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姆斯塔”自行榴弹炮全解析
2015-02-10郭正祥
郭正祥
早在1914年,沙俄帝国就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安装在卡车底盘上的76毫米自行高射炮。第一辆自行火炮由法国于1917年发明。世界上第一辆具有装甲防护的炮塔式自行火炮由德国阿尔凯特公司于1939年制造。随后德国又发展了“斐迪南”、“黑豹”等口径更大、火力更强的自行反坦克炮。
二战中,自行火炮发展迅速,仅苏联就发展了5种口径、9个型号的自行反坦克炮,三年生产了31000辆,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战后强调机动性、火力、防护力的有机协调,自行火炮的发展倍受重视。
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为了消除在自行火炮领域与西方强国的差距,研制出“花卉”系列自行火炮,其中1971年装备了2S3“金合欢”152毫米自行榴弹炮。该炮以D-20型152毫米牵引加榴炮上的身管火炮为基础研制(自行式为D-22),主要目的是保证2S3能使用为ML-20和D-20及1)-1牵引式火炮生产的各种152毫米弹药、新型OF-25杀伤爆破弹甚至当量2千吨级的核炮弹。尽管弹药威力强大,但其射程并不突出,只有使用3BV3特种炮弹时射程才达到17.4千米,发射火箭增程弹的射程为24千米。为反炮兵作战而进行了优化的同口径“风信子”,火炮在炮兵对决中实现苏联自行火炮的优势。该炮的自行式型号2S5“风信子”S于1975年列装,射程达到28.4千米,而使用增程火箭弹时射程达到33.5千米。因此,该型火炮(装备1200多辆)成为射程最远的该级别(包括2A36“风信子”B牵引式火炮)的苏联火炮,但代价是采用了专门为其研制的弹药和生存能力下降的炮管。
继承苏军遗产的俄军总结近几十年来局部战争经验教训认为,航空兵和陆军要承担80%的火力毁伤任务,身管火炮(包括自行火炮)、多管火箭炮和地对地战术导弹占火力毁伤任务的比重分别为11%、10%、9%。车臣战争中,俄军火箭炮兵平均每月参与完成70%的火力打击任务。在航空兵受气象因素严重制约的条件下,炮兵甚至要承担全部的火力打击任务。俄军火箭炮兵司令称,2008年俄格军事冲突中,炮兵部队完成了90%的火力任务。目前,俄陆军装备122毫米以上大口径牵引身管火炮12000多门,自行火炮6000多辆。
媒体上对2S7型的称谓比较混乱,有称“自行加农炮”、“自行榴弹炮”或“自行加榴炮”,还有称为自行火炮。这些原则上没有错,因为加农炮和榴弹炮的界限比较模糊,榴弹炮的长径比越来越长,已经超过了原来的加农炮,但还是用来发射杀伤爆破弹(榴弹)。强势回应西方挑战
面对西方国家紧锣密鼓研制新型自行火炮,苏联军方希望装备新型自行火炮,并在性能上超越西方。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与北约国家同时认识到必须统一陆军师和集团军一级火炮的口径。122、130、152、180和203毫米火炮应统一更换为使用分装式弹药的152毫米牵引式和自行式火炮。
在伏尔加格勒“街垒”设计局(今“泰坦”中央设计局)总设计师谢尔盖耶夫领导下,“姆斯塔”自行榴弹炮的研制工作于1976年启动,以位于俄罗斯特维尔州和诺夫哥罗德州的姆斯塔河命名。
“姆斯塔”榴弹炮用于消灭敌战术核弹药运载工具、炮兵连、迫击炮连和火箭连、指挥所、野战筑城工事、坦克和有生力量。其射程应能阻止敌防御纵深的预备队机动;应能从隐蔽阵地对能观察到和观察不到的目标,包括在山区环境中的目标,进行间接瞄准射击和直接瞄准射击。还要求它能使用D-20牵引式榴弹炮、2S3和2S5自行火炮的有黄铜药筒和钢药筒变装药的老式制式炮弹。
