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

2015-02-12喻红阳

区域经济评论 2015年3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资产

喻红阳

自从2010年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需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获得在关键技术上的突破,以便能够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中占有一席之地。面对国内国际形势,2011年十部委下发《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要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但是目前对战略新兴产业如何开展国际化发展的研究却比较有限。

本文在基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分析与开放式创新的理念基础上,提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建立全球开放式创新网络的发展思路,可为中国企业作为借鉴。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建立全球开放式创新网络

(一)全球开放式创新的定义

自Henry Chesbrough在2003年提出开放式创新概念以来,在学术界、产业界受到广泛关注。开放式创新强调企业要运用内部和外部两种技术来源、内部和外部两个市场实现技术的商业化,其内涵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特征深度契合,开放式创新应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创新模式。

本文在Henry Chesbrough的开放式创新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全球开放式创新,即在全球范围内,企业与供应商、顾客、大学、研究机构、甚至竞争对手等外部力量通过并购、合资、合作、参股、联盟等多种方式组成全球创新网络,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有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不断提升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这一举措符合中国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与形势。

(二)建立全球开放式创新网络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

1.宏观经济发展需要全球技术合作

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生产全球化、市场全球化与消费全球化。各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存在差异,在生产研发资源的分布上十分不均匀。后发国家需要在全球合理应用这些资源禀赋,并且将全球市场作为自己的市场,迅速占领全球市场,获得市场领导地位。这种趋势需要企业开展全球技术合作,建立遍布全球的开放式创新网络。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需要全球技术合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是新技术,只有技术的突破,才能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Claude(2003)、Blank(2008)、纪晶华、许正良(2013)等学者都认为新兴产业是充满未知性的产业,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具有技术门槛较高、技术成熟度低、市场化程度低的特点(于旭等,2013))。技术不确定性是造成企业内部研发动力低下的原因(Lowe&Taylor,1998)。新兴产业技术的不确定性,使凭单个企业的力量或者一个产业的力量甚至一个国家的力量很难迅速完成重大技术突破。

3.全球市场与技术高地的占领

各个国家都在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哪个国家先形成技术优势,获得核心技术的专利权,哪个国家就会在该产业发展中掌握话语权。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有研发环节、生产制造环节与营销环节(李慧,2013),研发环节和营销环节是附加值较高的环节。如果一个国家在价值链的研发环节具有竞争优势,那么该国就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分工中的高端位置。尽管目前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在全球贸易额中有非常高的比重,但是中国在这些高技术产业中的国际分工地位不高(李慧,2013)。中国企业更多的是作为价值链的生产制造环节参与到全球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国产业竞争的重心应从产业链嵌入进入产业链控制(吕永刚,2013),只有掌握全球产业链控制权,才能在新国际分工中保障产业安全,获得竞争优势。要获得产业制胜权,就必须在该产业的关键环节掌握核心技术与能力。

4.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技术投入偏低、技术基础薄弱、核心专利技术少

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孙玉涛、李苗苗,2013),目前中国只有不足10%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水平处于国际一流或领先水平。邢红萍、卫平(2013)通过对中国七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调查,发现中国总体基础研究长期投入不足、结构失衡,企业的研发资金投入较少,在基础研究上投入极少;企业的主要创新方式为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较少。黄启才(2013)认为中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些领域在规模上虽已进入世界前列,但整体研发能力薄弱,国际竞争力不强。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贸易中,主要基于低级要素禀赋竞争优势,嵌入了全球价值链的加工制造环节,获得的贸易利益远低于发达国家。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突破,仍然是建立在自身的技术基础与研发投入上,长期技术投入偏低、技术基础薄弱、核心专利技术少的现实说明战略新兴产业的研究发展需要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自主创新。中国的自主创新战略的三方面,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球开放式创新模式就可以充分地应用这三方面的创新战略。

二、创造性资产寻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性

(一)创造性资产

创造性资产(Created Assets),也称作战略性资产(Strategic Asset),是Dunning在1993年提出的概念,他将资产分为两种类型:自然资产和创造性资产。战略性资产可以是有形的,如物质资产和财力资产;也可以是无形的,如专有技术、商标等。战略性资产一般包括:技术、管理诀窍、营销知识、分销渠道、商誉和品牌、研发和创新能力等。资源基础学派认为战略性资产是指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的资产,它是难以被模仿或难以被替代的(Am lt&Schoemaker,1993),是稀缺、专用、在要素市场上难以自由交易,并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在产业层面,战略性资产应该是能够为产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资产,在产业发展初期是能够为产业发展找到突破点的资产,在产业发展时期能够为产业顺利发展奠定基础的资产。它可以包括为产业发展带来的物质基础(重要的原材料、人力资源),当然更多的是创造性资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要素密集,投资风险大,国际竞争激烈,对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依赖强。需要千方百计地对创造性资产进行获取,这也成为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研发国际化、研发联盟等研究方向的重点话题。

