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教化 生生不息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学之美
2015-02-12陈晓红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陈晓红(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祝小茗(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以文教化 生生不息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学之美
陈晓红(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刻把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本文从关于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关于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关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等三个方面将这一问题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加以阐释。
核心价值观;国学;教化;实践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其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正因如此,价值观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必然占有核心和基础的地位。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面旗帜,是全民族团结和睦、奋发向上的精神纽带。
我们可以将这24字的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刻把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闪耀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加以阐释。
一、关于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借鉴了传统文化“天道至诚”与“相亲相敬”等思想。
首先,在四者之中要倡导的就是诚信。
诚信思想最早来自儒家。所谓“诚信”,是“诚”与“信”的结合,是诚实守信。“诚”是一个最高的概念。《中庸》指出,“诚”是天之所以为天的根据,是生生不息、真实无妄的“天之道”。天道至公、真实,所以天道是至诚的。另外,“诚”作为天之道,也是人的性命之
源。换言之,人性是至诚无息的天道的赋命与体现,也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正是因为天道的流行是至诚、至善、无妄的,所以人性也是纯粹至善的。孟子的“性善”论,其实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建立起来的。人要言必信,行必果。由“诚”到“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孔子说一个真诚的人是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个理想反映了人类生命存在的最高价值!孟子说:“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是说一个人只要真诚地反省自己,就会体悟到什么是善;同样,明白了什么是善,就能真诚地反省自己。真诚是天的运作模式,追求真诚是人的正确途径。其次,诚信是友善和敬业的基础。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由此看来,没有怜悯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 怜悯心是仁德的开端,羞耻心是义行的开端,谦让心是守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明智的开端。总之,人若真诚,就会体察到内心有一股自我要求的力量,期待自己去行善。所谓“行善”,是指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即包含古代所说的五伦以及今日复杂多样的人际关系。
“仁”的推行表现为善待他人,推己及人,即“友善”;义的推行表现为处事得体,办事尽心,即“敬业”。具体地说,诚信就是要持守和推行至善的德性,而德性的推行,必然会带来“爱”与“敬”。因为人的德性作为五常之德,其天然地具备仁与义。诚信就是要让仁义推行出来。仁的推行,体现为关爱别人,与人友善,爱护天地万物,美善风俗社群,这就是“仁者爱人”。义的推行,体现为敬业乐群,专注事业,热爱自身岗位,敬重单位同事。总之,正因为人的德性中具有仁与义,所以人理所当然地应该友善爱人、敬业乐群,这正如朱熹所说的“仁主于爱”、“义主于敬”。
再次,友善与敬业相当于“礼乐之教”。
友善是乐,敬业是礼,礼乐是从爱与敬中生长出来的,爱与敬是礼乐的基础。《礼记·乐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朱熹也说:“敬者,礼之所以立也;和者乐之所由生也。”同时,礼与乐、敬业与友善虽然各有侧重,但两者应是相互配合的。
最后,由诚信、友善、敬业,到爱国之心的油然生起。
如《周易》的“吉凶与民同患”。孔子、孟子都是抱持强烈的入世情怀的。《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仁民爱物”,《论语》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等等,都揭示出人们持守至善德性,从而能够推己及人、体恤民情、护爱家邦的情怀。儒家的原则是没有国哪有家?国家不上轨道,人群之间的伦理关系也无法确立。因为一个人活在世间注定要在家庭中慢慢成长,家庭能够存在,必然要受国家的保护以及各种社会政治组织的维系古人将国家形象的喻做“天下”,宋代的张载就呐喊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宋代的范仲淹也说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目标。一言以蔽之,爱国始终是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信念,是我们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二、关于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借鉴了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一以贯之”“隆礼重法”等思想。
首先,传统文化对公正、平等有着独特的揭示。
儒家主张公正、平等是诚信在社会层面上的具体化。一个人能做到诚信,他就能持守着天道所赋予的至善德性,这使他在社会上也能够力求保持公正、善美,而反对偏私、丑恶。换言之善美的德性中,已经内蕴了对于公正的诉求。先秦经典蕴含着大量“公正”的思想。《周易》经常有“中”、“正”之说,指出人们应持守“中正之道”。关于中与正的关系,宋代程颐研究指出“能恒久于中,则不失正矣。中重于正,中则正矣,正不必中也”。这是说,正的基础是中,中是正的源泉。这里的“中”也就是至诚天道。因此持续地保有和持守至诚天道的诚信之人,他在社会上就能够兼顾公平,体现公心。除《周易》外《论语》也富含关于公正的论说。孔子就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朱熹解释说:“盖无私心
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仁者就是诚信之人,诚信之人则能够持守平允,摈弃偏私,弘扬公正。“中庸”里丰富的内涵更是我们民族的秉性!
