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临床与机理研究进展

2015-02-10张国庆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23期
关键词:痉挛性夹脊痉挛

袁 勤,张国庆,韩 为*

(1.安徽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部,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61)



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临床与机理研究进展

袁 勤1,张国庆2,韩 为2*

(1.安徽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部,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61)

针刺是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取穴方法多样。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实验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探讨中,为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提供理论支撑。对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方法以及机理研究进行简要综述。

痉挛性瘫痪;针刺;临床与机理;研究进展

中风痉挛性瘫痪是中风后偏瘫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约80%左右的中风偏瘫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痉挛现象出现,是临床康复的重点难点。其特点为肌张力增高、肌肉僵硬、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严重者可造成关节挛缩、异常运动模式出现,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预后情况。近年来,针灸是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重要方法之一,其诸多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针灸在缓解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状态、促进肢体自主运动恢复及减少致残率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己成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常规疗法。现就不同的针刺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与机理研究,综述如下。

1 针刺临床研究

1.1 针刺协调肌张力平衡

中风后脉气失调,造成肢体两侧或拘急或弛缓的不平衡,辨证取伸肌与屈肌侧有效穴位结合补泻手法,交替刺激痉挛肌和拮抗肌,平衡生物力学,使痉挛得到明显改善[1]。陈建军[2]采用针刺协调肌张力平衡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观察组患者上肢屈肌选取尺泽、极泉以及大陵,上肢伸肌选取肩髃、阳池以及天井,下肌伸肌选取承扶、照海以及血海,下肢屈肌选取曲泉、髀关以及申脉。对照组患者选取肩髃、合谷、太冲、阳陵泉、曲池、昆仑、外关、足三里、绝骨以及环跳。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10%,优于对照组的65.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针刺经筋结点结合康复训练

《素问·痹论》曰:“痹在于筋,则屈不伸”,《灵枢·经筋》曰:“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表现的特点为病“筋”。针刺经筋结点能缓解痉挛,协调运动,平衡人体气血阴阳。盛国滨等[3]针刺经筋结点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康复采用Bobath疗法,对照组患者只用Bobath疗法,两组患者训练方法以及时间相同,结果显示针刺经筋结点结合康复疗法的总有效率为90%,对改善肌张力、疏解痉挛、促进肢体分离、建立正常运动模式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有明显疗效。时国臣等[4]采用运动针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结果基本治愈5例、显效9例、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7%。

1.3 针刺背俞穴与夹脊穴

夹脊穴为经外奇穴,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有文献[5]根据背俞穴与夹脊穴的特点,提出背俞功能带的理论。吴雪梅等[6]通过针刺背俞穴、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背俞穴取双侧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大肠俞、小肠俞;夹脊穴取背部双侧颈4-胸1、腰2-骶1双侧相应棘突旁开半寸之夹脊穴。对照组患者常规肢体取穴,患侧肩髃、肩峰、臂臑、手三里、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绝骨、太冲穴。三组患者疗程、针刺时间相同,2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结果显示,三种取穴方法均能缓解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肢体肌张力、痉挛指数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针刺夹脊穴疗效优于针刺背俞穴,且均优于常规肢体取穴。有研究[7-8]表明痉挛性瘫痪与脊髓低位中枢的反射亢进密切相关,针刺夹脊穴能抑制脊髓前角神经元兴奋性,具有缓解瘫痪肢体痉挛的作用。因此,应依据患肢的脊髓节段支配进行夹脊穴针刺治疗。

1.4 针刺靳三针疗法

靳三针[9]是根据中医阴阳平衡理论及现代康复医学原理中瘫痪恢复发展的规律总结而来。现代痉挛性瘫痪的治疗原则以协调肌群之间的肌张力平衡为重点。郎建英等[10]观察采用靳三针结合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治疗组患者采用靳三针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疗法。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定疗效。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简化Fugl-Meyer评分和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优于单纯康复疗法。郎建英等[11]观察“靳三针”疗法、康复疗法、“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疗法对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和评价“靳三针”疗法对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作用,为进一步探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较优方法提供依据。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和四肢运动功能评分值均有所提高,以综合组评分值改善最大,康复组和靳三针组改善值相当。靳三针疗法与康复疗法结合运用是促进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改善和恢复的较优方法。

