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全恩堂:麒韵故乡情
2015-02-09王静
王静
古文“风情张日,霜气横秋”:风度之高胜于太阳,志气之凛盛如秋霜,用于描述中国京剧史上的大家—周信芳的表演艺术,应当可行。
周信芳以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京剧的一种艺术流派—麒派,世人誉之为“麒韵”。1949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联等多次举办纪念周信芳舞台生涯的活动,祝贺这位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作为周信芳的故乡,浙江宁波也先后为他举办过纪念活动,最近一次在2012年。纪实文学作品《再寻麒麟童》首发式、名家座谈周信芳、参观故居全恩堂……以追大师足迹,以寻大师精神。
说周信芳的京剧生涯,得先说其父周慰堂与京剧的缘渊。周慰堂是慈城周氏显宗祠十八世孙。慈城旧时为宁波府慈溪县治所,早在明代已是戏文之乡。至晚清,小城流行徽班(京戏)、绍兴大戏、余姚滩簧等,“午前开肆,午后闭肆,击鼓吹箫,讴歌唱曲,凡戏玩无不为”。在这样的市井风俗中,布店伙计周慰堂一旦闲暇,便爱去看戏文,后来竟跟戏班远走。慈城周氏读书传家,世谱上有三十八人取功名入仕途,这样的“世族”再怎样看待“士农工商”也不会允许子孙行此“贱业”,族长作出了将周慰堂逐出祠堂的处罚。
逐出祠堂是封建宗族制度最严厉的惩罚,但周慰堂似乎并不介意梨园。1895年1月14日(甲午腊月十九),周慰堂的儿子在江苏淮安出生;周慰堂不忘按家族辈分排行,为儿子取名“信芳”。1899年,周慰堂送四岁的小信芳拜师学艺。1902年,戏班让七岁的小信芳以“七龄童”之艺名,在杭州拱宸桥天仙茶园为他人配演,引起戏曲界和戏迷的关注。
如果说杭州的戏台让小信芳初露锋芒,那么上海的戏台则让其成名。1907年的某次演出,海报上把“七龄童”误写成“麒麟童”;戏迷戏说,从此以后,就像祥瑞一样,“麒麟”驰骋,周信芳的戏艺誉满大江南北,成了人们戏曲生活中向往的名字。
十余载舞台淬炼,十余载喜怒哀乐,十余载春华秋实。1916年,已然以麒派艺术立足上海戏台的周信芳,首次担任上海丹桂第一台的后台经理。这时,飘泊多年的周慰堂渴望荣归故里,渴望落叶归根,他觉得儿子年轻而有为有成,便作出让周信芳陪同返乡认祖归宗的决定。
周信芳十分理解父亲的心愿。他曾说,他小时候学戏最原始的动力之一,就是要为父亲铺就一条认祖归宗的路。
按族长的安排,1918年8月,周慰堂兴冲冲采办了供奉祖宗的物品,采办了敬送族亲的礼品,从上海十六铺上船到宁波江北岸落船,再坐车到慈城。走过德星桥,走近显宗祠,可是祠堂的大门依然紧闭,父子俩傻傻地站着……一会儿,有人来告知:须拿出三千块银元作为修缮费,才被允许进入祠堂祭祖,否则,即使是族长的决定也无法通融。
父子俩丧落地回到宁波客栈。族人托人“协商”于周家父子,表示可减价到两千块银元,若没有带钱也可写下欠条……这数目的钱,对于当时上海滩红角的周信芳来说不难筹集,他劝父亲同意、完成心愿。
但周慰堂说什么也不答应,他认为:紧闭祠堂不让进、先拿钱,这于情理不通。在回上海的轮船上,父子俩商定自己建座祠堂,以免一切纠葛。三年后,周信芳陪父亲到慈城扫墓,落实了此事。
1925年1月18日,是甲子腊月廿四,上海的戏班封箱停演,周信芳陪父亲回慈城半个月,举行周氏全恩堂开堂仪式。这组建筑由台门、全恩堂、后楼及厢房组成,后来称“周信芳故居”。全恩堂的建立,表示着周氏后裔周慰堂一支认祖归宗。
1945年清明节,周信芳护送父亲的灵柩回故乡。灵柩安葬在慈城夏家岙(今白龙山公墓附近)的周御史房祖墓墓地。全恩堂悬周慰堂遗像。
周信芳助父亲建全恩堂,是他不忘祖先血脉传续和恩泽的中华文化根基使然。为报故乡,他多次来宁波演戏,影响所及的有:认祖归宗后的次年夏天,他率上海大新舞台全体艺员,在江北岸的鼓舞台连演9天15场麒派戏《南天门》《四进士》等;1936年,他率戏团登天然舞台,连演20天自己的代表剧《扫松下书》《明末遗恨》等;1958年,时任上海京剧院院长的他鼓励九个子女中唯一继续京剧表演的幼子少麟到宁波为父老乡亲演戏,并回慈城全恩堂祭祖……
周信芳有浓烈的爱乡情怀。1949年宁波解放,他发动上海演艺界为宁波灾民义演,并到电台现场播唱数次。1951年,宁波效实中学筹建图书馆、实验室,时任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长的他将租赁的宁波西门老郎殿无偿转让。
岁月的风雨侵蚀不止,周信芳故居曾有重修,如今仅存全恩堂。三开间的全恩堂为一幢典型的祠堂建筑。祠堂右侧内墙镶嵌一大一小两块石碑,大的镌《重建全恩堂碑记》,小的刻“祠堂禁条”。1985年4月,出席宁波各界纪念周信芳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活动的周信芳之女瞻仰了全恩堂。
一个人记忆着一个地方,一般有两种可能:一是留下一个人的生命痕迹,一是留下一个人的感情痕迹。宁波慈城是周氏父子的故乡,那是与生俱来的记忆。如今,我们从这座漫漶的全恩堂,从这位大师的艺术成就遥想周氏父子建立全恩堂的心情,不难看出这两位游子感恩祖先、感恩家乡的情怀,这就是当年为什么名取全恩堂之由吧—笃于亲亲之义……
(除署名外,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