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中印外交新棋局

2015-02-09辛格

中国经济报告 2015年1期
关键词:外交政策莫迪亚洲

进入改革时代以后,中国在很长一个时期关注的一直是它同几个大国之间的关系,印度和其他国家从来没有被优先考虑过。近来,习近平主席采取了一些重大步骤回过头来关注中国的近邻地区,并令世人瞩目地宣布了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宏大项目(例如AIIB: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些项目将有可能改变亚洲的整体经济面貌。在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国正在将它的经济外交重点转向亚洲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新领导想要建立起一种新的经济治理模式。亚洲的这些发展中国家正好就是中国的这种经济模式的试验场,同时,中国也希望在西方世界秩序崩溃以后能够从亚洲开始重建世界秩序。中国的经济、外交和军事实力有了快速增长,它必定会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它的巨大能力。中国的实力增长太快,它的领导人已经被推到风口浪尖,必须要为如何使用这种国力做出关键性决定。然而中国面临的抉择相当艰难,在各种可能中如何做出最佳选择将决定中国在未来的世界秩序中担当怎样的角色。

中印领导人面临的新考验

近年来,中国外交政策的一项重大变化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用来帮助它们改进基础设施和从事其他建设工程。中国的这些援助已经引起一些关于中国援助这些国家的真实意图的议论。印度就表达了它对中国援助南亚国家的疑虑,视其为对它在自己后院传统影响的巨大挑战。因此,印度对于目前中国公司启动的某些项目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热情,甚至连在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建设港口,中国工人(印度认为是中国解放军战士)在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印度称它是被巴基斯坦占领的克什米尔)施工的改建工程,印度也有疑虑。这就不难理解印度的那些制定战略的人会普遍认为中国是要凭借其新获得的经济实力称霸亚洲。与此同时,印度学术界则有人在谈论由印度和中国一起来建造世界新秩序。这是印度的自由派,他们认为中国援助发展中国家充满善意,并不想影响它们的国内政治。只有时间才能够证明印度人的这两种看法孰是孰非。

印度是中国最大的邻国,也是目前全世界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历史表明,两国都曾经在世界经济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直到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兴起。这两个国家甚至在战后取得独立解放以后也在亚洲的政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并在国际政治中配合良好。由于两国在历史上都遭受过殖民主义列强的压迫和剥削,我们在它们的外交政策声明中自然会发现更多的相似之处而不是差异,但是在亚洲的区域治理问题上这两个大国却互不信任,这也是观察亚洲政治的学者们要分析的主要课题。印度和中国今后会齐心协力还是会互相抗衡,如今已经成为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自由主义学派和现实主义学派两方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

印度和中国产生了全球将近38%的污染物,拥有24亿人口,代表了世界上有史以来两个规模最大的和增长最快的新兴经济体。这两个大国都位于迫切需要对丝绸之路进行实质性投资的亚洲,然而它们之间却完全谈不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领导人的融洽关系还在建立之中。他们的前任辛格博士和温家宝总理曾经有过很好的工作关系,现在的莫迪总理和李克强总理同样也在发展良性互动。未来的印中关系还会继续发展,其结果将影响全世界。仔细分析印度和中国各自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安全以及各自的外交政策战略和愿景,我们发现这两个国家其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点:两国都在“赶超”,即两者都是重新崛起的经济巨人,都属于所谓金砖四国中的国家。因此,这两个国家的领导人面临着一场考验,他们必须使两国重新团结起来在亚洲实行睦邻政策,一起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展示它们的集体力量。下面,笔者试图指出印度和中国的外交政策制定者们在彼此打交道时有可能会遇到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一路一带”和印度

中国是复兴古丝绸之路、将其作为连接亚洲和欧洲的贸易通道的主要倡议者,同时,它还建议建设一条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全球贸易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过包括印度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反应虽然不能说是负面,却也说不上积极。印度是既处在陆上丝绸之路通道同时也处在海上丝绸之路通道上的唯一国家。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正好处在两条丝绸之路的交叉点上。因此印度对于复兴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先生至今仍未出面澄清他的政府是否支持中国的倡议。在印度的领导人中间对于习近平主席提出这些宏伟项目的真实意图一直抱有怀疑。一些印度人认为,中国人提出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又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MSR),其目的是要加强中国的软实力在亚洲和欧亚大陆的影响。中国实行的是明朝三宝太监郑和的外交,想要施加它的影响,加强它同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外交和贸易关系。欧洲旅行者早先留下的笔记表明,几百年来,古丝绸之路就起到了向欧洲国家塑造中国形象的作用。后来,欧洲人在印度洋和中国南海兴起的海上贸易敲响了跨越欧亚大陆中部的丝绸之路贸易的丧钟,标志着该地区自那以后就开始长期衰落。中国人现在倡议复兴古丝绸之路又将全世界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这个地区的地缘战略位置上。

