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首届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述评
2015-02-12张庭华张新定庞耀琴牛蒙尚林明祥徐海衡
张庭华,张新定,庞耀琴,牛蒙尚,杨 斌,柳 仁,林明祥,肖 琴,徐海衡
1 前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精神,不断推进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我省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海南省首届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于2015年8月5日隆重召开。在海南省教育厅的重视和领导下,在琼海市嘉积中学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在全体评委公正公平和密切协助下,大赛于2015年8月8日圆满落下帷幕。
本次技能比赛是海南省教育战线的一件大事,旨在检验和考评我省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为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服务。作为建省以来成功举办的首届活动,在全省体育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和强烈共鸣,为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借鉴、互相学习的平台。深入研究和分析该活动,不仅能够深入了解比赛的现状和明确其中存在的不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且对于基础教育体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也将起到目标引领和抛砖引玉的作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海南省首届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参赛教师、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及琼台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体育系专家评委、现场观摩教师。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收集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查阅参赛教师的教案和教学技能比赛数据;通过整理与分析,明确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写作框架。
2.2.2专家访谈法与参加海南省届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的评委、各队领队、参赛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全程记录下访谈笔录及专家提出的建议。
2.2.3现场观察法作为本次大赛专家点评人和评委,笔者全程观摩了参赛教师的教学技能比赛,并用手机拍摄和笔记记录等方式获得详尽而准确的信息、数据与资料。
2.2.4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参赛教师体育教学技能现场比赛和课堂教学实录的分析,并参照有关文献资料与评分标准进行比较,从中揭示出存在的问题并得出相关的结论。
3 教学技能比赛述评
3.1 组织严谨 白璧微瑕
自2015年5月23日,《海南省教育厅关于举办2015年海南省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的通知》文件下发后,各市、县、自治县教育(教科)局,洋浦经济开发区社会发展局,厅直属中学等部门高度重视,严格按照比赛规程的要求,科学安排、主动参与、认真选拔参赛选手、多方筹措经费、积极带队参赛,并按照教育厅文件的要求,做好赛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整个赛程组织分工明确,参赛教师人员整齐、精神饱满、服装统一,充分彰显了基础教育体育教育工作者的精神风貌。从本次大赛的参与情况看,参赛单位覆盖面广,总计22支参赛队伍,参与教师为153人。其中,参赛教师为132人,占86%;领队为21人,占14%。与会专家、领导与观摩教师更是不胜枚举。
尽管三天紧张而艰辛的赛程已经结束,但回忆和反思本次活动,仍余味悠长、品味颇深。我们深深感受到教育厅主管部门和领导对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的关注,对基层一线体育教师的关心;我们也经常听到全体参赛教师与观摩教师对首届比赛的热议,甚至还听到“希望每隔一年或二年举办一届,变成固定、常模的比赛”这样的心声。对于担任评委工作的高校体育管理者和教育者来说,更是在如何改革和创新高校体育专业的课堂教学的反思方面受到了深刻的启迪和体悟。
当然,作为首次举办的活动,在成功的背后也存在着一定的疏漏,例如:宣传力度不够,致使许多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因未获知消息没能参赛而心存遗憾;此外,在大赛组织、接待方面以及比赛评分标准细则的判定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3.2 项目众多 稍有不全
本次比赛项目主要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包括理论与实践部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展示。其中,理论部分内容为必考,重点考查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评课能力。要求教师根据给定的教材内容,完成教学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流程、课时计划(教案)等比赛内容。同时,参赛教师还要在观看一节体育课堂教学录像后,写出一份课堂教学分析报告。
