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文中谈基于语料库的文化表述研究*

2015-02-12北京外国语大学李文中

语料库语言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语料库词语意义

北京外国语大学 李文中

李文中谈基于语料库的文化表述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 李文中

编者按

继2014年第2期卫乃兴、许家金笔谈“语料库语言学的本体与方法”之后,本期“同题共议”栏目约请李文中、钱毓芳两位学者,就跨文化概念表述,特别是在中国文化概念的英文表述实践和研究中,如何运用语料库数据、方法和理念等6个议题展开讨论。本刊不作评点,亦不选择立场,其中观点全凭读者考量。本刊欢迎同仁就同样的议题来稿研讨。

1. 如何基于语料库开展中国文化英语表述研究?

“文化表述”是个很大的概念,它包含两个核心词语,即“文化”和“表述”,在展开讨论以前,都需要确切定义。限于个人知识及研究范围,本篇所讨论的话题仅限于“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述研究”。文化有多种表述形式,包括语言的与非语言的、口头的与书面的以及正式的与非正式的等。由于我们的话题是“基于语料库的表述研究”,以下的讨论集中在中国文化的英语文本表述上。此外,在讨论中国文化英语表述这一话题时,我更倾向于从国际通用英语研究与语料库研究视角出发,在中国英语教育研究的观照下,审视中国文化与英语的互动,以及英语在中国文化国际研究和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述研究,以英语全球化以及语言和文化多样性为视角,其理论框架采用国际通用英语理论。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述研究基本理据是,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在国际的传播媒介,除汉语外,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英语也可以承载中国文化,并在国际交流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中国人使用英语,在国际交流中坚持“中国立场,国际表达”。在传统的文化理念中,语言文化与国家地理概念紧密相连;而在国际通用英语理论框架中,国际上非英语本族语的使用者不仅拥有英语的语言主权,还能够把本国文化语境与英语结合起来,并在国际多语言多文化语境中凸显个人和社团文化身份和价值观念,在文化多样性中追求和谐共存。近年来,一个长期存在的认识误区是,仅仅把英语看成是一种对外交流的外语工具,而英语背后只能是强势的英语本族文化,似乎唯有强化汉语的推广,才是抵抗外来强势文化负面影响的唯一途径。这就忽视了英语这一表述中国文化的重要资源。由于英语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已成为国际通用语;人数众多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使英语与中国经济社会文化融合,并能成为其载体和媒介。因此,研究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价值观念对英语的移入,以及中国英语使用者如何响应和理解国际英语文化,在国际交流中既能欣赏他文化的缤纷异彩,又能贡献和分享自文化的独特魅力,以获得他文化的理解和欣赏,使其对中国文化产生主动介入、学习和传播的内驱力;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在国际交流中也会不断审视和调整自身的表述方式,这对中国走出去战略,强化中文的传播效应,提高国人在国际经济社会中应对语言和文化冲突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的核心立场可表述为:1)国际通用英语可以承载并表述中国文化,而翻译只是其中的一种表述途径;2)这种英语表述不仅表现为对中国文化所独有的事物、现象、行为等单体概念或名称的表达,还表现为对中国文化的经验、知识、历史传承、信仰、意义关系、思想及价值观念的表达、解读和叙述;3)通过收集英语表述的文本(包括原创、翻译或转写文本)构建语料库,并基于语料库分析研究文化表述的语言特征、型式及话语意义。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述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国典籍文本的英语翻译与海外传播研究、文化核心概念及表述对比分析、文本特征分析、表述模式研究以及文化表述话语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途径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中国文化英语表述理论研究,包括英语全球化中的中国文化表述理论、国际英语理论及话语对比分析理论。2)中国文化英语表述描述研究,基于语料库和语言事实,描述和分析:a)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典籍文本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述;b)中国当代文化的英语表述,主要包括有关政治思想、法律法规、文化产业、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以及物资文化遗产的英语文本;c)中国经济发展的英语表述研究,主要包括有关中国现当代政治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以及旅游资源的英语文本研究;d)中国当代流行文化英语表述研究,主要包括有关中国当代传播媒体,以及网络文化的英语文本的研究。3)语料库建设,包括中国文化英语语料库建设和双语语料库建设。

2. 国内外基于语料库的文化表述研究典型案例有哪些?

