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学术志趣培养创新人才

2015-02-12孙若飞马璟

中国大学教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

孙若飞 马璟

摘 要: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简称SRT计划,是清华大学为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措施。SRT计划实施以来,一直是本科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的乐园。本文回顾了18年来SRT计划的发展历程与实施效果,探讨了创新性人才的一些培养机制。

关键词:SRT;激发学术志趣;挑战性;多样化培养;创新人才

为适应“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本科生及早接受科研训练,锻炼实际才干,在清华大学第20次教学讨论会上,确定了一项重要教改措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简称SRT计划。从时代背景上,这是为了使我校的人才培养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的需要,适应我国的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该计划借鉴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相类似的UROP计划的一些成功经验,旨在进一步调动学生课外学习钻研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本科生及早接受科研训练,并在研究训练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渴望解决问题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实践的兴趣,以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十八年实施过程中,SRT计划在提升学业挑战度,加强生师互动,强化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多样化成长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一、充分利用丰富的教科研资源,SRT计划蓬勃发展

1996年以来,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广大师生积极配合、踊跃参与,SRT计划得到了顺利发展。SRT计划面向所有在校本科学生,每位学生均可自愿参加。在实施过程中,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

1996—1999年:“明确目标、平稳起步”期。从师生小数量立项、学生小规模参与开始,进行了探索性的起步。每年立项100项左右,参加学生200多人次。

2000—2003年:“利用优势、飞跃发展”期。增加了项目的申报频度,由每年一次立项增加为两次立项;建设了网络化信息平台,并依托平台完成各执行环节,实现现代化管理。每年立项增至500余项,参加学生达1100余人次。

2003—2007年:“稳定规模、提高质量”期。规模趋于平稳,重在提高质量。每年立项保持700多项,参加学生1400多人次。

2007年至今:“形式多样、丰富内涵”期。设立了SRT计划挑战杯专项、SRT计划重点项目等多种创新形式,进一步提升了计划内涵。立项数量已达到每年1200项的规模,有60%以上的本科生在读期间参加了一项或以上的SRT计划项目。

作为一种非必修性的、兴趣性的实践环节,学校积极给予到位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制定《清华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SRT)计划管理办法》;提供大学生研究训练指南;鼓励将SRT计划纳入教学计划;准许优秀SRT项目替代综合论文训练;项目结题后给予学分;承认教师指导工作量等。学校在政策机制上的大力支持保障了SRT计划的顺利实施。

SRT计划项目发展趋势

二、以SRT计划为载体,强化创新实践,激发学生学术志趣

在科研训练中培养科学素养。对于本科学生来说,养成探究式学习习惯,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尤为重要。SRT计划为学生提供研究机会和宽松的实践环境,使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该计划不过于强调立竿见影的发明创造,而是立足长远,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树立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

如何开发一款手机APP应用程序,实现地点到地点的离线查询?学生在开发“摇摇公交”移动应用的过程中体验了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分析论证、制订方案、设计或实验、分析总结等科研工作的全过程,锻炼了实践才干。通过“做中学”,使得学生的关注点从单纯的书本学习转向亲自动手实践,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由知识传授型向能力提升型的转变。

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在SRT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工作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向以学生、学习为主体转变,即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学生在导师指导下“以我为主”,放手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最大程度地激发参与学生的创新和智慧,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种带有独立性的工作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大有益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第一课堂学业挑战度的不足以及师生互动性的不足。SRT计划项目“大型客座机舱内气溶胶颗粒物的沉积规律”对微环境空气质量进行研究,最终提出了实际大型客机座舱中颗粒沉积率的简易计算方法,并应用于实际机舱中沉降率的模拟预测和分析。通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对现实问题做出了有益探索和回答,SRT计划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学术”,激发了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新精神。

在因材施教中促进教学相长。“人各有所长,就其所长而成就之”。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持完美态度,不能用一种尽善尽美的尺度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而应该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他们的特长、爱好,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SRT指导教师将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与SRT计划项目结合,积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与合作,促使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SRT计划项目既充分依托教学资源来开展,同时又为教学、实验室建设和科研服务,促进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

SRT计划指导教师还通过“言传”和“身教”来感染学生,用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利用SRT项目执行的每一个环节,创造一切机会加强与学生的接触和交流,大幅度提高在学术研究和校园生活中师生互动的质和量。营造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一个更为亲密的学术研究小团体氛围,激发创造的火花,形成健康和睦、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三、发展多种形式,丰富内涵,给予学生个性成长空间

在知识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将大大增加,培养模式要对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有足够的包容能力,要给予学生自由发展、个性成长的空间。学校新设了不同形式的SRT计划项目,使得SRT计划成为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

设立SRT计划挑战杯专项。从2009年开始,增设“清华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SRT)计划挑战杯专项”,简称SRT计划挑战杯专项。该项目充分考虑学生参与挑战杯等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特点,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匹配资源,旨在扩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参与面,促进项目作品的水平提升。以第四期SRT计划挑战杯专项(2012-2013学年)为例:共有来自全校29个院系的255个项目立项,申报学生789人,指导教师191名;在第31届清华大学“挑战杯”竞赛中,大部分获奖项目获得了该期项目的支持,在最终5件特等奖作品中有3件来自该期项目。

