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代主流文化南北界限的消失
——以耶律楚材、陈时可与东坡铁柱杖为题

2015-02-12刘迎胜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居士东坡苏轼

刘迎胜

元代主流文化南北界限的消失
——以耶律楚材、陈时可与东坡铁柱杖为题

刘迎胜

唐以后,短暂的五代、十国虽为宋所并,但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北方始终在辽控制之下。金代辽后,南北分界推及淮水。中国的统一至元世祖忽必烈灭宋后才完成。蒙元实行民族等级制度,民分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与南人。既往的研究集中于以蒙古、色目为一方,汉人、南人为另一方,双方之间的地位差异,与文化不同弥合的探讨,而对在长达三百余年的南北分治结束的过程中,以金统治区人民为主的“汉人”(也包括渤海、高丽、契丹与女真等)与以南宋人为主的“南人”之间,文化与心理的界限是如何消失的,关注较少。

耶律楚材 陈时可 苏东坡 南北界限

唐以后,短暂的五代十国后,虽最终为宋所统一,但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北方始终在辽控制之下。金代辽后,南北分界推及淮水。中国的统一至元世祖忽必烈灭宋后才完成。蒙元实行民族等级制度,民分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与南人。既往的研究集中于以蒙古、色目为一方,汉人、南人为另一方,双方之间的地位差异与文化不同弥合等方面的探讨,而对在长达三百余年的南北分治结束的过程中,以金统治区人民为主的“汉人”(也包括渤海、高丽、契丹与女真等)与以南宋人为主的“南人”之间,文化与心理的界限是如何消失的,关注较少。

耶律楚材的《用樗轩散人韵谢秀玉先生见惠东坡杖》诗为: “圆方顶足法高卑,五九苍苍老节奇。一日湛然获二宝,东坡铁杖寂通诗。”①耶律楚材著,谢方点校《湛然居士文集》卷一〇,中华书局, 1986年,第215页。题目中的“秀玉”即陈时可,“秀玉”为其字,号“寂通”,乃元太宗二年设十路课税征收所时,任职燕京者,名见《元

史·太宗纪》。此诗作于甲午年(1234)陈时远赴漠北时。从诗中可知,陈时可不但捎带了苏东坡的铁杖,还送上自己为此所作的诗,惜此诗文失传,无法从中得知更多信息,此诗为耶律楚材答谢之作。诗题目提到的“樗轩散人”,即完颜璹,字子瑜,自号“樗轩老人”,金世宗孙,赵王永功长子,是金皇族中汉文化修养最高者之一①关于樗轩散人,可参阅刘崇德、于东新《论金代完颜皇族词——以胡汉文化融合进程为中心》,《河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并见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462—470页,完颜“完颜璹”条。。那么,东坡铁杖是何物?陈时可为何要将此杖交给耶律楚材?笔者拟通过剖析北宋苏轼铁杖在大蒙古国时期的传递的个案,来考察元初北方汉人与宋人的共同文化价值观。

一、铁杖与东坡

关于此杖的来历,苏轼有《铁拄杖诗》,其《序》曰:

柳真龄,字安期,闽人也。家宝一铁拄杖,如楖栗木,牙节宛转天成,中空,有簧,行辄微响,柳云得之浙中。相传王审知以遗钱镠,镠以赐一僧,柳偶得之,以遗余,作此诗谢之。

诗的内容是:

柳公手中黑蛇滑,千年老根生乳节。忽闻铿然爪甲声,四坐惊顾知是铁。

含簧腹中细泉语,迸火石上飞星裂。公言此物老有神,自昔闽王饷吴越。

不知流落几人手,坐看变灭如春雪。忽然赠我意安在,两脚未许甘衰歇。

便寻辙迹访崆峒,径渡洞庭探禹穴。披榛觅药采芝菌,刺虎鏦蛟擉蛇蝎。

会教化作两钱锥,归来见公未华发。问我铁君无恙否,取出摩挲向公说。

诗后注文为:“闽王,《五代史·闽世家》:王审知,字信通,光州固始人。兄潮,本县吏,唐末为福建观察使,以审知为副使。乾宁四年(897)潮卒,审知代立。唐以福州为武威军,拜审知为节度使,封琅邪王。梁太祖时加拜中书令,封闽王。”

