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及在当代中国的价值

2015-02-12王佳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价值

王佳佳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及在当代中国的价值

王佳佳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自由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马克思主义中蕴含丰富的自由理论,其认为实践是自由的基础,自由是和必然性结合在一起的,最终目标是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在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倡导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不仅能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最终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内涵

“自由”被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强调居于“三个倡导”社会层面价值要求首位的自由,突显了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之一的重要地位。长久以来,有些学者对自由都避而不谈,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谈自由,并强调自由是资本主义的专利。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拥有着丰富的自由理论,其自由观的本质内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自由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由观,自由的产生、发展及实现都依赖于人类的实践活动,马克思认为:“自我实现主体的物化,也就是实在的自由,而这种自由见之于活动恰恰是劳动”[1]。在他看来,自由一方面是人通过劳动实践而达到的一种结果;另一方面其本身又必须在劳动实践中表现出来。马克思说:“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允许的范围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内取得自由。”[2]因此实践是自由本质的一种确证性保证,实践决定了自由的程度。第二,自由是和必然性辩证地结合在一起的,自由不是主观随意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成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自由是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3]人类主体应不断地通过对必然性的认识,打破必然性的束缚来发展自己,使自己不断得到解放,从而实现人类的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第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彻底解放的科学,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马克思曾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过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和形态,即人的依赖性、人的独立性和人的自由个性,而这三个阶段正是以自由作为首要衡量指标的。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在生产力还不发达的自然经济社会,人或者盲目受自然规律限制,或者屈从于他人的压制和束缚之下,既没有独立,也没有自由,只有“人的依赖关系”。随着人类进入到第二个历史阶段,即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在资本主义社会,人虽然获得了形式的独立,但却在私有制和商品经济体系中几乎完全受物的统治,沦为资本、金钱和商品的奴隶。第三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形态是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到了这一最高发展阶段,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共同分享社会生产能力和社会财富,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描述,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个体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需求、能力自由地活动。正如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揭示的:“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

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现状

(一)政治层面

回顾历史,中国人民追求自由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但取得的成果也是非常丰硕的。近代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剥削,国家主权沦丧,但经过中国人民的奋勇抗争,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后为实现广大人民的自由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压迫人民的旧制度和旧习俗,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消除了阻碍全体人民享有自由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使人民享有广泛的政治自由。列宁曾说:“政治自由就是人们处理全民的、国家事务的自由。”[5]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了人们享有的基本政治自由,如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结社自由、集会自由和游行、示威自由,这都集中体现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所拥有的政治自由权;民法根据宪法的原则具体加以规定了我国公民所享有的民事自由权,主要包括婚姻自由权、契约自由权和人身自由权等。

(二)经济层面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实行的是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政府占据了主导地位,市场作用的发挥受到了约束,市场主体缺乏相应的经营自主权,市场各要素未得到充分流通,导致经济得不到充分的发展。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许多企业脱离政府干预;1992年以后,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确保了经济自由的实现,这种自由主要包含了自由的经济主体、自由的生产、自由的交换、自由的消费等。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中提到:“在功能定位上,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产权保护上,明确提出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也不可侵犯;在政策待遇上,强调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实行市场准入制度。”[6]这充分体现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条件下,对非公有制经济财产和地位的尊重,以保障市场经济中各类经济主体自由发展,从而体现了在经济领域的自由发展。

(三)文化层面

中国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经历过繁荣期和停滞期,其中对其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则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经历了萌芽、正式提出和进一步发展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阶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分别于1951年和1953年提出,之后在1956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的《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明确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党和国家科学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针。毛泽东认为:“压制自由,压制人民对党和政府的错误缺点的批评,压制学术界的自由讨论,是犯罪的行为。”[7]第二阶段是“双百”方针的正式提出。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宣布“双百”方针是我们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根本方针。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双百”方针具有特定的内容,主要有:一,支持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者享有独立思考、批评和辩论、创作的自由。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人民内部的自由。社会主义社会在人民内部依然存在着文化上的一些矛盾,一旦出现,不能用教条主义的方式粗暴地对待人民内部的言论;而对于反革命的言论,也不能任其放任自流。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项旨在通过促进科学和艺术进步,使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得到繁荣发展的重大方针。“双百”方针的提出,使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出现了繁荣景象,人民事业一步步迈向成功。第三阶段是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双百”方针得到进一步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了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强调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制度之下,要进一步繁荣文化艺术。文化艺术要勇于创新表现形式,促进风格和内容的多样化。此外,对于文化艺术作品所体现出的精神内涵也要让其合理地表达。这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作为我国在新时期下的文化发展方针,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握思想文化自由发展的重要标准。我国文化事业呈现繁荣景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文化领域呈现了多层次全方位发展的局面,文化摆脱了为政治服务的束缚,获得了较为广泛和独立的发展空间,与政治关系较为密切的主流文化在这之后也获得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使得文化艺术能够按照其固有的规律得到充分发展,文化艺术的魅力得到充分绽放;其次,大众文化兴起,一种全新的消息性的大众文化,从流行音乐、卡拉OK、迪斯科到通俗文学、肥皂剧、港台剧等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大众文化潮流开始兴起并得到了充分发展;最后,对外的文化交流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派出大批文化工作者到外国交流访问,也邀请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家等来华访问,例如,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在美国举办“中国文化节”“中华文化非洲行”等等。

