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孟頫《松雪斋集》成书的文化史意义

2015-02-10颜彦

贵州文史丛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赵孟頫

颜彦

摘要:《松雪斋集》是赵孟頫宦游经历、诗文词赋、书画题跋等文艺作品的汇集,反映着赵孟頫个人诗文的风格特色、书画的艺术传统和历史价值;同时,因为其中凝结着元代诸多文人学者、书画名家的声音,因此又成为展示元代文人生态图景的一个窗口。本文拟从《松雪斋集》成书这一动态过程切入,分析赵孟頫文学创作展开的时代背景,考察参与和推动其创作的社会动因,借以认识赵孟顺文化形象树立的动态过程,以及在文化传播机制下《松雪斋集》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赵孟頫 松雪斋集 元代文化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4)04-62-67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欧波、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据元代文学家戴表元《松雪斋集序》记,是集乃赵孟頫亲自编纂辑录,成若干卷,并拜请其作序。赵孟頫殁后,花谿沈璜在私宅义塾刊行此集,在卷首增何贞立序,在卷内增杨载撰《大元故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公行状》(以下简称《行状》),目录一卷,并《外集》一卷,凡十二卷,是为《松雪斋集》最初刊本。《松雪斋集》的成书和传播实际上是一位文学家文学创作、编纂、成书并流传的动态历史过程。在内容上,它包含传记、诗文、乐府、碑铭、题咏、序跋等多种体裁类型,涵盖文学、书法、绘画、金石、碑刻、音乐等多个领域。《松雪斋集》不仅是赵孟頫个人文章翰墨之功的反映,其创作成书的动态过程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元代文学思潮和审美风尚的一个剪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文拟从是集成书这一动态过程切入,分析赵孟頫文学创作展开的时代背景,考察参与和推动其创作的社会动因,借以认识赵孟頫文化形象树立的动态过程,以及在文化传播机制下《松雪斋集》的历史价值。

一、《松雪斋集》创作展开的文化背景

赵孟頫于至元二十三年人仕,至延祐三年荣进一品,其间历元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五朝,从台宪文职到翰林学士承旨,可谓“被遇五朝,官登一品,名满天下”。《松雪斋集》中绝大部分作品均创作于这个期间,其文集的问世与其仕途经历密切相关。我们要了解《松雪斋集》的成书过程,首先就要从其文艺创作展开的社会背景着手。作为宋宗室子孙,到底是怎样的社会风尚和时代环境促成了赵孟頫的入仕之行呢?其入仕之举又具有怎样的文化标示意义呢?

在赵孟頫入仕之前,元代已历太祖、太宗、定宗、宪宗四朝,建国之初的四代帝王将主要经历集中到国家领土的扩张上,特别是向西和向北的扩张,版图直达贝加尔湖和黑海沿岸,而未致力南向疆土的拓展。从地缘上看,这种扩张趋向乃是蒙古北方草原民族文化个性在国家势力上的体现。但是,到世祖朝,上层统治者开始表现出对传统儒家思想和文化的推崇,其文化重心开始从北方向南方转移,在江南地区有步骤地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举措,如至元元年选江南儒士,编修国史,译写经书。至元四年将经籍所由平阳迁至京师,改名宏文院。至元十五年遣使至杭州运取官书籍版刻至京师。至元二十七年设立兴文署,刊刻诸经、子、史诸典籍。这一文化风向在世祖朝后一直得到延续,到仁宗时代,出现了儒治极盛之景象。

赵孟頫的入仕正是在世祖朝文化政策转移的背景下实现的,关于其人仕经历,可参见《元史》卷一百七十二《程钜夫》列传:

二十三年见帝,首陈兴建国学,乞遣使江南搜访遗逸,御史台按察司并宜参用南北之人。帝嘉纳之。二十四年,立尚书省,语以为参知政事,钜夫固辞,又命为御史中丞。台臣言钜夫南人,且年少,帝大怒曰:“汝未用南人,何以知南人不可用?自今省部台院必参用南人。”遂以钜夫仍为集贤直学士,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奉诏求贤于江南。……钜夫又荐赵孟頫、余恁、万一鹗、张伯淳、胡梦魁、曾唏颜、孔洙、曾冲子、凌时中、包铸等二十余人。帝皆擢置台宪及文学之职。

