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中的教育思想探析及启示
2015-02-12魏彬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魏彬(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共产党宣言》中的教育思想探析及启示
魏彬(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共产党宣言》并不仅仅是一部共产主义的宣言书,同时也包含了深刻的教育思想,主要涵盖了教育的目标性、阶级性、方式性、实践性和国家援助性,等等。认真研究这些思想和片段,对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有着弥足珍贵的价值与启示。
共产党宣言;教育思想;启示
一、《宣言》中教育思想探析
(一)教育的目标性
在《共产党宣言》 (以下简称《宣言》)中,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的教育是一种异化教育。马克思曾这样揭露资产阶级的教育,“资产者唯恐失去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1]。这表明:在资本主义社会,对大多数人的教育仍然是一种异化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仍然是资本逻辑在教育领域的体现。资本增值的完成,第一需要劳动力,第二需要生产资料。两者的有效结合使得资本产生成为可能。随着资本主义有机构成的提高,分工日益精细化,机器的推广,促使复杂劳动被分解,工作更加简单化和轻便化,资本主义的教育目标就是对人进行特殊的职能和简单技能的训练以适应某种职业,更符合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者的标准。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教育是求知谋生的手段,教育完全堕落为职业的附庸和工具。人成为机器,成为会说话的工具。资本的逻辑演进也带来了教育目的的资本逻辑化的必然结果。在资本主义自由时代,这一进程比较明显。然而,在今天这一过程比较隐晦,让人不易察觉。西方资本主义是现代教育的创建者,教育设施好,师资力量强,管理比较科学,教育目标设计看着也比较完善,等等。不可否认,资产阶级也有培养人的一面,但从整体上看,资本主义社会仍然立足于私有制,资本的增值逻辑并没有改变,资本—雇佣关系也不会改变,培养出的人才逃离不掉为资本服务这一范式。它所培养的是资产阶级接班人和为资产阶级制度服务的人。无怪乎马尔库塞认为,发达资本主义是一个“无对抗的社会”,人们的劳动方式、利益诉求、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等等,逐渐地齐一化、一体化。虽然有夸大之词,但是也凸显了资本主义教育事业所呈现的异化结局。
马克思正是看到了资本主义所带来的教育异化。资本的独立和个性带来了人的独立和个性的隐藏,人的发展的片面和扭曲。消除这种教育发展的弊端,必然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独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哪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这样一个联合体,是对资本主义弊端的根本超越;也是对资本主义教育所带来的人的片面发展的积极扬弃。因为“我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
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3]这是摆脱了人类分工生活的理想状态,也是教育全面发展的理想归属。这种教育使人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自我存在的一种形式,是人的本质的体现;是一种合乎人性的教育,是人实现自我的必然途径。这种理想归宿,虽然遥远,但并不是遥不可及,没有终点。今天的努力实施,就是明天的全面发展。
(二)教育的阶级性
在《宣言》中,马克思对教育的阶级性进行了科学分析。“正如阶级的所有制的终止在资产者看来是生产本身一样,阶级的教育的终止在他们看来就等于一切教育的终止。”[4]马克思论述阶级教育是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出发,而教育是立足于一定社会关系上的观念的反应。由此马克思曾说:“而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吗?……不也是由社会通过学校进行直接的或间接的干涉决定的吗?”[5]由此可见,资本主义教育必然是建构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关系之上,为资产者统治所服务。因此,要实现教育非资产阶级性,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必然要对资产阶级的社会关系进行彻底的改造。而实行这种彻底的改造,必然要进行无产阶级教育,使得“共产党一分钟也不能忽视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以便德国工人能够立刻利用资产阶级统治所带来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这里提到了无产阶级教育的两个内容,第一提出要对工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提出要对工人进行阶级教育,明确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不可调和性。对第一个层面而言,主要培养无产阶级部分民族的共同利益的一致性和整体性和共产党人所代表运动的方向性和领导性;对第二个层面而言,主要是形成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提高自己的阶级觉悟和对自己阶级地位的认识,能够同传统的所有制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同时也应该注意到,马克思在这里所谈的教育的阶级性是从资本主义教育最本质上来论说的。这在具体学科上还是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意识形态性就表现得多些,明朗些。而在自然科学方面,从学科性质来说,就难以体现。因为自然科学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无姓“资”和姓“社”之分,是每一个社会形态之必须。从另一方面看,自然科学为谁所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然科学的成果为有产者所用诸如机器的运用和改进,其后果带来了大量劳动力的被分离,成为流浪者;而工作的工人,则成为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丧失了自己的独特个性与创造力。因此,教育的阶级性在自然科学表现在自然科学为资本家所利用,成为资产者追求利润的一个有效工具。
无产阶级的教育必然是对资产阶级教育阶级性的扬弃。在无产者从根本上对资产者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造,教育丧失了存在的阶级基础,使得教育不再成为求知的工具,不再为某一个阶级的特殊利益服务,而将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种手段为大众所用所享。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带来日益丰富的物质产品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人文科学带来了建筑在社会关系上的道德、教育、法等意识形态的大发展,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两方面坚实的基础,促使人由自然王国走进自由王国。
(三)教育的方式性
《宣言》中提到了教育的方式问题。这就是以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对无产阶级群众进行灌输性教育。因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5]这些先进的共产党人,在实践方面,引领无产阶级参加政治斗争,从而培养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信念;在理论方面,通过教育使其余无产阶级大众有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明白自己所处的地位和造成这种地位的深层次根源,同时教育无产阶级大众的历史使命和未来前景,从而使得其余无产阶级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觉悟的提高,从工联主义意识走向科学社会主义。这种教育方式,就是无产阶级中先进的共产党人以自己实践的坚定性和理论的先进性传授给其余无产阶级大众,是自我内部培养教育方式。
