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美辛致下消化道大出血1例
2015-02-11陆小锋林细州余颖聪
陆小锋,林细州,余颖聪
吲哚美辛致下消化道大出血1例
陆小锋1,林细州2,余颖聪3
(1.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温州 325000;2.浙江省温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温州 325000;3.浙江省温州市人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市第三临床学院消化内镜中心,温州 325000)
吲哚美辛;出血,消化道;不良反应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59岁。因“突发神志不清3 h”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7年。入院头颅CT提示左侧基底节区及顶叶出血。以“高血压性脑出血、高血压病”收住院,患者入院后第2天出现发热,体温39.1℃,即予吲哚美辛栓(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每支100 mg,批号:140203)100 mg塞肛及吸痰、物理降温等处理,后体温降至正常。第4天患者体温再次升高,最高至38.9℃,伴咳嗽咯痰,两肺听诊可闻及湿性啰音,考虑肺部感染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针(联邦他唑仙)4.5 g,q8h,静脉滴注,并再次予吲哚美辛栓100 mg塞肛退热。后患者体温反复升高,连续在第6天及第7天两次予吲哚美辛栓100 mg塞肛退热处理。入院后第12天患者开始连续3 d出现便血症状,量多,平均每日量约500 mL,色鲜红,考虑下消化道出血。予输红细胞、血浆及白眉蛇毒血凝酶(邦亭)静脉推注,生长抑素(施他宁)、垂体后叶素针微泵等止血治疗。查肠镜提示:肛门口及距肛周5~8 cm处肠腔见散在不规则溃疡,直径1.0~1.2 cm,边界清,周围黏膜充血,未见明显活动性出血,内镜诊断为直肠多发溃疡。给予康复新液100 mL,qd,保留灌肠及肛门局部云南白药外敷及直肠加压填塞等止血治疗后3 d,患者大便颜色正常,未见明显血便,考虑下消化道出血停止。结合症状及内镜所见,诊断:①高血压性脑出血 ;②高血压病; ③下消化道大出血:直肠多发溃疡。
2 讨论
非甾体类抗炎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损伤,包括炎症、溃疡、穿孔及消化道憩室等。非甾体类抗炎药所引起的肠道溃疡多位于回盲部,其次为直肠末端[1]。本例患者因脑出血后反复高热、测体温升高后1周之内多次予吲哚美辛栓塞肛退热治疗,直接导致肠道黏膜损伤形成溃疡,继而并发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既往无出血相关病史,入院后其他药物使用与消化道出血无明显相关性,且内镜所见多发浅溃疡符合药物性溃疡特点,故考虑此次出血直接原因为局部使用吲哚美辛栓。目前研究认为非甾体类抗炎药的酸性部分直接损伤膜磷脂,使氧化磷酸化解耦联损伤线粒体,并使储存于线粒体内的钙离子游离至细胞质,从而增加活性氧化物质生成,进一步损坏细胞膜的三磷腺苷泵,破坏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使肠道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肠道黏膜损伤[2]。非甾体类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发挥抗炎作用,但同时可增加白三烯的生成,促进组胺、自由基等释放,进一步造成肠道黏膜损伤[3]。因此对于临床上反复高热患者,应着重于寻找发热病因并予相应治疗,严格掌握吲哚美辛栓适应证,避免连续多次使用,特别是高龄并发急危重症等患者使用时需更加谨慎。
[1] PAN Y S,CHEN L T,TSENG C A,et al.Clinical and endos-copic features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induced colorectal ulcerations[J].J Formos Med Assoc,2005,104(11):804-810.
[2] HUANG E S,STRATE L L,HO W W,et al.Long-term use of aspirin and the risk of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J].Am J Med,2011,124(5):426-433.
[3] 张宇澄.非甾体抗炎药引起小肠黏膜损伤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2013,18(8):497-499.
2014-04-09
2014-08-07
陆小锋(1986-),男,湖南衡阳人,学士,研究方向:消化系统疾病。电话:(0)15067831180,E-mail:wind121001144@126.com。
余颖聪(1974-),女,浙江温州人,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功能性胃肠病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电话:(0)18057783886,E-mail:001catherine@163.com。
R971.1;R969.3
B
1004-0781(2015)09-1258-01
10.3870/j.issn.1004-0781.2015.09.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