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程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设计

2015-02-11王胜军

科技资讯 2014年29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数学教学新课程

王胜军

摘 要:问题情境是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师所提供的具体活动场景和学习资源,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考能力等处于最佳状态。重视问题情境的设计,使教师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和探究学习方法的培养,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数学问题情境,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纽带。可以让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的技能。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b)-0202-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动手实践的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问题情境则是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教师提供具体的活动场景和学习资源,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考能力等处于最佳状态。重视问题情境的设计,使教师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和探究学习方法的培养,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实施新课程。

1 设计问题情境的四点要求

1.1 围绕教学目标

情境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也即创设的问题情境要针对课堂教学目标。问题内容的指向必须是教学的重点,切入的角度应该要针对学生学习的需要,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精力集中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会因无关紧要的问题而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能够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运用,提升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1.2 符合学生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对于问题情境的设计,首先,要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到真正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其次,问题情境的设计要具有可调性,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适时调整和修改问题情境的方案,以便适应学生学习的实际。可以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情境设计中,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的欲望。

1.3 具有探究性

探究是学生学习的灵魂,学生正是在探究实践中学习创造的,所以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具有探究性,使学生在问题情境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不断探究的过程来逐步提高和加深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掌握中处理问题的能力。

1.4 设计新颖、趣味性强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审美的需要,创设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且新颖、奇特、有趣的问题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应创设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问题情境。通过积极主动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强大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驱使下,更有助于问题情境创设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2 设计问题情境的方法

设计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知识的切入点,熟知学生知识的生长点。设计问题一定要有梯度,要以教材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为根本,在师生互动教学中激发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2.1 根据概念的形成过程,设计问题情境

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要经历形成、表述、辨析、应用等阶段。在中学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具有相似的属性,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教师先引导相似研究已学过概念的属性,然后设计类比发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尝试给新的概念下定义,这样新的概念容易在原有的认识结构得以同化与建构。如: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教学中,让学生先研究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问:假设未知数的次数是2次呢?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新的问题,促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类比、猜想、归纳、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探究规律,得出新的数学概念。

2.2 利用直观实物让学生动手,设计问题情境

直观教学是指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在教学媒体直接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认识活动,包含着空间形象和数量关系,让学生从直观形象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用木条自制一个三角形。问题:三条边符合什么长度或满足什么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三角形,何时不构成三角形?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猜想,动手操作。通过观察、猜想和操作,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从而上升到理性知识的产生。

2.3 利用旧知识的联系,设计问题情境

知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新知识的产生往往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已有知识的前提下,适当的增加或减少条件,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判断,从中得出新的结论或发现新的规律。例如:在教学《切线长定理》这一节时,可以通过三角形内切圆,把三角形减少为两边,这样就形成了切线长定理。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衔接过程符合学生学习正迁移原则,切入点注意要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4 通过猜想或验证,设计问题情境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地设计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概率相同》这个内容时,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都喜欢过生日,我们班有50个同学,有2个同学的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多少?怎样求出来呢?”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让学生讨论、质疑、交流,给他们充分的思考和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从而验证他们的猜想,使他们的个体得到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来更多的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求知的欲望,在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符合自身学习需要和兴趣的前提下,可以更好的完成和实现教学目标,从而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升华数学教学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叶立军.新课程中学数学教学80法[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 王刚.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反思[J].中学数学月刊,2011(5).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数学教学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