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与汉族女童自我意识发展状况的对比研究
2015-02-12丁仲学李鹏程
罗 媛,丁仲学,李鹏程
(河西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甘肃 张掖 734000)
回族与汉族女童自我意识发展状况的对比研究
罗 媛,丁仲学,李鹏程
(河西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甘肃 张掖 734000)
本文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通过调查535名汉族女童和418名回族女童。结果发现:1.回族女童的行为、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这四个方面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而汉族女童的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2.女童自我意识的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合群、幸福与满足五个因子上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性。
回族女童;汉族女童;自我意识;对比研究
0 引言
自我意识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之后很多心理学家都对此进行了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心理学家对自我意识的定义还没有达成共识,在众多定义中比较被认可的有以下两种:第一种,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体系[1];第二种,自我意识是指个体自己所意识到的自己的各种身心状况,包括全部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内容,它是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一种意识[2]。这两种定义虽然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自我意识的概念,但都认为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和周围关系的认识,它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三种形式[3]。儿童自我意识反映了对自己的社会环境中所处地位的认识及相应的自我评价,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目标,完善人格的基础和保证[4]。自我意识不仅影响儿童的人格发展水平,而且还与儿童的学习、生活、交往、心理健康等都有紧密联系,如果在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受到内外因素的制约,则会对儿童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儿童自我意识顺利形成有利于儿童各种社会功能的完善。
我国在自我意识发展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对自我意识的描述性和理论性研究[5]。现在,有关自我意识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关于少数民族儿童自我意识方面的研究不多,尤其针对回族女童自我意识和汉族女童自我意识发展特点和差异比较的研究就更少了。本文主要研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回族女童和汉族女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状况、特点及规律,以期在操作层面上提出解决方案,为女童尤其是民族地区女童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参考框架。
1 研究过程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被试1000人,获得有效问卷953份,其中包括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的回族女童418份和庆阳市、兰州市汉族女童535份。其中,四、五、六、七、八、九年级汉族女童分别为33、32、13、150、133、174人,三、四、五、六、七、八、九年级回族女童分别为29、81、106、113、24、56、9人。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6]。儿童自我意识量表是美国心理学家Piers及Harris于1969年编制、1974年修订的儿童自评量表,用于评价学龄儿童自我意识状况。湖南医科大学附二院精神卫生研究所苏林雁于1990年引进此量表并进行标准化。该量表含80个条目,包括行为问题、学校和智力情况、躯体外貌、焦虑、合群、幸福和满足6个分量表。本量表适用于8—16岁儿童,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其重测信度间隔二周为0.81,间隔三周为0.74: Cronbach 的a系数为0.61 (合群)-0.75 (行为),各因子内部一致性较好。
1.3 数据统计分析
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输入、整理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回族女童自我意识发展情况
由数据分析得出,回族女童自我意识总体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但这种变化的水平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t=1.077,p>0.05)。而回族女童的行为(t=2.103,p<0.05)、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t=2.287,p<0.05)、合群(t=2.384,p<0.05)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躯体外貌与属性(t=-4.368,p<0.001)的差异非常显著,说明小学高年级回族女童与初中的回族女童的行为表现、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四个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明显的区别,而在智力与学校情况、幸福与满足上没有差异。
2.2 汉族女童自我意识发展情况
由数据分析得出,汉族女童自我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具体表现在智力与学校情况(t=2.245,p<0.05)、躯体外貌与属性(t=2.933,p<0.01)上有显著差异,说明从小学高年级进入到初中的汉族女童的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而在行为、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2.3 回、汉女童自我意识发展情况的比较
由数据分析得出,女童自我意识的民族差异非常显著(t=-6.179,p<0.01)。女童的行为(t=-6.412,p<0.01)、智力与学校情况(t=-6.353,p<0.01)、躯体外貌与属性(t=-4.941,p<0.01)、合群(t=-6.256,p<0.01)、幸福与满足(t=-4.497,p<0.001)这五个方面的民族差异非常显著,而在焦虑维度上没有显著的民族差异性。
3 讨论分析
3.1 回、汉女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3.1.1 回族女童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本研究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高,回族女童自我意识水平升高,这与李佳樾等[7]的研究不一致。他们的研究结论是回族学龄期儿童自我意识总体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城市常模(P<0.001),随着年级的增高,回族儿童自我意识水平降低。而刘军[8]的研究表明:回族各年龄儿童的自我意识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造成这种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1)地域差异。我们知道,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环境和教育起决定性作用。临夏康乐县属西部边远民族地区,与其他内陆城市或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其经济条件与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很多。加之对教育的不够重视,因此,尽管主试对每一道题目做了解释或说明,但仍可能由于被试在填答问卷的过程中对某些词汇理解不够而形成误差。(2)被试的取样。本研究仅选取了女童作为研究主体。相对于男性儿童来说,回族女童的身心发展更容易受传统习俗、社会观念、宗教习惯、家庭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发现,回族女童的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幸福与满足3个因子的得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这一点不得不说与回族的传统观念、宗教信仰以及回族家庭对女童的教养观念有很大关系。但是回族女童在行为、焦虑、合群3个因子的得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李佳樾等[7]研究发现,女生的行为、焦虑、合群3个因子的得分及总分显著高于男生(P<0.05)。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本研究的结果。回族女童由于受传统观念、早婚早育等因素的影响,上初中的女童就开始减少了,与小学的女童相比,她们所承受的压力更大,从而导致自卑、焦虑等情绪和行为。