台臣对程文海作为南人受官存有微词,正是朝廷在用人政策上存在争议的表现,而这正是由文化政策转向引发的。赵孟頫等南人的起用既是世祖任用南北人共参政事的表现,同时,程文海作为此行荐官,本身就是世祖起用南人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历史上,这批受荐之南人人仕后的政治前途并不如意,并没能在政事上大展拳脚,即便如赵孟烦那样官进一品,也并未能对元代政治格局的发展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但是,江南文士此次集中式的北上入仕在文化意义上却不可小视,它成为南北文化融合的一个象征性事件,成为后世诸如《元史纪事本末》《元史续编》《元史类编》等元代史料中屡次提及之重要事件。

赵孟頫是作为“贤士”而受荐的,说明他在入仕以前就已经知名于江南地区。戴表元在为《松雪斋集》所作序言中云:“子昂未弱冠时,出语已惊其里中儒先,稍长大而四方万里重购以求其文,车马所至。填门倾郭,得片纸只字,人人心惬意满而去。”入仕以前,赵孟頫已经参与到以“吴中八俊”为核心的文人群体的活动之中。换言之,精于文章之道的赵孟頫即便后来不入仕,也将会是元代文坛的重要人物。但是,从程文海将其推上政治舞台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其人生轨迹将与其仕途经历息息相关,注定了他将成为元代文化潮流中独树一帜的骄子。

从世祖朝文化政策的变迁来看,赵孟烦的入仕并非一个单纯的政治事件,它发生在元代文化重心南移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转捩点上,元世祖、程文海无疑是促使赵孟頫北上进而走向北方文化核心圈最关键的人物。可以说,文化重心的转移是赵孟頫文艺人生展开的大前提,《松雪斋集》的创作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展开的。

二、赵孟頫文化形象的树立:《松雪斋集》内容的标示意义

世祖朝文化重心的转移将江南文人引入到了北方文化圈,这也就意味着南北文化将在接触、碰撞中发生一系列相互反应的过程。从文化特质来看,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汉文化虽然具有文化上的强大优势,但在权力属性中则属于从属群体,而外来的蒙元群体则处于支配地位。在这个特殊时期走进北方文化圈内的赵孟頫,其文学艺术的创作必定会携带上时代的文化基因。《松雪斋集》的内容就既展示了其作为宋宗室子孙以及元代文臣相互焦灼的人生历程,同时也反映出元季一代文坛领袖的气度和风韵。endprint

(一)御制之作

赵孟頫入仕之初便得到元世祖赏识。据杨载《行状》记载:

公神采秀异,珠明玉润,照耀殿廷。世祖皇帝一见称之,以为神仙中人,使坐于右丞叶公之上。耶律中丞言:“赵某乃故宋宗室子,不宜荐之,使近之左右。”……上曰:“彼竖子何知?”顾遣侍臣传旨:“立逐使出台,毋过今日。”立尚书省,命公草诏书,挥笔立成,上问知其大旨,喜曰:“卿得之矣,皆朕心所欲言者。”

作为传统汉文化的代表,赵孟頫的北上即意味着他作为宋宗室子孙和江南名士的代表,参与到了元朝吸纳和推行儒家思想文化的过程中。其文艺成就首先展现在文学创作和书写领域,其在北方最初的声名以官方诏书的形式获得了上层统治者的推崇和器重。所谓“皆朕心所欲言者”,实际上指出了世祖对赵孟頫草诏词章和书法的双重青睐,而正是二者的兼美推动了赵孟頫创作的覆盖广度,其御制作品包括多种内容:如:

