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

2015-02-09张占斌

中国经济报告 2015年1期
关键词:新常态常态经济

张占斌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9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1%。CFP供图

当前,中国经济正进入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我们要科学研判经济运行新走势,高度重视、妥善应对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全面深化改革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

当前经济运行趋势稳中向好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经济与社会等多重矛盾相互交织,中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进入到了中高速阶段。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物价保持在合理区间,国际收支向基本平衡过渡,宏观经济运行趋势稳中向好、稳中向优。

从经济总量看,国家统计局的公报表明,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2万亿元,同比增长7.4%。其中,一季度GDP增速为7.4%,二季度和三季度增速分别为7.5%、7.3%。从这组数据可看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继续处于合理区间,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基本在7.5%左右波动,并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年初确定的7.5%左右的增速目标,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的,即使是7.4%或7.3%,甚至再低点,如7.2%或7.1%,也能够承受。只要经济增长大体稳定在7.0%左右,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有把握的。从国际经验和长远视角来看,中国增速适当回落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不绷得太紧,加大弹性,更容易从容做事。

从经济结构看,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攀升至46.6%,这是非常好的结构优化迹象。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为加快实现健康中国、养老中国、宽带中国等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新常态下,通过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优先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逐步化解产能过剩风险等举措,将进一步提升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受房地产周期性和阶段性调整的影响,投资增长有所放慢,但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需求结构的改善较为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持续快于同期GDP增速,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持续有所改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都继续有所缩小。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战略的实施,中国的区域结构也在逐步优化。应当说,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正朝着优化升级的方向迈进。

从经济效益看,目前就业总量实现平稳增长,就业质量稳中有升。数据表明,中国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82万人,预计全年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与去年基本持平,超过年初目标,特别是大学生就业稳定。这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下,能实现“保就业”目标的实现,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力推中小企业发展,保住了就业,也就保住了民生,保住了社会稳定大局。前三季度,CPI增长2.1%,控制在预期目标内,主要是因为食品价格增长较为稳定。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的民生建设和生态建设均得到加强,小微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去年以来,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取消和下放了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并制定出负面清单、责任清单、权力清单制度等。简政放权“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国质量”和“中国效益”将会进一步凸显,增长速度“下台阶”,增长质量“上台阶”就成为应有之义。

从经济增长动力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正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向创新驱动转换。过去30多年我国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路子,目前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经济高速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面对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的新一轮浪潮,面对企业主动转型、创新意愿的明显加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逐步发生转换。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是1978年的近3倍,这是由体制改革、技术进步、结构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今年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总体来看,中国经济正在逐步转换增长动力,逐渐转入创新驱动型的新常态经济,经济增速的适度回落,能够为科技创新留出时间、腾出空间。

中国经济发展宏观政策取向和确定预期目标的原则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大环境总体对我有利,和平发展、互利共赢成为全球共识。但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来自外部的风险和挑战不可小视。

从短期看,2015、2016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周期性温和复苏态势。IMF和世界银行先后在年中下调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的同时,并没有调低2015年的增长预期,他们预测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达到4%。但世界经济复苏则呈现明显的曲折分化特征。美国经济复苏形势更为稳固,就业、房地产等主要指标继续改善,消费者信心走高。欧日经济持续徘徊。欧元区受德法意等大国的拖累,复苏进程再度搁浅,通缩压力不断上升。日本“安倍经济学”和“311大地震”后的灾后重建,使日本经济出现了短期性复苏,但长期动力不足和政策效应递减,经济增长的前景不容乐观。新兴经济体集体进入减速调整期。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势头总体仍在延续,部分国家存在滞涨风险,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从中长期看,我们面临两大挑战和机遇。一是世界经济游戏规则正面临深刻调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积极推进TPP、TTIP,以美联储为中心的六国实行货币互换,对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和产业分工带来新挑战。二是世界正在酝酿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应用,对传统产业往往具有颠覆性,对现有产业体系可能带来很大冲击。当然,这对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总体看,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可能好于2014年是大概率,但仍然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2014年上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中国经济发展要适应新常态。这是一个重大的发展阶段判断。新常态它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是中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进入中高速阶段的从容状态,要求中国的产业发展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增长动力要从依赖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换。它强调经济发展既不能片面追求过去那种粗放的高增长,也还要保持合理发展速度防止经济惯性下滑。这种辩证思想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特征,是我们制定2015年及“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基础,也是我们确定各种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依据。endprint

