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引领新常态 转型升级新发展——“十二五”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2015-02-10熊建中
·熊建中
“十二五”时期的五年,是四川全面深化改革、推进 “两个跨越”的重要阶段,是顺利完成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是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五年,面对国际经济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着力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四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民生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十二五”以来,在全国“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四川经济增速放缓,面对新形势、新情况,省委、省政府精准发力,出台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全省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经济总量稳步扩大,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经济总量稳步扩大。2011年,四川跻身全国“两万亿俱乐部”,2015年,全省经济总量有望超过3万亿,用4年时间再上一个万亿台阶。2011-2014年,四川GDP年均实际增长11.5%,增速比全国快3.5个百分点。人均水平稳步提高。2010年,全省人均GDP达到21182元,2013年超过三万元,2014年达35128元,年均实际增长11.4%,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9个百分点。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14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到3061.1亿元,是2010年的2.0倍,年均增长18.3%,增速比全国高4.3个百分点。灾后恢复重建成效显著。2014年,39个国定重灾县实现GDP5212.2亿元,是2008年(2247.3亿元)的2.32倍。2009-2014年,39个重灾县GDP年均增长13.4%,比全省平均增速高0.8个百分点。
结构持续优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十二五”以来,四川始终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内需结构不断改善,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 2010年的 14.4:50.5:35.1调整为2014 年的 12.4 :48.9 :38.7,第二、三产业占比差距由2010年的15.4个百分点缩小到2014年的10.2个百分点。 转型升级成效明显。2014年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达到50.9%;新业态发展迅速,网上零售日益活跃,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2014年,41个工业行业中增加值居前十位的行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59.2%,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到60.3%,民间投资年均增长24.9%。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2014年城镇化率为46.3%,比2010年提高6.1个百分点。
运行质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十二五”以来,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在提高经济发展效益的同时,狠抓发展质量,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企业盈利能力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2014年2237.0亿元,年均增长7.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59141元/人。节能降耗成效明显。2011-2014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4%,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0.6%,均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加快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保护。2014年末,有自然保护区168个,有湿地公园33个,森林覆盖率达35.75%。
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区域发展更趋协调
“十二五”以来,四川全面启动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形成了成都经济区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生动局面。
市州经济追赶发展。成都市首位优势突出,2014年经济总量突破万亿,12个市州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千亿元。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成都经济区一马当先,2014年经济总量17772.2亿元,年均增长11.9%;川南经济区4933.7亿元,年均增长12.1%;川东北经济区4722.3亿元,年均增长12.1%;攀西经济区年均增长12.0%,川西北经济区年均增长10.9%。县域经济加快发展。2011-2014年县域经济年均增长12.3%,增速比全省高0.8个百分点,扩权强县数量2014年扩大至78个。
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服务业平稳较快增长
“十二五”以来,全省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传统产业稳定增长,工业主导地位仍然突出;服务业发展加快,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农业生产稳定。2014年,粮食产量达到3374.9万吨,油料产量300.8万吨,肉类总产量714.7万吨。第一产业增加值是2010年的1.4倍。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及“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农村住房建设等统筹推进。工业经济发展较快。201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1852.0亿元,是2010年的1.6倍,年均增长14.1%。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37个行业增长,其中,汽车产量是2010年的9.4倍,白酒增长52.3%。服务业发展加快。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万亿元,达11043.2亿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0.5%。
需求稳步扩大,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
“十二五”以来,全省消费市场活跃,民生工程、安居工程等投资力度加大,“三驾马车”持续发力,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
投资增势强劲。深入开展“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加快实施藏区“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民生工程扎实推进,投资稳步扩大。2011-2014年投资总量分别是前10年(“十五”“十一五”两个时期)的6.7倍和1.8倍。消费市场稳步扩大。成功举办“惠民购物全川行”“旅博会”“酒博会”“茶博会”等大型会展活动,消费内生动力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4年达12393.0亿元,年均增长15.8%。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已逐渐成为主流。线上零售额快速增长,旅游业加快发展。外贸进出口增长较快。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成功举办西博会等大型对外开放活动,2014年实际利用外资106.5亿美元,实现进出口总额702.5亿美元,是2010年的2.1倍,年均增长21.0%,增速比全国高14个百分点。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外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71.4亿美元。交通运营能力大大改善。大力推动出川通道和交通枢纽建设,2014年,铁路营运里程近四千公里,公路总里程达31.0万公里。邮电通信快速发展。2014年,邮电业务总量突破千亿元,达到1027.1亿元。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民生持续改善
“十二五”以来,全省就业稳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民生持续改善。
就业稳步增加。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业稳步增加。2014年末,城乡就业总量为4833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60.5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34元,增速比GDP快0.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03元,增速比GDP快3.2个百分点。人民币个人储蓄存款余额达25312.5亿元,年均增长16.7%。生活水平明显改善。随着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消费观念逐步改变,消费支出不断增加。2014年,平均每百户居民拥有洗衣机85.5台,彩色电视机115.5台,空调53.3台,移动电话220台。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2014年,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839.7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581.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635.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709.7万人,参加生育保险730.4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99.3%。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
“十二五”以来,坚持教育优先,科教兴川理念,加强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幼儿园12111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32.8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2%。科教兴川扎实推进。2014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比2010年增加178.7亿元,专利申请量9.1万项,是2010年的2.3倍,专业授权量4.7万项,是2010年的1.5倍。卫生事业稳步推进。2014年,全省共有卫生机构81081个,卫生机构床位数比2010年增加15.8万张,卫生机构人员62.7万人。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14年末,有公共图书馆198个,文化站4601个,博物馆206个,广播覆盖率为97%,电视覆盖率为98.1%。
回望 “十二五”,四川直面经济新常态的压力和挑战,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实现“两个跨越”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望“十三五”,四川将坚持不懈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政策措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守西部开发的前沿阵地,融入“一带一路”宏大战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昂扬奋斗!(作者系四川省统计局总经济师)(责编:张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