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创业之惑与创业平台支持体系构建——以安徽省为研究视角
2015-02-10檀江林郑晴晴武晓妹
檀江林,郑晴晴,武晓妹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1]。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倡导:“全面激发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热情,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加快输出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全面汇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2]。作为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服务基层群众、推动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和推进农村新“四化”中的作用,引导大学生“村官”创业成为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村官”创业总状扫描:以安徽省为视角
安徽省大学生“村官”工作起步早,并在全国已经形成较大影响,选取该省为调查样本,较具典型性与代表性。我们通过2013年7月到2014年7月历时一年的持续调研,从总体状况、创业环境、创业意向、项目实施、项目效果及退出机制等六大层面展开,真实再现大学生“村官”创业实况。共发放调查问卷3 800份,回收3 679份,有效问卷3 644份,总有效率95.92%。总体调查结果阐释如下。
创业主体条件欠缺,主动惠民意识有待提高。从男女比例看,被访的大学生“村官”男女性别所占比重分别是45.01%、54.99%,女大学生“村官”数量多于男性。从学历结构看,以本科为主,人数明显高于硕士生,博士生和专科生。就所学专业来看,与农村、农业和农民最为相关的“农林类”专业仅占3.76%,大部分人所学专业与农村实际需求脱节。从大学生担任“村官”的时间来看,多数就职时间较短、缺乏经验,从2011年、2012年开始担任“村官”的人数最多(见表1)。调查发现,仅16.14%的大学生“村官”既有创业意向也有创业计划;而高达55.79%表示虽有创业意向,但尚无创业计划;近三成的既无创业意向,又无创业计划。仅有4.45%的大学生村官“已经实施创业计划”,“正在实施”占3.43%,“计划实施”为12.98%,而“不知道如何实施创业计划”者最多(14.65%)。数据表明,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尚无创业计划,超过半数仅停留在创业意向层面,创业准备相对不足,创业意识有待提高。
表1 调查样本的基本构成情况(n=3644)
创业支持率相对较高,政策宣传及扶持力度不足。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影响大学生“村官”创业外部环境好坏的因素主要有当地政府、亲人、同事以及当地村民四个方面(见表2)。我们选取态度为“非常支持”和“比较支持”的百分比之和作为评价创业环境的依据,并将其记作“优良评价”,政府、家人、村民以及同事的优良评价分别用A,B,C,D表示。对每类人的“优良评价”A,B,C,D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个评价对于评估创业环境指数所占的权重a,b,c,d。通过得到的权重,我们可以用预处理的数据A,B,C,D分别与所对应权重相乘求和得到最后的大学生村官创业环境指数T。通过计算得出全省大学生村官创业环境指数为0.904 0,凸显宏观环境相对优越。另外,超过六成的大学生“村官”对于相关政策非常了解(15.64%)或比较了解(48.77%),但有近四成了解不够。半数(50.30%)大学生“村官”表示很少见到或是从未见到所在地政府出台创业扶持措施。
表2 相关各方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态度 %
资金问题成为发展瓶颈。高达62.46%的大学生“村官”强调目前创业过程中最需要的服务是“资金支持”,资金问题已经大学生“村官”创业过程中首当其冲的一个难题。超过一半(50.49%)的创业项目启动资金来源于“家人赞助”;“向亲友借款”和“自己工资积累”分别占34.95%、32.69%,而来自于银行贷款的仅占28.80%,认为目前创业项目获得银行贷款支持力度“一般”或是“没有银行贷款支持”者合计71.2%,表明大多数大学生“村官”不满意银行贷款对其创业的支持力度。除资金外,大学生“村官”依次需要“技术支持”(22.33%)、“提供合适的创业项目”(19.09%)和“创业导师”(18.12%)。可见,资金支持、创业指导、技术支持以及合适的创业项目,均成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村官”创业实效不彰。从创业项目的内容看,以种植业(38.83%)或是养殖业(26.54%)为主,而商贸流通和农副产品加工分别占15.53%、12.62%,制造业所占比重仅为5.18%。从创业项目的形式看,包括成立公司,个体工商户,依托别人的项目,成立专业合作社等,其中成立专业合作社所占比重高达35.92%,创业形式较为灵活多样。从创业项目的规模看,大学生“村官”创业由于起步时间短,普遍规模不大。安徽省共有309名大学生“村官”参与创业,就已经实施的创业项目来说,目前目雇佣人员总数平均为7个,累计盈利平均约为10.48万元,直接间接受益农民平均为39个,人均收入提高5 266.06元。从创业项目的总体经营情况看,依次是:“小有盈利”(41.75%)、“仍能保本”(28.16%)、“仍在亏损”(10.36%)和“盈利较大”(8.09%)。