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然后”与“后来”的句法语义异同及话语功能*

2015-02-12朴珍玉

关键词:然后连词语义

朴珍玉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然后”与“后来”的句法语义异同及话语功能*

朴珍玉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然后”和“后来”从短语到词的跨层变化发生在书面语体中,通过重新分析的机制完成,文章首先通过对语言内部的历时变化进行细致描写,指出“然后”和“后来”在句法和语义上的异同点,同时又在口语中分析其作为话语标记的功能实现。由于书面语和口语各自有一套组词造句的规则,因此本文在书面语中寻找其语义演变线索,在口语中寻找听说双方使用话语标记完成交际的心理线索。我们认为,语义上的虚化和句法上的变化可以在现有的书面语语料库中搜集描写,而语用上功能浮现更多地依靠口语语料的证明,这就要求搜集第一手资料,进行录音转写,语料表明“然后”和“后来”的话语标记功能及言者语力是从客观到主观的循环往复中通过隐喻和心理扫描实现的。

话语标记;语法化;言者语力;话轮衔接

一、引 言

方梅(2000)认为在口语中,特别是对话语体中,连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能再套用书面语分析时间关系及逻辑语义关系的方法来分析其语义真值,而应该多考虑其在篇章连贯方面的作用。②方梅.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J].中国语文,2000,(5).此后,从篇章及语境、语体的角度,汉语学界关于连词弱化为话语标记的个案分析成果大量出现。方梅(2012)重新讨论了连词问题,形成了对十多年前那篇代表之作的补充,并以更加开阔的研究视野和新的研究视角对连词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分析。③方梅.会话结构与连词的浮现义[J].中国语文,2012,(6).方文认为在会话中,相邻话对不仅可以构成“话题—说明”关系,还可以呈现出多种复句关系。话轮起始位置更偏爱于后项连词,相对于行域和知域而言,言域用法对会话结构的依赖更强,是会话中的浮现义。

我们认为,这种研究思路很值得借鉴,结合历史句法学的理论和方法,我们把眼光放到了话语衔接语上,特别是在话轮转换时的起首衔接语上,我们认为话轮转换时的起首衔接成分不仅仅是连词,也可以是语气词,副词,小句,话语标记语,应答语,等等。我们知道,连词的主要功能是起连接作用,连接的成分可以是词语,可以是小句和句子,也可以是句组等。总之,连词表达关系义,因此是关系词之一。张斌(2010)主编的《现代汉语描写语法》提出了确定连词的三条标准:(1)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并列项,位于并列项之间,所连接的语言结构体可以单说;(2)连接先行句,所连接的语言结构体不能单说,有引导后续句的作用;(3)连接后续句,所连接的结构体不能单说,有承接先行句的作用。④张斌.现代汉语描写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其实,这样的标准不能涵盖连词的所有用法。我们认为对于一个明显已经弱化为话语衔接语的“连词”,我们有必要把历时层面的词汇化研究和共时层面的话语衔接功能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结合会话的合作原则,很多时候在书面语中的一个复句,常常在会话中由听说双方共同在话轮转换中完成,即听说双方就一个话题进行补充式、解说式、因果式等不同的阐述,来时话题内容充实,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为了讨论的集中,本文主要讨论“然后”和“后来”在对话语体中的语义演化及在话语交际中的功能实现。

二、“然后”的语义演变

“然”在古代最初为动词(表“燃烧”),后来发生语义转变,不仅词义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而且词性也发生了变化。

先秦时期,“然”在古籍中比较常见的用法是作为谓词性代词,“然”做连字的用法也始于这个时期。

魏晋时期,文献中“然”与“后”常常紧邻使用,高频共现,加之该时期正是汉语语音发生重大变革时期,汉语双音化趋势明显,于是“然后”的边界也逐渐消失,语义逐渐融合,其内部的透明性大大降低,慢慢地被赋予了新义。