基于语料库的文化表述研究,尤其是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述研究,在国内外尚不多见。该项研究从以下几个领域的研究获得思想灵感及方法支持:

第一,文化的界定和选择。如何界定文化,选择哪一种文化,如何学习文化,是语言教学中无法回避的问题。首先,应区分“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和“文化间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这两个概念1。前者强调语言学习中的文化维度,主张学习目的语的同时,识别和采用本族人的话语行为,从而掌握本族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世界观;而后者则强调拥有不同历史、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学习者在语内或语际交际中对自我文化的表达和解释能力。按照Kramsch(2006)的解释,对文化的界定可大致分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两种视角。在现代主义视角下,文化与本族人联接在一起,文化即同质同源的国家社团、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既可以指学校学习的权威书面语言产品,与文学艺术知识同义,称之为大写C文化(big C culture),又可以指日常生活小文化(small c culture),包括本族人的行为方式、吃饭、说话、居住,以及习俗、信仰及价值观,强调真实文化环境中的跨文化(cross-cultural)语用和社会语言的得体性、适当性。所以,在传统语言学习中,目的语言与其原生国文化是绑定的,语言、文化与国家的概念都是对应的。但随着经济政治全球化,信息技术强化了文化交流,同时文化选择问题变得错综复杂。在后现代主义视角中,文化这一概念不再具有宏大的叙事结构,而与社交网络中个人话语(Gee 1990)、身份(Norton 1997)等同起来。在这种视角下,社会团体的成员资格和身份是多元的,相互冲突的,并且是动态的(Atkinson 1999:647)。因此,英语是多国家的,无先天文化负荷的,任何人都拥有它,并用来表达地方意义(Kramsch 2006)。

第二,英语教育中的语言与文化研究。主要探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角色,以及语言使用中个人社会身份与语言的关系,如Parmegiani(2010)认为,语言不单纯是政治上中性的交际媒介,而是一种决定权力关系,塑造主体性的社会实践。语言的法理不是由语言内部语言特征决定的,而是由权力关系决定的:精英阶层的语言被强加为规范,并获得守门人的功能。Norton(1997)认为社会身份是由多文化中语言身份界定的,研究个人身份主要审视以下几个方面:主体的多重和非统一属性;主体性为斗争的场所;主体性随时变化。Holliday(2009)主张在界定文化和语言属性时,应撤销中心,允许边缘教师和学生用自己的意义解释英语与文化。Pennycook(1994)批评英语在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传播使信息单向流动,侵害了当地国家主权、文化身份和政治独立性。同时他认为,第三世界国家并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通过“写回”过程,表达自己的价值和愿望,被边缘化的人们赢得自己的声音。每一种语言都负载一种文明。教学是一种政治介入,课程设置应基于对学生具有社会关联的主题。

第三,国际通用英语研究。由于英语全球化发展,英语已成为国际通用语,针对不同母语和文化背景的英语使用者,如何保持本国文化传承及文化身份,同时在国际英语交流中如何增强对异质文化的宽容度,保证有效交流,学界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国际英语理论的研究主要围绕三大核心话题:1)英语的标准是单一的英语本族语标准,抑或是融合多个英语变体标准。对该论题的讨论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延伸到当今。早期的英语本族语单一标准论(如Quirk 1982,1990)逐步让位于多元标准论或多标准论(如Kachru 1985,1992;Widdowson 1994;McKay 2002;Crystal 2003;Seidlhofer 2004,2011;Jenkins 2006,2012;Canagarajah 2006a,2006b),主要观点是英语本族语与非本族语在国别和文化界限上日趋模糊,英语本族语标准不再具有唯一性,传统的全球英语同心圆理论(Kachru 1984)让位于国际通用英语理论(Seidlhofer 2011;Jenkins 2006)。2)英语的所有权由本族人独享,还是与其他非本族人共享英语的所有权?Widdowson(1994)主张英语已摆脱本族人的掌控,而为所有的英语使用者所拥有。这个论题实际上触及到了英语更深层次的本体问题:谁拥有了英语,谁就能提供标准,也能使英语成为自己母国文化的承载介体。3)与英语相连接的文化如何选择。英语语言的文化负荷由于本土化作用,与英语本族文化渐行渐远,愈来愈与不同母语和文化的英语使用者所属的文化传承结合在一起。