我们选取原始数据中可能影响大学生“村官”创业实际收益M的所有因素进行分析,包括创业前的调研程度Q、创业项目与所学专业的关联程度W、对当地农民创业的扶持程度E、县乡政府的支持程度R、对贷款的需求程度T(见表3)。采用关联性算法分别求得各个因素与大学生“村官”创业实际收益M的相关性指数。基于关联度分析结果,应用matlab编程,将每个影响因子分别与创业实际收益做回归分析。由关联性分析指导对创业实际收益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是:“项目是否与专业有关”(0.704 9)、“县乡政府的支持度”(0.621 7)、“创业前期调研”(0.610 2)、“贷款需求”(0.602 8)、“大学生村官对当地农民创业支持程度”(0.595 3)。结果表明各个因素都能影响创业收益,且影响程度均在0.6左右。通过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各因素与创业实际收益的线性回归模型良好,误差较小(见图1)。
表3 影响大学生“村官”创业实际收益M的所有因素及其占比
图1 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实际收益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程度的回归分析
二、大学生“村官”创业受困的内在动因
总体看,大学生“村官”创业取得一定成绩,但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借以探究其主客观动因,期待相关政策合力去解决。
大学生“村官”群体的“即定条件”,影响其“先天”创业优势。一是知识经验限制。目前大学生“村官”由于年纪轻、阅历浅,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经验[3]。从2011年开始,大学生“村官”的人数有大幅增加,学历以本科和专科为主,工作期限在1~3年间,专业则以文、理、经济类为主,专业相关程度不高,工作经验有限,对“创业兴农”事业感到力不从心。二是传统性别“窘境”。目前村官遴选政策,对女生并不存在太多的性别隔阂,男女村官比例较为均衡。但在农村地区,尤其偏远地区,对女性的“权力认证”很难实现,“男尊女卑”、“男强女弱”观念仍根深蒂固,“性别窘境”加重女大学生主动创业的难度。
政策支持体系尚欠完备,创业主体动力不足。一是创业主体认知混乱,信息不足,怠于行动。大学生“村官”对目前政府的创业扶持尚缺乏清晰认知,对“创业兴农”关心不足,怠于了解,源于“既定条件”限制,无论是工作经验和所学专业,都使其创业热情不高,信息获取不足,怠于行动,往往令创业意愿成为“一纸空谈”。二是扶持政策疏于宣传、落实。大学生“村官”对目前各级政府的创业政策扶持表现出高度期待,但在扶持细则上满意度并不高,众多扶持创业的利好政策与那些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村官并没有完全“接轨”[4],对政策宣传有偏高需求。在“目前创业过程中最需要的服务”上,高达62.46%的受访者强调“资金支持”,“提供创业导师”占18.12%,22.33%要求“技术支持”。
资金成为发展瓶颈,大学生“村官”创业成活率低。其一,创业项目形式单一,类型过于集中。多为传统种植业、养殖业,而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业占比很低。种植业和养殖业都是“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具有较大的风险性。且生产过程中成本投入高,劳动强度大,附加值却相对较低。农副产品加工和制造业等附加值高,吸引就业人数也多,但对创业主体的内在能力和外在支援要求更高,对多数大学生“村官”而言难度过大,不易开展。其二,资金来源受限,贷款流程阻碍资本流动。目前正在实施的创业项目极少依赖“创业贷款”启动项目,创业者虽倾向于从银行申请贷款,但银行贷款支持力度却不足,创业资金主要来源是“血缘人际范围”,即“家人赞助”、“亲友借贷”等,而创业者获取银行贷款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缺乏抵押物”和“找不到保人”。由于大学生“村官”也存在资金积累不足、经验和技能缺失等问题,影响了金融部门的贷款积极性[5]。其三,后期孵化体系残缺,创业项目成活堪忧。贷款流动速度缓慢、投资成本限制及缺乏完整的孵化体系,都导致创业项目仅能“维持现状”,而无法“大有作为”,长此以往,已有创业项目的存活率就成为致命问题。
平台尚未成型,缺乏稳固的创业成果维护体系。部分“村官”仅出于就业的考虑,而不是发自内心,真心实意的投入基层,服务农村[6]。导致大学生村官的“落花流水”式人才流动,来得快,走得快,农村地区沦为“人才走道”。一是创业意识淡漠。由于专业、工作经历限制,多数大学生“村官”对创业无兴趣或无头绪,在创业信心、信息、资金等支持不足下,不仅淡化创业意识,也弱化了富民强省意识。二是职责认知不明。大学生“村官”创业与农民创业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着眼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更能彰显个人价值。对大学生“村官”而言,扶持农民创业应比自我创业的定位更高,但目前大学生“村官”对自我的工作职责认知不明,无法真正扎根农村,为农村发展出谋策划、贡献力量,必然导致“村官”职位的“跳板效应”。三是任满流动渠道受限。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可以离职,也可续聘,大多希望任期届满后“转为公务员体系”或“进入事业单位”,该流动方式占总比八成,势必导致他们无法对基层工作投入真情实感和大量精力,等待任期届满后的重新流动,让“村官”越来越沦为“鸡肋”和躲避就业风险的“备用通道”。四是创业平台尚未成型。“村官”任期届满后如何处置已实施的创业项目,多数宁可放弃创业项目,也会离开农村,另谋高就,选择“留企不留人”。这既源于大学生“村官”转移并未形成有效的成长机制,也凸显农村发展与大学生“村官”就业和任满转移缺乏有机联系。大学生“村官”理应是“枢纽”位置,而不应是多种无联系社会因素的“中转站”。