至大二年 《临济正宗之碑》

至大四年 《百本经》序

至大四年 《大元大崇国寺佛性圆明大师演公塔铭》

皇庆元年 《大元大普庆寺碑铭》《仰山栖隐寺满禅院道行碑》

皇庆二年 《存思像赞》

延佑二年 《敕建大兴龙寺碑铭》

延佑三年 《天目山大觉正等禅寺记》《帝师胆巴碑》

延佑三年 《大元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之碑》

延佑四年 《张宗师赞》《敕赐玄真妙应渊德慈济先君之碑》

延佑五年 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

延佑五年 跋《快雪时晴帖》、《长春宫孙真人真赞》

延佑六年 《农桑图》序

作为皇室御用文官,赵孟頫的文采和书法深得皇室所重,奉诏所书的作品亦成为传世精品,覆盖诗文、碑志、序跋、题咏等多个领域。皇权的保障为赵孟頫创作提供了相当广泛的用武之地。在这个过程中,赵孟頫一步一步树立了其在文学、碑刻、书法、绘画等诸多领域的文化形象,并成为这些领域内关键性人物,甚至是冠冕式人物。

(二)书画之作

赵孟頫是元代著名书法家、画家,《松雪斋集》中的很多作品最初是以书画形式问世并流传的,包括各类碑记、墓志、书画题咏等。这类作品可谓书文互见、书画互见,既以书画形式彰显了文采之美,亦以文章才气含蕴书画之韵。它们以定格在历史瞬间上的一幅幅经典作品的形式见证了赵孟頫个人的文艺成就及其文化形象的确立过程。

首先,这些书画之作记录了赵孟頫个人书画风格的形成过程以及书画观念。主要包括碑志和题跋,如《题王右军帖》《题右军思想帖真迹》《丁武兰亭跋》《题王右军快雪睛晴帖真迹》《题东坡书醉翁亭记》《题王大令保姆碑》《题黄素黄庭后》《题米元晖山水》《题顾恺之秋嶂横云图》《题曹弗兴海戌图》《题王摩诘松岩石室图》等。在这些作品中,赵孟頫说明其书画的师承源流,即追法魏晋、出人唐人,对王羲之、王献之、苏轼、米芾兼收并蓄,在转益多师的基础上,其书画作品均能以风神逸度取胜。在书画实践的基础上,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提出其个人书论观:“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问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这类以书帖和绘画为载体的创作,兼具书史、画史和文学史的多重价值和意义。

其次,以酬赠题咏形式创作的书画之作,体现了赵孟烦在南北文化圈内的交游经历。其书画之作保存了一份交游相当广泛的名录,如《题舜举小隐图》《题商德符学士桃源春晓图》《题高彦敬树石图》《题李仲宾野竹图》《题王子庆所藏大年墨雁》《题所画梅竹赠石民瞻》《题所画梅竹幽兰水仙赠鹤皋》等。这份名录包括北方官吏同僚,如先帖木儿、商琦、鲜于枢、李衍;南方文人好友,如钱舜举、石民瞻、高彦敬、王子庆;南宋遗老如周密、龚圣予;赵孟頫推毂点拨之后进,如钱鹤皋、袁桷,等等。这份人数众多、跨越南北地域空间的名录的形成正是缘于至元二十三年的入仕,其原本以“吴中八俊”为主的交游经历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名录背后体现的是赵孟頫人生轨迹的重要变化。元代文学家姚燧《跋雪堂雅集后》曾经记载了至大三年赵孟頫参与的一次雅集:

释统仁公见示《雪堂雅集》二帙……得二十有七人:副枢左山商公讳挺,中书则平章张九思,右丞马绍、燕公楠,左丞杨镇,参政张斯立,翰林承旨则麓庵王公讳盘、董文用、徐琰、李谦、阎复、王构,学士则东轩徐公讳世隆、李槃、王恽,集贤学士则苦斋雷君膺、周砥、宋渤、张孔孙、赵孟頫,御史中丞王博文、刘宣,吏曹尚书则谷之奇、刘好礼,郎中张之翰,太子宾客宋道,提刑使胡祗通,廉访使崔碹,皆咏歌其所志。