3.1.2 汉族女童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本研究发现:汉族女童自我意识总体水平随年级的增高而升高,这与以往的研究比较一致。汉族女童的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2个因子的得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这一点说明,汉族女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习知识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家长和老师对他们学习的关注和鼓励,以及对学习模式的适应,使得她们在这一因子上的得分比较高。同时,由于年龄的增长,大部分的女童都进入了青春期,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容貌和形象,尤其关心异性眼中的自己,所以具体表现在躯体外貌与属性上的得分较高。汉族女童在行为、焦虑、合群以及幸福与满足四个因子上的得分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但变化并不显著。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压力逐渐升高,汉族女童变得心思细腻,对外界敏感,这使她们在焦虑、合群因子上得分比较高。另外,由于她们从小的生活就被各种学习考试填满,到了初中也没多大的改变,从而在其幸福与满足感上也没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3.2 回族、汉族女童自我意识发展状况的差异比较
研究发现:回族女童与汉族女童自我意识发展存在显著差异(t=-6.179,p<0.01),这一点与我们的经验和假设比较相符。回族女童在学校的人数少,心理支持欠缺,无论在自我认知还是自我评价以及自我意志等方面都略存不足。她们与汉族女童生活在不同的地区,生活环境相差很大,教育条件也有很大不同,加之大部分女童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出现了明显的质变过程,所以,两个民族女童自我意识的测量结果有了明显的差异。
临夏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临夏回族妇女对许多事物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伊斯兰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常常喜欢将自己命运的观念和信仰联系一同考虑[8-11]。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和宗教文化中的“男尊女卑”,形成了“女不如男”的认识,这一现状在回族地区女性身上表现尤为明显。所以回族女童就算是在学校取得一些成绩,也喜欢与她们的信仰相结合,其后果是严重阻碍女童社会性发展,使其不能正确的评估自己,也不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以致幸福与满足感不高。
研究同时发现,在焦虑情绪方面回族女童和汉族女童没有差异,回族女童的社会观念、宗教习惯、家庭状况等虽然跟汉族女童有很多方面不同,但是她们焦虑情绪几乎是一样的。汉族女童的焦虑情绪主要由于学习紧张和压力带来的。而回族女童的焦虑情绪主要由于学校的性别比例和所处的文化背景带来的[12]。这一点说明,无论哪个民族的女童,由于到青春期,心思比较细腻,对外界反应敏感,就会使她们在焦虑项目上得分比较高。从学龄期到青春期,除分离性焦虑外,其他形式的焦虑水平都有显著升高,焦虑与自我意识的相关性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13]。这一点在本文的研究中也有所体现。
由于自我意识的影响因素很多,比如家庭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学校因素。因此,作为女童尤其是少数民族女童,只有通过教育,提高个人的受教育水平,能够自信、自爱、自强、独立地生活和与人交往时,才能进一步唤醒女童的自我意识和进取精神[14]。
[1]黄希庭著.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朱源.试论少年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和统一[J].心理学探新,1987,(01):27-29.
[3]张亚男.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及其与孤独感、心理健康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12.
[4]刘小先.父母教养观念、亲子关系与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5]吴淮能.学龄期儿童自我意识及其影响因素[D].浙江大学,2008.
[6]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7]李佳樾,杨兰,郭金仙.回族学龄期儿童自我意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7):604-606.
[8]刘军.西宁市汉族、回族、藏族儿童自我意识的比较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6-119.
[9]韩振新,韩建民.回族农村女性的发展障碍与应对策略——基于广河县1327名回族女性的调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13(01):52-57.
[10]马通.甘肃回族教育问题浅析[J].回族研究,1991,(01):72-77
[11]马桂芬.临夏回族妇女发展观念的田野调查[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15-20.
[12]滕星主编.多元文化社会的女童教育——中国少数民族女童教育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13]王洪,范方,苏林雁,佟娜.青春期前后儿童焦虑情绪的变化及其与自我意识的关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7):530-532
[14]宋凤宁,张琼.论少数民族地区女童的社会性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05,(02):50-54.
The Comparison of the Self-Consciousness Developing Situation on the Hui-Nationality Girls and Han-Nationality Girls
LUO Yuan, DING ZHong-xue, LI Peng-cheng
(Faculty of Education, Hexi University, Zhangye 734000)
In this paper, use the Piers-Harris children's self-consciousness scale (PHCSS), by investigating 535 Han nationality girls and 418 Hui nationality gir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behavior of the Hui nationality girls, body appearance and properties, anxiety, to fit in with th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grade four aspects, and the Han girls intelligence with the school situation, the body appearance and attribute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rade; 2. The behavior of 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the girls, intelligence and school situation, the body appearance and properties, sociable, happiness and satisfy the five dimensions have significant ethnic differences.
Hui nationality girls; Han nationality girls; Self-awareness; Contrastive research
2015-04-23
罗媛(1979-),女,甘肃省白银市人,讲师,研究方向:婚姻、家庭与女性问题。
C913.15
A
1004-1869(2015)04-01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