设立SRT计划重点项目。自2010年起,设立SRT计划重点项目,对于由学生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设想给予重点和持续支持。每年从SRT计划项目中遴选出一定数量的重点项目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从2010年至2013年四年间,共设立SRT计划重点项目763项。以2012年为例,立项项目约40%来自SRT计划项目。学生在SRT计划项目的参研过程中接受了较为完整的科研训练,开展工作基础好,重点和持续支持、导师的悉心指导保证了项目顺利运行,项目优秀率高,成果丰硕。

创新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注重个性化发展为原则,更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具体要求,调动学生主动性,促进个性发展。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以及学习发展规划,选择参与SRT计划普通项目、挑战杯专项项目或者重点项目,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选择机会,构建学生自由成长的氛围与环境。

四、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清华大学素有通过实践教育全面育人的优良传统,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全面成长为目标,根据时代特点及国家建设的需要,创立和发展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教育形式。当今世界,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知识获取模式推陈出新,学科交叉融合程度日渐深入,这些都给大学教育带来了重大挑战,也提出了教育创新的时代需求,未来社会对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将大大提高。

我校通过第一、第二课堂等各种途径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建起了创新实验室、创客、学生兴趣团队等多个创意创新创业平台,强化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作为这一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SRT计划在第一课堂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以激发学生的学术志趣为导向,以学生受益为检验,推动更有深度、更精细的指导和培养,吸引了一大批有志向、有潜质的同学更多的投入学术科技活动,培养更深入的学术思维,实现对不同特点学生群体的因材施教,并通过多种方式激发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培养未来的“学术大师”夯实基础。

SRT计划还与我校其它创新实践教育环节关联与对应,使学生在本科培养的全过程循序渐进的经历创新实践过程,共同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面向低年级本科生开设的“新生研讨课”和“实验室科研探究”使得学生从进入校园即感受到研究型教学氛围,潜移默化的培养其创新意识。之后SRT计划、学术科技竞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等多种研究训练形式给学生提供进入实验室、进入社会的机会,使学生学会科研方法,并从中提炼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提出可能稚嫩但创新的想法,并加以实践。而进入高年级,“综合论文训练”检验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对自己知识盲点的认识,进一步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我校机械系车德梦同学,从参与SRT计划项目开始了他的科研创新之路,后作为重点项目又参与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制成功了“变位欠驱动拟人机器人手装置”和“具有灵巧度和自适应性机器人上肢系统”。他是清华大学第28届“挑战杯”学生课外科技学术竞赛特等奖获得者,参加了在加拿大举办的ASME国际学生机构与机器人设计大赛并获得机器人设计组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还承担科研项目3项,发表或被录用学术论文6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

丰富多样的创新实践教育环节、创新创业教育,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在创新致胜的时代,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土壤和环境,为拔尖人才大量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是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SRT计划在我校开展18年,对于学校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是本科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

参考文献:

[1] 顾秉林. 加强实践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在清华大学第22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6):1~5.

[2] 钟秉林. 大学人才培养要研究新问题 应对新挑战[J]. 中国大学教学,2013(7):4-6.

[3] 段远源,张文雪.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新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2009(1):21-24.

[4] 李杨帆,朱晓东. 科研训练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2011(4):24-25.

[5] 汪劲松等. 创建研究型本科教学体系提升教育质量[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4):1~4.

[6] 贾秀险. 高校创新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高等教育,2012(255):56-58.

[7] 丁水汀,李秋实. 创新人才“选、育、评”一体化 推进试点学院改革[J]. 中国大学教学,2014(4):73-76.

[8] 王冰冰.清华SRT计划:鼎力暖炉兴意阑 薪火相传犹待后. 清华大学新闻网,http://news.tsinghua.edu.cn/ publish/news/4205/2013/20130409132253805631780/20130409132253805631780_.html.

[责任编辑:吴芳和]

(上接第55页)创新;通过联合共建实验室、共建实践创新基地、开展基于项目的合作、建立战略联盟等形式,建立了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教育平台,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国内教学资源和国外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为卓越工程师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聘请产业教授和创业导师团队,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小洲,梅伟惠. 中国大学创新力建设的问题与

对策[J]. 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2] 马瑞敏,韩小林. 中国高校科研创新力分类分层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12).

[3] 张云. 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体系的构建[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4).

[4] 贾雪艳. 论教师对课程的个体化改造[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5] 大学评价国际委员会. 2007年国际大学创新力客观评价报告[J]. 高等教育研究,2007(6).

[责任编辑:余大品]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
培养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效益源泉
立足“五个重视”推进导师制下高职创新人才培养
论创新人才和工匠人才培养的可能性
浅谈土木工程材料设计性实验教学实践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