牵引式榴弹炮名为2A65“姆斯塔”B,自行式榴弹炮名为2S19“姆斯塔”S。“姆斯塔”B于1986年列装,总产量超过1200门。
研制工作始于1976年,研制出了采用“金合欢”和“风信子”火炮的试验样车,检验了大威力火炮在大旋转角射击时的适应性。该试验样车除减轻重量外,在火炮装置、弹药架和装弹机方面都有许多独创的方案。
随后,“316工程”(新型自行榴弹炮底盘研制代号)也取得了很好的进展,该设计方案后来被苏军火箭炮兵采用。
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火箭炮兵总局正式下达了新型自行榴弹炮的战技任务书,确定该型榴弹炮代号为2S19“姆斯塔”。
乌拉尔运输机械制造厂设计局获得了底盘和自行火炮主导研制单位的资格,战斗舱由图拉仪表制造设计局研制,而位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第9火炮厂设计局负责火炮俯仰部分的研制。运输机械制造厂设计局尤里托马舍夫被任命为总设计师。
1983年12月底,第一辆自行火炮试验样车研制成功。1984年在列宁格勒郊区勒热夫斯克的靶场进行了靶场试验,暴露出一些问题。自行火炮采用T-72坦克的行动部分,在射击时无法克服摇摆。于是决定只采用T-72的发动机、传动装置和操纵装置。自行火炮的车体由15毫米厚的均质装甲钢板焊接而成,结构和外形酷似T-72坦克,但有上层车体钢装甲板(位于炮塔下),炮塔座圈直径2 444毫米。由于自行榴弹炮车体装甲板厚度大幅度减薄,从而获得了显著的重量储备,其甲板厚度足以保护车内乘员、武器、弹药和设备免受轻武器穿甲弹和炮弹破片的毁伤。
自行榴弹炮的行动部分采用T-80坦克的结构设计,配备扭杆式悬挂装置,底盘两侧由6个负重轮、1个带履带调整器的诱导轮和1个有可拆卸齿圈的主动轮(诱导轮在前,主动轮在后)组成。第一、第二和第六负重轮有在射击时为了消除摇摆而锁定的可调式减震器,从而在射击时无须使用通常自行火炮使用的可拉出支撑于地面的稳定炮脚。为了更有效减震,缩小了后部3个负重轮的间距。
此外,还推出了“姆斯塔”自行榴弹炮的弹药运输车方案,但军方对此不感兴趣,因此该方案没有实施。
遗憾的是,采用来自俄罗斯最先进的T-80坦克的行动部分的重型装甲底盘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随着T-80停产,唯一的研制单位只剩下鄂木斯克运输机械制造厂设计局,至今还在为俄军提供所需的以此底盘为基础的车辆。endprint
与此同时,苏联高尔基海燕中央科学研究所还研制了2S27“姆斯塔”K-轮式自行火炮,采用乌拉尔5323载重卡车底盘。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试验样车进行了试验,但是最终停止研制。
“姆斯塔”s自行榴弹炮的试验和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工厂的新建工作还未结束,苏联部长会议就发布命令在巴什基尔共和国的斯捷尔利塔马克市开始建设新型自行榴弹炮生产企业(斯捷尔利塔马克机械制造厂)。1988年12月,第一辆新型自行榴弹炮在这里完成组装。部队试验通过后,“姆斯塔”s于1989年列装炮兵师和集团军炮兵旅的榴弹炮营,摩托化步兵师(旅)和坦克师(旅)的炮兵尝试打入国际市场。
“姆斯塔”自行榴弹炮是为数不多的迅速向国际市场推出的苏联军事技术装备之一。1990年11月在马尼拉装备展上首次展出了模型和资料手册,获得专家好评。但恰在这时苏联国防工业开始崩溃,1991年乌拉尔运输机械制造厂战斗和工程车辆的生产量仅是1990年的50%。
