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智能教学云平台的研发及应用与大学英语测试改革

2015-02-12张权宋倩云等

中国大学教学 2014年11期

张权 宋倩云等

摘 要:形成性评估无疑是大学教学改革的指导原则和实施方向。本研究探索旨在利用目前高校师生人手一部的手机等智能终端,借助高校校园网、wifi和3G等优势网络资源,创建移动智能教学测试云平台,以期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监控,教学效果反馈与分析零延误,实现高校教学评估“随e测”与“随e练”的“双e”及“在课堂”与“在云端”的“双在”终极管理。经过部分学校相关教学实验,该移动智能教学云平台的建设有助于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背景下英语测试手段的现代化改革。

关键词:移动智能教学云平台;测试改革;形成性评估

一、引言

云技术与现代无线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了潜力巨大的云产业和APP应用市场。然而面对巨大的教育市场,云技术和移动智能终端的APP应用技术的完美结合却并不多见。尤其是在移动手机上实现信息化、无纸化和智能化的教学与测试的云平台建设依然为市场空白。我国大学英语应试教学的现状迫切需要改革,新课改提出了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计算机技术在大学教学中的运用等观点,其有效实施促进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显著提高。英语测试作为评估的重要手段,更是对课程改革成果的反映,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进行的这一背景下,英语测试的不断改革创新显得举足轻重。

二、语言测试理论

语言测试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以语言学、语言教学法、学习论和心理测量学为理论基础,以测试理论和手段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经历了前科学语言测试阶段、结构主义阶段、社会语言学阶段和交际语言测试阶段,后三个阶段分别反映了结构主义模式、社会语言学模式和交际语言测试模式(Heaton1991)。

(1)前科学语言测试阶段(Pre-Scientific Period)。语言测试伴随语言教学的发展而出现,20世纪40年代前的语言测试被统称为前科学语言测试。在这个时期,语言教学人员仅仅将语言视为一门涵盖语法、词汇、语音的知识来教授,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approach),因此在语言测试中通常进行短文写作的笔试形式,而缺乏对口语和听力的考查(刘金声2008)。

(2)心理测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阶段(Psychometric-Structuralist Period)。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结构主义语言测试占主导地位。在这个阶段,人们对语言有了客观科学的认识,语言测试的理论基础为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语言学,而在方法上汲取了心理语言学领域的心理测量学方法,代表性测试为分离式测试(Discrete Tests)(薛荣2008)。教学人员通过划分考点的方法对学习者的语言技能和语言成分进行测试,采取多项选择题的形式来增强测试的信度和客观性。但在这种测试中并不能反映出学习者语用能力,效度问题鲜有涉及。

(3)综合——社会语言学测试阶段(Integrative- Sociolinguistic Period)。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提倡综合测试法。在结构主义语言测试中,测试者将语言知识进行分解,独立地考查在非语境情况下的测试成绩。而综合测试主张测试在一定的语境下进行,对语言技能和语言成分进行全面综合的考查,不在测试中刻意追求区分各单项语言技能或能力,而是强调两项或两项以上语言技能的综合评估,提高了测试的效度。在这一时期,测试类型为综合题,如完形填空、听写、口试、改错、作文等(Brown 2005)。

(4)交际性语言测试阶段(Communicative Testing Period)。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语言学家Chomsky (1965) 在批评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言行为(linguistic performance)两个不同的概念。但语言使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语言能力相对抽象,由此在20世纪80年代Canal和Swain(1980)提出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交际策略能力的交际模式。1972年,美国人类学教授、社会语言学家Hymes(1972)提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概念,认为使用语言不但要能够按照语法规则生成形式合格的句子,而且还应具有在不同的语境中合理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初,Bachman(1996)提出了新的交际能力理论模式(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 Model)。Bachman认为,语言交际能力就是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场景特征结合起来创造并解释意义的能力,主要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组成。在交际性语言测试中,测试的目的在于考查学习者是否能够在一定的语境中用所学的语言进行有效的交际,所以在试题的设计中倾向于让学习者解决实际生活中任务和问题。交际性语言测试把学习者对语言的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具有更优的效果。

