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鲍勃与迪特

2015-02-10汪安琪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德语鲍勃老师

汪安琪

在国内的人看来,留学是一件浪漫的事,实际上,留学生涯是非常寂寞的。天空湛蓝,阳光澄澈,空气清冽,这些很快就让人习以为常了,而远离亲人的冷清无助,倒是时时萦绕在心间。幸而,还有些有趣的人和事,让人觉得生活里不乏暖意。比如,我曾遇到的两位外国老师——鲍勃与迪特。

鲍勃,一位脸带微笑但是给留学生打分极低的哲学老师。迪特,一位严肃拘谨却善良热心的德语老师。

鲍勃的全名是Bob Stillwell,中国留学生私底下亲切称呼他为“鲍勃依然好”。因为他姓Stillwell,将这个词拆开来,Still可译为“依然”,well可译为“好”。这个绰号在中国留学生里流传很广。

他六十开外,个子不高,略微发福的身材。头发和胡子雪白雪白的,可谓是白发碧眼。他头发不多,脑袋上四周一圈白发,头顶心光秃秃的,是典型的“地中海”式。白胡子却满脸都是,几乎看不到脸上的“不毛之地”。他的眼睛细细长长,笑起来就眯成了一条缝,即使如此,他的眼睛也总是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眼角留下岁月的痕迹,刻着几道深深的鱼尾纹,却看起来显得更加和蔼可亲了。鼻子不够挺拔,却是个实实在在的大鼻子,鼻头的肉也厚厚的,在五官里显得特别突出。嘴唇很薄,很隐秘地藏在了他的大胡子里,说话的时候只能看见白花花的胡子在动,薄唇是“偶尔露峥嵘”。

在鲍勃的课堂上,法国、德国哲学家的思想是主要内容。当他把一张张哲学家的照片展示在大家面前的时候,我仿佛觉得他就是图片里的某个哲学家,在津津有味地用激昂的语调阐述着深邃的思想。他的络腮胡子,以及眼里的光芒,会让人以为他就是一代哲学大师。他讲课语速很快,却很流畅,基本不会打磕巴。在佩服他有一条灵活的舌头的同时,我也在苦恼我听得很吃力,尤其是听到太抽象的内容的时候,我感到实在力不从心。鲍勃讲课难理解不仅仅是因为课程内容难度较大,还因为他不能把很复杂的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他的课堂上,下面的留学生东倒西歪,睡倒一大片;而他却全然不以为意,一个人在讲台上对着PPT,长篇大论,兴致盎然。我有时会想,也许大家的鼾声是他最喜爱的背景音乐?

论文成绩公布后,大家的分数普遍不太理想。这样的分数让人很难想象是出自平时笑嘻嘻的鲍勃之手。我也曾向其他英国同学请教是否理解鲍勃讲课的内容,大家也只能无奈地摇头。

后来,得知他给英国学生的分数更低,我们也就心平气和了。这就是他的风格吧。这个可爱的老头,对人是那样热情,对学问是那样虔诚。不管是台上还是台下,课上还是课后,只要他在跟你讲话的时候,他都是带着很慈祥的笑容的。他的笑容是很有魅力的,当你惴惴不安地去他办公室问问题,他总是能以他那太阳般的笑容融化你心中忧虑的冰雪。

迪特是德国人,是教我德语的老师。外国人的年龄对于中国人来说太难估摸了,我也不是很清楚他的具体年龄。看他的样子大概六七十岁,瘦瘦高高的,两条又细又长的腿撑着一个背驼得很厉害的身子,看起来上身和下身非常不成比例,差不多是一比二,十分像是卡通画里的人物,也像一匹饿瘦了的骆驼。他也是“地中海”式秃顶,不过头发还没怎么白,没有一根胡子。脸部最突出的就是满脸的沟壑,皱纹纵横交错,看起来愁眉苦脸,我有时会觉得武侠小说中武功极高的老僧,应该也是这个模样。他的长方脸型,是很标准的德国人的脸型。他的表情总是很严肃,初见让人心怀畏惧,其实他很好相处。他做事非常认真,有条不紊,是很严谨的德国人的性格。