1.5 通督调神针法

通督调神法用于治疗“窍闭神匿”的各种脑、心、神志病,以中风及其后遗症效果显著。程红亮等[12]采用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瘫期患者,多角度客观评价“通督调神针刺”优化方案治疗中风后痉挛瘫期的临床疗效,比较针刺治疗和常规药物、康复治疗的疗效。结果显示91例脑卒中痉挛瘫期患者经过28天的治疗,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改善、日常生活与活动能力明显提高,同时能直接促进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通督调神针法的临床疗效较好,优于药物和康复组(P<0.05)。通督调神针法对脑中风恢复期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2 针刺治疗痉挛性瘫痪机理研究

岳增辉等[13]通过观察针刺对脑卒中痉挛状态大鼠大脑皮质多巴胺受体亚型(DRD1,DRD2)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针刺可降低大鼠神经系统损伤评分及痉挛大鼠的肌张力。大脑皮质DRD1 mRNA,DRD2 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常规手法针刺组与电针组表达均明显增加。表明针刺对脑卒中痉挛性瘫痪具有较好的疗效,其作用机理可能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质DRD1 mRNA,DRD2 mRNA的表达有关;但常规手法针刺与电针差异不明显。岳增辉等[14]认为针刺可影响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血清氨基酸含量。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均采用bobath易化技术和药物疗法,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施行透刺滞针术,运用高效液相技术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谷氨酸(Glu) ,r-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Glu的含量及Glu/GABA值均降低,GABA的含量均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Glu、 GABA的含量及Glu/GABA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刺滞针术结合康复训练、药物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具有良好的疗效,其作用机制与调节血清中的Glu、GABA含量有关。蓝晓艳等[15]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的疗效。结果对照组大鼠与假手术组相比,肢体肌张力增高,感觉、运动及平衡功能受损;腓肠肌H反射潜伏期缩短以及波峰值升高;骨骼肌I/II型肌纤维比例增高,并持续至术后28天。痉挛性脑性瘫痪大鼠经尾静脉输注BMSCs后各项神经功能表现较对照组恢复快(P<0.05)。电离毁损锥体束可建立稳定痉挛性脑性瘫痪大鼠模型,BMSCs输入可有效降低痉挛性脑性瘫痪大鼠的肢体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杨进廉等[16]研究发现影响脑卒中后痉挛神经递质分三种:第一种是抑制性递质GAGA、Gly;第二种是兴奋性递质Glu、Asp;第三种是调节性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5-羟色胺(5-HT)、多巴胺(DA) 。抑制性递质相对/绝对缺乏或者兴奋性递质相对/绝对增加,均可引起或加重痉挛状态。

3 结语

中医理论认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系阴阳失调、窍闭神匿、筋脉失养[17]。根本病机在于瘀阻脑络,干扰髓海,髓海功能失调,偏身经气尤以阳经经气受阻失养。针灸辨证论治其关键点是辨病、辨症及辨病位,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针灸治疗明确病位在脑,调养髓海为主要基础[18]。根据康复医学理论,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是高级中枢丧失其对随意性运动功能的控制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低位中枢控制下以痉挛为基础的异常运动模式[19]。本文对不同的针刺方法以及选穴进行总结,了解各针刺方法的作用机理。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以促进中风后的康复进程,提高疗效[20-21]。杨翊等[22]采取抗痉挛体位头针配合拮抗肌肌腹电针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能较好地降低偏瘫肢体肌张力,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体位下传统针刺取穴法。可见针刺疗法与现代康复训练配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

4 展望

针刺是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主要手段,临床疗效也得到公认,而且取穴、针刺手法方面呈多样化。以中医理论为依据进行选穴配穴,是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优势所在。但目前的研究方法依然存在些不足,例如多数研究内容主观性太强,缺乏认可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的支持。无法严格遵循随机、双盲、重复和对照原则。鉴于不足之处,针灸医学必须与时俱进[23],以后的临床以及机理研究中积极进行多学科交叉,结合神经科学、康复医学、神经解剖学、影像学等技术成果,从而促进针灸医学的现代化发展。采用国际通用的疗效标准,从提高针灸治疗效果、规范针灸科研、深入针灸治疗脑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机制研究。探讨不同针刺方法的疗效差异,使针灸对脑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更加规范化,进一步完善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最佳方案是不懈努力的方向。

[1] 章薇,刘智,刘伍立,等.针刺协调肌张力平衡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64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导报,2011,7(9):464.