实践部分重点检验教师的基本功、专项技能和课堂教学能力,包括:广播操和武术操展示、队列队形展示和模拟上课等三项必赛项目和一项选赛项目;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展示,必赛内容,重点考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要求各代表队自选项目,并以代表队为单位进行集体展示。
乍看起来,本次比赛项目齐全,内容众多。但仔细推敲和揣摩发现:教学设计缺乏诸如目标设计、重难点分析、学法指导和教法设计、教学效果预测、场地器材要求和教学特色等内容,而这些内容恰恰也是体育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核心构成要素。好的体育课必须要有好的体育教学设计,而好的体育教学设计必须全面、完整。毕竟,它代表和显示着设计者的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能力,关系到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3.3 双操娴熟 略存遗憾
在中小学广播体操《七彩阳光》《舞动青春》和武术健身操《英雄少年》的示范操作和比赛中,所有参赛教师动作熟练、准确到位,青春洋溢、英姿飒爽。其举手投足都展现着体育人的风采!当然,这也是参赛教师积极主动放弃假期休息时间,不辞劳苦、精心筹备、刻苦训练并反复彩排的成果。俗话说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但略存遗憾的是:六个不同的单位同场、同时竞技,致使评委很难概观全局;评委的坐席偏低,只是坐在场地边缘,与比赛者处于同一高度,不能“居高临下”全面、直观地考评。因此,很难全面准确地看透、看清每只参赛队伍的各个动作,致使在评分时,难以做到客观、公正。此外,就参赛选手而言,尚存在个别教师广播体操动作不熟练以及与音乐节拍不相吻合等问题;武术健身操更是缺少“武林人”所特有的那种精气神的气质。
3.4 队列队形 喜忧参半
队列队形主要包括原地和行进间内容,且指定内容至少出现一次,选定内容可任选两项。同时,为提高比赛的精彩性、欣赏性和创造性,允许各队自主增加内容。整体上看,各队指挥员声音洪亮;场上队员精神抖擞,动作标准、整齐划一,气宇轩昂、精彩纷呈。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琼海代表队在完成规定和选定动作后,还能编排和创设出:分队、合队和交叉、行进等新动作,让人耳目一新。
当然,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第一是口令错误。如:左转弯走、右转弯走、左后转弯走、右后转弯走等;第二是多余口令。如:学生已经处于立正姿势,但指挥员仍旧重复喊着“立正”口令;第三是步法错误。如:一列变二列及还原,行进间“向右转——走”等;第四是无哨音指挥。如:所有指挥员都没有使用哨子指挥队伍。此外,还存在指挥员频繁跑位以及拖时等现象。
3.5 技能展示 泾渭分明
技能展示环节,要求每个参赛教师在田径、球类(篮球、排球、足球)、体操、武术、韵律体操与舞蹈(小学)、健美操与舞蹈(中学)等10个项目中,任选一项进行运动技能比赛。重点考察和评比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竞技运动水平以及示范动作规范能力。
本次比赛中,基本功扎实的教师,威武雄壮、潇洒倜傥,规范正确、干净利落、身手矫健,令人赏心悦目。但也有一些教师专业基础不扎实、不全面,技能展示不规范、不到位,甚至出现错误动作。此种现象令人心忧。因为教师的技能展示,不仅代表着教师的才艺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认知。
3.6 传统体育 引人入胜
民族民间特色项目展示要求参赛单位的六名队员集体展示,并着装适合该运动项目的服装,音乐主题与展示主题相和谐,在3—5分钟内完成。从参赛单位的表演看,主要涵盖:竹竿舞、太极拳、舞龙、打狗、“哩哩美”体育舞蹈等众多民间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运动项目。这是本次比赛的亮点,也是赛场上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
美妙的音乐、动人的旋律、舞动的身姿、奔跑的活力、灿烂的笑颜、“火”一般的激情、充满青春活力与精彩绝伦的演艺,深深震撼了评委与观众的心。那“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潮高过一潮的表演,让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3.7 模拟课堂 良莠不齐
教师专业素质与课堂教学能力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内容的重要指标,是教师基本功的最真实写照。而教师基本功扎实与否则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基石和基本条件,也是直接影响和制约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好坏的原因。模拟课堂的实质是对教师基本功的现场检验,是教师专业素质与课堂教学能力的现实反映。从本次模拟课堂教学看,参赛教师有的展示机智得体,有的却问题多多,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现象。
3.7.1目标呈现目标设置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控制和规约着整个教学进程,指明和引领着师生前进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从本次比赛看,部分教师没有很好地说出教学目标,部分教师使用模糊不清的词语,而这些语词是被新课程标准所禁止的。一堂好的体育课,必须要有好的教学目标。诚如毛振明教授所言:“课堂教学总不能溜到哪里是哪里”。好的体育教师心中必须要有一本好的“明细账”!而这本“明细账”其实就是好的教学目标。
