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电影《志气》的哲学意蕴探析
2015-02-12王润斌肖丽斌
王润斌,肖丽斌
《志气》(英语名《Step Back to Glory》)是一部中国台湾地区的运动题材的电影,于2013年上映。导演是台湾地区的新锐人物张柏瑞,主要演员有郭书瑶、庄凯勋、杨千霈等。改编自台湾景美女中拔河队(电影里为台北女中拔河队)一路过关斩将、勇夺2012年瑞士世界杯室外拔河锦标赛世界冠军的励志故事。这群青春年少的拔河队少女们,通过刻苦的训练和不懈的努力赢得了世界冠军,感动了许多观众,也收获了不俗的票房业绩与专业奖项。影片以3 500万新台币的成绩名列台湾2013年度华语影片票房榜第8位,同时名列雅虎奇摩台湾观众电影满意度榜的第6位。饰演该影片女主人公李春英的台湾女演员郭书瑶也凭其出色的演技获得了第50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最佳新演员”、第14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新演员”。
古语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影片以“志气”为主题,表达了运动员力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以及永远争胜的气概。影片通过拔河这项非常小众但又特征鲜明的运动阐释了有志气的人往往目标明确、意志坚定、不惧任何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笔者尝试从体育项目哲学、运动训练哲学和人生奋斗哲学等维度深刻透析影片展现出来的哲学内涵,使人们更加全面真实地了解拔河运动的独特魅力,使人们在欣赏了解影片的过程中得到人生启迪。
1 团结一致、向后取胜的体育项目哲学
体育项目中展现的哲学内涵是体育运动的最高境界,是体育运动的灵魂和精粹。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汲取着来自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明养分和身体智慧,并在长期的社会生活领域中表征着本民族文化独特的样式和精神内涵。同样,不同的体育项目涵化着各自独特的哲学精神。拔河是人数相等的双方对拉一根粗绳以比较力量的对抗性体育娱乐活动,其项目哲学理念可以归结为团结一致、向后取胜。根据中国唐代的《封氏闻见记》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军队就已经开始以拔河的形式来锻炼士兵体能,培养他们的协同作战精神。当时的拔河又称为“牵钩”。书上记载:“拔河古谓之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月望日为之。相传楚将伐吴,以为教战。”后来被宫廷皇族与市民百姓仿效,成为一项汉族民间体育娱乐活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唐宋以后,民间逐渐将拔河运动作为市井生活的一部分加以延续和流传。在西方,英格兰的乡村地区最早出现了拔河运动,该项运动还曾经得到过国际奥委会的认可与接纳,短暂地在奥运会的项目表上出现过,只不过到了1924年巴黎奥运会之后,就销声匿迹了。现代拔河运动的基本特征是要求比赛双方的人数保持一致,总体重在同一个总量级。比赛时,双方通过牵拉绳索进行较量和角逐,胜利的一方需要将对方拉过标志点。由于比赛对抗激烈,拔河也被称为力量者的游戏。
作为一项集体项目,拔河运动首先要求的就是团队的配合默契程度、凝聚力意志力以及整体技战术策略。电影《志气》中,台北女中拔河队的8名队员分工非常明确,每个位置上队员的身形特点、技术特点又各不相同。体重最大的学姊陈美玲在队形中为殿后的“后卫”,对整个队伍起稳定的作用;经验丰富、大局观强、号召力强的夏安,在队形中排第一位“前锋”。她主要起观察形势、把握节奏的作用;中间的六位队员王绮华、黄玉娇、阿摩斯、丁捷安、李冠平、李春英要求听从前锋的引导并接受后卫的调整,整齐划一地完成比赛。《志气》的女主角、个性要强的李春英初来乍到之时对项目要领掌握不足、以为靠一己之力就能取胜,为此受到了郭教练的严厉批评;在随后的训练过程中,她渐渐地融入到了拔河队这个大家庭。此外,电影中有一个场景也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这种内涵:队伍来到宜兰拉练与宜兰高中男子拔河队进行了一场热身赛,女队员们依靠默契的配合战胜了轻视自己、麻痹大意的男队员。为了培养队员间的默契程度和团队精神,拔河队往往采用集中训练的住宿制度。作为一个集体,拔河队的成员们要一直在台北女中的宿舍里度过训练和比赛的时光。拔河队里亲密无间的氛围让新进队员可以尽快熟悉环境、融入团队。高一学妹想家的时候,学姐们陪着她一起哭泣;学姊遇到挫折,学妹们负责鼓励。而正是这种朝夕相处的生活积淀和感情培养,铸就了拔河队女队员们彼此的信任和鼓励,也使得他们愿意并且能够肩并肩站在一起,让日常生活的磨砺转化成为赛场上的团结一致。