由此可知,此铁杖之来历为:原为唐末时物,由十国中闽昭武王王审之(909─925)赠吴越武录王钱镠(907—932),钱镠复送给一位僧人,而福建人柳真龄偶得之,以遗苏轼。苏轼得此铁杖后作《铁杖诗》②苏轼曾在《常州太平寺法华院薝卜亭醉题》诗中提及此杖:六花薝卜林间佛,九节菖蒲石上迁。《演维摩经》言:“如入薝卜林中,唯嗅薝卜,不嗅余香。薝卜,栀子花也,其花六出,韩众服菖蒲得仙。须生石上,一寸九节者。”何似东坡铁柱杖,一时惊散野狐禅。”——[宋]苏轼撰、题[宋]王十朋集注、宋刘辰翁批点《东坡诗集注》(《增刊校正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九,四部丛刊景宋本。,其弟苏辙(字子由)也很羡慕,有和诗:

截竹为杖瘦且轻,石坚竹破误汝行。削木为杖轻且好,道远木折恐不到。

闽君铁杖七尺长,色如黒蛇气如霜。提携但恐汝无力,撞坚遇险安能伤。

柳公虽老尚强健,闭门却扫不复将。知公足力无险阻,怜公未有登山侣。

回生四海惟一身,袖中长剑为两人。洞庭漫天不觉过,半酣起舞惊鬼神。

愿公此杖亦如此,适意遨游日千里。归来倚壁示时人,海外苍茫空自记。①[宋]苏轼撰、[清]查慎行补注《补注东坡编年诗》卷二〇,古今体诗六十首,四库本;附子由和诗。并见[宋]苏轼撰、题[宋]王十朋集注、宋刘辰翁批点《东坡诗集注》(《增刊校正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一三,四部丛刊景宋本。

上述诗句对此杖有详细描述:细黑,长七尺,老树枝形,杖中有簧片。在普遍使用竹木为杖之时代,此物的确非常稀罕。兹后,苏轼将此杖作为生日贺礼赠给友人张乐全,并写《乐全先生生日以铁拄杖为寿二首》记事。其第一首为:

先生真是地行仙,住世因循五百年。每向铜人话畴昔,故教铁杖斗清坚。

入怀冰雪生秋思,倚壁蛟龙护昼眠。遥想人天会方丈,众中惊倒野狐禅。

第二首为:

二年相伴影随身,踏遍江湖草木春。擿石旧痕犹在眼,一作作眼。闭门高节欲生鳞。

畏涂自卫真无敌,捷径争先却累人。远寄知公不嫌重,笔端犹自斡千钧。②《补注东坡编年诗》卷二一,古今体诗八九。

受赠铁杖的张乐全名张方平,字安道,号乐全居士。清人查慎行在两首诗后附从《黄州志》采录张安道的和诗一首:

随书初见一枝藤,入手方知锻炼精。远寄只缘怜我老,闲携常似共君行。

静轩独倚身同廋,小圃频游脚为轻。何日归舟上新洛,拄来河岸笑相迎。③同上。

东坡以铁杖赠张乐全贺寿事,在北宋时已经十分有名,成为文人笔下的典故。两宋之交时人陈与义(1090—1138)有诗《某窃慕东坡以铁柱杖为乐全生日之寿今以大铜瓶上判府待制庶几因物以露区区且作诗二首将之亦东坡故事》,曰:

要学东坡寿乐全,此瓶端合供儒先。铁如意伴无忧畏,玉唾壶傍耐岁年。

项似董宣真是强,腹如边孝故应便。与公剩贮为霖水,不羡宫门承露仙。

不与观音伴柳枝,要令奇相解公颐。会逢白氏编书日,犹梦陶家贮粟时。

安用作盘供歃血,也胜为钵困催诗。千年秀结重重绿,长映先生鬓与眉。④[宋]陈与义撰《简斋诗外集》,四部丛刊景元钞本。

此事作为用典,也出现在元诗中,如元人刘诜的《和彭叔和见寿》:

何必致身卿与陪,折腰受辱始归来。岁年不禁衰容改,天地犹容笑口开。

元人程端礼作贺寿诗时,也用此典:

苏子铁拄杖,以寿张乐全。倚杖抚铜狄,谓与同清坚。

铁杖岂为寿,销蚀同飞烟。寿公无一物,多祝亦空言。

公心在精舍,不息如流川。斯文天所相,公寿无穷年。②《代诸生寿王岂巖七首》其三,《畏斋集》卷一,民国四明丛书本。

但他们均未提及此杖为耶律楚材所得,似乎因为不属社会上层,并不知此杖为耶律楚材所得。

二、金元之际铁杖的传递历程——有关事与人

那么,苏轼赠张乐全的铁杖,又是如何落到陈时可的手中呢?耶律楚材在《谢西方器之赠阮杖并序》诗中提到:

了然居士素蓄东坡铁杖、洎地字号阮,真绝世之宝也。天兵既克汴梁,先生携二君来燕,欲藏之,恐不能终宝,欲赠湛然,南北相去不知其几千里,虑中道浮沉,是以献诸秀玉殿学、田公奉御,欲转致于予也。甲午(1234)之秋,陈、田入觐,果馈之于我。因乱道数语,用酬厚意。

睢阳三绝从来传,坡仙铁杖为之先。宋朝四美岂易得,地君神器③宋代四名杖以“天地玄黄”四字排序,东坡铁杖以地字为号。称手贤。

晚上一家三口在一起吃饭聊天和美温馨。晚饭后,冯一余看一会儿电视新闻,太太洗碗收拾厨房,忙完了,电视连续剧差不多就开始了。太太是个剧迷,什么类型的剧都喜欢看,情感的,谍战的,古装的,家长里短的,有什么看什么。冯一余坐在太太身边,陪着一起看。他过去是从来不看剧的,因为晚上应酬多,没时间看,所以几乎和电视剧绝缘。现在陪太太看下几集来,很快就看进去了。

了然居士隐洛瀍,读书好古有积年。擒龙捉日获二宝,宝之凿栋屋壁穿。

龙庭万里迭山川,欲来馈我嗟无缘。将夺固与此理玄,殷勤携赠陈与田。

陈田今岁来朝天,惠然出赐穹庐前。乌虬入手苍璧悬,恍然遗世如登仙。

长蛟倚壁光娟娟,鳞介欲生如蜿蜒。澄澄秋月莹朝镜,须臾洗尽余腥膻。

足方法地顶法乾,四十五节松栢坚。七尺乌金三十两,微簧瑟瑟鸣哀蝉。

云顶纤纤空腹圆,十三玉柱鸿翩翩。躭躭云坐踞猛虎,岩岩山口双双弦。

铁君伴我游林泉,足疾顿减冲云烟。临风三弄碎琼玉,清商秋水声涓涓。

安仁得此如临渊,子聃求杖不惜钱。湛然坐受匪劳力,不胜其服心胡然。

西方讽我求终焉,故令二友相招延。抱桐扶杖闾山巓,举觞笑咏秋风边。了然居士作《铁君传》云:“长七尺重三十两,顶圆足方,中有微簧,凡四十五节,世传嵇生造。

又云:昔显宗东宫时,常读东坡《铁杖诗》,因召侍臣郑子聃问杖之存亡。子聃以在睢阳为对。因以数千缗购于张文定公之孙,其孙藏于屋栋,子聃竟不得一见云。”地字号阮,亡宋之故物,天地玄黄,此四阮为绝宝也。泰和间秘于禁中,待诏孙安仁之姊以琴、阮得入侍,上以此阮赐之。安仁屡求之,其姊以阮见寄。旧制,宫掖中侍人不许与亲戚通耗。安仁冒法得之,其好事有如此者。故予引用其语。”①《湛然居士文集》卷一〇,第233—234页。

耶律楚材的另一首诗《和董彦才东坡铁杖诗二十韵》亦描述了铁杖传递的经历:

