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面部望诊浅析
2015-02-12袁哲鸣
袁哲鸣,孙 强
(成都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2)
《金匮要略》面部望诊浅析
袁哲鸣,孙 强
(成都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2)
《金匮要略》作为第一部理法方药的论治杂病专书,为后世研究杂病奠定了基础。望诊作为四诊之首,具有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的意义。对《金匮要略》中有关面部望诊的内容进行总结,包括望面部色泽及面部形态,分析其中各条文所涉及的面部望诊内容,探讨望诊结果与相对应疾病的关系。
金匮要略;面部望诊;望面色;五色
《难经·六十一难》[1]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望诊位居四诊之首,其重要性可见一斑[2]。传统中医古代经典著作中,有较多对望诊的理论探索,以《黄帝内经》《难经》为主,为望诊奠定了理论基础。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也继承了《内经》《难经》中关于望诊的理论基础,并紧密与临床相结合,更直观地了解疾病性质。《金匮要略》作为第一部理法方药的论治杂病专书,为后世研究杂病奠定了基础,其中关于疾病的论述大多涉及到面部的望诊。因此,通过面部望诊能更深入地掌握疾病信息。
1 面部望诊内容
面部气色为五脏六腑之余光,是人体内部气机精华在面部外表的显现。因此,通过望诊面部的色泽及形态,可知晓患者五脏六腑的功能盛衰。《灵枢·五色》[3]中提出以五色命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五色归五脏,面部不同气色代表不同的脏腑受病。因此,面部望色包涵了对面部出现五色中的一种或几种色的整体把握及综合分析。望形态主要包括望颜面部的外形轮廓及颜面五官的动态,诸如面部肿胀及面部肌肉颤动等,均反映出邪气的不同性质。
2 《金匮要略》望面部气色大略
面部望色主要以内经中提及的五色为主,即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金匮要略》中有关面部望色的条文散见于各章节。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4]中对面部望色进行集中论述:“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可见,仲景于《金匮要略》第一章便概括论述面部气色主病之大略[5],由对《内经》望五色的发挥,不仅论述面部五色如何主病,同时也提醒辨证论治时,面部望诊是对疾病信息收集的一个必不可少且较为重要的环节,为之后各篇章具体讨论疾病奠定基础。
2.1 面部为赤色
望诊面部为赤色,一般提示热证,赤色主热主风,可能出现外感发热,也可能为内伤发热,内伤发热又有虚实之分。《金匮要略》所言之痉病乃由外感风寒引起,有外感便出现恶寒发热,本条所述不仅有发热,且还有面赤、目赤、热邪较盛的表现,可知是由外感痉病趋于热化的证候,面赤目赤是邪郁化热、郁热上冲头面部的表现。因此,痉病面赤乃为外感发热。
内伤发热所致面赤则较多见,如《五脏风寒积聚病篇》云:“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固内伤发热中的虚证发热,分为气虚不敛、阴盛格阳,皆可造成虚阳浮越之机。
《金匮要略》中也有实热所致面赤,如有关阴阳毒中阳毒的论述:“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阳毒因感受疫毒,血分热盛,乃实证热毒内蕴所致面部发斑,色泽鲜明。
2.2 面部为白色
面白无血色,因气色不能濡养头面[6]。《金匮要略》云:“色白者,亡血也。”《血痹虚劳病篇》云:“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其中,面色薄谓面色浅淡不华,亦不足之色也。此两句言面薄或白,皆为虚劳之象。《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云:“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赤色,血色也,面无血色,谓面白之人,纯白而无赤。面无血色为血亏,无寒热病,又知非虚损不生血少血,故为失血过多,血气不能濡养头面。
2.3 面部为青色
面色青主痛证、主肝病。《金匮要略》云:“色青为痛。”故不通则痛。《金匮要略》中论述阴毒:“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阴毒由病毒侵袭血脉,瘀血凝滞,阻塞不通所致,故面目色青。
2.4 面部为黄色
面黄一般主脾胃病,因脾色为黄色。《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云:“病者痿黄,躁而不渴, 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若从望诊来看,病者当为面色痿黄,程林曰:“痿黄者,脾胃病也。”《黄疸病篇》中论述黄疸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均有面黄症状,其中谷疸最为典型,面目发黄较明显,“一身尽发热而黄”“久久身面必发黄,为谷疸矣”;酒疸也有面目发黄症状,故称其为酒黄疸。
2.5 面部为黑色
黑色为北方水色,主肾虚、瘀血、水饮。《痰饮咳嗽病篇》:“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面色黧黑乃为水邪深结之色,根据其脉象沉紧,知系水邪深结之脉,可资佐证面黑者,属北方水色也。《黄疸病篇》中酒疸面黄,但由于误治出现“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即使面黑仍知其为酒黄疸,因其人面色“虽黑微黄,故知之”;女劳疸亦为黄疸病,故一身尽黄,其区别在于“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女劳疸又称黑疸,额上黑,肾病色也,故其脾肾两败。
2.6 面无定色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中论述狐惑病时提到:“惑之为病,状如伤寒……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狐惑病乃由湿热虫毒内扰所致,故虫毒内扰可致面色变幻无常,及如注曰:“面目乍赤、乍黑、乍白,亦由虫动交乱胃中,胃主面,故色无定也。”
3 《金匮要略》中望面部形态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云:“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消涕出……”此处一身面目浮肿乃为肺病通调失职、水气逆行所致。
《水气病篇》中无论是水病于表或病于里,皆可引起面目肿,即“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而目鲜泽”。水病于表,如风水可见“面目肿大有热”“视人之目裹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水病于里,“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黄汗亦可引起头面肿胀,“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故因水为实邪,有形有质,于头面部即为面目肿胀。
水之为病,多面目肿胀,但有一例外,即“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尿,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出现面反瘦,概因肾阳虚衰,气化失司,肾为五脏之本,肾虚则五脏气血之精华不能上荣于面。
4 结语
《素问· 脉要精微论》[8]曰:“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灵枢·本脏》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人体精气的盛衰及其变化是通过眼光的精明和面部五色显现于外,因此,面部的气色不但反映五脏六腑虚实,也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通过对《金匮要略》中面部望诊的总结,阐述面部望诊的临床应用,对辨别病因、诊断病机、推测疾病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张玉萍.难经[M].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2011:63.
[2] 司徒宝珍.罗陆一望印堂诊肺系疾病[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9):69-70.
[3] 王洪图.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30.
[4] 李克光.金匮要略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5] 田美玉.《金匮要略》中的四诊[J].湖北中医杂志,1991(5):13.
[6] 尤在泾.尤在泾医学四书[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08:232.
[7] 李德龙.《金匮要略》望诊特点举隅[J].湖北中医杂志,1992(5):26-27.
[8] 李中梓.内经知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9.
(责任编辑:李岚春)
2015-07-21
袁哲鸣(1989-),男,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基础。
R285
A
1673-2197(2015)24-0074-02
10.11954/ytctyy.20152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