除此之外,拔河运动项目在身体表现形式上的最大特质就是“向后取胜”,英文片名“Step Back to Glory”就准确地表达了这一哲学内涵。在影片片头处,一大段慢镜头剪辑展示了台北女中拔河队与巴斯克地区拔河队争夺冠军的场景,并配上了女主角李春英的画外音“所有的运动都是往前冲刺、争取胜利;只有拔河,为了争取荣耀,却是要一步步的往后退”。拔河运动中的后退不是懦弱、胆怯、惧怕的表现,而是一种为取得最后胜利结果的牺牲和坚守。它要求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担当风险与挫折,舍弃个人利益与眼前利益,看到更长远的未来。在电影剧情中,由于替队友李冠平打抱不平而被郭教练劝退出队后,李春英回到了唯一的亲人奶奶身边,邻居阿添伯通过教春英在稻田里埋头苦干、向后插秧的道理告诉她要重回拔河队、融入新集体:“春英,你要记住,退后就是向前。”电影设计的这个细节无疑十分巧妙地阐释了向后取胜的哲学。
2 砥砺磨难、坚韧不拔的运动训练哲学
运动训练是获取比赛成绩的前提和基础。为了取得优异成绩,运动员必须在教练员的指挥和安排下,全面提升自己的专项素质和能力,最终提升竞技水平和运动成绩。它的特点是内容与方法的选择都是为了创造优异的专项运动成绩,运动员要承担不断提高的运动负荷直至最大的运动负荷。《志气》在拍摄过程中用大量的篇幅和镜头展示了严厉苛刻的郭教练领导拔河队进行刻苦训练的过程。
拔河运动的训练过程十分枯燥和乏味,这对台北女中拔河队这群青春年少、涉世未深的女孩来说,无疑是一场痛苦的磨难之旅。训练中的磨难来自多方面,在身体上,电影里用特写展现了队员阿莫斯长期用力拉扯绳索而遭受的脱皮、流血、结茧;在心理上,要忍受学校女子仪仗队员的的讥笑。电影里,学校女子仪仗队的汪莉敏瞧不起她们:“你们这些拔河队的,功课烂又爱闹,不觉得丢脸吗?我们是认真念书考进来的,她们只不过是拉一拉绳子,就进来了”;在管理中,台北女中校务主任蔡主任在会议上提议删减拔河队预算,并以美术器材无从安放为由占用拔河队的寝室。她认为拔河队投资巨大、对学校管理造成冲击和影响;在家庭和社会观念中,电影塑造了好吃懒做、看不起拔河队的冠平爸爸形象。他在一次醉酒后打伤了女儿并放下狠话:“一个女孩子拔河有什么出息,我从来不会告诉别人自己的女儿是拔河队的。”
然而,运动训练的过程就是要让队员们战胜和征服这些困难,并坚韧不拔地投入到改变命运的事业中的不断成长的过程。从训练科学化的角度看,现代的运动训练必然要求运动员最大限度地挖掘机能潜力,而人体机能的不断提高依赖于砥砺身体的痛苦和磨难过程。只有提高对机体不断施加运动负荷的刺激,使其产生训练适应过程和抗击困难的能力,才能使人体机能不断提高。《志气》无数次展现了拔河队每天枯燥的训练科目,也展现了郭教练严厉要求运动员达到技术标准、体能要求的苛刻。当李春英被要求做300组蛙跳而且不得偷工减料时,影片爆发的心理冲突考验着队员们的身体极限。此外,为了增加体重,达到国际拔河协会的要求标准,影片里展示了这群小姑娘在福利社里吃常人2~3倍食物的场景,以至于吃到呕吐还要坚持。这就是一种对身体极限的砥砺与超越。当然,对磨难的砥砺也是由内向外扩展的,砥砺的可以说是自己身体、心理和意志,甚至可以是改变自然、家庭和社会观念的责罚。而在训练过程中,对磨难的砥砺是持续的、经常的,必然要求运动员具备坚韧不拔的品质。作为队里的学姐冠平对李春英说:“只要撑住了三年,你们就是名校的毕业生了。”除了电影里台词的表达,在挑选演员时,导演张柏瑞也认为懂得坚持是他选择的重要条件:“拔河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坚毅,这也是我选择瑶瑶和庄恺勋的原因。他们都在自己的舞台上受到许多质疑,但是从来没有放弃。”
3 爱拼会赢、追求梦想的人生奋斗哲学
体育项目和运动训练的哲学理念不仅属于体育运动本身,也反映着运动参与者的理想信念,凝结着人类群体对自身命运、对远大目标和崇高理想的孜孜以求。之所以说《志气》是一部励志影片,就是因为在影片中展现了爱拼才会赢、追求梦想的人生奋斗哲学。虽然是一根普普通通的绳索,却维系着拔河队女队员们的前途命运。她们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所要获取的不仅仅是一次比赛的桂冠,更是对自己人生命运的牢牢掌控,以及在把握自我命运过程中的幸福体验。