女娲未补青天裂,神液飞精散为铁。嵇生箕踞煅洪炉,白汗飜浆滴清血。

黒虬彷佛欲飞跃,鳞介苍苍生乳节。情知中散气凌云,肯与凡工争巧拙。

柳君传与东坡老,神物终须归俊杰。坡仙为寿文定公,酬和新诗夸胜劣。

观妙堂名龙尾砚,睢阳并此为三绝。睢阳城破兵火炎,神器不随烟熖灭。

了然居士②关于此人,详见下。出伊洛,登山渡水相扶挈。燕然分付我清溪,妙语雕镌跨先哲。

远来携赠白霫老,③耶律楚材因族出契丹,自号“白霫老人”。天理似为余所设。湛然忝佐本无功,致王泽民媿皋契。

再游北海复何恨,与君同歩龙沙雪。大泽深山无所惊,扫除魑魅驱凶孽。

轻簧历历吐微语,闲对幽人如皷舌。有如拈起击须弥,须弥击碎同丘垤。

云门远遁德山去,敢对髯翁④耶律楚材因胡须长,蒙古名为吾图散哈里,即长胡子。开口说。一时惊倒野狐禅,奔走不来予阃闑。

他年神武挂冠去,谁知劫外乾坤别。横担此杖入千峰,大方独歩无蹉跌。⑤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一〇,第233—234页。

此云金显宗(1146—1185年)完颜允恭为太子时,因常读东坡《铁杖诗》而召侍臣郑子聃问杖之存亡。子聃答称在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他派郑子聃以钱数千缗,与张乐全之孙洽购,其孙不愿卖,藏于屋栋,子聃竟不得一见。此外,宋遗物中有四杖,分别以天地玄黄四字排序,号为“绝宝”,又称“宋朝四美”。金章宗泰和年间,地字号杖藏于金宫禁中,被章宗赐给郑妃。郑妃之弟郑安仁听说后,屡求,郑妃遂赠之。按金制,宫掖中侍人是不许与亲戚交通的。

这两首诗对有关金末东坡铁杖落入了然居士手中的过程,没有清楚的描述。商丘城破后,只说了然居士携此杖来到燕京,想藏起来,但恐怕保不住,欲以 “神物终须归俊”为辞,将二杖赠耶律楚材,但未见其人,遂委托两位有机会与耶律楚材联系的友人陈与田,即秀玉殿学以及田公奉御转交。

(一) 睢阳三绝与宋朝四美

这是耶律楚材诗中与东坡铁杖密切关联的两个概念。在前述《谢西方器之赠阮杖》诗的一开头,就写道:“睢阳三绝从来传,坡仙铁杖为之先。宋朝四美岂易得,地君神器⑥宋代四名杖以“天地玄黄”四字排序,东坡铁杖以地字为号。

称手贤。”诗中将“坡仙铁杖”列为“睢阳三绝”之一。而在上述《和董彦才东坡铁杖诗二十韵》中,在描述了铁杖的外形与历程后,亦提到:“观妙堂名龙尾砚,睢阳并此为三绝。”按此说法,“睢阳三绝”三绝分别为东坡铁杖、观妙堂与龙尾砚。这里先论“睢阳三绝”。

“三绝”中的“龙尾砚”意义较为明确。龙尾砚,今称歙砚,因砚石产于婺源县溪头乡的龙尾山而名。这种砚受苏轼高度赞赏,他作有《章圣黼砚铭》、《龙尾月砚铭》与《龙尾砚铭孔毅夫》等铭,在《章圣黼砚铭》中,他写道:“龙尾黼砚,章圣所御赐外戚刘氏,臣轼得之,遗臣宗孟铭。黟歙之珍,匪斯石也。黼形而縠理,金声而玉色也,云蒸露湛,祥符之泽也。”而在《龙尾砚铭孔毅夫》中,他赞道:“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爪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徳。厚而坚,足以阅人于古今。”①[宋]高似孙撰《砚笺》卷三,清康熙四十五年曹寅扬州使院刻楝亭十二种本,清何焯校并跋。刻有苏轼题铭的歙砚被视为珍品,至元尚为人收藏,如元人刘敏中作有《题徳州高教谕所藏二苏砚》的诗,其序称:“砚背刻东坡所题,云:‘子由为积溪得此砚以遗余。千之强安适自蜀来,因以赠之。’”刘敏中还题诗:

颕滨得砚不敢有,献与东坡坡未然。一笑还将赠蜀客,至今此物阅流年。

败瓦磨来不害书,玉屏宝匣亦区区。留连一物吾无尔,正要清风挹二苏。②刘敏中《中菴集》卷二五,元刊本影印,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册92,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本,无出版时间。