(二)以往对技术国际寻求的研究说明对外战略资产寻求普遍存在

基于战略性资产的能力提升作用,在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就产生了为获取关键技术、知识等战略性资产为目的的技术寻求型FDI,亦有学者称之为技术获取型FDI或学习型FDI,是指以获取东道国智力资源、研发机构、信息等R&D资源为目标,以新建或并购海外R&D机构为手段,旨在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跨境资本输出行为。

1.以获取创造性资产为目的的对外投资,不仅在发达国家普遍,发展中国家也十分普遍

Kogut&Chang(1991)研究得出日本对美国297个产业实施FDI的研究有技术寻求的目的。Neven&Siotis(1996)研究认为日、美企业在欧盟的投资广泛存在技术寻求目的。Teece(1992)研究认为,国外公司之所以投资于硅谷,是因为可以进入当地的信息渠道,从而获得当地特有知识。Hakanson&Nobel(1993)对瑞典的172家海外R&D机构的研究发现,有13家是完全出于技术寻求目标的对外投资;Mutinelli&Piscitello(1998)指出,意大利企业投资北美是为了获取和开发技术,以及与技术相关的无形资源和互补资产。Serapio和Dalton(1999)指出,海外企业对美国生物与电子领域的R&D投资越来越重视技术获取。Pearce(1999)的研究证明英国的海外R&D支出大多投向东道国研发密度高的产业,建立或收购当地的R&D机构来获取技术,以达到进一步提高他们在技术发展和创新方面的全球能力 的 目 的 。 Chung&Alcacer(2002)与 Wesson(2004)认为FDI特别是跨国并购是最有效的获得战略资产的渠道。

Fosfuri&Motta(1999)研究认为技术落后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如果能获得足够高的反向技术外溢以抵消进行跨国经营的成本是有利可图的。Belderbos(2003)认为亚洲企业投资于工业化国家是想通过积极收购先进的企业获取它们已有的品牌、新颖的生产技术以及广泛的销售网络,提升非价格竞争力。Deng(2007),葛晓春、徐惠娟(2009)认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为了获得战略资源和能力。尹华、朱绿乐(2008)认为技术寻求型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的有效途径。Rui&Yip(2008)认为中国企业利用跨国并购来达获得战略能力来抵消自身的竞争劣势。Deng(2009)认为中国企业可以通过跨国并购获得战略资产,以弥补自身优势的不足。李强(2011)认为跨国并购是中国企业快速整体获取战略资产,从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喻红阳、袁付礼(2011)认为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主要是为了获得品牌、技术、营销渠道等战略资产。

2.通过对外投资寻求技术,与企业自身技术相结合

Potterie&Lichtenberg(2001)对包括美国、日本、德国在内的13个国家1971-199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反向技术外溢效应的存在,即企业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以接近东道国的技术等R&D资源,进而获得积极的由东道国向母国的技术外溢,这是技术寻求型FDI发生的基本原因。吴先明(2007)认为中国企业可以通过逆向投资,寻求并获得创造性资产,并通过全球化来利用这些资产构建新型的资源和能力基础。陈涛、邓平和金炜东(2007)比较了要素市场、合作、内部培养和并购四种获取资源途径后认为,基于战略性资产的特殊性,中国公司通过“请进来”的方式,不能有效地获取战略性资产,只有大胆地“走出去”,通过跨国并购和进行全球研发才可以获得战略性资产。刘伟全(2010)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刺激国内技术创新和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国内扩散影响国内技术进步,通过实证检验,发现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技术创新活动的研发投入和产出提高作用没有体现出来;而逆向技术溢出的国内扩散效应虽然较小,但已经通过研发要素的吸纳机制和研发成果的反馈机制促进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这些学者的研究大都证实了通过对外技术寻求可以为企业提升技术能力获得战略性资产,并且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对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通过全球开放式创新网络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研究还比较少。

三、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球开放式创新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其技术突破不仅需要企业具有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还需要企业具备获得产业发展的创造性资产。

