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的新构想*
2015-06-05李春玲
李春玲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北京100083)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的新构想*
李春玲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北京100083)
文章通过对国内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高校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调研,结合国内外汉语国际教育师资现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改制”、“两个构建”、“三个加强”的构想。即改革现有一些高校MTCSOL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构建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高校的师资队伍培养机制,构建汉语国际教育方向外国研究生的预备教育机制;加强海内外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联盟的建立,加强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创新,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MOOC运用能力的培养。
新汉语国际教育;汉语国际教育师资;MTCSOL;人才培养
一、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汉语学习者的人数也与日俱增,从而对汉语国际教育师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新汉语国际教育”视域下,①所谓“新汉语国际教育”,既与1983年起所说的“对外汉语教学”和2007年起所说的“汉语国际教育”一脉相承,同时,又是一个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开放、综合色彩更浓厚的交叉学科。其内涵应理解为,“以中国为施教主体,逐渐走向以中外为双施教主体,面向海内、外母语非汉语者(本国少数民族除外)为施教对象的以汉语言文化教学为中心的培养人的教育、教学活动或与之相关所有活动的总称。”②伊理.汉语国际教育的内涵解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1,(4).如何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人才,以更好地促进汉语和中华文化在海外快速、有效地推广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首先看看近几年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开设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等相关情况。
图1 2010~2013年海外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等相关数据一览图
从图1看出,2010年到2013年,仅仅4年间全世界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总数就增加了400多所,设置这两个机构的国家数由96个增加到120个,注册学习汉语的人数2013年比2010年增加了一倍多,国外专兼职汉语教师数2013年是2010年的7倍。根据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①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光明日报,2013-2-28.,计划到2015年,全球孔子学院达到500所,中小学孔子课堂达到1000个;学员达到150万人,其中,孔子学院(课堂)面授学员100万人,网络孔子学院注册学员50万人;专兼职教师达到5万人,其中,中方派出2万人,各国本土聘用3万人。
我们再看看其他方面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海外汉语学习者大约已达5000万之多,但是海外汉语教师的数量却只有5万多人,国家汉办预测,到2015年,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将达到1.2亿,届时全球至少需要500万汉语教师,可见海外汉语教师缺口极大。”②黄遥,夏日光.海外孔子学院汉语师资建设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4).
从以上数据看出,如何培养出一支合格的海外汉语师资队伍已是目前的当务之急,这不仅是汉语国际教育本身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战略的研究。如赵金铭(2011)③赵金铭.国际汉语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拓展[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4).从学科发展、研究领域、标准建设及汉语传播方略研究等四方面指出目前研究的薄弱环节。
二是关于师资队伍素质问题的探讨。研究成果中,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师资所应具备的素质的问题研究文献较多。如张和生(2006)④张和生.海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3).,陆俭明(2011)⑤陆俭明.汉语教师的素质和师资培养的针对性[J].国际汉语,2011,(1).,李春玲等(2012)⑥李春玲,王素梅,董萃.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实践模式[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2,(5).等。根据目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考研生和研究生的构成,研究者普遍认为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师资的汉语言文化基础知识十分薄弱。如李泉(2009)⑦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与教学理念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09,(3).“根据MTCSOL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对2007年24所院校实际参考的1418名考生的分析来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考生中有70%以上的专业背景与‘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可能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绝大多数考生没有或缺乏汉语语言学、语言学理论、汉字学、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如赵金铭(2007)⑧赵金铭.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标准试说[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2).,孙立峰(2012)⑨孙立峰.从海外汉语教学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J].学术论坛,2012,(1).等。
三是关于师资培养模式的探讨。这部分探讨中施教地点在国内的师资培养模式或从某一角度来探讨师资培养模式的较多。如茅海燕、唐敦挚(2007)⑩茅海燕,唐敦挚.海外汉语教师及其培养模式探索[J].高校教育管理,2007,(2).提出“定向型、非定向型与混合型”的培养模式;吴慧(2012)⑪⑪ 吴慧.基于任务型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3).⑫ 周士宏.汉语国际传播师资问题初论[J].暨南大学学报,2009,(1).⑬刘振平.国际汉语教育师资培养策略的调整与模式的创新[J].海外汉语教育,2012,(2).提出“基于任务型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也有个别从海内外合作角度提出对外汉语师资培养模式的。如周士宏(2009)⑫⑪ 吴慧.基于任务型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3).⑫ 周士宏.汉语国际传播师资问题初论[J].暨南大学学报,2009,(1).⑬刘振平.国际汉语教育师资培养策略的调整与模式的创新[J].海外汉语教育,2012,(2).指出“要加强(国内外)高等院校间的合作;实施对外汉语与国外小语种双修培养……”,与此观点相近的还有刘振平(2012)等。⑬⑪ 吴慧.基于任务型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3).⑫ 周士宏.汉语国际传播师资问题初论[J].暨南大学学报,2009,(1).⑬刘振平.国际汉语教育师资培养策略的调整与模式的创新[J].海外汉语教育,2012,(2).