第四,文化关键词研究。Williams(1976,1983)在他的开拓性研究《关键词:文化与社会词汇》一书中,认为关键词(keywords)有两个涵义,一是指“表达某些活动及对这些活动解释的那些重要的绑定性词语”,另就是指“表达某种思维方式重要的说明性词语”(1983:15)。该书的做法是先把他认为与文化相关、词义复杂的词语进行筛选列表,并通过词源、语义演变脉络以及意义变化,逐个进行深入解释。Martin在他的《文化语义学:我们这个时代的关键词》(1995)一书中进一步指出,词语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也许并非Williams想象的那样密切,确定词语意义除了考察词源的意义演变以外,还应研究其语用意义及施为意义。由于Williams著作广泛的影响,Bennett等人于2005年按照Williams(1976)一书的体例,合作编写了《新关键词:文化与社会修订词汇》。该书可视作Williams著作的补充版。此外,在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其研究传统之一,就是通过搭配和短语分析,研究蕴含在短语中的文化意义,如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Vinogradov、Amosova对短语单位的研究,Mel'čuk对习语的分类研究,以及Pawley、Cowie、Skandera等学者对英语教学中文化与短语的关系以及分析方法的研究等,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详述。

基于语料库的关键词研究较早的当数Mascull的《科技关键词》,该书基于当时1亿词的Bank of English,提取科技文本的高频词语,在词条中不仅释义,解释用法,还表明词语之间彼此的关系。Bondi & Scott (2010)主编的《文本的主题性》一书收集了语料库学者在主题词研究方面的成果,如Milizia对政治演讲中的主题词和短语分析、Gerbig对旅游文本中的主题词及短语的分析、Philip对专用语料库中的隐喻主题性所作的分析,以及其他学者对新闻报刊、教材、历史教材中的主题词分析等。在语料库研究学者中,Stubbs(1996,2001)比较关注词语搭配和语义倾向分析中,蕴含在词语中的文化意义和意识形态涵义,他认为,“我们有关某一语言的知识不仅是单个词语的知识,还包括有关这些词语可预测的各种组合的知识,以及这些组合经常蕴含的文化知识”(Stubbs 2001:10)。Bondi (2010:7)讨论了主题词及主题性分析的研究视角,主张在对主题词、主题词丛、以及主题短语的分析中,区分两类不同功能的主题词:一个是指向文本主题和概念系统的主题性主题词,另一个是指向文本结构和交际意图的结构性主题词,并认为这种分类与Sinclair和Mauranen在他们的《线性单位语法》(Linear Unit Grammar)一书中所区分的“讯息向元素”和“组织向元素”相对应。

