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视野下福建省休闲农业的提升路径
2015-02-12吴小倩姚乙民曾芳芳
吴小倩,姚乙民,曾芳芳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农业文化视野下福建省休闲农业的提升路径
吴小倩,姚乙民,曾芳芳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在农业文化视野下,分析福建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问题,同时就农业文化对休闲农业的价值作用进行论述,提出结合福建省各区域特色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优势,深度挖掘、利用农业文化资源内涵,探索了农业文化视野下福建省休闲农业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农业文化;休闲农业;提升路径;福建省
我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农业大国,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就是一个农业文化历史。农业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大自然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孕育和创造出来的悠久而又深邃的文化,伴随着农业的发展而慢慢积淀形成。而农业文化资源是根植于农业的、可产业化的文化存在对象,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乡土气息。农业文化资源方式多样,包括农业历史文化资源、农业生活生产文化资源、农业名人故里与历史遗存文化资源、农业民情民俗文化资源、农业特色人文景观文化资源、农业饮食文化资源、农业传统工艺文化资源、农耕文化资源等,这些资源基本涵盖了农业文化的全貌[1]。在农业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将农业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根据消费者需求导向,导入文化创意的思维方式,将生产活动、生态理念、文化内涵、科技创新和市场融入其中,深入挖掘与利用农业文化资源是促进休闲农业更深层次发展的必然选择。
1 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发展成效
1.1.1发展规模不断壮大这几年,福建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经过不断的实践与完善,福建省休闲农业总体发展势态良好,各地区根据本地特色资源打造形式多样的休闲农业场所。截至2014年1月,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已对外公布了4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名单。福建省新增2个示范县,3个示范点。至此,福建省已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示范点18个,并力争到2015年,福建省要培育发展国家、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个、示范点120家以上。
1.1.2类型多样化福建省的休闲农业类型由最初的自发发展逐步向多元化、规模化、综合性方向发展。从资源类型来看,主要有观光果园、休闲渔业、休闲茶业、文化民俗、滨海岛屿型等;从功能作用来看,主要有科技教育农园、森林公园、温泉养生度假、文化创意园等;从综合活动项目考察来看主要有6种类型,分别是农业体验型、民俗风情型、农家乐型、休闲农庄型、农耕文化型、农业园区型。此外,各地区根据本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农业生产特性、消费需求市场等特点来开发森林生态旅游、城郊都市休闲度假、新农村展示型等特色休闲农业类型。
1.2 存在问题
福建省的休闲农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类型的农业旅游项目正处于开发建设、规划过程中,但在宏观上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正确的理论指导而出现了众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农业文化资源利用不足农业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创造和实践总结出来的具有传承和开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休闲农业是农耕文化和农村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乡土文化是休闲农业持续发展的灵魂,是农业景观意境的核心,也是传统文化的瑰宝。那些古代历史故事、古老而神秘的祭祀礼仪、农谚中的神奇传说等,需要通过休闲农业的开发来传承保护和弘扬[2]。目前,福建的休闲农业还停留在观光采摘与“农家乐”等低水平开发、模式单一、创新技术缺乏、文化内涵不突出的形式上,吃农家饭、打牌、钓鱼、观光采摘、烧烤等一些项目活动几乎都是所有休闲农业的经营内容,缺乏深度参与性的活动,娱乐环节没有精心设计,未能体现地方特色。对特色农业文化资源的深层次挖掘与开发利用还不够深入,文化氛围不浓厚。因此,只有让农产品根植于农耕文化的土壤,通过深度挖掘农业文化内涵,才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促进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1.2.2地方农耕文化挖掘不足各县区的地方特色文化不突出,项目建设还停留在模仿、重复建设阶段。农业活动主要还是以种植果蔬,观光采摘为主。用于耕耘、灌溉、晾晒、采伐、收割脱粒、运输、储存、编织、捕捞、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农耕器具在各县区农场配备设施区内却没有很好的体现。有些农场甚至连这些器具都不具备,难以将其将其操作方法、功能及历史演变等配以文字及图片来解说[3]。由于这些器具已大部分缺失也难以体现福建本土文化内涵,但这些农耕器具的使用功能才是最容易传达的有形文化。
