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释学视域下网络话语权建设的反思——以网络热门话题“小明你出去”为例

2015-02-12

关键词:解释学意识形态

王 晨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00)



解释学视域下网络话语权建设的反思
——以网络热门话题“小明你出去”为例

王晨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摘要:从解释学角度对网络热门话题“小明你出去”进行分析,得出该话题可以快速持续走红的原因在于:文本与解释者视域高速有效的融合、解释者理解并创造文本,以及文本语言简明巧妙等。通过对热门话题的分析,反思当前我国网络话语权困境,指出当前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关键词:意识形态;解释学;网络热门话题;网络话语权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网络热门话题成为青年人闲暇时间娱乐休闲的重要环节。而随着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解释学作为当代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理论,对于反思我国的网络话语权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性意义。

一、解释学的基本内容

解释学,又称诠释学(hermeneutics),是一个解释和了解文本的哲学技术。它也被描述作为诠释理论并根据文本本身来了解文本。“Hermeneutics”源自于希腊语(□ρμνευω),意思是“了解”。

解释学强调忠实客观地把握文本和作者的原意,其中关于“文本”的概念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例如:讲话、表现、艺术作品和事件等。因此,任何一个人都在细说或者诠译“社会文本”。20世纪50年代末德国哲学家H.-G.加达默尔将其老师海德格尔的本体论与古典解释学结合起来,于1960年出版了《真理与方法——哲学解释学的基本特征》一书,标志着哲学解释学成为一个专门的哲学学派[1]。加达默尔不仅认同理解和解释是人的存在方式,解释学不再只是一种解释“技术”或方法论,还是揭示人类生存基本形式的本体论。他提出一些新的观点:第一,解释者无法消除自身的历史性,成见和传统是深入理解的必要前提。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的影响下作出理解和解释,总是从自己的历史处境出发去理解前人和他人的思想。他把这种观点称为“效果历史意识”,任何解释者的解读都带有先入之见,是在一定的“前见”中进行的。第二,理解过程是“视域融合”的过程,即解释者的现在视界与对象所包含的过去视界相融合的过程。第三,语言是理解的普遍媒介,理解是一种对话式的过程。对话过程也是一种视域融合的过程。对话双方都必须受对方的影响,融合形成新的视域。没有语言,理解过程的视界融合就不会发生。第四,任何人对文本的理解都是先整体后局部,先感知整体,然后才认识局部;同时也只有把握住局部,才能更好地认识整体。这就是文本理解中的“解释学循环”原理。第五,理解即创造。理解绝不是对过去视界的简单重复,而是经过视界的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视界,因而理解是一种创造的过程。

二、从解释学角度分析网络话题“小明你出去”的热门原因

网络话题“小明你出去”一度成为人们茶余饭后闲聊的热门话题。这一热门话题的内容取材于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其主人公小明则为我国小学和初中的数学、语文、自然、历史等课本例题中常出现的“代表人物”。小明因此曾被著名节目主持人周立波戏称为学生时代课本中的第一男主角。

(一)视域高速有效的融合使“小明你出去”迅速走红

解释对象的已存在视界永远是同解释者的视界融合于理解的经验中,理解的过程就是两者“视域融合”的过程。青年人的现在视界和“小明你出去”所包含的视界快速高效融合。视域的融合使网络上的青年人迅速找到了共鸣,这一共鸣的过程也就是理解的过程,也正是因为这一共鸣才引来了青年网友的点击和转发,那么共鸣如此强烈的原因在哪里呢?

首先,“小明你出去”这一系列内容均为青年人曾经或者正在经历的事情,很多青年人身边或者其自身就发生过小明现实版的故事,所以从这一点来看青年人的视界与“小明你出去”的视界基本相同,这便是能产生共鸣的基础性条件。除了视界基本相同之外,小明在故事中的话语和行为都是青年人曾经幻想过的,甚至有一些还是曾经实践过的,因此,这样的网络段子和青年人通过快速高效的视域融合,变成热门是很自然的事情。