1993年2月,在阿布扎比举行的lIDEX-93装备展上,2S19“姆斯塔”S首次亮相。射击演示中,“姆斯塔”S对距离15千米的目标发射了40枚“红土地”制导炮弹,摧毁了38个目标。在1995年的展览会上,“姆斯塔”S在设置了各种障碍的环形道路上向潜在的买家和竞争对手展示了同级别自行榴弹炮中最出色的机动性性能。战斗全重42吨,乘员5人。采用功率为574千瓦的V-84型12 缸4冲程多种燃料液冷柴油机。公路最大行驶速度60千米,小时,公路最大行程500千米。
俄罗斯对外宣称,“姆斯塔”s的理论射速是每分钟8发,但射击演示达到了10发。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成绩是难以企及的。“姆斯塔”s的弹药基数也令人印象深刻,50发炮弹,并装备自动化供弹系统,弹药总重2470千克。但与参加同一装备展的南非G6自行火炮相比,俄罗斯自行榴弹炮在射程上完败于对手。G6射程为39千米,这是俄罗斯“姆斯塔”s所无法达到的。射程不足,口径非标准化(大部分潜在用户已经采用155毫米口径),加上火控系统老化,是“姆斯塔”S没有取得出口成绩的主要原因。
在现代化改进中求发展
由于俄罗斯独特的152毫米口径与世界主流155毫米不兼容,只有马上改进才能摆脱困境。为吸引北约国家,以152.4毫米口径的2S19M和155毫米口径的2S19M1亮相各武器展会为标志,2000~2001年的第一阶段改进工作宣告完成。
与基本型相比,其射速提高40%,为11~12发,分钟。发射后弹壳从战斗舱清除过程在一个循环中完成,而新的炮管和摇架结构使它们无须拆卸炮塔即可更换。首次安装了“成就”S自动化导引与火控系统,其调位陀螺航向指示系统能确定和保存方位线,测量火炮倾斜角,车载计算机能接收和处理数据,为射击计算装定诸元;配有多种传感器和车长、炮长及装填手显示器。
所有这些使其能够实现从行军状态转为展开状态(任意射击阵地)过程的自动化、地形连测和导航、接收外部目标指示数据、自动恢复水平和垂直方向瞄准、快速更换阵地。可通过“假声”M、“车辆”M和“卷心菜虫”S射击指挥车指挥改进后的自行榴弹炮连的射击。“披风”全套设备大大降低了被热成像系统发现和制导智能弹药摧毁的概率。改进型自行榴弹炮还配有炮弹初速雷达测定系统。
2S19M1“姆斯塔”S弹药基数中包括“红土地”制导炮弹,在使用西方生产的炮弹(底部排气弹)时最大射程为41千米。改进型“姆斯塔”S和“金合欢”自行榴弹炮曾在2000~2006年的下塔吉尔装备展上向公众和潜在买家展示。“姆斯塔”的出口前景
进入21世纪后,可以说152.4毫米的火炮已落后于时代。北约统一采用155毫米火炮后,就在世界上占据了优势地位。一系列新研制的155毫米火炮的射程和射击精度超过152毫米火炮。
2006年4月11日,南非G6-52L轮式自行火炮使用V-LAP增程火箭弹创造了世界上155毫米火炮射程的最高纪录——75千米。
德国PzH2000自行火炮的炮塔顶部和侧面可安装披挂式爆炸反应装甲,主装甲能抵御14.5毫米枪弹的攻击。但价格高(单价高达450万美元),因此产量不大,主要装备德国、希腊、意大利等北约成员国,已成为其它生产商的样板。
韩国52倍155毫米K9“雷电”自行火炮集高技术与低价格于一身。土耳其购买了其生产许可证,并打算与三星公司为本国军队生产300套。这使K9自行火炮成为近年最成功的设计之一。
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专为出口研制的PLZ45自行榴弹炮也很受欢迎。2003年又研制出PLZ05。PLZ05顺应世界潮流,采用52倍口径和具有自动装弹机的新炮塔,公认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榴弹炮,具有高度的火力反应速度和先进的火控指挥及操瞄自动化水平。