3.7.2教材处理教材处理是指选用、分析、拆解和组合教材的能力,即根据学生认知经验和技术技能的起点,提供适当的辅助先决技能,以促进学生对基本先决技能的学习。学习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过程,而教材分析则是从教学目标着手,从复杂到简单地逐步剖析,是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掌握的从属知识与技能(即基本先决技能)。经过层层剖析,一项较复杂的学习任务被分解为一系列较简单的从属技能,有助于降低学习难度或加快学习速度,进而让学生学会完整技能的目的。
本次比赛所给定的课题,由于是采用赛前抽签的方式随机抽选的,且没有明确教材性质,教材的难易程度、复杂程度、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到底是新授还是复习课,以及是单元教学的第几次课,完全由教师自己判断,这无疑增加了比赛的难度。但从参赛教师的表现看,大多数参赛教师都能根据所选课题,恰当地判断出教材性质,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准确地分析出课次。有的参赛教师能够通过谜语、情景导入法,或通过引入辅助先决技能,即与学习新教材相联系的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自然地引申出或导入到本次课的主题;也有参赛教师能够根据循序渐进原则,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开展教学;还有部分参赛教师能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出发,在学习过程中,开展上肢、腰腹肌等多种部位的力量练习。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参赛教师在准备和放松活动等常规教材的选择上,多数没有明确其目的,且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慢跑、活动各关节、徒手操、压踢腿和报数组团等练习比比皆是,且放松活动也了无新意,失去了教学的严谨性和完整性。同时,这些日复一日、机械重复的准备活动,因缺乏新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和逆反的心理。此外,辅助性练习运用不全且也未指明其具体的作用,致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还出现个别教师因抽到不熟悉的教材就按照自己的理解胡乱“比划一番”。当然,更有甚者,临阵逃脱、主动放弃比赛。
3.7.3方法运用法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运用一定要考虑到学情、目标和教材性质等要素,即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结合教材处理等因素。正因如此,体育教师要注重对各种教学方法的研究与理解,以达到合理结合、综合选用的目的。
从本次模拟课堂教学看,授课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和示范法、观察和模仿法、保护和帮助法、完整和分解法、即时评价法以及游戏、单元、程序、师生互动、启发、激励和情境等常用的教学方法。可谓是丰富多样,门类俱全。但仔细窥察却发现:分层、目标、信息、注重个性、发现、创造性、逆向等新型教学方法的引用不足。既使是使用常规的教学方法,也存在着“天壤之别”。
普通话标准的老师激情洋溢,口令准确、表述清晰、讲解流利,并能够根据授新课、还是复习课的教材性质,详略搭配,并出示技术口诀、技术要点等言简意赅的语词来帮助学生记忆;但也有部分教师存在口令不清、讲解模糊、术语不准甚至错误等现象。如:把挺身式跳远的起跳“提肩拔腰、头向上顶”的动作要点竟然说成是“抬头挺胸”;把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支撑腿和摆动腿说成是左脚、右脚、左腿、右腿等;把“低头含胸”说成是“弯腰”等日常口语。另外,部分教师没有说出突破重点、化解难点之法。个别教师在运用程序教学法时,由于教学步骤过多、过细,采用“小步子慢跑”式的竞技体育教学模板,容易造成学习上的机械化、刻板化,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掘和培养;而且由于缺乏师生、同学之间知识与情感的互动与互补,也不利于学习的多样性和教学相长。因此,程序教学法必须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同时并用才行。
当然,伴随着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贯彻与实施,一些教师还引入了自主、合作和探究等新型学习方法。但不容忽视的是,因没有吃透理论并做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推敲,致使在运用时出现了“摆架子”“走过场”,只是“有其外形、无其内涵”等流于形式的表演。例如:自主学习,既没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没有指明练习时间、次数、速度等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条件限制,也没有说出 “是在同学帮助、老师指导下”,还是“独立钻研、自行探索下”发现突破重点、化解难点的解决方法;合作学习,既没有提出“头脑风暴法”这一重要概念,没有要求“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认真聆听伙伴的建议”“在相互交流评议和比较分析中经验共享,最终达成共识”等先决条件,也没有说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任务分割、结果整合”“分配角色、共享领导”等构成要素;至于探究学习(又被称为“问题导向学习法”),“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前提。没有“问题”的探究,又何以称之为探究学习呢?然而,“问题”这一关键性的要素恰恰为授课教师所忽略。更何况问题的提出也应该是有意义、有一定逻辑关系且前后相辅相成的,即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需要经过思考,“跳一跳才能抓到桃子”的“问题串”。而那些低级肤浅、无需思考即能迎刃而解、轻易回答的,即局限于学生已有发展区的问题,则也是毫无价值、不是“问题”的问题,则成为一些老师对“探究学习”的诠释。