1.2.3同质化问题比较普遍早期开发的休闲农业,项目设计主要集中在城郊、农村地区以观光与采摘体验为主,大多农场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服务水平低。各地区县发展的休闲农业在开发建设中大部分不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施简陋,主要提供游客休息的亭子、长廊等。住宿方面的配套设施与农场的建设不相符,导致大部分游客停留时间都不长,游客留宿过夜的也很少,游客回头率较低,因此只能吸收一些新游客。景区给游客的自然感受是单调乏味、无新颖性。
1.2.4政府部门重视不够目前我国对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没有实质性的法律法规。福建省休闲农业的发展也不成熟,未形成休闲农业专门的政策法规体系,地方政府也没制定相关的暂行条例。缺少法律规范,易导致盲目无序开发、雷同化、经营管理不当等现象发生。在管理上也缺乏宏观的指导和管理,对休闲农业的开发项目没有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没有做好前期发展的准备工作,更没有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对休闲农业的规划设计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有效管理,致使有些休闲农场在经营者中收效甚微甚至倒闭。在资金扶持上,我国没有专门针对农业的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政府层面也很少出台有关的鼓励优惠政策,加上大部分农场主都是本地农民,资金相对较少,所以个人和中小企业面临融资贷款难、农村土地流转不畅。
2 农业文化对休闲农业的价值厘析
2.1 外在促进
福建省农业文化资源类型多样,不仅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农耕文化,还有乡土风格浓厚的民风民俗;不仅有建筑奇特的世界文化遗产土楼、农村古建筑、古村落,还有别具风情的惠安女文化、高甲戏及传统的农事节庆文化等文化资源。这些文化都是吸引游客最具魅力的资源。通过深度挖掘各地区县特有的本土文化,积极促进休闲农业与乡土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农业文化得到传承与保护,实现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良好局面,而且扩展了休闲农业的开发价值。从其外形和内涵来看,休闲农业只有通过不断注入不同文化特色资源,营造浓厚的旅游文化氛围,构建一套具有特色的农业文化旅游体系,才能吸引广大游者参与到农业的消费中。
2.2 内涵提升
在农业文化视野下,通过农耕文化、农事节庆文化、乡土生活文化、民风民俗文化等各类型文化资源的相互结合与传导,形成了对休闲农业的内在吸引力。在内在吸引力作用下,分别对游客、开发商、政府产生引导作用。游客通过对文化的熏陶,对休闲农业的旅游产生更强烈的消费需求,进而通过亲自文化体验感受来传达给潜在游客,吸引潜在游客的出游行为。其所带来的效益就是游客数量和经济效益的大幅度增加。对开发商和政府来说,内在吸引力则是一种推动力。政府通过鼓励开发、资金扶持等优惠政策,直接推动开发商做出经济投资行为,有利于扩大休闲农业的项目开发。同时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农业文化得到传承与保护,两者实现互补发展。
3 农业文化视野下福建省休闲农业提升路径探索
福建省农业文化历史悠久,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在进行休闲农业建设项目中应充分挖掘与利用本土农业文化旅游资源。在规划设计时通过注入不同特色类型的农业文化,是解决各地区休闲农业项目雷同的突破口。在原有资源基础上结合农业文化的价值意蕴和农业多功能性有利于打造休闲农业的个性特色,创造新鲜感,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的持续性发展水平。
3.1 充分挖掘特色农耕文化
3.1.1进行农耕文化的景观建设通过挖掘传统农耕文化资源,可在农事体验型、观光农业园区、户外田园的农趣广场及科教园区内设专门的传统农耕器具的展示馆。同时在景区的农事体验项目中通过运用这些工具来恢复几近绝迹的传统的农业技术与装备,如用于耕作播种的工具有铁铲、木耙、铁锄、木耧、木犁等;用于场地操作的工具有石磙、木锨、扇车、铡月、木杈、纺车等;用于农用运输工具如铁轮车、木轮车、独轮车、扁担、箩头等,还有一些用于其他农用的工具如石磨、水车、石碾、织布机、斗笠、蓑衣等传统的农用工具[4]。同时结合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的现代农业科技项目来让游客了解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新装备。如通过两者的结合不仅有利于传统农耕工具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同时提高了休闲农业开发的附加价值。
3.1.2开发体验式的农耕文化项目农耕文化是休闲农业开发中蕴含最普遍的文化形式。具有特色的农耕文化是不同于其他旅游产品的一大优势。在休闲农业开发中一方面要把传统原始的农耕生活形态的景象再现于农业旅游景区的原野中,例如在农事体验区通过增加稻田、荷塘水车、石磨、蓑衣等物品,以及树木、溪流、家畜等自然景观的规划来展现传统农耕生活形态,通过插秧、割稻灌园、牧牛羊、饲鸡兔等农事活动的展示一种原始的农耕文化对游客也很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开辟体验型农业园区,体验园区是开发农耕文化的重要平台。通过农业活动的体验项目是传达农耕文化的有效形式。福建省各地区都设有农家乐、观光采摘型等休闲农业项目,但这些项目都存在浅层面的开发,未能体现本土农业文化的特色。因此,在传统形式的吃农家乐、果蔬采摘、烧烤、垂钓等活动上,还可开发具有较强参与性的体验项目,如在体验型农业园区内,让游客自己耕作农作物,在亲自参与过程中可以通过提供传统的农耕器具,展示福建各区域本土不同耕作方式的图片来突出农业文化的内涵价值,游客运用这些工具开发创意的体验项目,例如结合地形的构造可把田埂渠道设置成“迷宫田”的形状,丰富主题线路设计供游客乘趣游走。游客通过自己采摘的果蔬进行雕刻成艺术品或自制成美食等。通过这些项目的设计吸引了不同年龄层次的游客感受到参与体验的乐趣,传播教育的意义,勾起儿童时的回忆,领略到原汁原味的农家之乐。