四是关于不同国别汉语师资培养的探讨。这部分探讨主要集中在国外本土汉语教师培养和国外短期培训模式的探讨上。如杨子菁(2003)①杨子菁.关于东南亚华文师资培训工作的思考[J].海外华文教育,2003,(1).,范启华(2005)②范启华.汉语教学志愿者“菲律宾模式”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6).,范宏伟(2006)③范宏伟.缅甸华文教育的现状与前景[J].东南亚研究,2006,(6).,李凌艳(2006)④李凌艳.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海外汉语教学师资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06,(6).,虞莉(2007)⑤虞莉.美国大学中文教师师资培养模式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7,(1).等。
这些研究成果无疑对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然而,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一是师资质量总体不高;二是培养师资院校的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三是培养理念不够与时俱进;四是培养模式单一化。基于此,在新汉语国际教育形势下,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如何快速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合格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是制约汉语和中华文化在海外快速、有效地进行推广和传播的瓶颈,也是我们面临的老大难问题之一。
因此,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做了进一步思考,提出了“一个改制”、“两个构建”、“三个加强”的构想。
三、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的思考
(一)“一个改制”
所谓“一个改制”,是指改革现有一些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简写为MTCSOL)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本文对全国所有107所具有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资格的高校该专业中国研究生的学制进行了统计,具体如下图2。
图2 107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该专业中国研究生学制百分比图
从图2看出,目前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中2年制的最多,占56.07%;3年制的占24.31%;2~3年制的占14.95%;2.5年制的最少,仅占4.67%。通过调查还发现,在培养过程中,即使学制是2~3年的,事实上大都也是2年毕业。虽然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一般要求为2年,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其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有所不同。即要求他们在学习期间至少有半年以上的海内外实习经历。经过调查和实践检验还感到,2年制的院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多,也最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出国任教问题。现在国家汉办派出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大部分是国内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很多该专业“研一”学生第一学期就参加了汉办的志愿者选拔,选拔合格者第一学期还没结束就要进行为期1个多月的寒假定点集训(寒假集训时间大概是每年12月末或下一年度的1月初)。培训结束后,“志愿者”大部分在下一年度的2月末或3月初就要到赴任国任教,个别的“志愿者”在下一年度的9月份到赴任国任教。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还没学好就“上战场”了。
二是回国后的学业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三方面:(1)管理问题。该专业志愿者海外任教一年后回国,其中,3月份回国的学生6月份毕业,6月份回国的学生还得申请推迟毕业,这给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2)论文开题问题。针对出国任教的学生毕业论文开题一事,每个学校的做法不尽同。很多都是网上开题,论文指导也是网上指导,这样难以保证毕业论文质量;(3)课程问题。3月份回国的学生,一方面要急需集中补课;一方面还要赶写毕业论文。因为他们在国外任教期间,几乎很难有时间写毕业论文,所以可想而知毕业论文的质量会是如何。这样两年下来学生几乎没学到什么,只不过算是有个海外教学实践经历而已,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又如何能保证!因此,建议如下:
第一,改革学制。2年制的学校最好改成3年制,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各培养单位可以参照学术型研究生提前毕业的条件,制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前毕业的条件,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如果与学术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致,相同课程就可以同时上,这既便于管理,也相应节约了培养成本。
第二,限制具体实习时间。这里主要是指限制研究生出国任教或进行教学实习的具体时间。“汉办”在选拔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时,应该严格要求研究生“研一”下学期或“研二”上学期才能参加志愿者选拔。即选拔上的研究生也应该在“研二”上学期或“研二”下学期才能到海外从事汉语志愿者工作,在国内实习的时间亦应如此。这样就可以保证研究生至少有一年的时间在校“打基础”。他们在“研一”基本修完全部学分或大部分学分,然后“研二”进行汉语教学实践,“研三”写毕业论文,这样才能相对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两个构建”
所谓“两个构建”,是指构建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高校的师资队伍培养机制,构建汉语国际教育方向外国研究生的预备教育机制。
