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最早的骨制装饰品

2015-02-10蔡思夫

贵州文史丛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装饰品

蔡思夫

摘要:贵州最早的骨制装饰品出自距今一万二千年至一万五千年前的普定白岩脚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装饰品有1件骨笄和1件穿孔兽牙。它们是贵州的首次发现,也体现了贵州远古人类最早的爱美意识。从装饰品本体携带的信息,探索其制作技能,反映出当时人类加工技术的复杂和进步,即对不同用途的装饰品采用不同的加工方式和对同一制品的制作技术逐步改良的处理能力。这既是思维进化指导行为的结果,亦是原始人类迈向更加文明时代的一大进步。

关键词:白岩脚洞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 装饰品 骨笄 穿孔兽牙

中图分类号:K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4)04-96-99

人类对美的追求由来已久,在法国多道尼地区的多个洞穴里就发现过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于距今3-1万年前用海贝、鱼骨、兽骨和牙齿及象牙等制成的各种装饰品,甚至还有雕刻艺术品和岩壁画遗存,其真实地反映了远古人类对自然界美的认识,开启了人类历史的艺术先河。因此,有人把最古老的艺术作品比作“人生童年的微笑”。实质上,人类对美的认识是从制造第一把粗拙的石刀就开始奠定了,尽管以有意识获取生存物质为前提、以创造实用的生产工具为基准,但毕竟有形有制,既有形制即有对美的审视,亦包融美的成分。就在这种以简单的打制石器和用石器加工的竹、木器一起做生产工具来获取食物而得以生存繁衍的缓慢进程中,不记年月地传承改造着生产工具的形制和增进工具的实用类型,不知不觉地推动着人类原始社会前行,不经意地追逐着对美的求索,创造着美的历史。

在中国,就目前的考古发现,人类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出现的时间可以追溯到距今二百万年前,直到距今四万年后才出现装饰品,而最早发现有装饰品的遗存,当数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遗址。山顶洞遗址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存中发现装饰品数量最多的遗址。遗址于1930年发现,1933和1934年做系统发掘,共获得装饰品141件,其中除125枚穿孔兽牙,还有石珠、穿孔砾石、穿孔海贝壳、穿孔鱼骨等,并成为山顶洞文化的一大特色。其遗址时代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大约在一万八千年左右。除此之外,在我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中出装饰品的遗址还有宁夏水洞沟(穿孔鸵鸟蛋皮1件)、山西峙峪(穿孔砾石1件)和辽宁小孤山遗址(穿孔兽牙4件、穿孔蚌壳1件),其测年均在距今4-2万年间,可能比山顶洞遗址所出装饰品的年龄更为古老。

贵州自1964年冬发现黔西观音洞遗址,便拉开了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序幕。续后桐梓岩灰洞、水城硝灰洞早期智人和兴义猫猫洞、安龙观音洞晚期智人等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的不断发现和研究成果,被学界誉之为中同旧石器考古“名列前茅”的地区。而对贵州旧石器时代装饰品的探索,直到1979年普定白岩脚洞遗址的发掘才得以实现,其填补了我国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缺乏旧石器时代古人类装饰品的历史空白。

普定白岩脚洞遗址于1978年8月由贵州省博物馆科研人员在进行中国岩溶研究科研课题——岩溶洞穴发育史的调查中发现,1979年4-5月对遗址进行试掘,鉴于遗址内涵的重要性,于1982年4-5月做系统发掘,1984年在对遗址材料整理研究过程中再作补充发掘,先后共获得人化石二件、石制品一千多件、骨制品六件、动物化石二十余种和大量的用火遗迹遗物。其中最为突出的莫过于1979年发掘发现的两件装饰品,即一件骨笄和一件穿孔兽牙。

骨笄在出土时已从中部残断为两段,经过修复粘结后,体形基本完好,仅尖端部位有缺失和中部粘接处的腹面稍有缺损。从外形看,有些类似骨锥或骨针。因其外形过于细长,用力时且易折断,故看作骨锥不合适;又因其既无开启针孔的迹象,器身也过长且近段又制作成方形而非尖状,故看作骨针也不合适。因此根据形制将其视作骨笄。