此外,这一段子中小明与老师的思维方式始终相异,时常令老师恼怒却找不到批评的着力点,这对于经历过学生时代的青年人来说都是十分熟悉的事情,这一点也表明了当代青年对于学生时代生活的怀念之情。除上述之外,这类段子在网络上的分享和传播过程中,变成青年人交流的载体,丰富了朋友圈、微博、贴吧、论坛等社交软件的内容。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段子原文与网友的评论就像人类语言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一样,段子的作者与青年网友在视域上发生着融合与碰撞。彼此在线上分享、点赞和转发等环节,其实就是青年人在网络上的一种间接对话,这也是一种“视域融合”的过程。

(二)理解并创造使“小明你出去”持续升温

理解不是对已存在的文本过去视界的简单重复,而是经过视界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视界,因此这也是一种创造过程。理解过程中文本与解释者的关系正如哲学意义上的主体和客体一样,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不断进行着[2]。文本和解释者相伴而生,如影随形,双方相互规定,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得到说明。

青年网友在“小明你出去”经典段子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理解,从而构成这一系列的一部分,参与整个系列的进化和发展,再创造经典。比如:关于小学、初中课本中常见的小明在高中课本中却再没看到相似讨论,小明你出去续篇(即不同课堂情景下的新段子)等。可见网友在对“小明你出去”进行理解之后,引发了新的思考,在不同的方面对于这一系列进行了拓展。从这些拓展中不难看出,中国教育暴露出的一些问题:(1)例题中小明老是出问题,体现出教材例题背景材料在逻辑上的不合理性以及内容的单调性;(2)小明在应答老师时的非常规思维,也指出了学校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经不住社会考验的短板等问题;(3)小明的一些回答虽然偏离正统,但有很多是充满创造性的,老师对于其回答往往是简单的直接否定,这反映了当前学校教育对于创造性思维的扼杀。青年网友在带着娱乐心理怀念过去的同时,也在思考着自身多年受教育经历中出现的问题。

(三)语言的简洁巧妙运用是“小明你出去”走红的必然条件

语言是理解的普遍媒介,理解是一种对话式过程,一切理解也都是以语言为媒介。没有语言,理解过程的视界融合就不会发生,语言类型也必然影响着视界融合。那么,语言是否易于被大众接受成为“小明你出去”能否走红的必然条件。“小明你出去”系列段子,每个小段字数均在50字至100字,语言极为简练并有着诙谐调侃风格。这使得青年网友可以快速地进行视域融合以及相互之间进行传播,并且每个段子之间并无逻辑联系,方便读者在空余零碎的时间进行阅读,与青年人的生活节奏相适宜,为人们紧张的生活增添乐趣。显然,这一系列简明诙谐的语言为其走红提供了必然条件。

三、网络话语权建设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网络话语权,即对于网络舆论的控制权力,可以通俗的理解为网络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谁就掌握了网络舆论。然而,网络话语权既是一种权力,又是一种权利,并且,首先是一种权利[3]。那么作为一种权利,网络话语权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网络话语权的主体呈现平民化,网络言论出现自由化和多元化趋势。随着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对于网络文化的控制力开始减弱,各类思潮不断涌现,如: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等。这些都表明网络话语权作为一种权利正在被削弱。马克思曾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每一种思潮的背后必然都隐藏着某些阶层的利益表达或境外势力的别有用心,对此我们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坚持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服务的立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各类文化思潮不断涌入和新生,对于我国文化领域建设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网络话语权的问题上,主流意识形态在当前网络大环境中出现了淡化的现象[5]。在改革道路上奋力探索的中国,由于缺乏应对经验、重视不足,以及处理方式不合理等原因,致使今天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于网络话语权的掌控趋于弱化。当前我国网络话语权的控制面临困境,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内容的简单重复过多,缺乏引起人们阅读欲望的新形式。其实在传统媒介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并不少,在纸质宣传栏和LED、广播和电视,以及报纸和杂志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而且网络上存在的仍然是大量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简单重复。大量不断重复的信息会引起人们在心理上的反感,人们会预先在视域融合之前选择排斥,有时甚至会将自己的视域与宣传内容的视域相对立起来。一旦预设立场产生,不论宣传内容是什么,人们会自动对其进行屏蔽。柴静所制作的视频“苍穹之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视频中所宣传的内容无非是以雾霾引起人们的兴趣,呼吁大家重视环保问题。然而关于环保问题,却是主流意识形态早已重视并加以宣传的内容,从呼吁人们出行使用公共交通到“五位一体”中对于生态问题的重视,我们并不缺乏这方面的宣传。而视频“苍穹之下”所带来的人们对于雾霾问题的重视是空前的,其从形式上来看获得巨大关注的原因无外乎就是对于新媒体的运用,巧妙地利用了视频在网络上方便传播的特点,抓住了雾霾开始引起人们注意的时机,以一个媒体人的身份为噱头,使用视频形式来让人们乐于接受。试想柴静如果只是作为理论研究者在某本学术性杂志上发表一篇调研报告,对民众造成的实际影响力与网络视频相比估计就是天壤之别了。