1.构建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高校的师资队伍培养机制
针对近年来海外汉语国际教育师资队伍数量缺口大的问题,我国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扩大师资队伍数量。如,对外汉语硕士的培养已从原来的学术型逐渐向教学型转变,仅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高校,全国就从2007年第一批的24所发展到2010年的82所。并且从2010年起,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审批权,也由原来的教育部审批,完全下放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到目前为止已增至107所。所以由此带来的每年招生的人数也会大幅度增加。另外,中国自1983年开始设立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到目前为止,大概已有380多家(陆俭明,2010),①参见陆俭明于2010年12月9~12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并且培养院校仍有逐年增加的态势。
在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上,我国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如制定并发布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恢复了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认证;制定了符合汉语国际教育特点的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设了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与外国高校合作设立了一些汉语师范专业;培养、培训了一些各国本土汉语教师;建立了志愿者人才库;建立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海外实习制度等等。
以上措施和标准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汉语国际教育师资的质量,缓解了师资短缺问题。但通过调查发现,几年来我国汉语国际教育本、硕培养院校和招生人数都在剧增,相比较而言,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硕专业的教学师资相对较好,但一些理工科院校的该专业师资严重缺乏,尤其是汉语言文化方面的师资和针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专业师资凸显不足,这些院校很多都是在“跑马圈地”。
有些培养院校该专业本科生4年下来有几百名,但这些院校与汉语国际教育有关的师资却寥寥无几,甚至出现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一人讲授几门专业课,或者普遍存在教其他专业的老师暂时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硕研究生上专业课的现象。这些老师没有任何海内外汉语教学的经历和经验,所以上课内容缺乏针对性。如给汉语言本科专业学生上的“现代汉语”课和给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上的“现代汉语”课方法、内容、侧重点等完全一致,这样无法凸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和“学”的特点。甚至有的师资本身汉语言文化等基础知识就很薄弱,其他专业课亦如此,所以学生感知不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到底要学些什么,它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何区别,等等。基于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这些培养高校汉语国际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
第一,严把审批关。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做到申请培养院校成熟一个批准一个。不能为了一味追求汉语国际教育师资的数量而放宽对培养单位的审核标准和条件。
第二,出台相应政策。尤其是出台一些改善培养单位汉语国际教育师资队伍的政策,以提高培养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如建立师资院校的师资培训基地,对那些培养汉语国际教育师资队伍薄弱院校的师资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包括专业课培训,跨文化交际的培训,外语培训,先进教育技术培训,等等。
第三,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已审批招生的培养单位要严格考核,不合格的要求定期整改,整改不合格者取消其培养资格。
2.构建汉语国际教育方向外国研究生的预备教育机制
目前,学习汉语国际教育的外国研究生,无论是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也无论是公费生还是自费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同样需要语言学习和专业教育的培训。针对这部分学生应该如何开展该专业预科教育,目前我国学界还很少提及,但在欧、美、日等一些发达国家,研究生预科教育模式已经成熟,我们完全可以借鉴。
近几年,来华外国留学生学历生中的硕、博研究生,无论是公费生还是自费生的数量都在迅速增加(见图3)。
图3 来华外国留学生学历生中不同层次所占的百分比图
从图3看出,来华留学学历生中,最多的是本科生,所占比例为70%以上,且有逐年递减的趋势;最少的是专科生,所占比例为1%左右。研究生处于中间状态,其中,硕士研究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博士研究生的比例,且二者均有逐年递增的趋势。
在研究生中,国家对公费研究生有明确的汉语水平等级的要求,对自费研究生到目前还没有要求。很多学校为了追求研究生的数量,对其汉语水平要求不一,把关也不严,即使是公费生,也不同程度的存在此类现象。