第五,国内的相关研究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2,当时学者们关心的问题是,在中国人使用的英语中,呈现大量表达中国独有事物和概念的语言特征,而这些特征不能简单地被看作是错误或“中国式英语”而加以否定,中国英语是一种规范的变体(如,葛传槼1982;榕培1991;李文中1993)。近年来,学界关注的话题有两个:一个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如何满足国际需求,在内容选择和表达手段上与国际接轨;其二就是,如何弥补中国英语教育中的本国文化缺失问题(如,从丛 2000;李文中 2006;文秋芳等 2003;高超 2006;李少华 2006)。李文中(2006)提出,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交互影响和相互制衡,使英语在保持其规范共核的同时,逐渐脱离其本族语文化的掌控,与非本族语使用者的本土文化接轨,获得其语言和文化特征。这是语言交际和语言影响的必然结果。英语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承载媒介,对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发挥重要作用。在国际通用英语这个大框架下,英语使用与中国本土文化身份的确立并行不悖。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述研究有李文中(2007)对中国英语新闻报刊的词簇分析,以及蔡颖(2008)基于语料库对“文化关键词”的搭配行为及意识形态蕴涵的研究。

3. 基于语料库的文化表述的常见研究方法有哪些?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述研究,既包括源语言文本或母语文本对具有中国文化个性的概念、事物或现象的表述,也包括英语翻译或原创文本对同一文化概念、事物或现象的表述,以及二者的对比和对应研究。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述研究是一个比较新的视角,在理论和方法上并无多少现成的模式可供采用。因此,我们只能说可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中国文化关键词与核心概念分析。我们这里说的中国文化关键词是指英语文本中所包含的,表达中国文化知识经验、世界观念、哲学思想、信仰、价值观念以及名物、社会生活、习俗和行为方式的词语、词语组合、或表述;在技术方法上包括主题词分析、短语分析、主题性多元词(aboutgrams)分析,其目的在于通过观察语料库与参照语料库对比,提取中国文化英语文本中的高频词语或词语组合,进而分析其型式特征和分布特征;通过分析其在使用中的共文及语境,对比研究其意义及文化内涵的解读变化。

基于典籍文本的文本间(intertextual)与文本内(intratextual)意义单位分析。采用Sinclair的搭配分析和扩展意义单位分析方法和技术,分析和研究1)相同或相似主题的文本群围绕核心概念的意义解读网络;2)文本内核心概念或词语的意义相互解释关系。Sinclair(2004)把语言使用分为两个层面,一为“交互面”(interactive plane),另为“自主面”(autonomous plane)。“交互面”在口语话语中表现为对话的参与者之间连续的意义协商,包括谈话权的守护与出让,对意义解读的约束,以及个人对话语目标的操控;在笔语文本中,交互则是作者想象中的活动。“自主面”表现为连续的体验内化过程,即把对外部世界的体验内化到语言内部空间,“自主面”的焦点是组织和维护文本结构(Sinclair 2004: 53)。在文本内部,任何片段都是从前出文本中构建而来,通过再调节,用旧材料构筑新材料,并不断维护这一过程(同上)。在我们的定义中,文本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界定文本的范围取决于文本分析的视角:它包括1)以文本内句子为单位的线性意义解释;2)文本语篇组织的意义互释(paraphrasing);3)基于给定文本的内部的意义解读;4)同类文本群落之间的意义互释。文本的意义网络受两种张力的支配,其一是文本内经验内化意义互释,表现为意义收拢的向心力(内文本性),文本具有内在的意义和谐(文本内谐);其二是文本间不同经验内化的意义阐释,表现为意义延展的离心力(文本间性)。两种力量互补,在交互解读中得到平衡和维护。在文本分析中,既可以通过多文本对比分析,观察意义在文本间的演变和扩展,也可以通过单文本分析,观察相关词语在文本内部的意义互释和印证。

3)基本顶组成及运动特点。由于工作面存在明显的顶板周期来压显现,因此基本顶的周期性断裂是其主要运动特征。工作面基本顶主体岩层为粗砂岩,厚度8 m,周期断裂步距约20 m。

基于典籍多译本核心概念表述对比分析。中国典籍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大量衍生文本,包括各种文本注释,如传、注、疏、义(正义)、笺、集解、索引、翻译等。基于多译本的表述分析通过创建同源英译文本专题语料库,对其中高频复现的核心概念及表达的意义演变进行历时观察和分析,并探讨其在传播过程中多文化视角的解读。同时,通过译注对比分析,观察存在于文本解读中的同一性和冲突。