采购俄罗斯多种武器系统的印度已将155毫米作为标准口径,这对扩大“姆斯塔”S改进型销售市场十分有利。2004年7月,2S19M1型在下塔吉尔装备展期间首次公开亮相,第一辆试验样炮进行了综合试验。有52倍口径身管的新炮由莫托维利欣斯克工厂研制生产。
该炮在参展之前已经发射了100多发炮弹,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该炮射击精度、炮管耐磨损性和生存性符合预定性能。对外宣称使用标准炮弹时最大射程为30千米,使用增程火箭弹时为40千米。弹药基数减少至46发。印度、阿根廷、智利等国都有兴趣购买按北约标准口径改进的“姆斯塔”S。
俄罗斯出口型“姆斯塔”S的主要优势是自动化补弹,而国外同类产品采用手工完成。
遗憾的是,改进型“姆斯塔”S至今没有批量生产,主要原因是国外订货方没有清晰表达采购新战车的愿望。有的则因为具体技术要求没有谈妥,例如印度希望统一“姆斯塔”与T-90坦克行动部分。但这需要全面改造底盘。“姆斯塔”S的底盘是T-72和T-80的混血,这种结合符合自行榴弹炮底盘要求。但“姆斯塔”潜在买主印度希望采用本国已掌握生产技术的T-90的行动部分。endprint
此外,152毫米“姆斯塔”自行榴弹炮除装备俄军外,白俄罗斯有13辆(苏联时期装备的),乌克兰有40辆。其它国家最早订购“姆斯塔”榴弹炮的是埃塞俄比亚,该国在1999年与厄里特立亚爆发武装冲突期间购买了10辆。“姆斯塔”的作战使用特别有效。据悉,埃方对厄里特立亚运输车队的一次精确打击导致后者全面溃败,并误以为是空袭,因为在远距离上听不到火炮射击的声音。埃塞俄比亚装备的“姆斯塔”至今还在服役。
据俄罗斯世界军火贸易分析中心网站2013年9月报道,目前俄罗斯自行榴弹炮在世界火炮市场的销量占第三位,排在韩国、法国之后。俄罗斯2009~2012年向阿塞拜疆、委内瑞拉和摩洛哥交付了27辆2S19“姆斯塔”S型(价值9000万美元),其中2011~2012年向委内瑞拉交付了20辆2S19“姆斯塔”S(价值6000万美元)。2013~2016年间将向国外提交57辆“姆斯塔”S(价值18000万美元)。
俄军装备“姆斯塔”的前景
俄军现装备的苏联时期生产的152毫米自行榴弹炮数量众多,包括第二代自行榴弹炮2S3“金合欢”约1500辆,第三代自行榴弹炮2S19“姆斯塔”S型550多辆。无论数量还是任务范围,这对于具有“新面貌”的俄军都足够了。更老的“金合欢”自行榴弹炮目前还没有失去效能,因此不仅在服役,还对其中一部分进行了改进。
目前正在裁减、更换结构和进行改造,现役2S19和2S3自行榴弹炮正在逐步进行大修和部分改进。维修过程中的改进主要是安装自动化火控系统,它在理论上能提高自行榴弹炮使用的战术灵活性。它能确保自动导引,保存不少于10项火力任务的信息。装有自动化火控系统的自行榴弹炮可以从外观上识别:其炮塔后部装有典型的蘑菇天线。
对于俄军来说,“姆斯塔”的改进成本并不高,约4300万卢布(“金合欢”自行榴弹炮是1900万卢布)。已经改进的系统能将射击准备和指挥时间缩短为原来的20%,而敌情获取效率是原来的4倍,弹药消耗是原来的15%,给敌人造成的损失扩大到原来的2~2.5倍。
第二代自行榴弹炮2S3“金合欢”在部队中最受欢迎,因为该炮使用更简单,不需要“姆斯塔”乘员组所需的训练水平。但较短炮管的“金合欢”的作战性能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2S3“金合欢”有可能被更先进的2S19所取代。目前正在对“金合欢”和“姆斯塔”自行榴弹炮进行大修的运输机械制造厂保留了批量生产第三代自行榴弹炮的能力。如俄火箭炮兵司令弗拉季米尔k扎里茨基上将于2006年承诺,俄陆军到2015年前将接收约2000辆新型火炮,其中大部分是改进型“姆斯塔”S(装备总数达1000辆)。2009年3月,伏尔加沿岸k乌拉尔军区火箭炮兵司令帕威尔k斯梅洛夫少将说,部队列装了5个营的改进型自行榴弹炮——有自动化火控系统和便携式计算机的2S19M和2S3M1。也就是说,改进型“金合欢”在军队中也被认为是新火炮,不打算使其退役。