可以发现,当代语言测试和评估从分析式转向综合式,从重视部分到重视整体,从面向外部结构转向重视内部结构(杨满珍2002)。方向基本上从单纯的测试语言形式到测试语言的具体运用能力(薛荣2008)。这就要求测试者尽可能在测试中充分考查听、说、读、写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在测试内容上将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进行有机分配与结合。由于语言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以往一锤定音具有终结性质的期末考试应逐渐分散为随堂测试,更有利于教学人员掌握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和薄弱环节,以此进行重点强化提高。而且,测试的结果不仅仅采用唯一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了新的考验,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字面的语法,及时动态且长期有效的沟通平台成为一种需要。

除了从测试自身发展的历史阶段来探讨目前测试改革的出路外,美国教育学家斯克里芬根据教育目的的不同,把教育评估分为“终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两种。终结性评估用于检查学习课程结束时的结果,它的重点是学习的成果。形成性评估是为改进课程教学在活动中进行的评估,它的重点是学习的过程。从实施方法上来看,终结性评估的手段主要是考试,形成性评估则是课堂测验、作业、平时观察等。从测试的内容来看,终结性评估是对学习成果的总的考查,形成性评估则是根据阶段性目标形成的阶段性检验。从实施时间来看,终结性评估进行于学期末,而形成性评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过程性评估包括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间的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教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估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教师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的记录、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通过形成性评估,教学的信息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教学方向和目标随着评估结果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进,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为顺应测试发展的新趋势以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新要求,本研究采用移动智能教学云平台来探讨大学英语测试改革,旨在增加形成性评估在决定学生英语课程成绩中的权重,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及提高其英语应用能力。

三、移动智能教学云平台的研发及应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移动通讯设备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及其网络以及移动通讯终端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也随之增强。英语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变革促使英语测试手段发生相应的变化。传统的英语教学和测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传统英语测试手段存在以下局限性:(1)传统的英语测试出卷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仅工作效率低,试卷质量还难以保证。(2)在设计试卷的时候,往往会因为考虑测试的可行性而过多地强调试卷信度,大量采用选择性客观试题,忽视了试卷的效度问题。(3)在对一些主观试题打分时,很难切实做到公正客观地评估应试者的真实英语水平。(4)英语测试后的工作也常常是仅限于教师订正答案,而极少对试题本身的难度和区分度以及考试分数所反映的情况进行认真分析。这种只重视测试不重总结的行为,也不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状态和学习弱点,不利于及时调整英语教学策略。我们应当认真研究英语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现代的测试手段即移动智能教学云平台,来推进英语测试方法和测试类型的多元化,同时,尽量消除测试对英语教学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对英语教学工作起到更为有利的反拨作用。

近10年来,国家以重点项目和工程为引导,以示范点为抓手,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投资巨大,加上一些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使得教育信息化的软硬件环境得到了长足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2012年,中国教育信息化每年的投入都不低于400亿,且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首次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纳入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可以预见,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产业在未来的10年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期。

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无疑给教育信息化、智能化提供了实时高效、绿色环保、方便快捷的平台。但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与管理环节的考试测试,其实施手段却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笔墨纸张的手工时期或机器读卡的半智能时代。制约其发展的核心因素是防不胜防的高科技作弊手段和工具,其中移动智能设备是考试防范的重点。智能手机更被看作各类考试的天敌。此类应用开发因此受到禁锢而成为市场的盲点。