通过对2007~2010年审批的具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的82所高校的调查,我们发现这些学校的招生简章中对外国硕士研究生入学时汉语水平的要求不尽相同。其中,只有36所学校有外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简章。在这36所学校中,有14所学校对学生的入学汉语水平要求没有任何说明;13所学校要求汉语水平为新HSK5级以上;3所学校要求新HSK3以上;2所学校要求新HSK6级;1所学校要求新HSK4级以上;1所学校要求旧HSK8级以上;还有2所学校只写了“具有相应的汉语水平”。由此看出各校外国研究生入学时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虽然目前有的院校在该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其已经做了相当于预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但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课程设置体系、评估体系等,更不必说统一、规范的培养模式了,各个院校基本是各行其道。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全覆盖的、科学的汉语国际教育外国研究生预科教育是提高该专业外国研究生质量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建议:
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汉语国际教育方向外国研究生预科教育试点院校,建立汉语国际教育方向外国研究生预科教育机制。用1年时间进行预科教育,统一外国研究生预科教育培养模式,进而起到强化语言、了解中华文化和熟悉专业的作用,这些试点院校培养模式成熟后再进一步向全国普及。这更有利于汉语国际教育本土师资人才培养。
(三)“三个加强”
所谓“三个加强”,是指加强海内外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联盟的建立,加强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创新,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MOOC运用能力的培养
1.加强推动海内外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联盟的建立
从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状况来看,一些未来对外汉语师资在汉语基础知识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相对较弱。
在汉语基础知识方面,各学校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加强对这些没有该专业背景知识的研究生进行汉语基础知识的培训,弥补他们这方面的不足。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能力方面,我们以大陆派往海外的志愿者为例。被派往海外的志愿者,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留学生。即使接触过留学生,一般也没有真正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讲过课,所以对汉语程度不同的留学生到底使用哪些词语,语速如何,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等等,头脑中基本没有概念。这主要是因为内地很多高校拥有留学生的学院和培养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中国本科生和中国硕士研究生)的学院是分开的。很多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中国学生)和汉语国际教育方向研究生(中国学生)的培养都在文学院,虽都在一个学校,但事实上他们很难有机会真正走入留学生课堂。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由于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留学生,对目的国文化的完全不了解和不太了解,所以造成在跨文化交际方面还存一定问题。基于此,我们建议要加强海内外汉语实践联盟的构建。
在国内,与有留学生的院校和培训机构建立联盟。根据“教指委”①“教指委”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简称。的要求,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的条件之一,是要有在国内外有半年以上的教学实践经历。然而,现在国内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高校,每个学校每年大概有不到一半的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被派出,还有一半以上留在国内,所以加强与国内院校和机构的合作,可以有效地解决这部分学生的教学实践问题。教学实践方式要灵活,可以集中实践,也可分时段实践,想出国任教的学生可在出国前分阶段分课型进行实践,留在国内的学生可在二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进行集中实践。
在海外,与本院校有合作关系的海外院校或汉语教学机构建立合作联盟。国家汉办每年向国外派出志愿者的数目有限,而海外汉语师资缺口大,国内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研究生的数量又急剧增加,因此各学校应该加强与国外合作,争取做到让想出国实习的学生都能有机会。
只有汉语基础扎实,有机会与外国学生接触,真正走进留学生的课堂,才能真正快速提高汉语教学能力,这也是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2.加强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创新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强与国内外有汉语师资需求的院校或机构的合作。根据对方汉语师资需求的具体情况,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灵活培养模式。
这里所谓“走出去”的培养模式,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给合作对方的培训机构提供相关课程及专家和教师,采取集中授课或分期讲座形式。也可以根据对方的需求,帮助对方设置相关课程,帮助其有针对性的培养师资。二是指有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的院校派部分研究生到海外合作院校继续深造或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对继续进行深造的学生可以采取“1+2”或“2+1”的联合培养模式。所谓“1+2”是指研究生在国内攻读1年硕士课程,在国外合作校攻读2年相关硕士课程及进行教学实践,包括写中外毕业论文,毕业论文通过后可以获得中外两个硕士学位;所谓“2+1”是指研究生在国内攻读1年硕士课程,在国外合作校攻读1年相关硕士课程或教学实践1年,第三年在国内完成中外两个毕业论文的写作,毕业论文通过后仍可获得中外两个硕士学位。