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2015-02-12宋成鑫王云云

关键词:恩格斯可持续发展马克思

宋成鑫,王云云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宋成鑫,王云云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思想是以人的生存与发展理念为基础的生态与民生的结合,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视角着眼于人类在基本生存的物质层面和更高追求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全面深刻阐释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思想形成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基本理念和现实价值,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思想;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现阶段我国在发展方面所面临的生态挑战,是对生态民生的现实召唤。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生态民生都应是为人们在政治进步、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社会发展、生态文明构建等方面努力发展的前沿领域。在理论与实践上推进生态民生的发展,需要把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根据当前面临的现实情况予以深入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并未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生态民生”这一表述,但在他们的理论与著作内有很多文字都透露出生态民生这一思想,以人及其生活作为理论基石,体现着人文层面的关怀,这一重要思想对实现个人、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对构建和谐世界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思想形成的基础

生态民生思想,是指从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视角对人类在生存条件、生存安全、生产环境、生活质量等方面给予全新高度与深度的认识和关注,开辟人类福祉新境界,其核心思想是达到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之间互利共赢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从理论奠基和现实依据方面论述了生态民生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深厚根基。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思想形成的理论之基

1.黑格尔建立在“绝对精神”基础上的生态民生思想

黑格尔在生态民生方面的论述紧紧围绕“绝对精神”这一主旨,并纵贯其生态民生思想的始终,表明了他所坚持的人与自然观的基本立场。黑格尔在如何认识自然、考察自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对两种错误态度进行了批判,“一种是从感性知识方面出发,不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一味静观默想的片面的理论层面的态度;一种是从利己欲望出发,无视客观规律,对自然进行肆意砍伐破坏的片面的实践层面的态度”[1]。黑格尔指出,人类如果想要达到永续发展,首先要从认识态度和实践态度开始转变,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绝对精神”之下的唯心主义思想进行了扬弃。一方面,指证了黑格尔的人与自然观思想是建立在明显的思辨唯心主义形式下的;另一方面,又充分肯定了黑格尔在人与自然观方面所蕴含的仍具有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的思想精华,即辩证法思想。黑格尔哲学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人与自然观的辩证法思想,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2.费尔巴哈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上的生态民生思想

费尔巴哈批判地指出“黑格尔以自然、实在为理念所建立起来的学说,是用理性来表达自然为上帝所创造,物质实体为非物质的、亦即抽象的实体所创造的神学学说”[2]。费尔巴哈的生态民生思想将关注的视角由“绝对精神”引入到“现实的人”的层面中,他主张摆脱神性和理性思想的束缚,从注重人性恢复与发展的视角出发,指出人类是具有对自我生命尊重、对自我生存意愿、对自我幸福追求的本能的感性的独立自我存在,因而人类在自我实现以及在幸福达成方面,要从密切联系人与自然的视角来思考与行动。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视角所阐述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使得马克思恩格斯从黑格尔“绝对精神”之下的唯心主义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指证了费尔巴哈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只是停留在表面层面,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性,片面强调人单方面对自然的高度依赖性,并未深入到人对自然的能动的反作用层面上。费尔巴哈所主张的唯物主义思想,为马克思恩格斯在生态民生思想方面的研究和关注视角的确立奠定了深厚的理论根基。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思想的现实之基

19世纪正是工业化文明处于上升且繁荣大发展的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其对人类、社会、自然的发展产生的具有深远破坏性的影响也逐渐增大。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思想是依据当时人类的生存处境、社会与自然的现实状况所作出的理论层次上的深入思考,以冷静和理性的目光来审视贯穿于人类、社会、自然发展的工业文明。

首先,从资本主义工业化文明对自然践踏的视角来审视,资本主义工业化文明的发展史是极其暴力血腥的和缺乏人性化的,忽视客观规律,以征服和统治的思想态度来对待自然。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人类对自然的无度索取掠夺所付出的惨重代价:水源、空气和生活环境的污染,森林植被破坏,野生物种的灭绝,地力的锐减与土地的日益贫瘠以及因人类活动导致的公害频发,资源损耗不断攀升,气候的异常变化,生态破坏的日益加剧。以惨重代价所换取来的发展,是短暂的繁荣辉煌,繁荣与辉煌的背后是一点一点映照出的衰颓征象,如若不是有意识地进行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文明的荒芜。

其次,从资本主义工业化文明对社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来审视。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方面的社会化生产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文明的进步,更带来了一系列因发展而引发的严重环境问题,他深刻揭示了原始资本积累以及资本家对工人的盘剥、掠夺所导致的城市环境境况愈加恶劣,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的社会变革对整个社会环境产生的一系列负面的影响,污浊灰暗的煤烟笼罩在整个城市的上空,清澈的河流被污染得污秽不堪,干净整洁、空气清新的生活环境也将不再。