有关苏轼与歙砚的论题,已有学者作过详细研究③参见沈喜彭《论苏轼与歙砚》,《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年第4 期,第101—103页。,兹不赘。“三绝”中的东坡铁杖与龙尾砚均与苏轼有关,由此推测“观妙堂”也可能与苏轼有关。查苏轼的确写过《观妙堂记》④收于《苏文忠公全集·东坡续集》卷一二,明成化刻本。。苏轼在徐州作太守时,其弟苏辙在睢阳为官,苏轼因之常来睢阳。但观妙堂究竟与此有何关系,尚有待考察。

所谓“宋朝四美”,即前引耶律楚材所谓:“亡宋之故物,天地玄黄,此四阮为绝宝也。”按耶律楚材的说法,这四枝宋代名杖,分别以“天、地、玄、黄”四字排序,东坡铁杖以地字为号,排序第二。查宋代史料,天字号、地字号……系常见文档、货物排列方式,但笔者未见有关宋代四杖的其他史料。

(二) 了然居士与西方器之

前述耶律楚材铁杖历史的诗《谢西方器之赠阮杖并序》的标题中提到,赠送给他铁杖的人是西方器之,而在诗中却说金末持有东坡铁杖与地字号阮杖者为了然居士,而西方器之的名字并未出现,这不禁使人推测:了然居士与西方器之是同一个人。耶律楚材另有一首诗,题为《送西方子尚》,诗云:

西方子尚气凌云,一见忘年各任真。阴德传家宜有庆,义方垂训不违仁。

雄文固可魁天下,确论曾无诡圣人。天产英才须有意,好将吾道济斯民。⑤《湛然居士文集》卷一〇,第215页。

《湛然居士》的点校者谢方先生表示,此诗的写作年代不清①《湛然居士文集》卷一〇,第215页。。从诗中看,耶律楚材与这位西方子尚是初次见面。前已提及,西方器之(=了然居士?)金亡后携东坡铁杖入燕,因未见到耶律楚材,只好将铁杖托陈时可转交。如果西方子尚就是西方器之的话,则他们后来还是见面了,故此诗当作于陈时可携杖赴漠北之后。

(三) 携赠者陈与田

耶律楚材对了然居士在燕京时,向耶律托带东坡铁杖的人是谁的描述不一。第一个说法是陈时可。前述施国祁所举耶律楚材的第四首诗《谢赠阮杖诗》当为《湛然居士集》卷一〇之《用秀玉韵》,其序言称“甲午(1234)之秋,秀玉殿学远以新诗寄东坡杖”②同上,第214—215页。。前文还提到,耶律楚材接到铁杖后,为答谢陈时可作诗《用樗轩散人韵谢秀玉先生见惠东坡杖》,诗中说:“一日湛然获二宝,东坡铁杖寂通诗。”③同上,第215页。据此,携带铁杖的是陈时可。

但在上文引用的耶律楚材《谢西方器之赠阮杖》诗中,还有另一种说法。此诗之序说,了然居士将铁杖“献诸秀玉殿学、田公奉御,欲转致于予也。甲午之秋,陈、田入觐,果馈之于我”。而其诗中也有“龙庭万里迭山川,欲来馈我嗟无缘。将夺固与此理玄,殷懃携赠陈与田”的句子,佐证了然居士至燕京时,耶律楚材远在“龙庭”,即和林,只好将杖交给“陈与田”④《湛然居士集》卷一〇。。可见受托将铁杖转致于耶律楚材的是两人,其中之“陈”,即“秀玉殿学”,也就是陈时可;而“田”,或称“田公奉御”,按其“西方讽我求终焉,故令二友相招延”的诗句,可见受托携铁杖者实为二人,即陈时可与田公,均为了然居士(西方器之)的友人。那么这位田公是何人呢?

查元人刘敏中于元贞元年(1295)秋九月撰有《田氏孝敬堂记》,提到世祖朝至成宗朝时人“燕山田侯仲珪”,字瑞卿,幼时其母韩氏曾告诉他,其祖父田“安抚”与其“府君”即田仲珪故父,“以医得幸太祖圣武皇帝,寔掌太医,尝以节行安抚事,征西域战殁” 。而其父“倜傥有气节,太祖爱之,因赐名阔阔,以父官居近幸,从征回鹘,密以方略,假数人擒其王算摊以归” 。后来“诏复其家,以旌其功,寻授金虎符,以提刑转运使填朔方,调兵食。皇帝经略河南、关右,为护军。虽在征伐,以拯溺为主,凡儒服若二教艺术者,率招辑之,所全活弗知几何人矣。复还领太医,而天下诸医隶焉。奏请郡国立惠民药局以济病者,尽瘁两朝徳业盛矣”⑤《中庵集》卷一〇。。