该骨笄是由哺乳动物肢骨的骨块制作而成,现呈黄色,整体形状呈现出一端粗一端细,我们将粗端看作远端,把细端看作近端。背面即较平直的一面,其保留有原来的骨表面(图1);而腹面为较凸起的一面,也是骨腔面,经磨制后原骨腔面已不可见,在距远端约10mm处的磨制略显粗糙(图2);三条可见的参差裂纹位于右侧面顺骨骼生长层理内(图3),而左侧只有一条(图4)。其体长为121.7mm,远端宽厚为5.5×4mm,近端宽厚为3.4×3.3mm,而距远端lO-30mm段也是最宽厚处则为5.8×5.2mm。因此,整体则由远至近由粗变细,而横截面形态的变化为远端呈椭圆形,而距远端lO-45mm段为近圆形,45-75mm段则近于三角形,在75mm至近端近于方形。从不同的横截面形态分析,这件骨笄最后成型,应该是分段分部位逐步加工完成的,由此可见其加工技能具有一定的原始性。但经分析后又可见其加工的精细:首先,当时的人可能采用石器契割分裂技术,获取如此长度的骨块;接着对骨块左右两侧以刮削方式进行加工,使之变窄变直变细,在两侧面发现远端至中部隐约可见纵向排列的因刮削不匀所产生的细小疤痕,触及有明显凹凸感;然后在远端处,由腹面向背面斜着切齐,端面存有切割痕;而近端缺失,其形态不得而知,故其加工处理方式也不得而知。雏形制成后,将各面分为近端段与远端段,再经过以纵向磨制为主的多次磨制:1.先磨制左右两侧,从可辨磨痕上看近端段较远端段磨制精细;2.将背面侧倒磨楞,因近端段棱角较为明显,故近端段较远端段磨制得轻,其余未磨制,仍保有骨表面;3.腹面近端段与远端段磨痕交汇与断裂粘接处,缺失不可辨,其磨楞与背面相同,但在腹面距近端约40-78mm段有斜向磨制痕迹;4.远端面仍可见切割痕迹,边缘倒楞磨角,呈椭圆形。各面的近端段磨面较远端段细腻光洁,左右两侧远端段较近端段的磨痕明显,且多而窄;在处理棱边上远端段磨制得比近端段多,显得较为圆润,这可能是为了美观又或是易于获得较好的把握感的缘故。

综上所述,可将骨笄的制作过程归纳为以下四步:1.选材,选取动物肢骨这类较直较长的骨骼作为原料;2.用石器将其契割分裂获得骨块,再进行切割以及刮削;3.将各面分为粗细两段,先磨制粗段后磨制细段,而在面的顺序上是先磨制左右两侧面,后磨制背面以及腹面,在磨制过程中以纵向磨制为主;4.大致成形后,再处理两端端面边缘及棱角。endprint

笄是人用来束缚头发的一种用具,既可方便于劳动作业与日常生活,更具有装饰人体美化形象的作用。而骨笄的出现,结束了人类蓬头散发的漫长时代,向更加文明的时代发展。虽然可以设想,在此之前的远古人类用一棵草、一截藤或一段竹木棍等也能起到类似的束发作用,但唯有实物发现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认证,这也是考古学的魅力。而且有意识地加工具有装饰功能的用品,不仅只是生产技术发展的体现,更是改变外貌显示对美的追求才是其真正意义,从而反映出原始人类思维迈向更加文明的又一进步。

穿孔兽牙由一枚可能为獾的右上犬齿制作而成,形态完整,其长为31.5mm,宽为8.8mm,厚为5.9mm。穿孔处接近齿根端部,外孔径4.1-4.8mm,内孔径2.6-3.5mm。穿孔分别从齿根宽的两面(即近中面和远中面。近中面指靠动物身体中轴的一面;远中面指靠动物体外侧的一面。)对钻而成,孔缘与根端的距离在两面有所不同,近中面为4.4mm,而远中面为3.5mm,并且两面钻孔的工艺有差异:在近中面(较平)一侧(图5),先于根部磨制出一平面,然后再在此平面上靠近根端处开始钻孔,但在钻孑LT程中用力不匀,且旋转不周或对钻具把握不正,从而造成靠近齿冠部分的孔壁倾斜,并留下两条纵脊,以及外孑L缘平直不够圆、两侧角转折明显,内孔缘参差不齐略呈囊状,靠近根端的孔壁较陡。当钻至牙髓腔时停止钻孔;在远中面(略凸)一侧(图6)则不同,其未在根部磨制平面而直接在齿根上起钻,直至与近中面孔对穿,此面钻出的孔相对较圆而匀称。但在远中面靠近齿冠侧的外孔缘旁发现有一直径约1.5mm深约lmm的圆形钻点,推测其为启钻时发现与近中面的钻孔中心点偏离从而放弃的废弃启钻点。另外从远中面斜视,在靠近根端的孔壁上由近中面向远中面倾向的微小凹缺,推测为佩戴时由绳或藤类摩擦所致。从制作工艺看,白岩脚洞出土的穿孔兽牙与北京山顶洞、辽宁海城小孤山的同类制品相比较略有异同,首先,钻孔方法的不同,山顶洞人用剔剜穿孔,小孤山人穿孔则以钻制为主,兼有剔挖和挖钻结合,而白岩脚洞这件标本只用钻制法进行制作,虽其近中面一侧的孔壁上留有纵脊、内孔缘参差不齐,但其为钻制时用力不匀、旋转不周或对钻具把握不正所致,而不是挖钻结合的结果。其次,它们的共同点为穿孔部位都选择在较易钻孔的牙齿根部,并都保留牙齿珐琅质,孔都从齿根两面对钻而成,都有先磨制平面的工序。而与较近区域时代较晚、距今1万多年至6000年左右的安龙观音洞出土的穿孔螺壳(图7)相比较,穿孔螺壳由于其形态特征,故只采用了单面钻孔,但其同为先磨制平面再钻孔,由此可见先磨制平面这一工艺得到了广泛认同和继承。