第二,宣传过程中忽视宣传内容的合理性与逻辑性,与网络主体进行“视域融合”不成功,导致客体“主体化”过程失败。视域的融合过程中由于解释者自身的社会历史性,在接受一个“文本”时,会将现在与过去相结合,将接收的内容与自身的认知相结合。这就意味着主流意识形态在宣传的过程中不可急于求成,应当注意自身宣传内容要贴近生活,符合实际。此外,这里还存在一个“解释学循环”的问题,即先感知整体再注重局部,之后更好地感知整体,这是一个视域融合的复杂过程。因而就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将眼光放长远,把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合理性和逻辑性。网络主体只有充分认可融合后的新视域,使宣传内容主体化,这才是视域融合真正的成功,通过这样的过程可以使主流意识形态深入人心,从而真正掌握网络话语权。

第三,忽视网络主体对于网络文化的创造力。传统的意识形态工作由于传统媒介的特点,大部分处于只发布文本而不接收反馈的情况,文本的发布者也较为固定和单一。由于新媒体自身的功能性使得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会接收到强烈的、迅速的反馈,并且每一个个体也可以成为文本的发布者,因此网络主体自身带有极强的文化创造能力。事实上,理解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每个主体由于各自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因而在对待具体事件时会有不同的判断,所以主体在接收到一个文本经历视域融合的过程之后,实际上已经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文本,加之网络新媒介又具有可以直接发布的功能,这时网络的创造力是不可忽视的。以前文“小明”的段子为例,即为网络主体对于文本接收之后创造出的新文本,将原先文本的视域进行了改造,这实际上就是网络主体创造力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第四,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对网络舆情的发展应对不及时。当前网络主体对于网络文化的创造力丰富,必然会创造出来一些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甚至解构主流意识形态的新文本。由于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当提前做好预案,加强疏导并做好应急准备。2015年8月震惊网络的“纳吧”暴力事件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如果在事件一开始的萌芽阶段对其加强引导并在必要时采取一定强制措施,就完全可以控制事态发展。

四、关于网络话语权建设的反思

如何增强对网络热门话题的引导力和控制力,主流意识形态以怎样的形式与新时代的媒体文化实现结合是解决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关键所在。随着当代各类社会思潮的冲击,社会结构复杂化、社会模式多样化和文化发展多元化,导致社会心态的变动,思想观念转变,社会期待自然也发生着转变,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解释学的视野出发,对于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提出如下反思。

(一)辩证看待各类思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青年人的生活压力大,工作节奏快,娱乐的时间和形式都相当有限,而随着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青年人对于网络的需求日趋依赖,这也使网络成为当代青年重要的娱乐空间。在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等各类思潮不断在我国网络环境中涌现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益于帮助青年人找到人生价值,以免因为过重的经济压力,而被异化为机器,被资本的逻辑所掌控。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改革之中,仍有许多矛盾亟待解决,通过意识形态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来配合改革,对于我国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各类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答案是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面否定,全盘接受必然会带来社会动荡影响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否定也不利于对话语权的长期掌控。对于各类思潮应当采取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辩证地看待各类思潮,批判性的、有选择性的接受各类思潮,并通过它们来丰富我国的文化建设。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倡导,其中,“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指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指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精髓地道出了我国当前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核心内容,对于指导当前我国网络话语权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对于网络话语权的建设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选择性吸收各类思潮的精华为辅助。