可见,在来到北方十三年以后,赵孟頫已经基本适应并融入到当地文化生活中。赵孟頫的宦游经历和体验,不仅促使其与元季知名文人、书画名家保持着密切的文学书画往来,而且在文艺创作上极大地拓展了题材内容的多样性,而其集文学家、书法家、绘画家多重身份于一身的文化形象也在南北文化圈的公共空间得到树立并强化起来。

(三)诗文杂著之作

赵孟頫文化形象在跨越地域的广泛空间上获得认可,一方面得益于元代上层统治阶层的推动,另一方面,其自身才气英迈,操笔立就的才华具有关键作用,其诗文创作内容更多地表现为书写和抒发个人的内心情感和文艺旨趣,这类作品主要包括诗文、乐府、游记、序跋等。戴表元在《松雪斋集序》中赞誉赵孟頫“才极高,气极爽。”何贞立再序中云:“今人徒称公书法妙绝当世,而未知公学问之博,识趣之深,词章之盛,乃以其游艺之末盖其所长。”何氏“游艺之末”之说未免失当,但赵孟頫诗文成就被书法所遮掩的叹息之情却溢于言表。

从内容上看,赵孟頫诗文词章的书写幅度是很广泛的,如《和姚子敬韵》中“同学故人今已稀,重嗟出处寸心违”,表露了其出仕的心路历程;《九宫山重建钦天瑞庆宫记》中“使世之儒者不废先儒之说,以正谊明道为心,令议者不得以迂阔而非之,则斯文当日新,庠序当日兴,子衿之刺不作矣”,表达了其经世济世的儒者之志;《送吴幼清南还序》中“吾处吾乡,从数子者游,放乎山水之间,而乐乎名教之中,读书弹琴,足以自娱”,表达了其对魏晋理想生活的憧憬。总体看来,赵孟頫的诗文凝结了其生命之体验,其文辞雅正韵致,是其内心情感和人生志趣的真实表达。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评:“风流文采,冠绝当时,不但翰墨为元代第一,即其文章,亦揖让于虞、范、揭之间,不甚出其后也。”endprint

在文章书画外,赵孟頫还通经学,尤精《尚书》,曾为之集注;精通律吕,著有《乐原》《琴原》;精于印章,制作并收藏印章,集有《印史》,这些在《松雪斋集中》都有反映。

《松雪斋集》是赵孟頫个人的作品集,但从题材内容上看,却涵盖了诗文、经史、书画、碑刻、金石、音乐等多个领域。《松雪斋集》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属性,多元文化魅力的立体而丰满的赵孟頫形象。

三、《松雪斋集》呈现的元代文化生态图景

因为赵孟頫个人广泛的交游经历,以及其在多个文化领域内的突出成就,在他身边,聚集了元季知名学者、书画家、文学家,其交往之人囊括了北方文人、南方文人、在朝官僚、隐士布衣、方外之人等诸多社会阶层群体。《松雪斋集》中众多作品都是酬唱、品题、赠答之作,这样一种富有人际动态关系的文艺创作促使《松雪斋集》在文化传播的动态性上具有了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元代文人群体的文化生态图景。

《松雪斋集》在断代层面和历时层面成为赵孟頫与元季文人互为表里的参照体系。首先表现在赵孟頫的题咏酬赠作品保留了元代诸多文人的生活轨迹及相互间的交往经历。如赵孟頫跋高恭克《墨竹图》云“仆至元间为郎兵曹,秩满,彦敬与仆为代”记录了他在北方与高恭克的交往。《松雪斋集》中四十余篇赠别类诗文如《赠别夹谷公二首》《送程子充运副之杭州》《送姚子敬教授绍兴》《送孟仲则游荆湖兼往襄汉》《送田师孟知河中府》《送周正平学士致仕还里》等,则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记录了元代文人士大夫的宦游经历以及他们在与赵孟頫交往中的深厚情谊。