毫无疑问,中国提议的新的丝绸之路不仅会促进亚洲内陆国家,也会促进印度的一些边远地区的繁荣。不过这个项目的细节还在酝酿之中,中国不可能向印度和其他参与国通报更多的信息。如果只靠中国单方面的经济实力来搞这个项目,那么其规模一定会大为缩小,仅能造福少数几个地区和国家。为了将来能够在这条线路上实现货物和人员的低成本安全运输,印度和中国应该主动联合起来就如何选择具体线路开展科学研究,而且在研究中必须把各个参与国所关注的因素都考虑进来。还要记住的是,我们谈论的这个地区正是全球恐怖主义的诞生地,同时也是好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几个超级大国争夺霸权的中心。在这条线路上,无论在陆地还是在海上,应该主要由印度和中国提供安全保障,这两个国家只有共同采取安全措施才能够防止恐怖主义分子在丝绸之路上对货物和人员的袭击。

由于进行“反恐战争”和国际间对能源资源的争夺,欧亚地区对于这个地区之内也包括这个地区之外的所有主要大国的国际重要性都在增加。美国早在2001年9月以后就在中亚建立有军事基地,现在,尽管中国、俄罗斯和伊朗仍然在施加它们强大的影响,美国却已经在这个原来属于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变成了一股真正的力量。印度也正在加入到欧亚地缘政治中来,不过它还未能成为其中有重大影响的一员。我们注意到有一些中国机构如云南财经大学的“印度洋国家研究所”,它们在进行过一些研究之后已经绘制出了中国某些内陆省份的出海通道。不过截至目前,我们对于中国货物将来是否有可能通过位于斯里兰卡的港口外运,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中国进入印度洋一定会被视为对印度当前在这一地区霸主地位的威胁。尽管中国说它到这里来是为了勘探海床资源,不过它主要关注的还是海上运输线(SLOC)的安全。这条运输线对于中国可以说是性命攸关,其运输量占到它全球贸易的一大块。中国一直都在担心它的船只通过马六甲海峡的安全,现在时机已到,它要将这里的安全控制在自己手中。随着阿富汗战争的结束,美国将要撤除它在印度洋的主要军事基地,这会为中国留下进驻的巨大真空。

中国政府倡议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用意十分明显,中国要扩大它的海洋存在,无论文化上、战略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必须如此。最后但并非不重要的是,提出“海上丝绸之路”很可能是回应那种“珍珠链战略”的说法,后者是某些人担心中国正在从斯里兰卡到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一连串沿岸国家建造军事基地而猜测的中国意图。

海上丝绸之路的细节尚待揭晓,而莫迪领导下的印度则似乎是想与它的那些古代的贸易伙伴重建联系,沿着印度洋沿岸国家建立起一个“印度洋世界”。印度在地理上的独特位置注定它要在维护印度洋的安全和贸易上担任主角。作为印度洋的中央之国,印度已经在维护这个地区的和平安宁方面发挥了领导作用。印度领导人还试图将印度洋沿岸国家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环印度洋区域联盟。印度的文化和软实力在这个区域(从非洲东部开始,沿着阿拉伯半岛沿岸,经过伊朗南部到南亚的几个主要国家,再到斯里兰卡和东南亚)随处可见,它在印度-太平洋海域的任何权力争斗中都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莫迪在他的初次联合国发言中讲得十分明确,中国应该以和平方式来处理南中国海的争端。和平与安宁是在海上搞任何大型开发项目的前提条件,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别的国家都是如此。印度以前和现在的政府与有相同想法的国家一起,一直在竭力确保印度洋继续是一个“和平区域”。同样,印度认为,“如果关于南中国海的那些争吵得不到和平解决,它们就会是实现习近平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主要障碍。