但是,在《宣言》里面讲到,资产阶级也会给无产阶级大众带来大量的教育因素,从而促进无产阶级理论水平的提高。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反对同工业进步有利害冲突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反对外国资产阶级时,“资产阶级都不得不向无产阶级呼
吁,要求无产阶级援助,这样就把无产阶级卷进了政治斗争。于是,资产阶级就把自己的教育因素即反对自身的武器给予了无产阶级。”[7]第二,“工业的进步把统治阶级的整批成员抛到无产阶级队伍里去,或者至少也使他们的生活条件受到威胁。他们也给无产阶级带来大量的教育因素。”[8]第三,“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统治阶级内部、整个旧社会内部的瓦解过程,就达到非常激烈的程度……现在资产阶级也有部分人,特别是已经提高到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到无产阶级方面。”[9]不难看出,在第一个因素里面,无产阶级是在与资产阶级的合作中来对付封建的、反动的以及外国的资产阶级,在这一运动中,资产阶级教会了无产阶级运用什么方式来对付反动者,诸如思想解放、理论宣传、阶级斗争等,这些方式教会无产阶级并反对以后资产阶级。这里的教育因素同时也不仅仅是政治教育因素,在1888年英文版中是政治教育和普通教育因素。应该说,这里的普通教育最主要包含思想的先进性和科学技术的创新性。科学技术创新性本来就是资本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同时这也是建立社会主义两个主要方面,人的思想维度和物质发展维度。第二个方面随着工业进步,使得资产阶级的一部分人被抛进无产阶级队伍。这些人会带来大量的教育因素,在1888年英文版中是“启蒙的和进步的新因素。”因此,这些人从历史发展来看,应该是小资产阶级比较多,从以后的实践来看,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确实带来了启蒙和进步的新因素,但是也有不彻底性和空想性。第三,从资产阶级内部分裂出,从理论上已经超越了资本主义意识,理论上比较彻底。马克思、恩格斯就是从有产阶级这一方转变而来,从理论和实践上看,都是很深刻的。
由此可见,《宣言》对待教育的方式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的,第一是要有无产阶级内部教育;第二是资产阶级带给无产阶级的特殊因素。从而并不把无产阶级的教育仅仅归于自己的理论传授,而是在分析无产阶级的成长中,揭示了无产阶级的自我教育与资产阶级带给无产阶级“特殊教育因素”的辩证发展过程。
(四)教育的实践性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优点及其局限性和不彻底性,提出了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并以实践为基础,提出了一些解答历史之谜的基本立场特别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立场,虽然这一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给予了系统的表达。但是《提纲》中提出的“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自我改变,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0];“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这对以后的教育的思想确立了基本基调。这里强调教育与人的辩证关系,立足点在于“变革中的实践”。在对实践的育人理解中,实践也并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式同时也是对人的内容、目的和本质等要素实现的现实依据。
在《宣言》中,马克思进一步确立了实践的教育意义,提出了“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12]的思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物质生产在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存在基础;是社会的基本内容决定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特点。由此,教育的内容和发展规律,从根本上说是由物质生产的方式决定的。离开了物质生产的教育,无疑是一种天国性的教育。其次,在进行物质活动之前,必然有一种合目的性和规律性。人们要进行周密的计划,设计可行的方案。这就需要人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把握,对大部分人来说,而对这样一种规律的认识可以由教育得到;人们进行物质生产也要有前瞻性和审美性。人们不仅仅要把握事物的使然状态,还需要把握事物的未然状态。马克思在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中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13]这样一种发展美的理解方式,能够有效地使自己本质客观实现,同时也能够由教育来赋予由教育来培养。另外,人们进行的物质生产带有重复性和检测性。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内容是否正确,必然要接受检验,而实践正好符合这一要求,从而使教育能够实现科学化。最后,物质生产和教育也是双向互动的。物质生产的深入发展
必然带来教育必然会促使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的革新和发展;同时,教育理论的创新和教育理念的培养能够带来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前瞻性把握,达到对客观事物的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解决;同时,在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中,有两个方面的发展路径,即: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这两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提升。而教育发展能够更好地实现客体的主体化,同时,主体的客体化又进一步深化、创新教育内容,这一切,都融入了实践与教育相互发展这一维度。
(五)教育的公共性
《宣言》中提出:“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14]这里面包含了几层意义:首先,儿童的教育,必须让适龄儿童入学,接受相应的教育;其次,这种教育是免费的,是公益事业;再次,体现了教育公平思想,对适龄儿童不分家庭背景、性别差异、民族成分等都一视同仁,没有差距。《宣言》中的这一思想同时也是对资本主义教育的批判,资本主义教育的发展并不是为了人的目的而存在,而是维护资本主义特权,为资本主义服务。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应该有自己的教育,这种教育摆脱了对资本主义的附属,成为以人性为基础的共产主义教育。解决的方式就是教育的公共性,使得教育不再服从于资本的逻辑。虽然离教育的全部免费化还有一点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也任重道远。但是对于这样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们有理由坚信。
二、《宣言》中教育思想带来的启示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教育必然成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性所在。因此,重新审视《宣言》中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必然会对我们有很大启示。