三、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在当代中国的价值体现

(一)倡导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能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需要明确认识它的重要特征,即竞争性。竞争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是市场经济的晴雨表,是市场正常、有效地运作的前提,市场充分并有效地竞争对于维护市场运行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市场是市场经济的载体,是企业活动的舞台,企业按照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规律来决定企业的命运,要实现资源的最佳和有效的配置,就必须培育和维护市场竞争意识与正当竞争行为,为竞争创造合理的环境和条件,发挥竞争的积极作用,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对市场信号作出正确的、灵敏的反应。

发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有利于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有效运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首先,倡导自由以保证各类经济主体进入市场领域进行自由竞争,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和创新活力,实现在市场经济竞争机制条件下较大程度上的优胜劣汰,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和整体竞争力。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同类产品领域中存在着准入壁垒。要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能够充分有效的竞争,必须要有许多生产同类产品的独立经济主体同时存在,并能自由进入市场展示和销售自己的产品。众多的生产者竞相为市场提供产品,在竞争中不断提高劳动效率,只有当生产出物美价廉、适销对路的产品时,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使消费者以较低的价格获取相对丰富的产品,达到社会福利的提高,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二)倡导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能够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专制时代,人民受封建统治者压迫,处于极度被动不平等的地位,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精神世界都受到严重的束缚。整个社会弥漫着“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只有极少数人能够通过仕途参与政治生活,有限地影响国家政治。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这跟专制时代存在着天壤之别。人民当家作主在现实中直接体现在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能够广泛、积极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倡导自由的精神,是继承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发展社会主义自由的体现,能够使人民群众放下心中的顾忌,更好地建言献策,实现其参与政治生活的愿望。

从当前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倡导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发展。协商民主强调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基层民主协商等多种协商形式。既然是协商,就必须要平等交流,畅所欲言。而协商存在多种形式,必然要求扩大公众的参与程度。无论是畅所欲言还是扩大公众参与都需要社会有着自由、包容的环境和氛围。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积极倡导全民参与政治生活、为国家建言献策的国家必然有着浓厚的自由氛围,因此这个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自由的重要性。

从整个全球现代化发展的大势来看,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国是否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指标。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指出:“区分现代化国家和传统国家最主要的标志是人民通过大规模的政治组合参与政治并受到政治的影响。”[8]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公民参与政治的深度、广度都在不断扩大、参与水平也不断提高。我们应当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进一步扩大公民自由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力,在政治领域自由地表达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使人民群众的声音和诉求更加顺畅有效地进入到党和政府的决策层中,以减少政治决策中的失误。这对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倡导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

社会进步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的前进运动,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进步:物质文明的进步及精神文明的进步。社会进步体现的是一种合乎必然性的发展,它反映一种必然性的规律。无论是物质文明的进步还是精神文明的进步都离不开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人要贡献和付出,就必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与此同时也要增强自身的能力,而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源于人的自由的充分发展。人类能力的增长与发挥状况、程度同样需要有自由的环境。倡导自由能够使人成为自己的主人。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第一步是从摆脱动物性开始,它离不开在自由意识上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人能够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将自身与自然区分开来,支配自然,包括自身的自然即自己的身体和本能,使得其不仅能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而且也能够成为自己的主人。

回顾世界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新航路的开辟还是工业革命的改革,推动这些事件发生的内在原动力从某种意义上看都是自由的精神,而这些事件的发生无疑都极大地改变世界的面貌。韦伯强调基督教新教价值观对于西方近代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而新教价值观的核心笔者认为那就是那种自由、无畏,敢于创新和拼搏的精神。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建设,这些文明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反映社会的进步程度。若整个国家和社会有自由的氛围,倡导自由的精神,在健全法制的环境下,全民有种敢拼敢闯的劲头,必然能够推动各项文明的建设。

总之,倡导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与社会进步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在给人以充分自由的前提下,社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进步。倡导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促使每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使每个人能够自由而全面发展,势必会从总体上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12-12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7-50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0-731.

[5]列宁全集:第7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14.

[6]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09(1).

[7]毛泽东选集:第5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7:158.

[8]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44.

(编辑:张文渲)

Marxist View of Freedom and Its Value in Contemporary China

WANG Jia-jia

(InstituteofMarxism,AnhuiUniversity,HefeiAnhui230601,China)

Abstract:Freedom is one of the eternal pursuit of human value aims. Marxism is rich in the theory of freedom, according to which, practice is the foundation of freedom; freedom is combined with necessity;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fulfi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so as to achieve human freedom.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ocialism,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view of freedom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contemporary China. Advocating Marxist view of freedom can promote not only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that of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will be conductive to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in the end.

Key words:Marxism; view of freedom; value

中图分类号:D61;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37(2015)06-0034-04

作者简介:王佳佳(1990-),女,河南鹤壁人,安徽大学硕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权生成机制及运行研究”(15BKS084);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全过程研究”(2014SZKMSGZS0017)

收稿日期:*2015-10-24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