(二)减少“单向度”的灌输,加强“双向度”的视域融合

马尔库塞在其最负盛名的著作《单向度的人》中批判了资本主义“单向度”的资本的逻辑,认为单向度的人是人主体性丧失的一种表现[6]。他的思想对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也不应当采取单向度的灌输式宣传,其效果非但不好也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事实上随着各类思潮的涌现,传统意识形态“单向度”思维的宣传必然会走向终结,尤其是对于网络主流文化的宣传,更应当注意双向度的视域融合以达到最佳效果。“小明你出去”系列中暗含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突与抵触,表现出青年人在日常生活观念中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反感的现状。这种“单向度”的灌输已经不再适用于作为网络主力的80后、90后的青年人。如,老师问:“请大家想象一下,假如你在一个有恐龙的世界里,而有一条正准备要吃你,你该怎么办?”小明立马回答:“马上停止想象就行。”从中可以看出青年人思维逻辑的起点与传统逻辑思维的起点不同。作为受教育者的当代青年在客体主体化过程中发出了对于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拷问。实际上,这表明教科书式的“单向度”的宣传教育在网络文化中是行不通的,我们需要转变传统的“单向度”灌输,变为适合网络文化“双向度”的视域融合的方式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

(三)加强预案设计,建立合理有效的舆情反馈机制

在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宣传时,要从网民的视域出发,对于网络上可能出现的各类新文本进行预测并提出应对方案,从而建立较为完整的预案设计。当问题的萌芽出现时,就及时加以引导,并对网络可能出现的“新文本”有所准备。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建立合理有效的舆情反馈机制,针对“新文本”的情况实时做出调整和部署。当问题出现时就及时解决,并在问题处理结束之后,加强总结为日后工作提供经验,从而形成由文本设计、预案设计、反馈调节和总结改进四个部分有机构成的反馈机制,更好地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工作而努力。

(四)语言简明有趣,形式丰富多样,强化青年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学习和理解

要寻找视域高速有效融合的切入点,就需要尽量从青年人的生活入手,以此带动其主动学习和理解主流意识形态。必须注意的是,在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媒体文化宣传工作时务必注意形式上简洁巧妙,并使其自身逻辑经得起推敲。近年来央视在宣传一些最新出台的国家政策时,就在其官方微博上通过“XX会议将会给小明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的形式对政策进行宣传,这样的形式可以吸引更多青年人的注意力,让青年人切身感受国家政策将会给自身生活带来的变化。青年人在通过网络热议这些内容的同时,可以及时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有助于我国各项措施的具体落实。同时,热议的过程也是加强青年人对主流意识形态学习的过程,以达到对青年人价值观进行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学琴.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解释学视域[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12-34.

[2]李红革.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化及其策略[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33-137.

[3]吕美香.走进网络话语权[J].现代企业教育,2009(8):165-16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5]吴学琴.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与新中国流行语的变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3):75-81.

[6][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13-155.

(编辑:赵树庆)

Refle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Discourse Pow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rmeneutics

——Taking the Network Hot Topic of “Xiao Ming, Get Out of the Classroom.” as an Example

WANG Chen

(MarxismInstitute,AnhuiUniversity,HefeiAnhui230000,China)

Abstract:Analyzing the network hot topic of “Xiao Ming, get out of the classroo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rmeneutics, this paper finds out the reasons why the topic has gained rapid and sustained popularity: the rapid and effectiv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text and the interpreters’ perspectives, the interpreters’ understanding and creation of the text, the concise and ingenious text language and so 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hot topic and the reflection on the present dilemma of China’s network discourse power,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aspects to pay attention to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network discourse power of current mainstream ideology.

Key words:ideology; hermeneutics; a network hot topic; network discourse power

中图分类号:D69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37(2015)06-0038-05

作者简介:王晨(1992-),男,安徽马鞍山人,安徽大学硕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代意识形态理论。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研究”(13BZX010);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与传播研究”(14AZD041)

收稿日期:*2015-11-05

猜你喜欢

解释学意识形态
“生活转向”的解释学意图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论判定补贴利益的私人投资基准:法解释学与法经济学的视角
朱熹《孟子》学的解释学考察
哲学解释学美学对柏拉图和黑格尔传统的批判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