《马氏文通》对“然”有较为详细的描写:“‘然’字义本状字。状字之‘然’用以落句,口然之而意亦然也。连字之‘然’用以起句,口虽然而势己转也。”王力先生(1980)认为还有“然”的连接词,如“然后”、“然则”、“然而”等在最初时,应认为是两个词,后来才融合在一起成分一个词。①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由于“然”比较强势,即便在与“后”融合以后,其指示义已然保留在语义中,直至其变成话语标记(详见朴珍玉,2006)②朴珍玉.“然后”一词的多角度分析[D].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部分例句也引自朴珍玉(2007③朴珍玉.“然后”的使用特点及其对第二语言口语教学启示[A].第五届国际双语学研讨会论文集[C].桂林: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2014④朴珍玉.从空间域到话语标记:对话语体中“后”类连接成分分析[A].第五届现代汉语虚词与对外汉语研讨会[C].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例如:

“然后”不仅用于发表议论,而且用于说明时间、顺序。例如:

1)宪既布,乃反致令焉,然后敢就舍;宪未布,令未致,不敢就舍(《管子》)

2)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庄子》)

3)这公子一直等一行车辆人马都已走了,又让那送行的亲友先行,然后才带华忠并一应家人回到庄园。(《儿女英雄传》)

4)说话人A:你之前说的话难道不算数了吗?做人不能不讲信用吧!

说话人B:是我不讲信用还是你们不讲信用,这个是我最先预订的好嘛!

然后之前你们不是说两天内给我调货吗?现在是你们不讲信用在先。

例1)2)“然后”表示的是一种事理顺序,例3)“然后”表达的是一种条件关系,例4)在对话语体中,“然后”后面紧跟着一个“之前”,语义矛盾,可见,“然后”在这里并不表达时间先后关系,也不表达逻辑语义关系,完全是话语衔接时填补时间空白的词语,是一种言语间歇词。“然后”的使用并非行域或知域所必须的,而是言者组织话语的需要。

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然后”的语法化轨迹:

(1)句间成分→句子成分→句外成分(与命题有关)→话语标记(与句子命题内容无关)

(2)短语→副词→连词(用于议理)→连词(用于叙事,可用于语段之间)→话语标记

(1)主要是“然后”在篇章中连贯作用的一个变化,而(2)主要是“然后”作为一个语法单位,自身发生的变化。

例4)的“然后”不能用“后来”替换,“后来”一般是以描述事件在现实中真实时间为基准的。可见,“然后”可以描述非现实性、抽象性的句子;而“后来”必须用于现实句中。两者的语法化程度和路径都有不同。可以说“然后”是“后”类时间词中语法化程度最高的一个。

即使在古代汉语中“然”的回指功能本质上也是一种语用功能,在篇章中起到突出话题和连贯的作用。在“然后”类后事时间词的语法化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然后”在最初的组合性运算中保持的语义对其日后的语法化确定了方向。并为进一步的语法化提供了路径,“然”的回指功能即便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发生了语义磨损,但依然起着作用,使“然后”最终与其他“后”类时间连接成分发生同族词内部的分化。可见,语义决定句法。

三、“后来”的语义演变

“后来”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一般只用来表示时间,但从历时发展来看,“后来”是由古代汉语的动词性短语演化而来。最初是指比参照时间晚,或者是比别人晚到,或者是比规定时间晚到的意思。之后,“后来”通过指称化转变为名词,如“后来者居上”中“后来”依然是动词,加上指称化附缀标记“者”以后转变为名词性用法,慢慢地,指称化标记“者”丢失,由“后来”单独表达,条件是“后来”居于主语或宾语位置,实现“无标记”转指。陈昌来、张长永(2009)认为,“后来”在语义上由转指“动作行为的主体”到转指“后世之人”或自指“后世”,再到拥有独立的词汇意义——“尚未到来的时间”,最后演变成“过去某一时间之后的时间”例如:①陈昌来,张长永.“后来”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J].汉语学习,2009,(4).