正如媒体所报道的,拟议中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主要位于欧亚地区,它会通过高速铁路、公路和信息网络迅速向外扩展,还建有许多能源输送管道,其间有好些交叉点和汇聚点。中国倡议的这条丝绸之路,它的主干道将是从以前的帝国首都西安开始延伸至新疆的乌鲁木齐,此后穿过中亚、伊朗、伊拉克和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最后终止于威尼斯。这条丝绸之路主干道还有许多支线,可以穿过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几个成员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由此可见,即使这条新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地理环境大概也不会比位于这条线路上的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状况更加复杂。没有哪一个国家也不会有哪一个组织单靠一己之力就能够保证在这条道路上通行的货物和人员的安全。

尽管如此,建设两条丝绸之路(一路一带)的建议仍是习近平主席非常有意义的一项外交政策创意,其目的是要在本世纪扩大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和势力。然而,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马上就遇到了挑战。如果他的倡议不过是他独自的喜爱,没有亚洲其他大国参与,那么即使获得成功,规模也极其有限。因此,他需要努力说服这个地区有相同想法的国家积极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发挥重要作用。这其中印度的作用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在历史上,印度在印度洋的贸易中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本文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要简要梳理一下印度在同时存在着中国的亚洲新实行的经济外交政策。

印度外交政策中的“莫迪主义”

在过去的15年里,印度的外交政策已经逐渐从一种社会主义的思考方式变成一种资本主义的思考方式,而莫迪的外交政策又会进一步把印度的经济优先放在首位。有好几次,莫迪总理都在他的讲话中非常清楚地解释了他的外交政策。他“希望印度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那将可以让他集中精力搞国内的经济结构改革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因此他的这种经济外交政策将会是只谈友谊,绝不结怨。他愿意同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发展一种双赢的伙伴关系。他已经把他的这种外交政策从“东望(Look East)”升级为“东进(Act East)”。他希望所有的民族都能够富裕起来,这来自他的哲学“Sabka Saath Sabka Vikas”(翻译出来意思是:为所有人发展,为所有人所支持)。因而十分清楚的是,莫迪的外交政策绝没有要同任何一个国家对抗的意图,甚至不想同巴基斯坦对抗,尽管这个国家在莫迪向南亚示好的过程中已经制造过麻烦。

印度只有在一个和平与合作的氛围中才能够成为一个制造中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莫迪政府在涉及印度的国家安全时将会采取软弱立场。印度在处理巴基斯坦军队跨越查谟和克什米尔的实际控制线的事件中就已经划出了这条红线。在过去几年中印度加强了它与中国周围国家的战略和军事合作,如日本、越南和澳大利亚。莫迪的前任曼莫汉·辛格博士与日本有过不寻常的合作关系,最近,他又接受了日本授予外国人的最高奖。莫迪则进一步巩固了辛格发展起来的这种印日关系,两国领导人个人之间关系亲密,一起把两国之间的合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我们不应该把印日的这种关系解读为印度已经加入了某个军事同盟,目的是要牵制或抵消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印度是一个实行多党民主制度的国家,有左右两派政党,其宪法具有社会主义属性,新德里不会有任何一个政府——包括纳伦德拉·莫迪的多数派政府,有可能擅自与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结成军事同盟。印度领导人曾不止一次地向北京表明:印度不会成为这个地区或全球范围任何一个反中国联盟的成员。印度将按照相互尊重和互惠的原则发展与所有大国的友好关系。印度的外交政策的基础是“非暴力”和“和平共处”,它从未做过任何不利于这个地区和平的事情。印度是一个负责任的核大国,在遵守核不扩散条约方面一贯无可挑剔。

印度外交政策中的莫迪主义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不过,他的政府在最近六个月来所传达出来的外交政策信息已经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新一代领导人,坚定地支持国际机构,非常愿意与具有相同想法的国家进行国际合作。莫迪将会用相当大的精力来制定他的新的对中国的政策,这个任务对于他本人、对于他的外交政策和对于印度的国家安全部队都具有如巍峨的喜马拉雅山一样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印中双边关系中的某些重大问题。