基于平行/可比语料库的翻译对比研究。基于“翻译单位”及“对应单位”(李文中 2010)概念框架,通过平行/可比语料库中文化负载词语或短语的翻译分析,探讨翻译在中国文化表述中的作用和影响。

其他研究途径还包括基于具体领域(如新闻)或话题的语料库分析(如,李文中 2007)、基于语料库的文学文本分析、基于语料库的主题隐喻分析、话语分析、中西文化文化哲学概念的对应分析等,这里不再一一详述。

4. 什么样类型的语料库适用于基于语料库的文化表述研究?

从可用的语料库类型而言,用于此类研究的语料库应属于专用语料库。中国文化英语表述研究所使用的语料库必须具有以下特征:1)所收集的文本在领域、语体、话题、事件等方面应具有指向性,且需要对相关元信息(参见李文中2012)进行标记;2)语料库文本应尽可能保持完整;3)基于研究目的设计语料库;相比那些超大型的通用语料库,用于文化表述研究的语料库更注重语料的质量和相关性;4)在研究方法上,基于语料库研究可能更得当,当然语料库驱动研究在某些特定话题的研究中也能派上用场;5)语料库文本对编码的兼容性要求更强(如对文本中英汉混杂、简繁混杂现象的处理);此外对语料库可能需要设计一套复杂的标记标注系统,如对文本中的多重注释、符号、图像、以及特殊的语篇布局和样式的处理。

5. 基于语料库的文化表述研究中,对语言特征的考察如何与文化观念的探究联系起来?

文本既是给定文化对世界经验的表述,同时也制约该文化对世界认知视角和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语言使用都必然与文化联系在一起,语言使用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平时所说的“文化负载词”或“词语中的文化涵义”只是一种观察视角,似乎在说还有一些词语是不存在文化负载的。在理论上,纯粹的“脱离文化”(culture-free)词语是不存在的。在语言使用中,文化负载只是一个数量或程度问题。引用一句时髦的说法,“你见与不见,它都在那儿。”关键的问题是,谁在使用语言,表达什么文化?国际通用英语的倡导者们主张英语已经成为一种“脱离文化”语言,这应视作为一种态度诉求。当英语为任何一个社团使用时,英语就成了该社团文化的一部分。Teliya et al.(1998:56)提出了文化在语言中渗透的五大渠道,包括:1)文化义素,即表示族群个性存在的词语与词语组合,包括物质存在和社会历史存在;2)文化概念,指映射或构建某一具体文化中世界观念的抽象概念;3)文化涵义,即语言符号与其他非言语文化象征的解释关系;4)文化背景,及5)话语典型,即文化发展过程中文本的重复、再解读以及增殖与创新。根据这一理论,在词语与词语组合分析中,主要观察那些处在搭配限制连续统上的惯用表达,主要包括:类词表达与类句表达;固定表达与灵活表达;习语与限制性搭配;习语与比喻性习语;不同类型的限制性搭配。文化概念分析包括概念本体与子概念研究,即语言或文化空隙与体现在具体名词上概念碎片(同上)。如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道”在《道德经》中被表达为天地宇宙的基本属性,而对应的英语翻译或表述分别有way、path、route、reason、doctrine、principle等。但《道德经》文本中“道”的文化涵义与上述英语词语的涵义只有部分重叠。那么,这些英语概念如何能承担表述该文化概念的任务呢?我们的观点是,在《道德经》的英语文本(包括翻译、研究,以及介绍性文本)中,由于文本内的意义互释机制及文本内谐作用,表达文化概念的英语词语获得意义重构:新的文本和表述方式通过意义互释赋予了这些词语新的意义。文化涵义产生于包含在语言符号内部形式的意象与文化形态的联想关系(Teliya et al. 1998)。如在我们的一项调查中,通过必应图片检索,分别检索英语词语praise与汉语“赞扬、赞美、歌颂、崇拜”,发现praise与“赞美、崇拜”的意象重合度较高,而与“赞扬、歌颂”的意象完全不一致。