三、构建大学生“村官”创业政策支持平台体系
大学生“村官”自身应不断提升软实力,创业主体“强化升级”。一是未雨绸缪,针对专业、经历与农村创业项目脱节的问题,应通过系列化、科学化培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创业技术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解决创业项目选择以及创业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而开设村官专业无疑是顺应形势的有益尝试,能有效保证村官计划的可持续性,持续为农村输送专业人才。二是扬长避短,全面提升创业主体的整体素质和潜在创业意向,在创业中正确自我定位,探寻自身特长,弥补不足。三是对症下药,紧密结合大学生“村官”创业特点、需求和地域经济特色,编制实施专项培训计划,如大学生“女村官”的创业行动具有更大难度,但综合素质好、思维方式活、工作热情高、创业意愿强,应开展针对性培训,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女村官”开展创业项目。
政府层面,需健全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工作机制。一是政策机制助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整合各职能部门优质资源,建立与高校长期合作机制。按照各部门职责和管理权限,针对已出台的鼓励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的税收优惠、资金补贴、银行贷款、土地优惠等扶持政策,具体分解目标任务,确保扶持政策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结合省市相关创业扶持政策,积极协调税务、水利、农林等部门,整合政府各职能部门资源,力争资金、物资、项目、技术等资源向大学生“村官”创业倾斜;建立与各高校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长期合作机制,组建创业服务智囊团,借助“专家智囊团”加强创业技术指导、咨询与服务,有效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各种“疑难杂症”,提高创业项目成功与存活率。二是强化资金支持,从“化简为繁”到“化繁为简”。“化简为繁”上,越接近基层,工作环节越多,内容越详细,唯有化“大政策”为“小行动”,才能真正服务大学生“村官”创业。政府相关部门适时制定创业配套措施,提高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土地使用权优惠、清除限制创业的各种障碍、建立跨地域创业信息网络交流平台;金融部门着力推动“大学生‘村官’+农户”、“大学生‘村官’+企业+农户”、“大学生‘村官’+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项目模式;通过股份或合伙经营模式,与大企业、当地农户合作,或在当地政府牵头下建立企业与信用再担保公司,合作开创“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担保+再担保”融资模式,构架便捷的贷款流程、较低的融资成本、高效的服务体系。“化繁为简”上,加强主流金融机构的创业支持,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更加简洁、便利的工作流程,加速其创业意向的孵化周期,使其快速便捷地走上创业之路;灵活核定额度,简化贷款操作手续,建立“绿色通道”;通过各级财政拨付转移风险补偿金,落实贷款风险补偿制度;设立融资担保基金,制定村官创业奖励和贴息政策,避免因资金缺乏与延迟导致创业“夭折”。三是平台构建与环境优化。协同多方力量,构建创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组建梯队形的“村官”创业团队,做到创业后继有人;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交易平台,任期届满者借以转让创业项目或在项目中的份额,当缺乏项目购买方时,地方政府或创业孵化机构可以按评估价格先回购项目或项目份额[7];完善大学生“村官”创业公共服务体系,统筹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需求,推进基层服务平台和互联网、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专业化、全方位的创业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助力解决在创业项目开办、经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帮助其改善管理、开拓市场。四是构建大学生“村官”人才流转体系。村官职位的“跳板”效应持续呈现,大批人才来到农村,期满后又撤离农村,既源于创业环境不乐观,创业率偏低,更源于大学生“村官”对现实和未来认识不清,盲目跟风选择其他职业。亟待重整大学生“村官”流转体系,促进更好、更多的人才服务农村,从农村工作中找到自身价值。