印中双边关系的新动向

印度和中国之间没有解决的(边境)问题仍然是影响两国关系的一个麻烦,不过与此同时,双方似乎都已经转向更加务实,逐渐将那些关于地缘政治关系的焦虑和不确定性放在一旁,更多地基于地缘经济来处理双边和多边的外交关系,甚至以经济来发展外交关系。在过去两年,中南海的风向变了,习近平已经把印度当作他睦邻外交的一大重点。莫迪总理和习近平主席趁参加多国论坛的机会已经多次会过面,后者又在2014年9月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时同莫迪进行过两国首脑会谈。莫迪和习近平代表了我们在过去30中所能看到的亚洲最强领导人中的新生一代。因此,两国人民希望他们不仅能够带领各自的国家实现他们的梦想,而且还能够领导亚洲人民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这两位领导人象征着亚洲的重新崛起,将能重新成为一块具有祥和、辉煌文明的繁荣昌盛的大陆。不过,如果两国之间的边界争端得不到解决,那么两国的关系就会继续紧张,不可能在战略层面上做到和谐一致。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现在却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这十年来,中国出口货物有相当大一部分,从发电设备到手机,都是出口到印度。两国的双向贸易额今年已经达到650亿美元,这还远低于有可能实际达到的数额。从双边贸易进而到相互投资,两个国家在这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来自官方的障碍,尽管根据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KPMG)的报告,“在中国大约有150家印度公司在经营,而在印度则有40家中国公司在开展业务”。在两国的经济关系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两国驻对方领事馆的牵线搭桥对于发展两国城市之间和私人企业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易货贸易曾起到过关键作用。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印度企业有规模不小的合作,那就是印度驻上海和广州的领事馆竭力促成的结果。按照莫迪总理提出的“印度制造”的设想,印度要求中国公司把他们的装配工厂搬迁到印度专门为他们设立的经济特区。习近平主席也宣布将向印度投资200亿美元,虽然印度媒体此前猜测的数额曾经是1000亿美元左右。

在进行贸易时,印度希望中国重新审视一下它的那套重商主义的做法,能够遵循公平、透明的原则与邻国打交道。印度还希望中国对印度的IT、生物技术和制药公司开放市场,改变中国从印度进口货物类别的比重。目前,中国从印度进口的货物,按价值计算,大约有70%都是原材料,主要是铁矿石。双方贸易的这种不平衡引起了印度人的严重不安。中国的非关税贸易壁垒仅仅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小部分原因,主要问题在于印度的制造业没有竞争力。印度与中国贸易的逆差,在2001-2002年是10亿美元,到2013年则增加到了大约250亿美元。这个逆差问题难以解决,还因为两国之间的贸易主要是通过海上通道进行的,中国和印度之间的陆地边界由于当地局势不稳和地势复杂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印度一直希望使它的贸易实现多样化,然而原材料和低端商品仍然占到了它对中国出口的60%。

在南亚地区问题上印度对中国的期待

印度的几个邻国一直处在动荡之中,这是它的核心利益所在,因此印度希望中国能够尊重它在南亚和印度洋的核心利益,不要向印度的几个邻国提供武器弹药,以免有可能被用来支持恐怖主义分子搞讹诈和军事政变。中国应该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坚持它一贯的中立立场,使之保持为印巴两国的双边问题。中国海军的潜艇接连访问斯里兰卡,北京又参与到尼泊尔和马尔代夫的国内事务中,这都会使习近平访问印度以后印中双边关系变好的趋势变得进一步复杂起来。

中国为了扩大它在南亚地区的文化影响力,在开办孔子学院和培训雇员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中国除了将在建设丝绸之路的名义下设立了400亿美元资金用于发展基础设施之外,在今后5年,还会分批向南亚国家提供300亿美元用于道路建设,提供1万个奖学金名额、5000个培训名额,以及执行一项人数达5000名的青年交流计划,还要向南亚国家派出5000名教汉语的中国教师。中国正在利用它的“软实力”赢得好感,培育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联盟关系,以巩固其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中国在这些发展中国家已经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丝绸之路项目又会进一步巩固这些国家的经济对它的依靠。中国所做的这一切都受到印度的极大关注,而中国对尼泊尔、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这些国家的国内政治施加影响,乃是其极端。中国公司在印度的后院积极活动,是在直接间接地向新德里的外交政策制定者们施加高压。因此,莫迪在2014年5月成为总理后首先和最先做的事情就是恢复邻国对印度的信心。他使用的也是“救助和支援”这种经济外交手段,目的在于抗衡中国在印度邻国的日益增大的影响力。

