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向放疗治疗胰腺癌的疗效评估
2015-02-10张立明
张立明
(天津市武清区中医院 外一科,天津301700)
立体定向放疗治疗胰腺癌的疗效评估
张立明
(天津市武清区中医院 外一科,天津301700)
目的:研究立体定向放疗治疗胰腺癌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5月~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确诊为晚期胰腺癌的40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接受立体定向放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放疗,评估两组患者的化疗整体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肝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骨髓抑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立体定向放疗技术是新发展起来的新型放疗手段,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对肿瘤病灶进行精确定位,在确定放疗范围后在病灶局部给予相对集中的射线照射,既保证病灶局部能够接触到足够强度的放射强度,同时也减轻了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受到辐射的剂量[2]。该放疗放射具有高效的恶性肿瘤杀灭作用,并且能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通过研究结果显示:立体定向放疗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是晚期胰腺癌更理想的放疗方式。
胰腺癌;立体定向放疗;不良反应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的一类。放疗是常规治疗方法,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较大、疗效并不理想。立体定向放疗是新近发展起来的放疗方式,能够在肿瘤病灶局部形成极高剂量的射线。在下列研究中,我们分析了立体定向放疗治疗胰腺癌的疗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2013年5月~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确诊为晚期胰腺癌的40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疾病诊断和放疗指征。根据放疗方式不同,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立体定向放疗,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52.39±6.49岁;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放疗,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53.76±6.6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放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进行立体定向放疗,在CT扫描的基础上对拟放疗的区域进行规划,包括原发肿瘤病灶和转移病灶,适当外扩0.5~1.0cm;采用不同准直器进行靶区域填充,形成和靶区域相似的适形高剂量区域,而后进行放疗,5~6Gy/次、5次/周,总剂量56~72Gy。对照组接受常规放疗。
1.3 观察指标
参照WHO实体瘤疗效评判标准判断整体疗效,包括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放疗过程中,随访发生肝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骨髓抑制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按照P<0.05判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整体疗效
观察组患者CR 8例、PR 8例、SD 3例、PD 1例,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的CR 5例、PR 6例、SD 2例、PD 7例。
2.2 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患者在放疗过程中发生肝功能损伤2例、肾功能损伤1例、骨髓抑制0例,均低于对照组的8例、6例、5例。
3 讨论
放疗是治疗晚期胰腺癌的首选方式,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是,常规的放疗不仅会杀灭异常增殖的癌细胞,同时也会对周围正常的组织造成损伤。胰腺位于身体中央,与多种重要脏器相互毗邻,在进行常规放疗时不可避免的会使肝、肾、脊髓等器官也受到辐射,进而诱发靶器官功能损伤;但是,如果降低放疗剂量,又会影响对胰腺癌细胞的杀灭作用[1]。
近年来,临床学者致力于探寻更为有效的放疗方式。立体定向放疗技术是新发展起来的新型放疗手段,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对肿瘤病灶进行精确定位,在确定放疗范围后在病灶局部给予相对集中的射线照射,既保证病灶局部能够接触到足够强度的放射强度,同时也减轻了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受到辐射的剂量[2]。该放疗放射具有高效的恶性肿瘤杀灭作用,并且能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
在本研究中,我们对立体定向放疗治疗胰腺癌的疗效进行了评估。首先,在化疗后我们参照WHO实体瘤疗效评判标准判断了整体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这就说明立体定向放疗有助于控制晚期胰腺癌的病情。在评估整体疗效的基础上,我们还对放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了随访,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骨髓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立体定向放疗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是晚期胰腺癌更理想的放疗方式。
[1]田碧.胰腺癌的治疗现状[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4,27(1):86-89.
[2]刘仙明,郭建平,孙建刚.陀螺旋转式立体定向放疗联合吉西他滨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2014,42(8):40-42.
[3]林宇,贾玉玲,郁志龙.γ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III期胰腺癌37例临床疗效观察[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3,7(9):535-536.
TH774
A
1002-2376(2015)06-0023-02
2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