高校层面,要优化创业教育培训与人才保障机制。其一,适时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增加创业实践机会。适当开设部分有关农业科技知识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课程,增加大学生专业知识储备,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开拓创业思维,提高创业能力;增加大学生创业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创业的流程和环节等等,对于有意向服务农村的大学生,高校可以与农村形成长期结对方式,安排大学生先到农村实地锻炼,积累经验,帮助其更好地把创业理论与创业实际相结合,提升实际创业能力。其二,促进母校专家与大学生“村官”形成“帮扶对子”,建立母校专家服务团队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建立健全专家定期联系大学生村官的长效机制,通过远程辅导,建立创业知识库、创业指导站及母校专家定期调研等方式,及时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工作难题;建立专家评估团队,在大学生“村官”创业初期,对创业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科学评估,对创业中期进行评估,论证其科学发展路径,对创业中长期进行评估,探寻其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与有益经验。其三,注重高校创业文化的培养。针对大学生“村官”创业进行更加深入研究,完善相关理论,帮助大学生树立服务农村的理想信念,激励其投身于创业实践。
社会层面,应营造鼓励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首先,引导大学生“村官”树立创业意识。调查中发现约八成大学生“村官”希望任期届满后“转为公务员体系”或“进入事业单位”,这势必导致他们无法对基层工作投入真情实感和大量精力,创业更无从谈起。为了激发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热情,积极引导其树立扎根农村的理想信念成为首要任务,并把创业情况作为大学生“村官”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转变大学生不愿创业、不敢创业的传统创业理念,帮助其树立自主创业意识。其次,助力大学生“村官”积累创业经验。支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高效加工企业和典型农业示范区,主动为其提供创业实践机会,让他们亲身参与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总结创业经验,增强创业信心,提升创业能力;积极引导企业与大学生“村官”以“结对”方式,借助企业资助、参股,或延伸产业链,推动其开展创业。最后,营造鼓励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借助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大学生“村官”创业成功典型案例和优秀创业事迹,激发其投身于创业的热情和决心,逐步增强基层干部群众对大其创业富民的信心。为避免任职期满后人员流动而影响创业项目的持续发展,可允许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创业者可以继续创业,仍享受相关优惠政策,推动创业项目的健康持续发展,促使其发挥更大、更强的引领示范效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总之,在当前鼓励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众创”新浪潮下,引导、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进而带领广大农民走向共同富裕之路,既是党和政府实施大学生“村官”工程的根本宗旨,也是广大农民对他们的直接利益诉求,更是助推其自身成长成才的关键环节。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村官“创业之惑”,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村官”本人等多方努力。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01).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 返 乡 创 业 的 意 见[EB/OL].(2015-06-17)[2015-06-2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6/21/content_9960.htm.
[3]李兴稼,李萍,张子睿,等.大学生村官的使命与创业[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56.
[4]谢志远,邵阳,李上献,等.“大学生村官”创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0,(19):47-49.
[5]李媛.影响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建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3,(7):79-80.
[6]姚东瑞.大学生村官成长环境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10):64-67.
[7]尹德志.构建促进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可持续发展机制[J].理论与改革,2011,(4):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