其次,《松雪斋集》中大量书画题咏、诗文序跋类作品成为体现元季文人、学者、书画家文学理念、艺术宗旨的重要载体。赵孟頫跋高恭克《墨竹图》云“后乃爱米氏山水,专意模仿,久而自成一家,遂能名世传后”,体现了其在画事上崇尚米芾、但又自成一体的主张。在《刘孟质文集序》中云“学为文皆当以六经为师,舍六经无师矣”,反映了赵盂頫为文师法经学的见解,而这与其作《尚书注》的文学实践是契合的。这些交游对象同时亦以酬赠之作表达着自己的文艺声音,并见证着赵孟頫的文艺主张。戴表元《松雪斋集序》云“子昂古赋凌厉顿迅,在楚、汉之间;古诗沉潜鲍、谢;自余诸作,犹傲睨高适、李翱云”,不仅对赵孟頫诗赋给予极高赞誉,同时揭示出其出入魏晋、师法盛唐的文学特征。鲜于枢跋赵孟頫楷书《过秦论》曰“笔力柔媚备极”,则正是就赵孟頫于宋元之际在书坛上去流俗、荡习气而自成一格的书体的总结。

最后,《松雪斋集》以文艺作品的形式保存了元季文人的交往经历以及这一群体关于文学、艺术、政治等多方面思想的重要史料,因此《松雪斋集》在揭示赵孟頫个体精神的同时,亦有了昭示群体文化价值的意义。《送吴幼清南还序》“出而用之于国,使圣贤之泽沛然及于天下,此学者之初心”,表达了宋元鼎革中儒士用世的政治意识;而《寄鲜于伯几》中“误落尘网中,四度京华春。泽雉叹畜樊,白鸥谁能训”,则体现出虽入仕又向往闲居的矛盾与焦虑之情。赵孟頫这些声音不仅是赵孟頫个人人生经历和文艺经历的总结,它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当世文人的回应,如学者戴表元就出仕问题作有《招子昂饮歌》,并和赵孟頫就其隐居之所“质野堂”作有同主题作品《缩轩赋》《缩轩记》,反映出二人在生活上的共同志趣。赵孟頫在《题如上人诗集序》云,“四明如上人以诗示仆,有仇仁近、张仲实、吾子行叙引”,记录了“今之善诗者”同序一书的雅事,在叙述元代文人活动的同时,也体现出相互之间在诗歌上的共同体认。这类交往和雅集在《松雪斋集》中还有很多,它广泛见于诗文书画等活动中,体现出赵孟頫与社会诸多阶层群体的深入接触,而往来其间的文艺作品也便成为元季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折射。

综上,《松雪斋集》的研究为我们考察元代社会文化景观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观察视野。赵孟頫文化形象的树立首先得益于元世祖朝文化重心的转移,同时有赖于其个人诗文书画的突出成就,以及其广泛交游中获得的各种品评和回应,其文坛、书坛、画坛领袖地位的确立实际上是以其文艺作品在南北文化圈内的共同体认为情感纽带的。《松雪斋集》既是赵孟頫宦游经历、诗文词赋、书画题跋等文艺作品的汇集,反映着赵孟頫个人诗文的风格特色、书画的艺术传统和历史价值;同时,因为其中凝结着元代诸多文人学者、书画名家的声音,因此又成为展示元代文人生态图景的一个窗口。

参考文献

[1][元]赵孟頫.松雪斋集[M].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

[2][明]宋濂.元史.[M].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3][元]姚燧.牧庵集[M].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责任编辑:黄万机endprint

猜你喜欢

赵孟頫
赵孟頫的传世书迹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上篇 笔走龙蛇 冠绝古今
讨源皇象 规模右军 试论赵孟頫对章草的复兴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赵孟頫“惭”什么?
赵孟頫《汉汲黯传》
趙孟頫書畫全集
赵孟頫《吴兴赋》(局部)
赵孟頫《胆巴碑》集锦(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