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棉种产业的挑战与突破
2015-02-11师树新张静波周永萍葛朝红燕建召
师树新,张静波, 张 科, 孙 辉,周永萍,葛朝红,燕建召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棉花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51;2.河北冀棉经作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石家庄 050051)
1 黄河流域植棉现状
1.1 植棉面积剧减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黄河流域棉区植棉面积为186.53 万hm2,比2011年减少10.3%。其中,山东省同比减少4.1%,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减幅分别为8.8%、17%、38%和32.5%。2013年黄河流域植棉面积147.93 万hm2,同比下降9.3%。山东省植棉面积同比下降4.5%,河南省同比下降12.4%,河北省同比下降13.3%。
中储棉信息中心《2014年全国棉花实播面积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黄河流域棉花播种面积为106.65 万hm2,同比下降24.4%。黄河流域棉区的天津市棉花实际播种面积3.76 万hm2,山东省、河北省和河南省3个省棉花实际种植面积分别为50.79 万hm2、39.12 万hm2和9.45 万hm2。山东省和河北省种植面积同比降幅分别为22.6%和22.6%,河南省种植面积同比降幅超33.0%。
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李付广所长认为当前我国棉花生产出现面积和效益双下降的瓶颈是用工多,人力成本投入高。
1.2 黄河流域植棉特点
黄河流域棉区是我国第二大植棉区,2014年棉花播种面积106.65 万hm2。黄河流域棉区的植棉有4大特点:(1)农户为种植单位,规模小,劳动效率低,生产成本高,植棉收益少;(2)近年棉花生长期间的花铃期和吐絮期降水超过平均值,对产量影响大,籽棉减产幅度20%~50%;(3)植棉操作多为传统方式,费工费力,劳动强度大;(4)植棉呈现两增一减的现状。单位植棉用工数量稍有增加,劳动工资增长速度大于棉花价格增长速度,用工成本大幅度提升。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导致农村劳动力数量减少。
1.3 黄河流域棉区的出路
黄河流域水资源长期不足,长短期均难以改变。从长远看,棉花抗旱节水、耐盐碱的特点,决定了棉花是本流域首选作物之一。黄河流域棉区的出路有以下几点:
(1)适度的规模化、集约化、轻简化和机械化。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树迅研究员预测“只有实现了机械化,才有可能实现快乐植棉的梦想!”。适度的规模化、集约化、轻简化和机械化是黄河流域棉区的出路。
(2)选育与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相适应的品种。新品种应具备适应全程机械化管理的特征,即早熟性、丰产性和纤维品质等突出;铃期短、结铃性好,集中早吐絮;棉株株型紧凑、果枝始节节位高、果枝短分布均匀;叶片中等以下对脱叶剂敏感,喷药后彻底落叶。
(3)建立棉花产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户专业化生产。与纺织企业对接扩大产业链条,减少中间环节实现优质优价。
(4)国家参照国际棉价实行绿箱政策。黄河流域实行目标价格。
(5)增加保险险种。棉花作物列入自然灾害险,在棉花受灾减产造成亏损时,棉农得到应有补偿以利再生产。
2 棉种产业的挑战
黄河流域棉花种植面积快速下降,植棉效益低,棉种市场将进一步混乱,加剧棉种企业的竞争。棉种企业需要解决自身问题,适应棉种产业竞争格局。
2.1 整合棉种产业
过度分散的棉种企业造成多、小、弱的特点,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尽管近年种子企业提高准入门槛,状况有所好转,但局面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多家小公司出资组建一个3000万元级别的公司只起到招牌作用,经营仍是各自为战。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棉种企业势在必行。
2.2 加强对棉种企业管理
部分棉种企业自律差、未建立诚信体系导致棉种假冒伪劣屡禁不止,农民使用棉种缺乏安全感。规范棉花种业市场,一要加强种业队伍管理,二是棉种企业自身管理需要完善。
2.3 打造过硬品牌
品牌是棉种企业竞争的无形资产。国内棉种企业鲜见知名度高的品牌,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品牌需要经过长期培养,与企业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企业产品决定价格、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份额。虽然棉种企业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但受制于优秀专业人员对品牌建设与管理的缺乏,造成棉种企业重销售轻售后服务,甚至有制假售假的现象。
2.4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棉种产业有其特殊性,对从业人员要求专业化程度高,而行业工作特点是枯燥,地位和收入双低,导致高素质复合型企业管理人才缺乏。多数民营棉种企业为夫妻、父子、兄弟齐上阵的家庭式管理模式,任人唯亲,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发展战略目标,影响种业的运营和发展规模。
2.5 科研开发与品种创新
目前棉种行业的情况是:科研单位负责选育棉花新品种,新品种的试验和审定由农业部和省市区相关部门完成。棉种企业负责棉种生产、加工和销售。棉种产业体系各个环节被人为割裂,造成研发与生产的脱节。国家科技经费投入集中在科研与教学单位,棉种企业缺乏品种研发能力,依靠购买品种进行经营,无法确立创新主体地位。此外,科研自主创新不足、原创性研究少、创造新材料少、基因商业化运作少、突破性品种少。
3 棉种产业的突破
国家《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推出,标志中国种业进入第三次产业升级,为棉种企业快速崛起提供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3.1 提高两个准入门槛
棉种产业欲健康快速发展,需要提高“企业准入门槛”和“品种准入门槛”。准入门槛提高有利于培育竞争能力强的大企业,逐步解决“弱、小、散”的现状。棉花品种审定项目标准提高解决目前棉花品种“多、乱、杂、短”现象。
3.2 加强科研创新
一是科研院所加大新种质资源的搜集和创新、育种方法和理论创新等基础应用研究;二是尽快调整好科研育种单位与棉种企业的关系,推进科研育种向企业育种转变。
3.3 提高管理者和从业者的水平
探索创新适合棉花种业发展的用人机制,对精英人才能吸引、留的住、使用好。企业管理者的专业素质需同步提高,以逐步适应现代种业的发展。
3.4 明确发展战略 制定企业规划
棉种企业需关注国家政策对行业的影响,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种业市场,亟待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指导生产和经营。
3.5 新品种对企业的支撑
品种是棉种产业的核心,是品牌的基础。棉种产业加快和加强种质资源整合与创新,选育适合机械化收获的品种,探索省时、省工、低成本的制种和良种繁育方法,提升棉种质量,建立诚信体系,加强市场管理,创新服务渠道,为棉花产业提供品种支撑。
[1] 毛树春.棉花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75-86.
[2] 董合忠.盐碱地棉花栽培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79-288.
[3] 张旭,徐建坡,高金权,等.钾肥对棉花生长的效果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09,15(S):8-10.
[4] 李文,李国庆,叶淑贤,等.天津市棉花品种的引进与种植现状[J].江西棉花,2011(4):58-62.
[5] 杨丽娜. 气象因素对棉花生长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S):76-77.
[6] 刘金海,郭香墨,余学科,等.黄河三角洲棉花生产现状及展望[J]. 中国棉花,2013(1):1-3.
[7] 刘卓.河北省邯郸市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探讨[J].棉花科学,2014(5):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