基于云平台的原创APP应用支持用户注册和安全登录,兼有在线考试、在线课堂、在线学习、在线竞赛、在线会议等多种功能。在线考试包括题库管理、试卷管理、考试管理、评卷管理。题库管理可以让老师提前录入相关的考试试题,作为知识沉淀的知识库。设置试题的查询、删除、录入、修改等功能。试卷管理可以创建考试内容、设置考试的题型、答案、考试的时间以及参加考试的人员范围。考试管理是考场中老师主要的监控管理的平台,可看到考场中学生的登陆状态、考试进度、学生考试过程中有无异常等,也可通过界面进行学生状态的控制,发现作弊可强制中断某个学生的考试进程。评卷管理分为三块内容。在考试答案预先设置的情况下,结合档案便可自动进行评分,如未预先设置,可以进入人工阅卷模式。成绩查询可以查询学习、班级、单个学生的考试成绩及成绩分析等。试卷浏览可查看单个学生的答题结果,界面将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拼装。在线课堂提供课堂测验题目的管理及发布,具备测验结果的查询功能,提供相关资料的管理及发布功能,提供课程表的维护功能。可查看相关的留言信息,并进行相关信息的回复。在线学习提供家庭作业的录入管理及发布功能,提供答案的发布功能,具备考试结果查询及分析功能。提供学生长期的测验结果信息综合评估功能,并提供结果查询。在线评比提供竞赛选手的信息录入功能。提供投票、打分结果的统计分析,并以图表的方式进行展现。在线会议提供与会人员的签到结果查询,发布与维护会议材料,提供与会相关人员的意见反馈的浏览功能。

该移动智能教学云平台在经过逐级研发完善后,先后在江苏的多所大学中学进行测试和试运行,其反响积极。教师利用该教学云台探讨教学改革新路,取得效果良好。同一教师进行英语教学的两个班级被分为两组,这两个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在入学英语分级考试中成绩相同。一组采用移动智能教学云平台对教学效果进行跟踪监控,另一组仅采用终结性评价方法即期末考试来考核学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习效果在一年时间内由问卷调查、期末考试和等级考试的结果来进行综合对比。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平时成绩、周记、问卷调查、面谈和学生讨论等评估手段来看,试验组的教学效果、学生反馈、测试成绩及四六级通过率均优于对照组。

教师对该教学云平台的意见是:该平台创建了教学云端平台,丰富并拓宽了智能移动应用。同时可以实时实地跟踪和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实现了教学反馈零滞后,成绩分析无延误,师生互动更多元。学生对使用该教学云平台的意见是:将手机这样的智能移动终端从教学测试的重点防范对象变成了学习测试的良师益友,实现了普通教室的“双在”和“双e”的教学体验,即教学活动既在场又在线。教学在眼前,管理在云端。练习测试随e练与随e测。测试方法简单有趣有效,很能顺应身处信息新时代的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习惯。可见,移动智能教学云平台实现教学模态从PPT到PPT+APP的转换,教学手段从3机(计算机、阅卷机和打印机)2异(异时异地)1卡(答题卡)到3端(教师端、学生端和云端)2实(实时实地)1色(绿色环保)的全方位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四、结语

总之,现代大学英语测试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正朝着个性化、高效化、互动化和客观化的方向不断发展。通过技术化的科学

手段,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智能手机作为考试工具,可以为现代化教育手段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移动智能教学云平台的研发和应用,本研究希望积极推进英语测试类型和测试方法的多元化,为大学英语测试改革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Bachman & Palm er.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 Brown, J. D. Testing in Language Programs: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English Language Assessment [M]. New York: McGraw - Hill Companies, 2005.

[3] Canale, M. & Swain, M.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 . Applied Linguistics, l980 (1).

[4] Chomsky, N.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 .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65.

[5] Heaton, J. B. Writi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M] . London: Longman Group, 1991.

[6] Hymes, D.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C]. In Pride, J. B. and Holmes, J. (eds). Sociolinguistics.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2.

[7]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8] 刘金声,单亦祯. 语言测试综述[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9] 薛荣. 当代语言测试: 理论发展与未来趋势[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0).

[10] 杨满珍. 20世纪90 年代国外语言测试的发展[J]. 外语教学,2002(5).

[该研究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No.30920140132030),项目名称:“大学英语测试改革:移动智能教学云平台在任务型教学中的应用及评估”]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