其次,通过诚信培育出公正、公心,人们的待人待事就能够不偏不倚,平等均衡。
孔子一生就时刻提醒自己:“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完全没有这四种毛病,就是:不凭空猜测,不坚持己见,不顽固拘泥,不自我膨胀!孟子也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指出自由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
再次,从传统文化来看,自由也需要诚信的保证才能确立。
诚信之人能够让天道至诚从各个方面开放并体现出来,从而让天地间的人与物各得其所,让人们在德性的导引和浸润下各安其分,达致真实的公正、平等、自由,这就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自由观。这种自由观的主要特色在于“天人合一”,也即天道与人道的互动相通。《中庸》就指出,至诚之人能够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并最终“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达致人我不隔、天人合一的自由境界。
最后,法治在传统文化中作为德治的重要补充,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三、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借鉴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思想
首先,阐释文明一词。
文明一词出自《周易》,指的是文采光明。同时,“文明”与“人文”、“文化”有着密切关联。《周易·贲卦》中“有文明以止,人文也”的话。意思是说,贲卦由在下的离卦和在上的艮卦组成,离卦体现出德性的灵明照察功能,艮卦体现出各得其所的安顿之意。因此,“文明以止”就是要通过心智与德性的灵明,让万事万物、人类社会得到恰当的安顿,这是传统文化对于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同时,我们应注意到,文明的实现是需要德性的明照作为基础的,而德性则需要诚信推行出来。这个问题在上面关于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中已经有所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其次,阐释和谐一词。
举相通的两句话为例,《周易·乾卦》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礼记·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是说天道至诚的确立,是至善德性的源泉,人们如果通过诚信持续地保有至善德性,并让此德性深厚地培育和扩充开来,并达到极致,就成为“保合太和的境界,也即全面丰富的和谐、通畅、顺利。庄子说:“人与天,一也。”这里的“天”是指自然界,“人”指人类。自然界与人类原本就是宇宙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所以要努力化解人跟宇宙的距离,使人类充分展现出心灵的自由,然后再进一步发展成艺术的、审美的世界。
再次,有了文明、和谐作为保证,民主和富强也就自然而然地应运而生。
民主、富强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梦想,是中国人民摆脱屈辱的保证。同时,在当今背景下我们还要与时俱进,借鉴传统文化以赋予民主和富强新的涵义,体现出中国特色、民族风范。先秦经典如《论语》特别强调德治、发展、富强诸多方面的统一,指出良好的国家政治需要“庶(民众)、“富”(民生)、“教”(教育)三者的综合作用,肯定民生、强调藏富于民,并指出在此过程中民众需要德性、教育、诚信的引导。而《礼记·大学》则强调持守诚信、保育德性对于实现民主、富强的关键性意义,指出“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总言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富强观与民主观,其特色在于主张民生与德治的统一,诚信与富民的融通这对于化解当今价值失序与道德信念的危机,具有促进意义。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综上所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党的建设论纲——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祝小茗(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摘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项根本性政策。它的形成、发展与实践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主要历史阶段。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党员队伍迅速发展,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得到巩固,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与统一战线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
[关键词]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抗日战争;三大法宝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取得的首次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内和国际一切积极进步力量的支持,建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战线,充分发挥了无产阶级先锋队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作用,在严酷的战争中磨砺成为一支思想上、政治上完全成熟,组织上坚实巩固的无产阶级政党,最终夺取胜利。抚今追昔,值此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再次审视那段浴血荣光的历史,对于我们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不断弘扬抗战精神和提升民族凝聚力,在新的历史起点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一、抗日民族统一初步形成,党的各项建设面临新契机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突然袭击沈阳,侵占中国东北。国民党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早在事变发生前,蒋介石就致电张学良要求国民党一方不予抵抗,力避冲突。正是国民党对日本侵略者的妥协退让导致其对中国领土进行蚕食。1935年,日本侵略者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运动”,迫使国民政府签订《察哈尔协定》和《何梅协定》,攫取了华北的大部分主权。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与国民党消极态度相比,共产党对日本入侵持坚决反对态度。193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号召全中国的民众武装起来,组织起来,拥护和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反蒋的战争。11月28日,中共发布《抗日救国宣言》,重申工农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红军愿与任何抗日反蒋的政治派别、任何武装队伍、任何社会团体和个人订立抗日反蒋的作战协定,并且愿意同他们组织抗日联军和国防政府,实现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的会议上通过《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正式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在卢沟桥事变爆发