5)今汉兵众强,今即幸胜之,后来益多,终灭国而止。(《史记》)

6)崇尚先达,爱接后来,常参高祖侍席,礼遇次于宋、郭之辈。(《魏书》)

可见,“后来”是通过指称化来实现从动词到名词的转变,再从表示未来的时间到过去某一时间之后的时间,最终完成词汇化。

与其他“后”类时间连接成分相比(如“以后”、“然后”、“之后”等),“后来”在现代汉语中只能表示过去的某个时间。

Lakoff(1990)提到,②Lakoff.The invariance hypothesis:Is abstract reason based on image-schemas?,Cognitive Linguistics,1990,(1).对时间的理解可以分为“自我移动”模式(moving ego)和“时间移动”(moving time)模式。因此时空隐喻可以分为“自我参照点”和“时间参照点”。前者是一种主观性视角,后者是一种客观视角。

“后”类时间连接成分正是在时间上有主观和客观之分,有内在参照、外在参照和指示参照之别,因此从时间参照开始,“后”类连接成分发生了分化,在各自的词汇演变路径上呈现出不同的轨迹。“后来”止步于表示以过去的某一个时间为参照,可能与“来”的方向性有关,“来”一般是指向说话人方向的,而“后”可以根据视角的不同,指向将来、过去,在时间轴上可以左指,也可以右指,而与“来”结合以后,其他可能性消失,只能指过去的某一个时间。

由于“后来”在表达时间的范畴上不够灵活,因此“后来”的虚化程度不高,时间上的先后往往会进一步引申为事理上的条件关系及因果关系。即“从空间域到时间域再到关系域”。而“后来”除时间词的用法,其他用法并不多见。

我们也可以得到一条“后来”的语义演变轨迹:

动词短语→名词短语(带指称化标记“者”)→名词短语(去标记化)→副词→连词(表示时间先后关系)→连词(用于叙事,可用于语段之间)→话语标记

“后”本来是表示空间方位的,但是从现代汉语“后”类词语(常见的有:以后、后来、然后、之后、事后等)的表义功能来看,表达空间的词语比较少。郑金勇(2008)对由“后”构成的357个有效词条的统计得出“后”表示空间的词条占总数的35.01%;表示时间的占总数的43.70%。①郑金勇.现代汉语“前、后”隐喻研究[D].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0]可见,作为始源域的空间域已经失去了其优势地位,在空间方位的隐喻过程中,“后”出现了向时间域和关系域的转化。

在“后”类连接词语中,“然后”和“后来”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且都发展出话语标记的用法,在对话语体中,常常可以用作话语衔接语,用在非起始话轮的句首衔接位置,因此有很多共性可以探讨。

四、“然后”和“后来”承接功能的异同分析

在时间的表达上,“然后”和“后来”都表示某一时间之后。不同的是,“然后”更加强调序列性,而“后来”主要指过去的某一时间之后,一般来说,时间间隔长、时间独立性强。例如:

7)我把刘斌送到福缘门村,然后又让司机把车直接开到我的住处。(《中国北漂艺人生活实录》)

8)早就不是我爷爷那一代,就在蓝旗住,后来他要求调到这儿来,就调到海淀区正蓝旗这儿。

(《中国北漂艺人生活实录》)

例7)表示短时,时间间隔短,所以只能用“然后”,例8)用于长时,时间间隔长,因此只能用“后来”。

作为连词,“然后”常常用来连接承接复句。可以与“首先”、“第一”、“其次”等搭配使用。可见,与“然后”搭配的词语常常是表示序列顺序的词语,而与“后来”照应的多为表示时间起始的“起初”、“原先”、“本来”、“开始时”等。例如:

9)走出公司的门口之后,我首先给家里打了个电话,然后打出租车到商业街狂购服装和化妆品,然后冲进美容院叫美容师给我从头到脚都护理了一遍。(《中国北漂艺人生活实录》)

10)他从小受到父母的良好教育,起初喜欢历史和考古,后来转向理科。1941年,他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11)开始时,氏族与氏族之间进行剩余产品的交换,后来扩大到部落之间互通有无,交换的物品主要是各自的公共财物。(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后来”不仅可以用于复句,也可以用于单句,做多种句法成分。例如:

12)周恩来维护了党和国家的大局,相当一批干部保存下来了,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终于没有崩溃。这一切,都为后来的恢复和发展准备了条件。(《周恩来传》)

13)我从日本回来以后就一直在北京,后来又去了天津。(录音转写)

14)细胞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形成透明的角质颗粒。到后来,整个细胞都被角质化,形成多层扁平角化上皮细胞。(《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例12)“后来”做定语,修饰后面的名词性成分,例13)“后来”做状语,例14)后来做介词宾语。可见,“后来”不仅可以做连词,也有副词,名词的用法。在句子平面上,“后来”的用法更加广泛,分布更广泛、多样。