Chesbrough&Crowther(2006)认为开放式创新具有两个维度:向内的开放式创新,即获取与转移外部技术、思想与知识进入企业内部,通过比如研发合同、与大学合作研发、技术许可、并购;向外的开放式创新,即企业将技术、思想与知识通过向外技术许可、合资等形式向企业外部转移。Enkel等(2009)认为还存在第三种维度的开放式创新活动,即内外连接模式,即企业将向内的创新活动与向外的创新活动相结合,进行合作开发、商业化与共同利用创新。据此,本文提出三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开放式创新网络建立的三种模式,以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功发展提出可行路径。

(一)内向型国际化发展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引进来”寻求创造性资产,引进外资/外智,将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外资产业、技术、企业、人才、服务、产业园引入中国。鼓励将外资/外智“引进来”进行研发合作,鼓励外商设立研发中心,支持中外企业联合研发,申请重大项目。

内资企业通过与这些外资企业共同发展,通过内向学习,消化吸收,知识整合,提升中国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能力。内向型国际化的重点是学习与知识整合,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

1.引进外智模式

人才是立国之本,也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和人才国际化的大趋势下,除了大力培养本国人才,注重引进和留住外来人才也是在人才全球竞争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要。通过官方的、半官方的、民间的,各种国际组织的渠道,利用与国外政府间的双边、多边经济合作、科技文化交流,友好城市的贸易和考察访问等各种关系寻找外国专家。建立海外科技人员档案,及时掌握外流人才情况。创办科学园区、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吸引海外人才,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天地。放宽技术移民政策,为外国高级人才“开绿灯”。通过长期移民型、短期聘用型、协同引进型灵活进行海外人才引进。

引进外智的工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技术指导、现场示范、合作交流、产品开发、技术入股、承包合作、联合攻关、科学研究,等等。国家科研院所、大学、企业结合本单位状况向外国杰出科学家提供高额研究资助,吸引他们到中国从事科研活动,加强学术界与企业界的联系,不断开辟新研究领域。引进外国专家创新团队,专门从事技术或产品研究。重点引进能够突破战略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科学家、国际著名专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等国际高端人才。

2.引进外资模式

在引进外资上,中国政策应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类型的行业倾斜,鼓励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以独资、合资、技术入股、合作等方式进来。让中国企业与这些外资企业直接竞争,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另一方面,与外资企业打交道过程中的技术外溢也能提升中国企业的技术实力。

国内科研院所、大学利用国外科研机构、企业的资金进行科研,联合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上进行攻关,这需要国家在科研体制、人才任用、科技激励上有所创新究。

3.引进技术模式

积极引进国外关键的、重要的技术和引进国外嵌入在尖端设备、成套设备、关键设备、检测手段、大型科研设备等中的技术。中国同行通过对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进而进行创新,提升技术实力。通过与国外广泛的技术交流、合作以及学术交流活动、技术展览等,引进国外的新学术思想和科学技术知识。同时也要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充分发挥所引进技术的作用。

4.承接全球商务模式

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活动、承接服务外包等参与全球商务,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体系,构建全球核心竞争优势。通过嵌入参与全球分工,并通过自身学习以促进价值链跃升。承接服务外包是一种服务业的内向国际化形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领域应积极承接服务外包,充分发挥国内人才、设备与成本等优势,发挥服务贸易高附加值优势,提高货物贸易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延长货物贸易价值链。在服务承包发达国际外包的服务业过程中,中国企业可以进行服务出口贸易,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技术与管理能力,培养服务人才,通过接手低端的服务,通过学习进而提升自身的能力,向高端进发。

(二)外向型国际化发展模式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走出去”寻求创造性资产。外向型寻求模式有战略资产寻求型跨国并购、合资、合作、参股等多种方式。通过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在国外建立实验室、研发企业、投资新建企业、在国外建产业园、中外技术战略联盟等方式寻求与利用东道国的战略资产,与国外的大学、企业、客户、供应商甚至对手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获取创造性资产所有权或使用权,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获取竞争优势。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通过不同的模式进行战略资产获取,将国外获取的创造性资产通过逆向转移,转移到母国,促进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突破与发展。外向型国际化模式不仅输出中国企业自身的知识、应用自身的知识,也通过合作获取创造性资产,达到能力的提升与优势获取的目的。