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通电,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1]。同年,7月13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给蒋介石,向全国同胞提出了国共合作的三项基本纲领和中共的四项保证,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纲领。由于形势的发展、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和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国民党的态度发生变化。9月22日,由国民党主管的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 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开始暨1924年之后的第二次合作。
[
此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国内外环境的巨大改变,党的建设面临着新发展的契机。中国共产党紧紧把握住机遇,对各项具体政策做了相应改进,党的建设也随之调整,促进了抗战事业和党的建设的大发展。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时指出,中华民族处境艰难,随时面临着亡国的危险,广大工农、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广大知识分子是抵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基本力量;当前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已经有了新变化,买办地主阶级阵营可能会发生分裂,因此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很有必要的。党的基本策略是“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此,必须反对“左”倾关门主义。1937年8月25日,洛川会议召开,会议分析了卢沟桥事变以后国内的抗战形势,认为卢沟桥的抗战已经成为全国性抗战的起点,中国的政治形势从此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新阶段最中心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的决定》正式确定了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因此,为了实现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积极推动国民党的统治政策实行“全部的彻底的转变”;另一方面,则要求“共产党员及其所领导的民众与武装力量,应该最积极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应该把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应该用极大力量发展抗日的群众运动。不放松一刻工夫一个机会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只要真能组织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疑义的”[2]。
在此过程中,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对于抗日战争极其重要,这也是抗战全面爆发前后中共中央特别强调的问题。1936年1 月2日,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新的形势下党的组织任务》的报告,指出党的建设要解决几个组织原则问题:无产阶级要在各种群众斗争中取得领导权;随着民族战争的开展,党要迅速地发展;由于党在苏区和白区所处环境和面临的任务不同,同时各个苏区也被敌人分割在不同地区,所以各地只能在统一政策下独立地进行斗争;虽然我们没有取得城市,但是有自己的政权、武装,已有的武装已成为中国革命最主要的力量,党的干部随红军行动,党要依靠武装建立和发展党组织。报告强调反对“关门主义”问题,要求改变对于党员成分的机械理解,克服对知识分子的狭隘观点,在长期斗争中选择干部。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加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迅速发展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扩大压迫不断加深,中国人民的反抗外敌入侵的热情空前高涨,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党的威信与影响力日益扩大,热血爱国青年和革命积极分子主动请缨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适应抗日根据地的扩大及坚持发展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党也抓住各种有利条件,适时扩大党的组织,壮大党的力量。
历史证明,扩大党组织的辐射面、积极吸收新党员适应了当时的形势。1938年3月15日《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就指出:“为了担负起扩大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神圣的任务,强大的党的组织是必要的。但应该指出,目前党的组织力量,还远落在党的政治影响之后,甚至许多重要的地区尚无党的组织,或非常狭小。因此,大量的十百倍的发展党员,成为党目前迫切与严重的任务。”[3]
在严峻的抗日战争形势及国共两党复杂微妙的合作和斗争条件下,中央要求尽可能吸纳优秀分子进入党内,破除发展党员“关门主义”的壁垒,反对把精力投入在审查旧关系和旧线索的“小圈子”内。通过积极发展党员,宣传党的主
张,来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为此,党组织“大胆向着积极的工人,雇农,城市中与乡村中革命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坚决勇敢的下级官兵开门,把发展党的注意力放在吸收抗战中新的积极分子与扩大党的无产阶级基础之上”[4]。在战争条件下,党把组织建设延伸到战区和前线,不断吸收新的成员。即使是后方没有党组织的地区,也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新党员。与此同时,党还要求严防汉奸、托派分子、阴谋家、投机家混入党内,在日寇占领的中心城市与工业重镇区域及党在开展活动时需要隐匿的部位,就必须控制党员发展的数量,确保党员队伍的思想可靠性与政治纯洁性。
在入党方式和新党员的教育上,中央也作了原则性的指导。在大量发展党员的情况下,还是要对入党对象严格审查,避免只看数量、不计质量的拉人入伙式的入党;新成员入党,必须经过组织程序,经过党员介绍和支部政治审查。同时,为适应党员数量上的需要,新党员候补期按照“革命出身”加以重新规定:譬如,工人雇农不要候补期,贫农、小手工工人一个月,革命学生、革命知识分子、小职员、中农、下级军官三个月,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适当延长或者缩短规定的期限。对于新加入的党员,要对他们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无产阶级政党观的教育,使他们区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其他党派指导思想的根本区别。中央还要求各级党部做到把发展党员作为经常的重要工作之一。经过组织发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努力,党的组织得以扩大,党员人数不断增加。而对于国统区发展党员,党也作了具体的指导。1937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各游击区域在党的组织与工作方面要普遍建立党的秘密组织,改变党的领导方式与工作方式,有组织地、有计划地培养锻炼党员与干部。
