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早期脑反射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2015-02-10何云燕安中平赵文娟
何云燕 张 玥 安中平 赵文娟
(天津市环湖医院,天津300060)
后循环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基于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中的一个亚型,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平衡功能受损是这类患者主要临床表现。脑反射治疗是康复医学中重要的物理治疗方法之一,利用仪器产生特定频率、波形、波幅的电刺激,将导电子导入特定部位,产生泛化脑反射,并利用这种泛化性脑反射,形成反射弧,达到治疗目的。该方法因安全、无创、易操作目前在临床康复治疗中被广泛应用[1],尤其对于后循环梗死患者,可于发病24 h内应用,优于其它康复治疗方法。而护士作为脑反射治疗的操作者,直接影响脑反射后期的疗效。将该治疗方法的观察重点和护理方法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且OCSP分型为后循环梗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5例,男68例,女37例,平均年龄(61.92±7.86)岁,平均住院(13.71±1.34)天。94例患者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其中21例合并平衡功能障碍;11例患者仅存在平衡功能障碍;39例伴有头晕症状。所有患者均为首发卒中,发病24 h内入院,NIHSS评分为4~21分。采用Fulg-Meyer运动功能评分(满分100分)评估肢体运动功能,得分为(40.18±17.24)分;采用 Fulg-Meyer平衡功能评分(满分14分)评估平衡功能,得分为(5.52±1.24)分。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评估其日常生活能力,得分为(48.75±9.08)分。
所有患者入院24 h内完善检查及各项量表评估,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神经内科护理常规,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平稳24 h即加用脑反射治疗,由专门进行脑反射治疗的康复科护士完成。选用多级SW脑反射治疗仪M150及M360(深圳市创信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两种仪器根据不同症状单独或配合完成。1次/日,30分钟/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于出院前第2次评价患者运动、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通过医院随访和入户随访2种方式,由2位神经科医生和康复医生再次进行功能评定。出院时和随访6个月时Fulg-Meyer运动功能评分提升为(62.67±12.87)分和(90.29/15.23)分;Fulg-Meyer平衡功能评分上升为(9.42±2.23)分和(12.75±2.29)分。Barthel指数得分提高到(76.67±7.79)分和(83.75±8.29)分。
2 护理
本组患者出现头晕、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障碍,为OCSP分型中后循环梗死的常见症状,由于这些症状的存在使急性期患者早期的康复治疗受到限制。而常规治疗仅能改善部分症状,相当一部分患者平衡及运动功能恢复并不理想,残留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增加了家庭和社会负担。本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发病24 h,病情稳定即辅以脑反射治疗,在第一时间内发挥与药物的协同作用,降低脑代谢、控制水肿、保护脑细胞。护士作为治疗的操作者,护理水平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因此,除常规护理外,对于此项操作的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2.1 做好解释工作,取的患者配合。患者多出现拒绝治疗现象,护士应于治疗开始前做好充分解释工作,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脑反射治疗,尤其是用于肢体康复的M360治疗仪操作上类似于临床上普遍使用的中频或低频电刺激,但价格高于电刺激治疗,而且经常将两种方法配合使用,这就容易引起患者误认为重复的康复项目而不愿意接受治疗。因此,开始治疗前针对脑反射治疗技术,专门对操作护士进行理论培训,例如:脑反射治疗不同于电刺激等其他理疗手段,是以促通技术为基础,通过给予拮抗肌或一组同功能肌群电刺激,使机体模拟正常运动,当电刺激转变为促通信息反复作用于大脑,脑的可塑性被激活并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实现功能重建。其最大优势在于能使患肢有效模拟整体运动,有利于患肢关节活动度、肌张力、拮抗肌之间的协调性康复,避免单纯肌张力恢复遗留下的病理活动模式,最大程度提升肢体康复疗效。本组患者治疗开始前充分讲解脑反射的原理和优势,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为整个治疗过程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开端。
2.2 保护患者局部皮肤。脑反射治疗电极直接接触患者皮肤,且电极放置部位和剂量要求严格。M150治疗仪所用的目镜式电极接触点为双框上及内眦下方,输出强度为80~100刺激剂量。此位置为眼部周围,皮肤薄而敏感,一旦出现异常治疗将被迫中止;而作用于肢体的M360治疗仪,电极置于上肢的伸肌肱桡肌处,逐渐加大电压至患者出现持续性掌背屈,手指不自主活动为止,输出强度为140~160刺激剂量;下肢电极置于胫前肌处,加压至足趾背屈为止,输出强度为160~180刺激剂量;电极放置皮肤受损后很难有替代部位。因此更注重电极接触部位的皮肤保护,日常护理中特别注意皮肤清洁和体位摆放,避免患侧肢体长期受压。本组患者经过连续10天治疗,无1例因出现皮肤破损而影响治疗情况。
2.3 治疗过程中随时调整刺激强度。脑反射治疗过程中会出现针扎样不适感,而偏瘫患者多存在感觉障碍,对针扎样刺激并不敏感,而此项治疗的刺激强度主要根据患者主观耐受程度给予,刺激量过小达不到预期效果,刺激量过大则可能造成局部皮肤损伤。因此,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肢体运动幅度并结合患者主诉调节刺激强度;随着病情好转,患者感觉可能有一定恢复,护士在每天进行脑反射治疗前,都进行重新评估,以便给予最合适的刺激剂量。
2.4 观察患者基础生命体征变化。脑反射治疗具有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的功能,还有研究报道[2]脑反射治疗可以降低血小板聚集力、加快脑血流速度的,并对患者血压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要特别注意观察患者神志清楚,皮肤黏膜有无新发出血点,安静状态下血压波动最大不超过30 mmHg(1 mmHg=0133 kPa),随时和医生沟通病情变化。经观察,本组所有患者未出现因脑反射治疗导致并发症等不良后果。
2.5 保证患者安全。经观察,所有患者的平衡能力有较大改善,尤其对视知觉、空间知觉[3]改善疗效显著。而平衡的改善和活动能力的提升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升起到关键性作用[4,5]。本组69例为卧床患者,眩晕症状一经改善,患者便急于下床活动,此时护士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个性化指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保证患者在有专人陪护情况下进行训练和日常活动,确保患者安全。
3 小结
通过随访,患者6个月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优于出院水平。因此,早期脑反射治疗能明显改善后循环梗死患者平衡和运动功能,且远期效果满意,适合临床推广应用。护士作为治疗的直接给予者,应全面掌握专科知识,根据患者不同情况给予个性化护理措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1〕 夏令琼,王红,王鑫,等.脑反射治疗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观察及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1):92-94.
〔2〕 王红,廖色青,谭远霞.脑反射治疗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3):12-14.
〔3〕 陈少贞,张保锋,赵江莉,等.脑卒中患者平衡调节过程中的高级脑功能成分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2):139-144.
〔4〕 林松,冯晓东,刘乘梅.核心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康复的影响 [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1):82-83.
〔5〕 谢财忠,刘新峰,唐军凯.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与自理能力的相关性[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2):14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