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墨青花 刹那芳华
——景德镇青花艺术的现代价值探讨

2015-02-12蔡凤玲

陶瓷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分水青花景德镇

蔡凤玲

(蔡凤玲陶瓷艺术 景德镇市 333000)

水墨青花 刹那芳华
——景德镇青花艺术的现代价值探讨

蔡凤玲

(蔡凤玲陶瓷艺术 景德镇市 333000)

青花,技法,分水,艺术

徐志摩的《水墨青花》写道:“轻吟一句情话,执笔一副情画。绽放一地情花,覆盖一片青瓦。共饮一杯清茶,同研一碗青砂。挽起一面轻纱,看清天边月牙。爱像水墨青花,何惧刹那芳华。”引申到陶瓷创作的态度上,专心研究青花艺术,也需要全心投入。本文将从源流、材料和技术、个性表达三个方面,细述笔者对现代青花的艺术理想。

一、源流:庙堂与江湖共美

众所周知,青花是中国传统的瓷器装饰手法,是具有代表性的釉下彩瓷。其以钴为着色剂,在瓷坯上描绘纹样,施上透明釉,经1300℃左右的高温烧制而成。我在学习和研究青花艺术的过程中,认真梳理它的脉络,发现是庙堂和江湖的合力,筑就了青花之美。

实际上,原始青花于唐宋已见端倪。

到了元朝,各种原因作用下,青花在景德镇迎来成熟。当时的统治阶级在景德镇专设有“浮梁瓷局”,他们尚白、崇蓝、贵红,于是烧造了枢府卵白釉器、青花瓷、釉里红瓷。其中,从波斯(今土耳其)带来苏麻离青,在景德镇白瓷上尽情挥洒,长生天的蓝天白云在同一件器物上定格。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景德镇也发掘出实物、窑址,证明这里曾生产青花,民窑也出现了名为“克拉克瓷”的外销青花。清朝,青花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所以说,不仅是居庙堂之高的统治阶级,通过浮梁瓷局、御窑厂这样的官方机构,推动了青花的成熟和发展,官搭民烧形式下,民窑的发展和壮大,也成为陶瓷发展的助力。我的现代青花,远,从元青花、明清青花溯源;近,从民间青花、王步吸收养分;当下,应以黄卖九、秦锡麟、白明等前辈为师。

比如元青花,其构图大致可分为饱满和疏朗两类。饱满类型的装饰,无论圆、琢器,整器被纹饰覆盖,以此凸显其壮美;或者通体以卷枝纹或海水纹为地,突出白色花纹或在地纹上开光,开光内绘制主题纹饰。疏朗形式的装饰,讲究无论是圆、琢器的青花纹饰都由单独纹样构成,装饰画面疏朗,活泼自然。这样具有强烈美学效果的构图,鲜明的时代风格,正是我努力学习并且希望在创作中展现的。

比如王步先生,他师古而不泥古,在不断的绘瓷实践中,结合中国水墨画中“墨分五色”的特点,研究清代画家八大山人、黄慎等人的笔墨,将陶瓷传统精华及水墨画的优良技法融于一体。他舍弃先勾线后分水的俗套,大胆地采用类似于中国画中大泼墨的写意手法,独创了洒注式分水方法,在坯体上泼上料水,再随着料水的流动来勾线,用笔圆润雄浑、力透坯身、料分五色、一气呵成,文人底蕴深厚。这种青花分水技法,我也常常在创作时运用。

比如白明老师,他谙熟传统技法,大胆变革,作品并非国画的简单移植,又远离传统装饰的图案化,器物上似草、似花、似果、似荷塘、似芦苇、似流水的种种意象,给人明丽、开朗、生机蓬勃的艺术感受。他的青花器物造型,单纯中不乏精致,且巧且美,运用点、线、面的结合,充分表现形的变化和瓷器质材的品格。那些不引起人们注意的细节之处,如口沿、底部、盖钮,一一体现匠心,讲究美感和东方气息。我在学习他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法,也发现“细节决定成败”,于是在创作时关心每一个小节,从坯胎的挑选到口沿的处理,无微不至。

艺术是一场恒久的实验,在这场庙堂之高、江湖之远都热烈参与的盛事中,我不想做一名旁观者,所以必须追根溯源、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然后通过个人经验的累积,烧造我的“青花”。

二、技法、材料和温度:创新和坚持共谋

历史告诉我们,景德镇是一座建构在材料和技术运用的城市,她在推陈出新的同时,又有执着的固守。在青花艺术而言,我个人认为,技法在不断创新进步,对材料和温度要有某种执着,好的陶瓷艺术家应该做好坚持和创新的平衡。下面我只从技法、材料和温度两个方面简单论述。