此外,《元史》还记载:“太宗九年(1237),始于燕京等十路置局,以奉御田阔阔、太医王璧、齐楫等为局官。”⑥《元史》卷九六《食货志》“惠民药局”条,标点本第2467页。耶律楚材所记之“田公奉御”,显然就是这位父子两代仕于成吉思汗帐前的田阔阔。田阔阔曾在成吉思汗西征时,参与擒获花剌子模首领之役,与耶律楚材当是老相识。

清人沈钦韩有札记《东坡铁拄杖》一篇,追踪东坡铁杖之下落,他在节录前引耶律楚

材诗序中的文字后,引元末人张雨诗句:“试问东坡铁拄杖,于今海上未曾还。”①张雨《书东坡先生画像》,《元诗选》卷六六。“试问东坡铁拄杖”中“试”,一作“更”。此诗《句曲集》未收。并推测此“杖已流落漠庭矣”②[清]沈钦韩撰《幼学堂诗稿》卷一三,清嘉庆十八年刻本,南京博物院。。此后未见有提及此杖者。

金末元初围绕东坡铁杖发生的故事,说明包括耶律楚材这样出身契丹贵族的汉人知识分子,与宋人有着共同的汉文化精神家园,这是中国历经三百余年分裂之后,在元代能够弥合南北分离形成的人民心理隔阂的重要文化基础。

(本文作者为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教授)

On the Process of Reduction and Disappearance of the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a during the Mongol-Yuan Period——focusing on Yelu Chucai, Chen Shike and the Iron Stick of Su Shi

Liu Yingsheng,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Abostract: After the end of the Tang, and the short-lived Five Dynasties and the Ten Kingdoms, although the Song occupied the most part of the territory of the China proper, the Northern China including Beijing was controlled by the Khitan-Liao. And the line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was pushed as south as to the Huairiversince the Jurchen-Jin overthrew the Khitan-Liao and conquered the whole Northen China. The reunifi cation was fi nished only after the Southern Song was subdued by Qubilai Qa’an. Mongol-Yuan was a hierarchy-ranking society based on races. Peoples were divided into 4 classes, namely the Mongols, the Semu population, the Northern Han people, and the Southern people.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focused on the difference of social position, and the process of reduc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ongols, the Semu population, and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ese, meanwhile very less attention have been paid to how the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bounders between peoples of the former Jurchen-Jin territory, and that of the Southern Song, disappeared.

When going to Mongolia in 1234, a friend passed an iron stick to Yelu Chucai by Chen Sike. This paper shows the common cultural outlook of value between the Northern Han and peoples of South China based on analyzing the stories and personages relating this stick from the Song to the Yeke Mongol Ulus period.

Yelu Chucai; Chen Shike; Su Dongpo; Su Shi.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China

耶律楚材的《用樗轩散人韵谢秀玉先生见惠东坡杖》诗为:“圆方顶足法高卑,五九苍苍老节奇。一日湛然获二宝,东坡铁杖寂通诗。”题目中的“秀玉”即陈时可,“秀玉”为其字,号“寂通”,乃元太宗二年设十路课税征收所时,任职燕京者,名见《元史•太宗纪》。此诗作于甲午年(1234)陈时可远赴漠北时。从诗中可知,陈时可不但托带了苏东坡的铁杖,还送上自己为此所作的诗,惜此诗文失传,无法从中得知更多信息,此诗为耶律楚材答谢之作。诗题目提到的“樗轩散人”,即完颜璹,字子瑜,自号“樗轩老人”,金世宗孙,赵王永功长子,是金皇族中汉文化修养最高者之一。那么,东坡铁杖是何物?陈时可为何要将此杖交给耶律楚材?笔者拟通过剖析北宋苏轼铁杖在大蒙古国时期的传递的个案,来考察元初北方汉人与宋人的共同文化价值观。

猜你喜欢

居士东坡苏轼
从善如流
青塘居士诗词选
成双结对
苏轼“吞并六菜”
趣味语文
苏轼吟诗赴宴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东坡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