3.7.4组织形式选择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它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主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要素,精心选择、适时安排。因此,体育教师要理解和掌握必要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综合并用、优化重组。
综观本次模拟教学,授课教师虽说既能够展现出传统常用的班级授课制,又能够采用分组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等交叉组合形式。但也暴露出明显的不足:(1)个别化教学和个别辅导混淆不清。殊不知:前者是与每个学生接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分别进行必要的指导;后者是班级授课制的有益补充,是对学习进度快慢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要求,或补习赶上,或提高目标。(2)分组练习未说明怎么分组和如何分组,给人的感觉好像都是随机分组。殊不知:在随机分组、友情分组、帮教型分组、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的组合中,最不理想的就是随机和友情分组。试想:若两个技术技能差的同学组合在一起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这能够达到互补学习和互动学习的效果吗?根据美国著名学者加纳德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孩子都是集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于一身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孩子的优势智能才是合作分组的最佳选择。如:在体操学习中,技能优异、保护帮助好、观察能力强的三人组合才是最理想的合作学习小组。切记:理想的合作学习并不是好、中、差技能的简单组合,而是多种不同优势智能的互利合作。
当然,有些老师只是在讲课中穿插“分组练习”“二人合作学习”“分四个小组练习”等口语表述,由于没有确切不同的“角色”分工和“任务”布置,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让人稍感欣慰的是:有个别教师出色地展示出三人合作学习,如“一人辅助”“一人练习”和“一人保护”。其角色分别是辅助者、练习者和保护者,其任务分别是帮助练习者完成动作、自主体验和尝试练习、确保练习者避免受到伤害。
3.7.5过程控制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学流程和教学步骤的呈现,反映了师生活动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先后顺序,也是教学活动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的程序结构。过程控制的好坏直接反映着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从12分钟的模拟课堂教学看,尽管授课教师都是初次参赛,但经过假期短暂的培训和集训,均能够从容参赛。在比赛过程中,尽管现场没有学生的实际参与,与真实的课堂教学不尽相同,但参赛教师却能够从容应对,在“一人独舞”的情况下,时而激情洋溢、口若悬河,“夸夸其谈”且“自圆其说”。时而跃跃欲试、手舞足蹈,举手投足间无不洋溢着体育人的飒爽英姿。并且在模拟过程中,教师还能够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启迪和引导学生,通过师生才艺展示、分组巡视、巡回指导、即刻激励、即时评价与纠偏改错等活动,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可谓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衔接合理、过渡自然、张弛有度、疏密相间。诚如情境教学法,入情入境地完成教学,真正地做到了此时无“生”胜有“生”的真实境地,充分彰显了模拟课堂教学的鲜明特点。这不仅说明我们一线体育教师对本次大赛的重视,而且也反映出对模拟课堂教学的胸有成竹。
当然,也存在个别教师因没有吃透模拟课堂教学的性质、特点与形式,没有对其进行过深入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也没有精心备赛与备战,致使在上课过程中“好像是在给评委上课”,忘却了其真正的授课对象——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忘却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甚至还出现个别教师问评委“怎么上”如此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此外,还有因没有考虑教学步骤主次矛盾和详略搭配的关系,出现“讲得多、做得少”和“有示范、无讲解”以及缺少和忘却“身心放松活动”等虎头蛇尾、拖沓超时现象,致使整个教学过程稍显不严谨、不完整,过程控制条理不清、欠缺火候。