另外,由于“后来”多少保留了动词性,所以可以受副词修饰,如下面例15)的“再后来”,但是“然后”就没有这样的用法。例如:

15)他们起初住的是芦席棚,后来住过帐篷,再后来建造了以油毛毡为顶盖的简易越冬房。

根据朴珍玉(2014)的概括,①朴珍玉.“然后”的使用特点及其对第二语言口语教学启示[A].第五届国际双语学研讨会论文集[C].桂林: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然后”和“后来”表示承接关系时的语义及句法特征可以概括为下面(见表1)。

五、“然后”和“后来”的话语标记功能

李宗江(2010)指出,话语标记的形成不能套用一般的语法化模式,即使是词汇化问题,也和一般的其他词项的词汇化不同。②李宗江.关于话语标记来源研究的两点看法— —从“我说”来话语标记的来源说起[J].世界汉语教学,2010,(2).话语标记来源于表达概念意义的词汇成分或词汇序列。吴福祥(2005)也提到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s)的产生是典型的语法化现象。③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J].语言科学,2005,(2).大多数学者认为,话语标记并不对命题的真值意义发生影响,基本不具有概念义,作为话语单位之间的连接成分,指示前后话语之间的关系。

我们认为,从句间成分到句子成分再到句外成分,这是一个语言单位分布上的演变,这种演变有很多路径。以“后来”为例,如上文分析,“后来”经历了一个从短语到名词再到副词的演变过程,无论是动词组用法,还是名词组用法,抑或副词、连词用法。基本上都有语料的先后顺序为证,且在共时的平面上,很多用法至今保留,来龙去脉可以分析得很清楚。但是作为篇章连接成分,作为话语标记,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用词汇化或者语法化的模式去分析。如果到话语标记阶段,一个语言单位已经将其语义真值部分丢失了,那么其功能必然就是语用上的了,因此我们认为,话语标记主要存在于言语表达层面,是一个语用成分,是组织话题用的,不宜再做句法语义分析,应该有一套区别于句法语义分析的模式,因此,必须在话语中找到其内在规律。基于上述的考虑,以下内容中的例句不再选取书面语语料(基于书面语语料的分析详见上文二三四),以下都是对话语体中转写而来的。

(一)话语组织功能

“然后”和“后来”在话语组织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承前性,与之对应的“首先”、“起初”等则体现为启下功能。例如:

而其他“后”类连接词接在名词后一般都用于启下句,而非承前句。例如:

16)首.先.公司发起人自己要认购一部分股份,然后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招股。

17)起.初.我并不知道去哪,后来他们告诉我去见陆先生。

18)下课(以)后(启下句),你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可见,“以后”、“之后”可以用于开启下文,而“然后”和“后来”主要用于后续句中,承接上文。这一功能把“然后”和“后来”与其他“后”类词语区别开来,并进一步弱化为话语标记词。

我们认为,“然后”和“以后”的话语组织功能就是其承接功能在话语中的延伸表现,不是话语中特有的功能。因此,这部分功能严格来说不是话语标记的功能,而是作为连接词语的功能。它体现了话语在语义上的连贯性及逻辑关系。换句话说,它们只是客观逻辑关系或时间先后顺序的体现,而不是通过“然后”和“后来”的使用,使得原来不连贯的语义连贯起来了。因此,它们和所要表达的话语语义是呈现关系,或者凸显关系。

(二)话语标记功能

从我们收集的口语语料来看,很多大段的话语在语义上并不连贯,但是却常常使用“首先”、“然后”、“最后”、“后来”等来衔接,这种看似连贯的话语其实是通过“然后”和“后来”等衔接词实现和打造出来的。不同于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口语的组织更有些神散而形不散的意味。例如:

19)诗诗:你知道嘛乔恩,你真的是很美的,优雅,然后我这个女生都很喜欢你,我想男生就更喜欢了。

乔恩:谢谢,谢谢诗诗,因为其实我也是很喜欢看你的戏,算是你的戏迷,然后第一次看到你本人觉得你更优雅、更清新。

20)刘媛媛:我和我的祖国,啊,祖国(低声部),就是这样。

秋微:特别难找调。

刘媛媛:还有一个,后来我们团里有个伽倻琴女生小合唱,就让我过去。

我们可以看到,上面例19)、20)“然后”和“后来”只是标记说话人对于话语单位之间序列关系的观点,或者单纯反映一种信息输出的先后关系。

口头交际有一定的随意性,有时候在书面语中不必出现的成分经常在口语中出现,有些是因为个人的言语习惯,有些则是为了使随意的话语变得有条理性、线索性。方梅(2000)认为连词语义弱化和话语标记功能的产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认知上的象似性对言语过程的作用,比如条件、因果、假设等都是前句发生在后句之前的。①方梅.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J].中国语文,2000,(5).这也是“然后”和“后来”语义泛化的一个原因,因为口语比较随意,说话人为了“省事儿”或者便于操作就简化、模糊化关联词语的使用界限,事件总是有时间背景的,因此“然后”和“后来”就成了其他关联成分的一个替代词,成了“万能胶”。

(三)信息推进功能与人际互动功能

从功能的角度,“然后”和“后来”有时候并不表示某种命题,而只是说话人主观上对话段进行切分的手段。说话人用“然后”这种关系性模式去推进话题,这种关系性在现实的言语交际中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是说话人对表述事件的一种主观切分。这一点“然后”和“后来”存在差异。“然后”由客观意义的序列性泛化或者说迁移到表示说话人心理上的序列性构建上。例如:

21)陈丹青:就是现在想起来是完全没有准备好这么一个过程,我忽然变成一个大学生,然后忽然变成一个教员,然后又忽然又变成了一个留学生,都没有想到的。

方梅(2012)提到,②方梅.会话结构与连词的浮现义[J].中国语文,2012,(6).言域义的连词仅仅体现言者的语力,不参与话轮的组织(如话轮的延续、话轮的转接等)和话题的组织(如话题的延续、话题的转换),这一点有别于话语标记,应属于语用标记。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是,说话人有说的欲望,但是已经说了一段时间,听话人为了进行主动参与,用“然后呢”或“后来呢”来给对方一个信息是,我在听,我对您的话感兴趣,我一直在跟进您传递的信息。例如:

22)嘉 宾:我当时特别紧张,唱《让我们荡起双桨》,那是我最拿手的一首歌了,从小唱到大,我以为倒背如流……

主持人:然后呢?

嘉 宾:我不但唱破音了,而且忘词儿了,然后我就傻傻地……

主持人:后来你怎么“灵光乍现”的呢?

嘉 宾:我说,抛砖部分结束,请老师们发问引玉……

主持人:然后呢?

嘉 宾: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然后老师们可能觉得我挺虎头虎脑有点可爱吧。就……就,就都挺好的。

从例22)我们可以看到,主持人不断用“然后呢”和“后来”参与话题,其实如果主持人只是静静地倾听,嘉宾也可以表达完整,主持人这里参与人机互动的手段是用“然后”推进话题。到了嘉宾认为已经说完了的时候,主持人的“然后呢”又强制性地使话题进一步延续了下去。

在我们收集到的口语语料中,“然后”用做话语标记的频率要比“后来”高得多,我们认为原因可能有这么几个:(1)受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的影响,“然后”已经不分地域,得到广泛使用,而“后来”还是有地域之别,很多地区与“然后”功能相似的对应词为“后头”、“完后”、“完了”而非“后来”;(2)“然后”为连词,常用来承接复句,从复句直接用于篇章中的话语标记比作为时间副词或名词的“后来”直接些;(3)“然后”和“后来”本身的语义特征决定的。一个词虚化后多少还会保留原来的语义元素或功能特征。“然后”在语法化上比“后来”走得远,源于“然”的回指性和“后”的启后性。

总体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序列是无条件的,时间是有参照的,它要与所言事件有一定的指示关系,即指明事件的相对时点/段,而序列可以在内部形成,无需投射到外部世界,因此“然后”的使用范围要比“后来”广。再者,“然后”可以激活整个序列框架,把客观上本无序列意义的事件落实到表达上的序列性从而获得主观序列,因此联合、并列、列举等平行结构可以投射为序列结构。

(四)延续临近话题的功能

面对面交际需要双方不断地运用一些手段来推进谈话。比如,如何开启话题,如何延续话题,如何拓宽话题,如何补充话题内容,如何找回话题,如何结束话题等。“然后”和“后来”主要起延续话题的作用。例如:

23)说话人A:这种鬼地方怎么能有好吃的,随便对付一口吧。要不你说,去哪儿?说话人B:我觉得我们吃的,就是昨天那个面汤不错,唉,对了,你昨天吃饭的时候说什么填

表的事儿,这个应该是自己吧。

说话人A:然后呢?