《志气》的女主角李春英是一位隔代教养的单亲高中女生。她三岁母亲罹难、九岁父亲离开人世,眼盲的奶奶靠着帮人按摩,独立抚养春英兄妹二人。春英虽然有着令人怜悯的人生境遇,可她从来都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施舍和同情,更不会在恶劣的条件下悲观消沉。她独自一人背井离乡来到台北就学,希望通过体育特长生的道路改变命运。可以说,李春英的例子并不是个案,而是代表着许多拔河队队员的相同境遇,更是千千万万个希望通过体育训练比赛改变前途命运的青少年的人生缩影。正是由于生活的不如意激发了他们同命运抗争的勇气和毅力。这种没有退路的生活更能够激发人的潜能,付出更多、收获更多。春英奶奶在电影中劝说遭遇挫折的春英返回拔河队时讲了一句简单却深刻的台词:“做鸡就要掅,做人就要翻。”这句台湾俚语的铭言投射在这些孩子身上,代表做好该做的事,不轻易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要认份不认命,如同闽南人的族群精神那样,始终深信——爱拼才会赢。电影里有一处场景,当郭教练问:“你们为什么要参加拔河队?”女主角说:“我要出人头地!”在即将完成最后一局比赛时,吴老师递给了队员们一支笔,让她们尽情书写内心的独白和信念,当“不痛”“志气”等字眼出现的时候,姑娘们的面容展现出的无比自信与坚韧,令人十分动容。最终,李春英们用世界冠军的荣耀称号为自己的拼搏奋斗做了最完美的注解,也为美好的人生梦想打开了崭新的通道。
电影除了展现女拔河队员通过努力实现梦想的艰辛历程,也展现了作为教练员和辅导老师对自己职业理想和人生梦想的追求。他们深知竞技体育竞争的残酷,虽然说体育比赛没有失败者,可往往胜利者只有一个。他们作为运动员时无法摘金夺银,但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队员身上同样值得鼓励和尊重。与之相对比的是冠平的父亲,虽然他自甘堕落、不思进取,可是对于年轻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别让她们失去人生的希望和选择的权利,当失去了这些也就等于剥夺了她们的未来。直到郭教练局愤怒的向冠平爸爸吼出那一声时,冠平的父亲才真正的醒来。当然,不可忽视的是,这种人生奋斗精神在影片拍摄过程中同样得到体现。《志气》是张柏瑞导演的处女作,他在2010年听说了景美女中拔河队的故事,毅然决然地辞掉高薪工作,为了“台湾人为台湾吶喊、为彼此的团结而感动”的单纯理想,全身心地投入到剧本创作、后期拍摄中来。事实上,他当初并不被看好,但正是靠着这份爱拼才会赢的人生奋斗精神,他完成了人生当中的第一部电影。在拍摄过程中,每每于电影进展的困顿之时,他都会问自己如下的问题来自我激励:“我们是不是够努力?当我们怨天怨地怨环境不好时,那我们自己做了多少努力?试问自己都尽力了吗?”这同影片主题曲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十分吻合:“不想放手,追逐梦想的是我,掌握志气在手中,坚持才能够拥有。”
4结语
在世界竞技体育的舞台上,我国台湾地区还无法同大陆的竞技体育体制及其强大威力、优异成绩相提并论,但是体育运动带给人们的人生体验和哲学感悟都是相通的。台湾的电影人也始终在探索体育励志电影的拍摄技巧和展现手法。就像当年影响一代人的运动纪录片《态度》和足球小将们的《奇迹的夏天》一样,台湾人对通过体育运动来励志的态度从来没有放松过。只要是有可以书写的励志人物和励志故事,只要真实、感人,都会以影视的形式很快地传播开来,让观众们为之感动并产生共鸣。电影在最后的结尾处以春英的内心独白作为结尾:“我们训练,我们比赛,我们没有那种想要改变世界的志向,但我们知道,我们的未来要自己拼。”随电影旁白打出的字幕是:以此片献给这片土地上,为梦想脚踏实地的绳力女孩、男孩们。谢谢你们的坚持,让世界看见我们!这或许就是《志气》能够在广大观众中引起共鸣、传递正能量的真正原因。
[1] 崔树平.体育题材电影及其励志精神[J].电影文学,2011(16):60~61.
[2] 王丽娜.建构与呈现——新中国体育电影文化阐释[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3] 黄莉.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建构[J].体育科学,2007,27(6):89.
[4] 应国虎.中国体育电影文化内涵的注释[J].当代电影,2008(11):124~125.
[5] 约瑟夫·博格斯.看电影的艺术[M].张菁,郭侃俊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