动“三京之役”属于正义之举。指责南宋败盟,是元人加于南宋的“莫须有”的罪名。但陈高华、黄宽重等学者根据宋人文集,将当时臣僚有关奏议、封檄、制诰、书札与正史相对证,指出蒙古没有允诺将河南地给宋,只允诺将陈、蔡之东南地给宋。宋朝为了收复三京,乘蒙古北还之机匆忙发动 “三京之役”,结果失败而回。端平之役曲在宋。这一结论已为学界普遍接受。再如,关于鄂州和议的问题,学界经过探讨、争论,达成一致,认为有鄂州议和,无鄂州和议,即贾似道曾派人向蒙古议和,但双方未达成和议。这些疑案的解决无疑大大推动了宋蒙(元)关系史的研究。第三,对宋蒙(元)战争进行了深入的、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宋蒙(元)关系以军事交往为主,故学界对战争研究最多,取得的成绩也最大。既有对某一战斗、战役的研究,也有对某一战场的论述,还有综合性的探讨,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多层次的研究体系。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以往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这些应是今后研究需要注意的。

第一,学术视野需要扩展。在进行研究之前,必须要广泛搜集前人相关研究成果,这样不仅使自己的研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且可以避免自己的劳动与前人重复。这本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但在以往的宋蒙(元)关系研究中,因学术视野受局限,没有注意前人的研究成果,导致重复劳动或得出错误结论的案例不在少数。估举一例。早在20世纪50年代,姚从吾在阅读张森楷新修《合川县志》时,对其中记载的富有传奇色彩的熊耳夫人产生了怀疑。据县志载,宋合州守将王立在攻打元军时杀死了元千户熊耳,得到了其夫人。还说这个熊耳夫人是元大臣李德辉的妹妹。姚氏为查明熊耳夫人其人,就翻检姚燧为李德辉写的行状和记载李德辉事迹的《元朝名臣事略》卷一一《左丞李忠宣公》,发现其中都没有说李德辉有妹妹。但姚氏认为,依据中国古代传统,介绍家庭成员时不写女性也是可以的,所以不能因此断定李德辉没有妹妹。后姚氏又翻阅到与李德辉有关系的杜仁杰的神道碑,神道碑中明确写王立攻打泸州时杀死了元千户熊耳,得到了其夫人。并且记载夫人姓宗,是李德辉的外妹。神道碑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确有熊耳夫人其人,且是李德辉的外妹(即姑表妹)。县志将熊耳夫人的姓记错,并错记成是李德辉的妹妹。姚氏治学严谨,为了证明杜仁杰神道碑所记真实,又查阅李德辉的行状,行状明载李德辉的母亲姓宗,而且还有一胞弟。这证明杜仁杰神道碑的记载无误。这样,熊耳夫人的身世也就考证清楚了。历史上确有其人,姓宗,元千户熊耳的夫人,李德辉的外妹。熊耳夫人问题完全得到解决。20世纪70年代,李则芬在阅读县志时也对熊耳夫人产生了怀疑。他翻阅了李德辉的行状和《元朝名臣事略·左丞李忠宣公》后,见两文均未载李德辉有妹妹,就下结论说李德辉没有妹妹,熊耳夫人不存在,从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李氏没有看到姚氏的论文,不仅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而且还因研究不深入得出了错误结论。笔者在撰写本文时,发现这种情况还不少。这严重制约了学术研究的创新。所以扩大学术视野,进行学术史回顾,是推动宋蒙(元)关系史研究的基础工作,应得到充分重视。

第二,研究不均衡。过于注重对宋蒙(元)战争史的研究,而忽视对宋蒙(元)经济、外交、文化的探讨。诚然,宋蒙(元)关系以战争为主,自应多关注这方面。但双方关系并

非只有战争,期间还有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碰撞和交流。学界对这些的研究还能薄弱,使人们不能了解宋蒙(元)关系的完整面相。而且,外交、经济等交流对战争也产生影响,不深入研究前者,不利于认识后者。

第三,缺乏理论的应用。以往的宋蒙(元)关系研究,基本都是纯历史学的研究,重在考辨史料,史实叙述。这样做当然是必要的。但还需要对史实加以分析、评论。而要想深入地分析,就有必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利用理论的工具观察宋蒙(元)关系,有利于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进而看出宋、蒙(元)在处理彼此关系时的利弊得失。而且,借助理论进行研究是可行的。例如,宋、金、蒙三个临近的国家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与其他两国展开外交,形成复杂的三角关系,就可借助地缘政治学说加以考察。再如,对宋蒙(元)之间的战争,可以用军事理论包括军事地形学、军事谋略学、军事心理学等加以解读。这样不仅可以深入理解战争,还可以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为现在服务。近年来,学人已开始运用理论对宋蒙(元)关系进行研究(如于爱华《南宋地缘政治关系研究》,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但还是初步的,数量还很少。在史实层面扩展余地不大的情况下,运用理论应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第四,需将宋蒙(元)关系和宋蒙(元)两国的内政研究结合起来。宋蒙(元)关系是两国间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但这些交往,又受制于本国的内政。国内人事的变动、制度的变化、党派的纷争都会影响到国家的对外政策和方针,进而影响两国关系。因此,在研究宋蒙(元)关系时,需关注两国的内政,并注意吸收相关研究成果,将两国关系与内政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明了两国关系变化的原因,从而将宋蒙(元)关系研究从现象描述层面推进到诠释分析层面。

(本文作者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Review and Refl ection of the studie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Song and Mongol-Yuan since the 20thCentury

Qiao Dongshan,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ichuan University

By reviewing the Chinese studie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Song and Mongol (Yuan) since twentieth century, we could find that the previous research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cluding the relatively complete reproduction a complete pic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ng and Mongol (Yuan); found out the truth of some mysteries; conducted in-depth,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researchon the Sino-Mongol (Sung-Yuan) War.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could be improved: the need of expanding the academic horizons; imbalance research; lack of applying theories.The study of theSung-Mongol relations should also consider the internal affairs of both Sung Dynasty and Mongol-Yuan Empire. The future research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revious achievements and overcome the present shortages.

Since Twentieth Century; the Histor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Song and Mongol (Yuan); Chinese Treatise; Review and Refl ection

猜你喜欢

宋元蒙古钓鱼
蒙古语族语言概述
再发展期|宋元明清
蒙古靴
明英宗羁留蒙古陪侍考
我的蒙古 我的草原
钓鱼
第七章 去泥盆纪钓鱼
第七章 去泥盆纪钓鱼
浙江湖州寺前宋元遗址
第七章去泥盆纪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