迪特看起来十分严肃,以至于我曾一度后悔选择了这门功课。由于选课的冲突,我比德语班其他的同学晚两周上课,担心自己会因为跟不上课程的进度而受到老师的责备。课后,我怀着不安的心情去请教迪特之前课程的内容,没想到他竟然热情地主动提出帮我补课,这让我惊喜不已。在迪特的感召下,我学习德语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迪特除了每周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给我补课外,还推荐给我一些他认为比较有用的文献,甚至把学校教学资料都借给了我。由于我们俩的共同努力,在期末考试时,我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迪特和我都十分高兴。

我们几个学生带了一点零食啤酒,去迪特家闲聊。那天,严肃的迪特兴致勃勃,说起了他的往事。少年时,他特别热爱法国,在法国求学多年。他脸带酒红大声说:“我的心在法国。”长大后,他去了捷克读大学,学习高加索语。他会说四种语言:德语、法语、高加索语和英语。迪特还跟我说了他和他妻子的一个小故事。他的妻子是英国人,不过她迁就了他,学习说德语。由于德语表达时间和英语不同,往往会引起一些误会。比如他和妻子约在晚上六点半见面,结果她整整迟到了一个小时。

迪特还告诉我他的父亲曾经在二战中担任德军的军官。当话题提及希特勒时,他竖起食指,郑重其事地说:“嘘!不要被英国人听见!他们很恨希特勒的!”他也觉得希特勒是个疯子,尽管他的目的是想组建一个全新德国。他接着问起我们对毛泽东的评价,我们告诉他,能让一个受尽凌辱的民族重新站起来的伟人,我们当然是大为崇拜的。

我所学的是“社会文化与传媒”,哲学是比较常见的必修课,德语是其中一门比较普通的选修课,其余还有14门课。三年里修完16门专业课程,每年必须达到要求才能进入下一学年的课程。其中比较有趣的当数以下几门:

老大哥——媒体和文化的政策和社会学。主要内容是对乔治奥威尔政治讽刺小说《1984》的分析。《1984》是一部反乌托邦和独裁统治的作品。

女性·伊斯兰与媒体。研究在伊斯兰文化中,女性与媒体的关系,以及媒体是怎样表现女性的生活情况、社会地位等。

漫画狂与日本。结合日本文化,分析漫画源流。研究御宅族、家里蹲、武士道、少女漫画、人与科技、人口老龄化等主题。

老师们大都是英国人,也有少数来自其他国家。例如“女性·伊斯兰与媒体”的老师,就是一位来自土耳其的女老师爱伦。

大三期间,我们还有一个来自中国的女老师。她脸尖,肤黑,矮小,驼背。她的办公桌,书籍资料胡乱堆叠,面巾纸随地乱扔。同学考试时演讲,她竟然几次跑出去接电话。有一次我拿着稿子去找她问问题,我其实想跟她口头交流的,她也不听我说话,看到稿子就埋头苦读,生怕我问她问题的样子。她教国际交流,我认为她如此强势的“脏乱差”的文化,会把帝国主义的文化打得落花流水。

在这些各具风采的老师中,鲍勃和迪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两人差别很大,但我心里同样充满感激。

今夜,秋风阵阵,秋雨连绵,我独坐电脑前,回想一张张老师的面孔。这个秋风秋雨交织的夜晚,鲍勃与迪特一定没有想到,我在遥远的东方古国给予他们深深的祝福!endprint

猜你喜欢

德语鲍勃老师
Dr. Skinner and Hungry Pigeon 斯金纳博士与 饥饿的鸽子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德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流浪猫鲍勃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
迟来的春天 ——鲍勃(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