[2] 陈建军.针刺协调肌张力平衡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3):22-23.

[3] 盛国滨,卢凤娟,刘长燕,等.针刺经筋结点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5):25-26.

[4] 时国臣,郑晓旭,宋楠楠.运动针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30例[J].中国针灸,2015,35(3):212.

[5] 崔承斌,王京京.从背俞穴与夹脊穴的关系论背俞功能带[J].中国针灸,2005,25(7):483-486.

[6] 吴雪梅,于颖梅.针刺背俞穴、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2009,28(7):494-496.

[7] 金泽,王琳晶.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6):362-363.

[8] 周君,刘全英,邓晖 ,等.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9):928-930.

[9] 贺君,庄礼兴,郎建英,等.靳三针对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新中医,2011,43(6):99-101.

[10] 郎建英,庄礼兴,贾超,等.“靳三针”结合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8(4):369-373.

[11] 郎建英,庄礼兴,贺君,等.“靳三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随机对照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6):440-443.

[12] 程红亮,李飞,胡培佳,等.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瘫期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6):499-501.

[13] 岳增辉,陈乐乐,朱小姗,等.针刺对脑卒中痉挛大鼠模型大脑DRD1 mRNA ,DRD2 mRNA表达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12):51-54.

[14] 岳增辉,李良,叶禹,等.针刺对中风痉挛性瘫痪血清氨基酸含量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9):212-215.

[15] 蓝晓艳,耿欣,王苏平,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缓解大鼠痉挛性脑性瘫痪的实验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5,32(3):220-224.

[16] 杨进廉,宋军,杨金蓉.不同针刺部位对痉挛大鼠模型脑及脊髓内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2):37-39.

[17] 史军月,张新亚,张春红.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理论认识及针灸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3):85-87.

[18] 刘志顺,王丽平,杨光,等.“调理髓海、通阳柔筋”针刺法对中风偏瘫患者生存质量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8,49(2):138-140.

[19] 訾明杰,刘保延,刘志顺,等.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疗效评定标准述评[J].中国针灸,2006,26(8):599-601.

[20] ZHANG NX,HUANG TQ,LIU GZ,et al.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barthel index in early-stage of stroke cases[J].J Acupunct Tuina Sci,2009,7(3):143-146.

[21] XIE K,LIU MQ.Clinical observation of electroacupuncture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treating cerebral infarction[J].J Acupunct Tuina Sci,2009,7(3):140-142.

[22] 杨翊,周光涛,刘经星,等.不同体位、不同针刺取穴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4):370-371.

[23] 陈利芳,方剑乔,陈露妮,等.基于神经解剖学的现代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的成果与启示[J].针刺研究,2014,39(2):164-167.

(责任编辑:魏 晓)

Clinical and Mechanism Research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Spastic Paralysis after Stroke

Yuan Qin1,Zhang Guoqing2,Han Wei2*

(1.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fei 230031,China; 2.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Univers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fei 230061,China)

Acupuncture is effective method for spastic paralysis after stroke,and acupoint selection methods are varied.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spastic paralysis after stroke on the experimental study has been studied,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spastic paralysis after stroke.Now from the method of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spastic paralysis after stroke and mechanism study were reviewed.

Spastic Paralysis;Acupuncture Treatment;Clinical and Mechanism; Research Progress

2015-07-07

袁勤(1992-),女,安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针灸防治脑血管疾病临床与机理。

韩为(1972-),男,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E-mail:13956060099@139.com

R246.6

A

1673-2197(2015)23-0067-03

10.11954/ytctyy.201523028

猜你喜欢

痉挛性夹脊痉挛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元胡止痛口服液对缩宫素致小鼠离体子宫痉挛性收缩的影响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案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