此外,在一些词语搭配中,具有文化标记的隐喻性搭配词赋予整个搭配以文化涵义(同上)。如《道德经》第28章中“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这一表达中包含了3个隐喻,即“雌、雄、溪”,其喻意在英语词语male、masculine、female、feminine以及valley都缺乏完整对应,但通过搭配语境,其独特的文化涵义得到凸显。

综上所述,基于语料库的文化表述研究需要深入文本内部,观察和分析意义互释的复杂关系,同时,也需要拓展研究视野,观察和分析蕴含在文本群落和话语中的文化涵义。

6. 请谈谈基于语料库的文化表述研究的前景和挑战。

基于语料库的文化表述研究基于真实文本,通过观察那些高频重复出现的词语、词语组合及表达,采用多元理论框架和研究视角,探讨文化的语言表达型式及不同表述之间的内在联系。巨量的可机读文本资源,以及强大的计算机处理能力,为上述的研究和分析提供了数据资源和方法保障。但基于语料库的文化表述研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主要来自3个方面:1)如何从众说纷纭的文化理论中获得可靠且可用的思想和概念框架,用以描述、解释和说明所观察到的文化表述实例。其一是说,“文化”这一概念经过反复的演变和解读,至今几乎可以用来指任何东西。这种莫衷一是的概念,其实并不利于要求分析对象清晰严谨的语料库研究。再就是文化表述本身高度依赖语境,且变化极大,具有不确定性。除非我们清晰知道每个索引行的来源及所在语篇,否则很难仅凭复现频率就去概括某一应用特征。2)如何确定某一文化概念的基本参数和操作程序,包括确立操作定义和特征化处理。3)在分析方法和技术上,如何在语料库中围绕某一特征获得准确的穷尽性数据。如在英语文本中,li这个类符可能对应汉语中多个类符(或概念),如“理”、“礼”、“李”、“里”,而这些多重对应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文本或文本群中。4)研究成果的走向问题。我们期望自己的研究结果能够应用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以及英语学习中,但学术研究发现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远非想象的那么直接,这里不仅牵涉学界的主流态度,还有应用研究的缺失问题。比如,对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尤其是英语与英语文化是否绑定,以及英语学习中的标准问题,国内学界仍存在诸多争论。

尽管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我们相信,基于语料库的文化表述研究开拓了语料库研究的纵深,是语料库研究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应用的趋势之一,同时也为传统的文化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支持。

注释

1. 汉语翻译中把这两个概念都译作“跨文化交际”,混淆了二者在理念和应用上重要区别。因此本文把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译作“文化间交际”,以作区分。

2. 国内大量英语学习和教学中英语文化的研究,与本题相关不大,这里不再讨论。

Atkinson, D. 1999. TESOL and culture [J]. TESOL Quarterly 33(4): 625-654.

Bennet, T., L. Grossberg & M. Morris (eds.). 2005. Keywords: A Revised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M]. Oxford: Blackwell.

Bondi, M. & M. Scott (eds.). 2010. Keyness in Texts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Bondi, M. 2010. Perspectives on keywords and keyness [A]. In M. Bondi & M. Scott. (eds.).Keyness in Texts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18.

Canagarajah, S. 2006a. Changing communicative needs, revised assessment objectives: Testing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J]. Language Assessment Quarterly 3(3): 229-242.

Canagarajah, S. 2006b. TESOL at forty: What are the issues? [J]. TESOL Quarterly 40(1): 9-34.

Crystal, D. 2003.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2nd Edition) [M]. Cambridge: CUP.

Gee, J. 1990. Social Linguistics and Literacies: Ideology in Discourses [M]. London: Falmer.

Holliday, A. 2009. The role of culture in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Key challenges [J].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9(3): 144-155.