最后,从资本主义工业化文明对人类在环境、劳动方面的影响来审视。随着大机器工业的发展,劳动人民良好的生态环境、带有幸福感的物质满足、关怀的自我意识方面的权利被剥夺、被掏空,导致了人与环境、人与劳动的异化。劳动人民的劳动失去了独立的性质,成为了机械化的单纯的附属品,缺少人文情感、自我慰问的感怀,深陷“熏染文明”下的朦胧环境中无法自拔。他们有的只是不为自己走向饥饿而拼命工作的日复一日的生活要素,丧失了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不再以人的方式而存在”[3]。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思想的基本理念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民生思想着眼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关注人类历史的现实活动以及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变化发展的影响,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最终目标。“以人为本”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思想的本质要求。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社会变革的最伟大的客观物质力量,人民群众在社会中处于主体地位,对于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更进一步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而,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重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需求,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根本标准,从而达到需要、能力和社会关系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深层次的人性化关怀。人民群众对自身、社会、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有着深远的推动作用与影响。因此,对人在社会与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应给予人文关怀的肯定,坚持以人为本,挖掘个人自身在体力和脑力方面的潜能,进而拓宽人的社会关系,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第二,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张的生态民生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协同统一,主张改变资本主义大工业化文明,只将“自然作为人类获取资源的工具性、消费性、效用性的附庸品”的行为,改变征服、统治自然的思想观念,将关于对自然的态度从人高于自然转变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上来。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主义视角承认自然先于人而存在,充分肯定自然与人一样都具有“本身的价值”[4],自然与人类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地位是平等的。因此,人类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正是有自然的存在,人类在物质层面需求的达成才有了可能,在精神层面的文化追求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力量。

第三,坚持人、社会、自然在权益享有方面的平等原则。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民生思想主张人类要在尊重自然权益的基础上利用自然,否决了人类对自然生命万物的支配权和所有权,强调处于自然中的一切有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皆有不可侵害的生存权,是与人类对等的生命体。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共荣共生的,因此,人类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以尊重自然的权益为前提,坚持人、社会、自然在生态民生权益方面的平等,最终达成人、社会、自然的协同进化、和谐发展。

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思想的现实价值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思想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思想为解决我国环境问题、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使得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威胁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当前人类为了现代化大发展不惜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而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由于历史原因而产生的环境方面的问题,威胁着一切有生命的供养基础,生物圈的生态平衡,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并逐渐演变为能够毁灭一切生物生命的灾难或剧大变化。消除生态环境的危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方面的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在生存与发展方面的和谐共生,是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不仅要从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社会与个人层面着手,更重要的是要从人的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变。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模式,以及在人类历史演变进程中所形成的固有文化与规制、风俗习惯和思维观念,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张的生态民生思想为当今人类所处的现实生活环境敲响了警钟。同时,其思想有助于引领人类建设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与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开辟了人类在福祉层面上的新境界,这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追求并主张建立的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协同统一的社会相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在生态民生思想方面的最终价值取向是人、社会、自然界三者全面解放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破除自然生态环境危机的困局,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实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观念转变,尊重自然规律,使生态文化观深入人心,并将其落实到社会公民的基本思想信念和行为中,进而实现生态民生的构建。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思想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思想认为:未来的理想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实现生态和谐、民生和谐、社会和谐。综合来说,生态和谐与民生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社会和谐是生态和谐与民生和谐的社会保障。和谐社会构建主体是人民群众,从另一个角度来阐释,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层面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党和国家要站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为人民谋生态民生之利,多为人民解生态民生之忧,正确处理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民生一头连着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5]。

当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面临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其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福祉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在局部地区甚至恶化,失去生态环境层面的保障,使得国家在各项发展尤其是经济方面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阻碍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及和谐社会的深度建构。现阶段我们党和国家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相处、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一方面应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经济发展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切实处理好发展中的速度、质量与效益之间的问题,正确处理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发展与保护并举原则,不断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另一方面要从宏观的角度,强化党的领导、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从国家层面转变旧的思想观念,更新先进的、文明的理念,主张人与自然、文明与生态、经济与环保相统一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民生理念。

(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思想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人的全面与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思想所追求的人的发展的逻辑终点。人的全面与自由发展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物质生活境况的深切关注和对人的全面解放的执着追求,深刻反映了对人类人文层次的关怀。马克思从人、社会、自然三方面的关系对人的发展进行进一步的诠释,并整合出三者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发展是依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关系来论述人在自然之中得到的自由和人在人类社会之中的无拘无束:即人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类是自然界的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6],同时也具有社会属性,因而人在全面与自由层面的提升是与生态环境的现实状况联系在一起的,从中也看出,人、社会、生态环境在发展方面是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所以,我们既要对人与社会各方面发展问题进行全面把握,还要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进行高度重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当人的基本生存问题得到解决后,就会提出新的发展要求,即以达成人的自身能力的提升为最终目的。从中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对人更高层次提升的一种终极肯定,集中表现为人的实践活动在自由自觉方面的延伸逐渐扩大,人在能动性方面的发挥与创造性层面的施展逐渐提升,最终进入到马克思所倡导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个没有私有制和阶级的社会里,人们可以冲破以往所呈现出的种种束缚人发展的依赖关系,实现社会地位层面上的平等,进而达成个人个性的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黑格尔.自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7.

[2]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8.

[5]鹿心社.建设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N].人民日报,2014-10-28(7).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环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9.

(编辑:张文渲)

王云云(1990-),女,黑龙江海伦人,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Marx and Engels’ Thoughts of Ecolog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heir Practical Value

SONG Cheng-xin, WANG Yun-yun

(SchoolofMarxism,NorthwestForestry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150040,China)

Abstract:Marx and Engels’ thoughts of ecolog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re the combination of ecolog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people’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focus on the material aspects of the basic human needs for survival and the higher pursuit of spiritual nee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is paper offers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basis, basic ideas and practical value of the formation of Marx and Engels’ thoughts of ecolog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which is of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overall free human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 words:Marx; Engels; the ecological thought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overall free huma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37(2015)06-0055-04

作者简介:宋成鑫(1973-),女,吉林德惠人,东北林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DL13CC07);国家林业局林业软科学项目“低碳经济视域下的森林文化建设研究” (2012-R13)

猜你喜欢

恩格斯可持续发展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