中国在印度以及南亚进行投资是会受到欢迎的,只要这些投资项目不会破坏生态平衡和造成环境灾难。因此,应该用一种透明的机制来判断投资项目的效果,并评估该项目的成本和对所在地区生态平衡的影响。印度早就欢迎中国成为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观察员,希望它能够在南亚国家的发展中发挥建设性作用。这件事情现在就等待中国领导人做出决定,要看他们是否愿意在这个地区在一个集体架构内与印度合作共事,是否愿意同印度互相商量着办事。在这里只要错走一步就会使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脱轨,因此所有的国家和利益相关者都应该行动起来。对于印中两国的领导人来说现在又是一次历史机遇,他们可以引领亚洲的和其他地区的有相同想法的发展中国家一起来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重建一种新型的地区秩序和全球秩序。

亚洲区域合作的未来

亚洲的区域经济合作目前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我们还远没有达到“单一货币”和“单一市场”的目标。不过,西方经济体当前遇到的危机倒是给亚洲各国提供了一个需要认真考虑是否应该在亚洲建立一个新型的地区秩序的机会。在这整个过程中,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国家和最大的经济体应该能够发挥主导作用,不过,它的某些政治举措和外交活动却也成了通向一个统一的亚洲联盟的主要障碍。

印度和中国想要建立的亚洲区域机构究竟是什么样子,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想法。建立孟加拉国 - 中国 - 印度 - 缅甸(BCIM)陆地经济走廊的初衷是加速资金、物资和人员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在次大陆的流动,但是推动这个项目的工作基本上毫无成效。人们应该记得,“丝绸之路”其实是早先一位德国人(当时是奥地利人)对于古代的那条从中华帝国穿越欧亚大陆抵达罗马王国的贸易通道的称谓。它在当时基本上是一条自由贸易带,其安全通过与沿途各个王国交换奢侈品和日用品由它们提供保障。蚕丝其实并不是这条贸易通道运输的最主要的商品,只不过它是倍受欧洲以及印度王室喜爱的一种奢侈品而已。除了拟议中的丝绸之路,关于如何建设亚洲的问题,印度和中国都有共同的目标,也要面临相同的挑战。作为亚洲两个最大的经济体,这两个国家必须按照自由贸易和互惠的原则为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承担更大的责任。像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这样的区域经济机构,由于其成员国之间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了保证这些组织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航行,印度和中国的作用至关重要,只有这样,这艘大船才不至被不大的小浪掀翻。各个国家都想要扩大在这些组织中的影响,不应该把这种竞争看成是一种只能是你赢我输的零和博弈。诚如印度前总理曼莫汉·辛格博士在他与中国领导人多次会晤中常常强调的:“这里为印度和中国实现它们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提供了足够大的空间。”

结语

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当前这种动荡不安的地缘政治秩序有可能像一个世纪前那样导致一场带来灾难的战争。莫迪和习近平面临的挑战都是要设法把自己的国家从这种地缘政治的动荡不安中隔离出来,并为自己国家的顺利和平崛起制造出一个有利的环境。如果他们彼此信任,决定进行合作,齐心协力,那么他们就会把亚洲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否则,他们就会成为西方强权政治中的一部分,这种强权政治不过是用北约一类的军事联盟来维持彼此的平衡。毫无疑问,今天印中的双边关系正在发生变化,而且在不太远的将来乃至更长一个时期仍然会继续变化。不过,这种变化的速度还不是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快。这两个国家都在重新崛起,想要恢复它们各自都是世界和地区大国本应有的雄风,它们之间的关系必将决定全球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未来。不过这里存在着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新德里和北京是否准备放弃或者至少淡化各自的领土民族主义,以此来加强本国乃至和整个地区的安全。领土民族主义和区域一体化两者不可能并存不悖,其中一方必须要向另一方做出让步。

(作者为北京大学南亚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由王倩译)

猜你喜欢

外交政策莫迪亚洲
亚洲自动售货机展
英国“脱欧”后的外交政策:失去欧盟后的英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吗?
年华如斯:莫迪里安尼笔下的平民青年
莫迪 印度做上百App表达对总理的热爱
亚洲足球
浅论美国外交政策中孤立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永续性
那些早已红透VOL.03半边天的亚洲it gril,你都关注了吗?
践行新保守主义的美国新智库:外交政策创议
涉台外交政策演变过程及其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1949—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