综上所述,我们可将穿孔制作过程归纳为3步:1.选材;2.从易磨平易穿绳佩戴且又省力的角度,选择相对较平或较薄的一面进行磨制,而磨制所得平面是为了获得较为理想的钻孔着力点;3.两面相对钻孔或单面钻孔,相对钻孔是先在磨制平面钻孔,将物件与钻具分执左右手相互旋转,当钻至牙髓腔时便停止钻孔,接着再从另一面钻孔,并省略了磨制平面工序.将先前磨制获得的平面执于物体上并把稳固定,然后再手执钻具进行钻孔直至孔穿,而单面钻孔则只在磨制平面钻孔,直至孔穿。其制作技能由磨制面的选择到省略另一面磨制,从两手对钻到一手把稳固定一手施钻,这既体现了加工技术的逻辑性,也体现了在此过程中对技术归纳总结后的改进,也是一种主观意识指导实践行为的结果。

如果说骨笄不仅实用还具有装饰作用,那么穿孔兽牙不管是佩戴在人体头额、项脖胸前,还是其他部位,则都是美和艺术的展示。普定白岩脚洞遗址出土的人化石属晚期智人,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属大熊猫一剑齿象动物群,地质时代为更新世晚期的晚一阶段,文化遗物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碳14测年为距今1.2万-1.5万年。可以这么说:贵州古人早在一万二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制造和佩戴装饰品了!

从骨笄和穿孔兽牙的加工技术来看,曾经生活在普定白岩脚洞的古人对加工或制作骨制品,既运用了契割分裂、刮削、切割等技术,也运用了磨制与钻孔技术。从而反映了当时人类运用技术的复杂和进步,即对不同用途的骨制品采用不同的加工方式和对同一制品的制作技术逐步改良的处理能力。然而,要掌握如此复杂的技能,毕竟有经历与过程,那么,如此复杂的加工技能源于何处?是传承还是交流?有待更早材料的发现证实。

普定白岩脚洞遗址出土的骨笄和穿孔兽牙,为贵州首次发现的骨制装饰品,体现了贵州旧石器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对其制作工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白岩脚洞人的先进技能和进步思维,也反映出古人类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前提下产生了对自身外貌修饰的意识,并通过制作和佩戴装饰品来表达这种追求美的主观意识,而该遗址中出土的这两件器物是否表示一种等级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一种权力象征。其与贵州土著民族的起源有无关联?贵州众多的岩溶洞穴,其中是否存在其他旧石器时代的雕刻和绘画艺术?还有待我省考古工作者去深入探索和不断追求发现。

参考文献:

[1][6]李天元.古人类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313-341.

[2]贾兰坡,山顶洞人.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1,66-69.

[3]贾兰坡,盖培,李炎贤.水洞沟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新材料.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4(3):75-83.

[4]贾兰坡,盖培.尤玉柱.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2(1):39-58.

[5]黄慰文,张镇洪,傅仁义等.海城小孤山的骨制品和装饰品.人类学学报,1986,5(3):259-266.

[7][8]李炎贤,蔡回阳.贵州普定白岩脚洞旧石器时代遗址.人类学学报,1986,5(2):162-171.

[9]蔡回阳,王新金.安龙观音洞遗址首次发掘及其意义,贵州古人类与史前文化,1998年11月第一版,459-478

责任编辑:林建曾endprint

猜你喜欢

装饰品
探寻乔迅对中国明清装饰品的研究
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装饰品研究
新春满家园
Year of the Tiger calendar makes early impression
Why Dinosaurs Were So Big
庆新年
灵动的鸟儿装饰品
关于手工装饰品艺术特征的思考与探索
论室内装饰品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及其作用研究
基于3D打印技术的家居装饰品市场推广——以株洲市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