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清代画家石涛说:“一在力、二在易、三在变。力过画则神,不易于笔则灵,能变则奇,此三悟也。”首先以我个人创作时常常运用“青花分水”为例,青花分水技法的创新,正是变化之中创新得以发展。

分水是景德镇青花瓷的操作工艺之一,明代就已经出现。最初为双钩分水,在勾好的轮廓线内,用含水量为82—96%的青料填色谓“分水”——即画工左手拿着瓷坯,右手执鸡头笔缓慢而又均匀的将料水挤出,分在事先勾勒好的坯面纹样里。用这种方法分水时以笔吸满料水,依照所画的轮廓线进行填色,色分深浅,料水也有浓淡。青花料水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以产生出极其丰富和更多层次的色度效果,通常可分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五种,层次丰富时甚至呈现九层不同色阶,青花分水故有“料分五色”之说。常见的青花分水方法有平色水(平水)、水迹纹(浪头水)、晕水、洗水和点水五种;后来吸收不少独特的装饰手法,增加了吹喷法、浇洒法、擞水和皴擦法。

王步先生的洒注式分水,也叫浇洒法,通过料水的流动完成瓷绘,为水墨笔意、文人绘画在陶瓷上的运用增加了路径。

当代青花分水,有人倡导的“悬笔法”,也是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方法。因为青花是先画后上釉烧,料水接触坯体会被吸干,而青花料绘在坯胎上是一团黑,看不见料色厚薄和层次,所以分水时讲究心、手、眼并用,徐徐将笔调好青花水料,要一笔画过,不能中断,更不能一笔一笔描,讲究意在笔先、胸有成竹、一气呵成。

2、白泥烈火铸就之美

景德镇传统制瓷有云:“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说得是一件器物的来之不易、精益求精。陶瓷泥做火烧才成器,材料和温度的细微变化最后都将体现在器物之上,所以对材料和温度要有耐心、有坚持。

好的青花作品,其青花料的配制根据泥料的质地和特点决定,也就是每一个人不足为外人道的秘方,自己配制青花料和釉料,这样才能牢牢把握青花神韵的主动权。

温度则体现在窑炉控制上。烧窑有“氧清”、“氧透”,窑温到1000摄氏度以上,杂质会氧化,1100摄氏度至1200摄氏度,是“成瓷”阶段,此后是要稳定一下的“还原”阶段,然后再把温度升到1300摄氏度。所以烧窑要保持耐心,至少要烧8个小时,最好烧12个小时再慢慢升温,这样烧制的青花稳定性好。

这里我们说的是材料和温度,又何尝不是一种态度。

三、个人表达:美学与诗意的融合

在纷繁复杂的今天,谈论理想可能被视为脱离时代或实际的空谈,但我仍想冒险,说一说我的青花理想。

我们都知道,艺术无法脱离特定时段的文化语境,它受个人和社会生存方式、社会心理、伦理规范、语言形态、价值体系、审美趣味和艺术活动等等的影响。这种文化语境恰如一双无形的手,不断建立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或标准,塑造人的生活形象及理想。我认为,青花的诱人之美,是表达了自然中最坦荡的无碍与洁净,这就是我的个人艺术追求。

艺术创作过程中,常常讲究点、线、面、块的结合,又或者是写意与工笔的调谐,我希望我的青花陶瓷世界挣脱这些结合、调谐,用矛盾、夸张来塑造纯粹、自主,画面可以抽象,但意境必须深远且富有诗意。因此我的作品《春风》里,没有树、没有鸟、没有土壤、没有人,只有飘逸的藤蔓密密匝匝,青花线条的缠绕、分水叶片舒展,生命在其中交织萌动,大自然在歌唱,我们都流浪在春风里。

好的青花,是美学与诗意融合,呈现恒定之美。

1、《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学会,文物出版社,1982年;

2、《元青花研究》,黄云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

3、《云霭之白》,白明、巴琳,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年

The modern value of Jingdezhen blue and white art

我们都知道,艺术无法脱离特定时段的文化语境,它受个人和社会生存方式、社会心理、伦理规范、语言形态、价值体系、审美趣味和艺术活动等等的影响。这种文化语境恰如一双无形的手,不断建立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或标准,塑造人的生活形象及理想。

现代青花的诱人之美,表达了自然中最坦荡的无碍与洁净,让那抹永不凋谢的蓝,恒定久远,活在时间里。

猜你喜欢

分水青花景德镇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基于闲置分水指标的黄河分水方案调整研究
青花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漫话康熙民窑青花瓷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分水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