2010~2012年,俄军也接收少量2S19M自行榴弹炮。2013年末,开始接收2S19M2自行榴弹炮。该炮是2S19“姆斯塔”S的现代化改进型,主要改进包括:换装了新型数字式电子地图,增强型GLONASS卫星导航系统和新型数字化火控系统,使火炮在陌生和复杂地形条件下能够更快、更准确地进行定位,火力反应时间大幅缩短至3分钟,射击精度有了明显提高,射速也从2S19M1(题图)的8发/分提高到10发,分,从而能更快更有效地遂行火力打击任务:采用了一套新的伪装系统,可有效降低车辆热信号,对抗雷达、热成像和光学探测的能力提高了1.5倍,从而大幅降低了敌方精确制导武器的有效性,提高了生存能力。
2S19M2能够发射所有种类的152毫米弹药(包括“红土地”和“红土地”M激光制导炮弹)。发射普通高爆榴弹时,射程为24.7千克;发射低阻全膛底排高爆榴弹时,射程为29千米;发射火箭增程弹时,射程可达36千米。战斗全重43.24吨。
不论口径变还是不变,俄罗斯研制新一代自行榴弹炮的工作至今没有停止。2006年,新型自行榴弹炮“联盟”SV试验设计计划首次曝光,当时几辆面貌不凡的自行榴弹炮向俄陆军首长进行演示的画面进入电视观众的视野。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非标准型的“姆斯塔”,其特点是垂直方向纵列双炮管。尽管人们开始并不相信,但后来在各个层次上包括官方都证实了“联盟”SV样车的存在。原来,“联盟”的主要特点不是2门传统炮,而是海燕中央科学研究所设计的新型双管炮。它通过统一的装弹循环和双管齐射,能大大提高总射速,并保持必要的命中精度。计划实现装弹的完全自动化和从与战车同底盘的弹药输送车中补充弹药基数。采用无人炮塔,3人乘员组位于车体前部装甲舱内。此外,底盘应加长并最大限度地与在研的未来主战坦克相统一。显然,“姆斯塔”的底盘与炮塔将有全新的面貌。间接的证据是在车间和野外的“双管炮”的照片的广泛流传,而这些照片的存在并没有令研制者不安。
研制者声称,研制该型榴弹炮的目标之一是为“陆军和海军未来公用型大口径野战火炮找到最佳的方案。但2010年4月,和其它花费巨资的试验设计工作一样,双管“联盟”SV计划也被停止了。时任俄军装备主任兼国防部第一副部长的弗拉季米尔k波波夫金认为这些开支不合理。
绍伊古出任俄罗斯国防部长后,“联盟”SV榴弹炮的研制再次启动,但并未强调是双管。据俄媒体2014年2月初报道,2S35“联盟”SV型152毫米自行榴弹炮的研制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有望于年底前投入国家试验,部队试验也将同时进行。据研制单位乌拉尔运输机械制造厂(该厂现在隶属于乌拉尔机车车辆科研生产联合体)称,2013年向用户交付了2辆新型“联盟”试验样车,2014年还将交付10辆。新型自行榴弹炮计划参加2015年胜利日莫斯科阅兵式。此外,该厂在2014年还有将36辆“姆斯塔”s在大修过程中升级到M1的水平,将2辆“姆斯塔”S在大修过程中升级到M2的水平。
因此不难看出,俄罗斯军工部门仍在加紧新型自行榴弹炮的研制。同时也在对“姆斯塔”S进行现代化改进,而且在2020年前,该系列自行榴弹炮还将是俄陆军中程身管火炮的主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