3.2 追根溯源彰显民俗文化
福建各区县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习俗风情,形成了各自独有的民俗风情文化特色。如闽南文化、闽西客家文化、闽东畲族文化、莆田湄洲岛的妈祖文化、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和惠安女文化”、南靖和永定土楼文化、上杭古田会议会址等突出历史文化特色的民风民俗文化。民俗风情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真实性、神秘性和较高的参与性是农业文化重要的旅游资源。在休闲农业项目设计中要大力挖掘各类型的民俗文化。
3.2.1开发民俗村落的观赏性项目民俗建筑即在保持传统原始的建筑风格上,应结合农村农耕文化的特点进行设计,充分利用古村落、古镇、乡村古民居等地方特色建筑群,通过修补、恢复仿古建筑与增添历史名人典故来开发民俗文化村及关联的产业,形成特色文化型的休闲农业。同时,适当组织开展观光怀古等乡村旅游活动为游客提供观光拍摄的休闲场所,在提升农业文化开发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与社会效益。比如,永定土楼不仅有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其建筑中蕴含的民风淳朴的客家文化更是吸引了国内外广大游客的到来。因此,在开发民俗村落的旅游产品中,应当结合原生态的村落形态与地道的民俗风情来延伸休闲农业的产业链。
3.2.2开发节庆活动的参与性项目福建传统节庆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以乡村民俗节日、农产品节庆活动等为主题节庆活动,如海峡两岸元宵民俗文化节、土楼文化节、茶博会、花博会、湄洲妈祖文化节、闽台对渡文化节、闽西客家文化节、畲族节等。在休闲农业开发中可以根据约定成俗的传统节日,开发一种参与和欣赏相结合的专题旅游项目活动,如节庆日中与当地居民一起参与赛龙舟、闹龙灯、猜灯谜、打腰鼓、唱戏曲等传统民俗娱乐活动的比赛,来给予奖励从而获得本地特色产品。通过举办农产品瓜果节、庆秋收等地域特色文化节活动来增加节庆活动的民俗性与独特性。与此同时,游客还可就地取材把秋收的农产品制作成工艺品,给它赋予创新的文化元素进去,发挥游客创意。例如,可以把辣椒制作成鞭炮形状,把瓜果进行雕刻做成伴手礼,把不同颜色的豆子进行巧妙的搭配制作成佛珠、手链、门帘等精美装饰品[5]。通过开展节庆体验型活动,可让游客体验到当地浓厚的民风民情。
3.2.3开发曲艺表演的观赏型项目福建省地方特色的戏曲种类丰富多样,戏剧文化绚丽多彩,主要戏种有南音、木偶戏、高甲戏、闽剧、梨园戏、莆仙戏等传统戏剧。其中福建漳州的“布袋木偶戏”和泉州的“体现木偶戏”尤为出名,是中国古典戏剧艺术的稀有品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特色戏曲,我们要加以保护和弘扬。如定期举办农民戏曲表演节、文化艺术节,歌唱比赛、曲艺展示等活动来吸引游客的观赏,丰富民俗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庄春夏,张建华. 对农业文化资源创意利用的思考[J]. 上海农业科技,2013(4):8-9.
[2] 李雅芳,郭立新,陈阜. 北京郊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446-448.
[3] 曾芳芳,朱朝枝.圆:一种解读休闲农业开发理念的文化视角[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2):313-316.
[4] 李宗芳. 农业文化资源在农业规划中的运用[J]. 现代农业科技,2013(23):325-326.
[5] 江振娜,谢志忠. 基于农村民俗文化的创意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6(2):22-26.
Improving Path on Leisure Agriculture in Fuji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WU Xiao-qian, YAO Yi-min, ZENG Fang-fang
(JinshanCollege,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2,Chin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Fujian, and discussed the value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for leisure agriculture. Then combining with the resource superiority of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farming culture and folk culture in Fujian, using the connotation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resource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mproving path on leisure agriculture in Fujian.
Key words:agricultural culture; leisure agriculture; improving path; Fujian
基金项目: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414046004)
通讯作者:曾芳芳(1982-),女,讲师,研究方向:农业多功能性产业.
作者简介:吴小倩(1990-),女,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
收稿日期:2014-11-23
doi:10.16006/j.cnki.twnt.2015.02.010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37-5617(2015)02-004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