为了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联合培养过程中,中国合作方可侧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培养,而海外合作方可侧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还可侧重指导学生学习当地汉语课堂的教学法、教学技巧和课堂管理方法等,从而能够迅速提高研究生的课堂教学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里所谓“请进来”的培养模式,也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请国外汉语教师来中国合作校进行培训;二是请国内订单单位的学生来合作校进行培训。培训单位要对请进来的汉语师资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这需要培训前做需求调查,然后进行订单培养。这种接受订单培养的院校要具备完善的、科学的课程设置体系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可以建立培养师资人才库,这一师资人才库中的教师可以是本校教师,也可以是外校教师。
3.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MOOC运用能力的培养
目前汉语国际教师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上还要与时俱进。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我们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更新观念,加强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先进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培养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MOOC的制作及运用能力。这正如刘延东副总理(2013)所说:“要借助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快教学法改革创新。近1~2年来,大规模、开放式在线教学‘慕课(MOOC)’热正在全球范围兴起,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这是当代教育面临的一场革命,有利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提高师资效益,激发受众的学习兴趣。要大力提倡和推动孔子学院引入‘慕课’教学模式,为各国民众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汉语教学服务。”①刘延东:携手促进孔子学院事业发展共同谱写中外人文交流的新篇章——在第八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www.jyb.cn 2013-12-11.因此,我们除了上课时所必须的PPT课件外,还应培养学生针对不同课型及内容制作相关的MOOC,建立MOOC团队。
四、结 语
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新汉语国际教育视域下,更突显其交叉性和综合性。目前应在已有的政策标准的基础上,解决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的本质问题,加强海内外的协作与交流,并根据海外汉语教学的实际,探讨可行的、订单式的、科学的培养模式,共同构建一个多元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汉语师资培训体系,以保证汉语国际推广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以便最大限度的培养出“厚基础、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人才,以便更好地为汉语国际教育服务。
Some new ideas about the teacher training for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Ll Chun-li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From a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this paper first gives an incisive analysis of the teacher training for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in other countries,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one reform”,“two constructions”and“three improvements”,that is,the reform of the system of the existing MTCSOL(Masters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in some universities,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er-training mechanism for MTCSOL teacher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eparatory education mechanism for foreign MTCSOL students,and the improvements on the teachers alliance for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the MTCSOL teacher-training modes and the modern teaching technology like MOOC.
new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teachers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MTCSOL;training of talents
H195
: A
: 1672-1306(2015)01-0063-08
[责任编辑:张黎玲]
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立项课题(2013lslktzdian-18)。
李春玲,女,辽宁铁岭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沈阳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及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