3.7.6评价设计评价,即“教得怎么样”与“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它与体育教学目标相对应,是首尾呼应、相辅相成的关系。一堂课上得好与坏,关键是看目标的测评和反馈能否反映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评价设计必不可少。
综观本次模拟课堂教学,所有参赛教师上课的最后部分都有“小结与评价”。作为课的结束部分,评价隶属于非主体步骤和次要矛盾环节,因此,评价语也都是言简意赅,稍作总结。作为有固定限时的模拟课堂来说,无可厚非。但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评价改革来看,切不可草草收场。第一,在评价目的上,应使学生明确“纠偏查过”“达标检测”“激励赏识”和“甄别选拔”等“其所以然”的知识;第二,在评价主体上,不能只局限于教师本人的单源性评价,即评价主体单一,还需要学生自评、互评等发展性主体的评价,即评价主体应多元化;第三,在评价内容上,不能仅局限于“知识与技能”和“学习态度”,还应增加对“体能”“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的评价,因为这也是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所规定的重要指标。如此,评价内容才显得全面、具体;第四,在评价标准上,普遍运用的是绝对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缺少和漠视个体内差异评价,即学生个体现在与过去甚至是理想状态下的成绩相比较。它反映着每个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学习前后的进步幅度,是评定学习态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当前日、美、英等国家都强调个别评价,并以此作为对学生奖励的依据;第五,在评价方法上,普遍重视的是终结性评价,而对于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却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其实,诊断性评价是个体内差异评价的基石和前提条件。只有明晰学生发展的起点水平和识别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才能比较出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进而测评学习态度;而过程性评价则早已被欧美和日本等国家普遍接受和采用。从教学评价标准看,它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主要体现在:及时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促使其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从而更好地把握学习方式,而不是最终给学生下一个结论。说得简单点,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才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4 结语
本次大赛充分展示了海南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英姿与风采,为海南省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提供了交流评议、切磋技艺和展示才艺的平台。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过程。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但也属于正常现象。毕竟,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一口想吃个胖子,一步就踏上专家型教师的行列是不符合现实的。伴随着《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的实施,伴随着教师对自身职业定位的重新认知及专业技术技能的成长,伴随着中小学体育教师技能比赛持续不断地开展,出现的问题会越来越少,经历的挑战也会越来越大。如此一来,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素质以及课堂教学能力也将稳步揭开。
[1]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潘少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4] 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5] 王皋华.体育新课程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 张庭华.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 张庭华.走出体育教学思想的误区[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8):9~10.
[8] 张庭华,李兴志,石硕,等.如何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课[J].辽宁体育科技,2010,32(4):88~89.
[9] 汪晓赞,季浏,金燕.我国新一轮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6):62~67.
[10] 张庭华,张新定.海南省中学生体育运动卫生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7):591~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