总之,在抗战初期,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得到了空前发展,迅速壮大了党的队伍,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为党领导抗日战争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基础,也为以后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取得这样的成就,关键在于正确地判断形势,不断加强抗日宣传,使得统一战线政策得到了绝大多数民众的认同。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确立,党的建设布局全面展开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扩大的中央全会(即六届六中全会)总结抗战以来的经验,着重讨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策略,确定党在抗战新阶段的基本方针和任务,统一全党的认识和步调。这次会议继续强调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主张党必须独立自主地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即“用长期合作支持长期战争,就是说使阶级斗争服从于今天抗日的民族斗争,这是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则。在此原则下保存党派和阶级的独立性,保存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5]。会议批评了党内在统一战线问题上暴露出的“关门主义”和“投降主义”两种狭隘思想,尤其是以王明为首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右倾投降主义主张,指出正确的统战方针应该是既统一又独立。全会重申抗战时期党要把主要工作方面放在战区和敌后坚持独立自主地放手组织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方针,以主要力量在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
在思想建设方面,会议号召党员要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善于从理论中提取普遍性道理,要重视历史知识的学习,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反对照搬照抄的教条主义与本本主义破除洋八股,避免离开现实问题空谈马克思列宁主义之陋习。提倡新鲜活泼的,被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文风,防止拿马列主义吓唬人和乱扣帽子[6]。毛泽东在会上专门指出,“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7]。在学习方法上要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对敌斗争结合起来。不要片面、孤立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而要取其精髓不断引导实践;不要只停留在会抄写马克思主义语句和简单背诵的层面上,而要把他当做指导战争实践的精神武器来使用;要熟悉马克思主义原理关于一般社会规律与人类社会的结论,把他用作分析问题与解决矛盾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另一方面,要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实际。对历史遗产要“批判——继承——批判——吸收”[8]。对于当前形势的特点和规律,要在全面掌握情况的条件下运
用马克思主义进行系统、科学地分析。
在作风建设上,会议重申党的纪律,加强民主集中制。毛泽东指出,“处在伟大斗争面前的中国共产党,要求整个党的领导机关,全党的党员和干部,高度地发挥其积极性,才能取得胜利。”[9]所谓发挥“积极性”,现在看来就是问题意识,创新精神,敢于担当,思维活跃,针对各类现象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能够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与建议。此外,有效的监督是必要的,是爱护干部的一种体现。倘若没有这些,所谓“积极性”就是一纸空文。而这些“积极性”的发挥,就要靠党内生活的民主化。一个缺乏民主生活的“党”,就会沦落为“一个人”的党或“几个人”的小团体。因此,在党内大力开展有关民主生活的教育,使党员知晓什么是民主生活,民主制和集中制的关系,“民主”与“集中”的权限。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才能做到在扩大党内的民主生活的同时,又不至于走到极端民主化,形成破坏党内政治规矩的“自由主义”。
会议指出,共产党员在面临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抉择时,应坚持集体主义,使个人利益服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懂得,共产党员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要体现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而在党外也存在着许多的先进分子和积极分子,我们要主动接近并把他们团结起来。共产党员应该既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只有虚心向民众学习,向环境学习,向友党、友军学习,汲取他们的优点,才能开阔眼界、丰富视野、荣誉与共、共同进退。
这次会议对于干部政策有很多新的具体认识和规定。如“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要“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在选拔干部发面,“要善于识别干部。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这是识别干部的主要方法”[10]。不仅要选出好干部,还要善于使用干部,用好干部,“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这就是‘任人唯贤’的路线”[11]。在干部问题上必须坚持公道正派的作风,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只有这样才能使党的组织更加稳定。
总之,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肯定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政治局路线,确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抗战的基本方针和战略部署,基本克服了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使统一战线思想在全党得以确认。同时,对党的建设作了全局安排和具体规划,使党组织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条件下更加务实、纯洁、富有战斗力,为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思想上、组织上的保证。
四、统一战线成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党的建设齐头并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给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广阔的空间,同时也给党的建设带来了挑战。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排除各种干扰,力量得到迅猛发展,党在思想上变得更加纯洁,组织上更加巩固。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此时的共产党是一个“全国性”与“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若从领导骨干、党员成分、指导思想等方面考量,已经是一个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巩固的和“布尔什维克”化的党。但是,由于大量新党员所组成的党组织,而这些新组织并非全是“群众性的,不具备稳定的思想和完全纯洁的组织,就不能称其是“布尔什维克”化的。同时,对于(老)党员队伍,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层次不齐的状况对于先前成立的党组织,需要进一步进行“布尔什维克”化。党所面临的环境、任务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已有所不同,身处的环境更加复杂,担负的使命也更加重大,如何加强党的建设成为事关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与党的长远发展的关键。因此,在1939年,毛泽东就提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地需要建设这样一个党,建设这样一个党的主观客观条件也已经大体具备,这件伟大的工程也正在进行之中。”[12]