Jenkins, J. 2006.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teaching World Englishes and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J]. TESOL Quarterly 40(1): 157-181.

Jenkins, J. 2012.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from the classroom to the classroom [J]. ELT Journal 66(4): 486-494.

Kachru, B. 1985. Standards, codification and sociolinguistic realism: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the outer circle [A]. In R. Quirk & H. Widdowson (eds.). English in the World: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 [C]. Cambridge: CUP.

Kachru, B. (ed.). 1992. The Other Tongue: English across Cultures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Kramsch, C. 2006.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A]. In K. Brown (ed.).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C]. London: Elsevier. 322-329.

Martin, J. 1998. Cultural Semantics: Keywords of Our Time [M]. 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Mascull, B. 1997. Keyword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 London: HarperCollins.

McKay, S. 2002. Teaching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Rethinking Goals and Approaches [M]. Oxford: OUP.

Norton, B. 1997.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ownership of English [J]. TESOL Quarterly 31(3):409-429.

Parmegiani, A. 2010. Reconceptualizing language ownership: A case study of language practices and attitudes among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Kwa Zulu-Natal [J]. 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 38(3): 359-378.

Pennycook, A. 1994.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M]. Harlow:Longman.

Quirk, R. 1982.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Nuclear English [A]. In C.Brumfit (ed.). 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 Oxford: Pergamon. 15-28.

Quirk, R. 1990. Language varieties and standard language [J]. English Today 21(1): 3-10.

Seidlhofer, B. 2004.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teaching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J].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4: 209-239.

Seidlhofer, B. 2011. Understanding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M]. Oxford: OUP.

Sinclair, J. 2004. Trust the Text [M]. London: Routledge.

Sinclair, J. & A. Mauranen. 2006. Linear Unit Grammar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Skandera, P. (ed.). 2007. Phraseology and Culture in English [C].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Stubbs, M. 1996. Text and Corpus Analysis [M]. Oxford: Blackwell.

Stubbs, M. 2001. Words and Phrases: Corpus Studies of Lexical Semantics [M]. Oxford:Blackwell.

Teliya, V., N. Bragina, E. Oparina, & T. Sandomirskaya. 1998. Phraseology as a language of culture: Its role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a collective mentality [A]. In A. Cowie (ed.).Phraseology: Theory,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C]. Oxford: Clarendon Press.

Widdowson, H. 1994. The ownership of English [J]. TESOL Quarterly 28(2): 377-389.

Williams, R. 1976.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M]. New York: OUP.

Williams, R. 1983.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Revised Edition) [M]. New York: OUP.

蔡 颖,2008,基于语料库对“文化关键词”的搭配行为及意识形态蕴涵的研究 [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从 丛,2000,中国文化失语症: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 [N],《光明日报》,2000-10-19(C01)。

高 超,2006,世界英语理论与中国英语研究综述 [J],《国外外语教学》(4):55-60。

葛传槼,1982,漫谈由汉译英问题 [A],载《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李少华,2006,《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中的中国英语》[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李文中,1993,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 [J],《外语教学与研究》(4):18-24。

李文中,2006,英语的全球化及在中国本土化的人文影响 [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3):131-134。

李文中,2007,中国英文报刊中的词簇分析 [J],《中国外语》(2):38-43。

李文中,2010,平行语料库设计及对应单位识别 [J],《当代外语研究》(9):22-26。

李文中,2012,语料库标记与标注:以中国英语语料库为例 [J],《外语教学与研究》(3):336-345。

榕 培,1991,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 [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1-8,56。

文秋芳、俞 希,2003,英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J],《国外外语教学》(3):6-11。

通讯地址:100089 北京市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述中外对比研究”(13BYY019)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述研究”(13JJD74000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语料库词语意义
容易混淆的词语
一件有意义的事
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有意义的一天
找词语
生之意义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诗里有你
一枚词语一门静
语篇元功能的语料库支撑范式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