说话人B:然后到,然后你把你的材料送到学校,学校审核以后到省教育厅答辩,然后省,不是,是,是,是省厅组织专家答辩……,然后最后根据那个专家评审结果,还有其他的条件,咱就不知道啦。

例23)有两个话题,一个关于“吃饭”,说话人B由“吃饭”问题引发了上次吃饭时谈论的话题,说话人A本来关心的是“吃饭”问题,后来转而关心一个新的关于“答辩”的话题,于是用“然后呢”进行对新的最邻近话题的追问。

(五)补充说明或追加找回功能

在叙述一件事情或者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人们倾向于重要的内容先说,次要的内容后说,好的事情先说,不好的事情后说,时间在前的先说,在后的后说,但是有时候在即席情况下很可能漏掉一些很重要的内容,本应该在前面说,却被迫放在后面,有时候前后并没有重要性、先后性的分别,只有先想起来,后想起来之分。但是为了凸显后说内容,用“然后”进行补充说明。上面例28)中“然后”就是补充说明去福州使用的交通工具的。再如:

25)我祝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新年快乐,年年有余,然后,最重要的是身体健康。

“然后”和“后来”常用来做话语衔接词,甚至把语义上并不相关的前后部分粘合在一起。这也是一种即时变通的结果。在偶尔找不到恰当的词表达时,说话人有使用“然后”和“后来”来填补时间空白的倾向。甚至有人不自觉地已经把“然后”作为一种口头禅,在书面语中完全可以省略或用标点符号代替。朴珍玉(2006)提出话语标记在促进言语交际的同时,如果发展为过分依赖,不但达不到使话语连贯的目的,反而会使连贯性降低。①朴珍玉.“然后”一词的多角度分析[D].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因此要对话语标记进行频率和分布的研究,这样才能使话语标记起到组织话语,使语篇连贯的积极作用,而避免话语标记把话语切得过碎。

我们在这里引用方梅(2012)结语部分的一段非常精彩话作为文章的结尾:②方梅.会话结构与连词的浮现义[J].中国语文,2012,(6).在话轮交替的结构中,连词有可能保持其基本的逻辑语义表达功能,也有可能仅仅体现言者语力,还有可能用作话轮的组织或话题的延续和转换。在对话中影响连词意义和功能解读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连词的位置;二是话轮间话题的延续性。语用的合作原则是连词的浮现意义和话语标记功能产生的根本动因。

A study on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ranhou”and“houlai”and their discourse functions

PlAO Zhen-yu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Yanbian University,Yanji 133002,China/Chinese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The lexical shift of“ranhou”and“houlai”from phrases to words has taken place in the written language and its realization relies on some re-analytic mechanism.This paper first describes the diachronic changes of“ranhou”and“houlai”,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t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levels.Then it analyzes the their functions as discourse markers in the spoken language Either the written language or the spoken language has its own set of rule for collocations and sentences,and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semantic clues in the written language,and the psychological cues in the spoken language in connection with the communication with the discourse markers by both sides.Semantic and syntactic changes can be found in the written corpus but pragmatic changes are reflected more in the spoken language,which relies on the first-hand information and recording The existing corpus reveals that“ranhou”and“houlai”have the functions of discourse markers while the speaker's linguistic competence is a metaphoric and psychological realization through a recycle from objectivity to subjectivity.

discourse marker;grammaticalization;speaker's linguistic competence;turn-taking cohesion

H14

: A

: 1672-1306(2015)01-0055-08

[责任编辑:李德鹏]

朴珍玉,女,朝鲜族,吉林通化人,北京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句法学、语义学、对外汉语教学。

猜你喜欢

然后连词语义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语言与语义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浅谈初中语文教材整合
外国学生叙述体语篇中“然后”一词的偏误分析
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探究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