对于这个问题,毛泽东在1939年发表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作了阐述。他对党的建设历程总结分析道:党的建设的过程,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什维克化的过程,这种任务的完成,是全党上下不懈努力,党的各级组织带领党员干部通过坚韧不拔开展对敌斗争的成果。毛泽东在回顾了党的建设发展历程后认为,民主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这两个武器的英勇战士
后被概括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
随后,中央作出《关于深入群众工作的决定》,并指出:“共产党必须进一步依靠群众,必须深入群众工作,才能克服投降与反共危险,巩固统一战线,争取继续抗日,争取民主政治,准备反攻力量,否则是不可能的”[13]。同样,共产党必须深入群众工作,获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党的支部,必须以群众工作为基本工作,每一支部必须变成每一个乡村、每一个市镇所有群众的核心,变成一切群众运动、一切群众斗争的宣传者、组织者与领导者。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密切结合是党的建设的关键,这一决定更加明确了建设党的伟大工程的途径和根本方法,为党领导统一战线工作指明了方向。
总之,中国的抗日战争虽然已被尘封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册,但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壮举,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有力武器,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的坚强纽带,更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在那些矛盾非常复杂、斗争异常激烈的特定历史时期,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艰难探索,党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恢宏实践,依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辉。它们将永远载入中国人民革命和中华民族解放的史册,最终化为中华儿女为全民族的团结、国家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1]罗平汉.中国共产党90年若干重大事件探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00.
[2]魏风华.抗日战争的细节[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79.
[3]步平,荣为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215.
[4]张静如.中共党史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77.
[5]王建朝,曾景忠,张海鹏.抗日战争(1937-1945)[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379.
[6]丁俊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13.
[7]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8]石仲泉.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02.
[9]李庚靖.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新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81.
[10]田学勤.毛泽东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8.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思想年编(1921-1975)[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98.
[12]熊辉.毛泽东执政思想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127.
[13]中国统一战线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70.
Research on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PC
——Celebrating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victory over the anti-Japanese war
ZHU Xiao-ming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s Academy,Langfang 065000,China)
The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 i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a fundamental policy.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it is a historical stage for the CPC which be conducted in thought,organization,working style.During this process,Party’s conduct construction had important effects on the maturity of the Party,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s organization and its own construction.In the end,the united front,armed struggle,the Party’s construction are the three magic weapons of our Party.
construction of the CPC;wnited front;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three big magic weapons
B018
A [文章编号]1009-6566(2015)04-0027-03
D616 [文献标识码]A
1009-6566(2015)04-0030-05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包容性研究”(14BDJ038)阶段性成果。
2015-06-23
祝小茗(1987—),男,吉林长春人,武警长白山公安边防支队培训基地教员,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讲师,军事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与军队政治工作。
[收稿日期]2015-05-30
[作者简介]陈晓红(1969—),女,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古典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