1.跨国并购战略性资产模式

近几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起云涌,其中有很多是基于对海外战略性资产的并购,比如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吉利并购沃尔沃等,无不是对海外的营销渠道、品牌、商誉、技术、知识产权等创造性资产的寻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也颇有建树,汉能控股集团收购德国Q-Cells薄膜子公司Solibro,并于2013年初完成对美国MiaSole公司的并购,从而使汉能获得全球转化率最高的铜铟镓硒(CIGS)技术,成为规模、技术上皆领先全球的薄膜太阳能企业;2012年,天顺风能收购全球最大的风机制造商Vestas旗下丹麦Varde风塔工厂全部经营性资产;2012年,金风科技全资收购欧洲领先风电开发商沃尔克斯风能(美国)公司位于美国蒙大拿州马瑟尔谢尔风电场项目。跨国并购可以让中国企业走得更快,迅速建立竞争优势,并购通过全球市场布局,市场更加广阔,走得更稳。

2.国外建立实验室、研发中心模式

技术的无国界性令越来越多企业不再满足于本土市场,纷纷放眼海外,到海外建立实验室、研发中心,吸引当地优秀人才,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华为、中兴通讯等中国企业已经在海外建立了多个研发中心。在国外建立实验室、研发中心不仅可以利用国外的人才,还可以通过国外科研技术环境获得技术外溢的好处,获取最新的科研信息,站在科技的前沿,同时还可以就地了解国外顾客的需求,研发的产品更加能够满足世界市场需要,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

3.海外建立企业模式

中国企业通过资本、技术、资产入股国外企业、技术中心、科学园区等形式,依托资本的纽带,整合国外的智力、技术、品牌、顾客、市场。中国鼓励新能源、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的企业在国外投资建厂、生物育种业在海外设立生产示范园区,通过海外企业的设立,不仅能够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打开市场,而且通过在当地运营,利用和整合当地的各种资源,获得持续经营的经验、知识与竞争优势。

4.海外运营模式

建立海外经营营销网络体系,收集海外市场知识,了解国外市场,满足国外市场需要。更重要的是,收集市场需求情报,技术发展状况,随时跟踪国外技术发展状态。

中国企业要进行海外并购与品牌并购与培育,开拓和利用国际市场,提升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发展空间。

(三)内外向型的整合发展模式

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是不可分的,我们既要立足本土进行自主创新,也应该放眼全球,面向世界。我们既要鼓励技术引进和合作研发,也要鼓励对这些技术的消化吸收,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在国际标准制定上或知识产权获取上具有自身的优势。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内外整合、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开拓创新,建立完整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引领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整合模式有战略性资产获取模式整合、知识整合、技术整合、市场整合、资源整合、人才整合、产业整合等方式,使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得到提升。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在新一轮的技术竞争中获得战略制高点,必须加速对产业内核心技术的突破。由于中国目前的研究基础与研究现状,本文提出了建立全球开放式创新网络的思想,并提出了三种全球开放式创新网络的模式,力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取得自主创新的成功。

[1]Chesbrough H.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2]Raphael Amlt,Paul J H.Schoemaker.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33-46.

[3]Kogut B,Chang S J.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nd Japane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1,73(3):401-413.

[4]Teece D J.Foreign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Silicon Valley[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2,34:88-106.

[5]Hakanson Lars,Nobel Robert.Foreig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Swedish Multinationals[J].Research Policy,1993,22:373-396.

[6]Neven D,Siotis G.Technology Sourcing and FDI in the EC:An Empirical Evalu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96,14:543-560.

[7]Serapio M G,Dalton D H.Globalization of industrial R&D:An Examin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 in R&D in the United States[J].Research Policy,1999,28:303-316.

[8]Pearce R D.Decentralized R&D and Strategic Competitiveness:Globalised Approaches to Generation and Use of Technology in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J].Research Policy,1999,28:157-178.

[9]Siotis G.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Strategies and Firms’ Capabilities [J].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1999,8:251-270.

[10]Ping Deng.Why Do Chinese Firms Tend to Acquire Strategic Assets in International Expansion[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44(2009):74-84.

[11]吴先明.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创造性资产的分析视角[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9):52-57.

[12]尹华,朱绿乐.企业技术寻求型FDI实现机理分析与中国企业的实践[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07-311.

[13]葛晓春,徐惠娟.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战略资源及其原因——基于跨国并购的视角[J].现代经济,2009,(11):42-44.

[14]刘伟全.中国OFD1逆向技术溢出与国内技术进步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5]陈宝明,彭春燕,陈原.我国跨国并购渐入佳境[N].经济参考报,2013-10-10.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资产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
把维护作为一种资产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
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