(一)教育的根本目的性与现实需要结合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必然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以往的社会中,人的自由发展无疑受到巨大的限制,人的全面发展更无从谈起。因此,中国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以人为本为教育理念,培养人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人们得到多样性的发展。因此,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发展中国家,生产力还不发达,在国际社会上仍处于后发追赶态势。因此急需教育为中国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援。教育必然为当代中国的现实需要服务,为两个“百年目标”服务,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们幸福服务,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服务。只有把教育的根本目的性和现实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彰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
(二)教育的普遍性与阶级性的结合
教育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需要进行的传承活动,带有世界普遍性。从教育内容来讲一些公理、技术和一些管理方式具有世界普遍性需要我们参与全球化语境,学习外国之所长,补自己之不足。历史教训是深刻的,落后就要挨打成为一种当代国人无法泯灭的痛苦回忆。然而在重视教育的普遍性的同时,更不能忘记教育的阶级性存在。尤其在意识形态比较强的领域中或明或暗地隐藏着国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比如外国对自我民主的标榜和宣扬亦或者在美国大片中隐藏其中的英雄史观,个人主义倾向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加强鉴别的能力,培育自我的核心价值,同时,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修养。从教育的执行者来看,教育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之能,既要有自身知识的良好储备,同时也应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阶级立场。知识的储备很大一部分具有普遍有效性而师德与阶级立场因人而异,这方面问题也比较突出,比如,有的马克思主义课教师自己就不信马克思主义,怎么能做好意识形态教育的引领作用?加强教育者的教育也是实施的重点。从教育者来说,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教育的普遍性和意识形态性有没有年龄阶段性特征和规律也是值得探求的问题。比如,孩子阶段全部进行普遍性的知识教育,穿插一些爱国主义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进入意识形态教育,并有一个由简入繁,逐渐深入的过程。做好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做好意识形态教育要从什么时候抓,怎么抓,怎样抓有效果,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三)教育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
教育学界往往把教育理论定义为“借助于一系列教育概念、教育判断和推理所表达出来的关于教育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同时,教育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两者是统一的。
在马克思看来,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并不能简单理解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必然导致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人的生产实践还带有社会分工所呈现的片面性;而教育仍旧以现代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密化为基础的,由此出现学科的分化与细化。因此,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不是一个抽象性的范畴,更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必然有双方的切合点,寻求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度,避免过于宽泛而达不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促进;同时也不能过于狭窄,这样容易局限研究视野,出现只重局部不重整体,看见树木不见森林。
反映在当代中国教育实际情景中,我们不仅仅要有理论性创新,同时也要有实践性创造;要有学术性人才,同时也要有专业技术人才。既注重学术性人才与实践的狭义性实践的对接,同时也应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兼顾广义性体验,达到能文能武,既专又红的复合型人才。另外,重视职业教育,创新职业教育层次,构建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知行合一的新模式。习近平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提供支撑,使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和高端制造。且在职业实践中,总结经验,熟练技术,形成理论,促使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转化。
(四)教育的公益性与个体性的结合
马克思在《宣言》中提出对所有儿童实行免费教育,立足于对资本主义教育的批判,提出教育的公益性,从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前瞻性的规划。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明确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履行国家的公共职责。2006年3 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大力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从今年起应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杂费,今年在西部地区实施,明年扩大到中部和西部地区,继续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育并补助寄宿生活费争取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地区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宣言》中教育的公益性性思想对我国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类的物质财富并没有充分涌现,实行教育的全部公益性条件显然是不成熟的,但是可以逐步推进。在高阶段的教育中,可以实行以个体性为基础,教育公益性为底线并分层布局的实施办法。所谓底线,就是给予学生一定量的生活补助,所谓分层布局,是以家庭贫穷程度、学习成绩、个人特长、思想品德等综合指标来给予优秀者实施额外国家支持这样既凸显了个人能力的社会承认,同时又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免除贫穷孩子的后顾之忧,维护了学生的尊严。·
[1][2][3][4][5][6][7][8][9][10][11][12][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王彦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再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4):31.
D81
A
1009-6566(2015)04-0107-05
2015-06-25
魏 彬(1972—),女,河南南阳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