在新的发展阶段,确定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必须坚持三点:一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二是抓住创新转型这条主线,提质增效。三是坚持有为有力原则,实现好的新常态。

以全面深化改革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2015年的经济工作对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和为“十三五”开局奠定坚实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年,2015年则是许多重大改革的推进和落实年,财税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国企改革等都将全面铺开,因此,是改革攻坚的关键一年。总体来看,关于2015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具体有以下建议:

第一,优化政策,保持经济中高速发展。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金融政策都有很大的优化空间。用好用活财政金融产业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稳步发展。要坚持稳增长靠宏观调控创新、靠改革激发增长活力,这一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思路。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定向调控政策。定向调控具有较强的动态性,更注重解决长期的稳增长问题,目标既是保持经济运行不滑出合理区间,又通过激活力、优结构、释放长期发展潜力,来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可考虑结合三架马车的情况以及行业和区域的变化情况,讲些有针对性的稳增长政策。比如重大基础设施、中西部铁路交通、水利工程、城市交通、地下管网等。

第二,促进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在进一步深化和巩固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同时,全面推进和落实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国企改革和要素市场化等改革,努力实现改革的重大突破,同时,全面提升扩大开放的水平,为稳增长增活力,为调结构提供内在动力。再取消和下放几批审批事项,重点清理取消能源、医疗、医药等领域不必要的生产经营准入限制、行业管理规定,进一步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规范企业投资前置审批及中介服务环节,逐步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全面推进和落实中央确定的财税体制改革方案,统筹推进预算改革、税制改革和事权财权统一改革。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健全市政基础设施、水利工程等领域的投资运营机制。加快推进利率、汇率和资源品价格等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工资改革。

第三,调整结构,创造中国经济发展优势。一是要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既包括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也包括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二是要努力优化投资结构。深化国企改革,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制定跨五年规划的棚户区改造、铁路、水利、能源和生态环保等长期重大工程建设。三是要着力推动中国经济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显著提高一些战略性产业(汽车、节能环保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四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是落实好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关键是解决好“三个一个亿”问题。五是加快和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

第四,改善民生,促进中国经济包容式发展。中国的基础产业,有的如农业是弱势产业,有的如公共基础设施等投资大、盈利水平低,基础研究与教育则存在较严重的体制问题,结果都存在投资不足、欠帐太多的问题。不尽快加强这些短板建设,使短板变长,中国长期稳定发展的可持续性就难以提高。一些民生短板补上,如加强基本社会保障,则有利于扩大消费,增强发展后劲,还有一些民生加强了,如教育和医疗,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是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条件。

第五,防范风险,增强经济稳步发展的信心。2015年可能是各种风险更为集中显现的一年,要注意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避免发生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把经济增长稳定在合理区间是最大的防风险。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坚持底线思维,是我们应对当前错综复杂形势的科学方法,更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治理理念。这里需要强调的有粮食安全、金融安全等,其中最需要高度警惕的是,房地产的持续调整,将使地方融资平台和金融机构的隐性风险显性化,对此,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化解。

第六,精心谋划,着眼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2015年是规划年,而且“十三五”规划具有“承上起下”的重要作用。要认真总结过去几年的经验,认真研究中国处于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变化,准确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趋势和存在的关键问题,围绕着全面深化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努力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推动中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方向,对未来五年至更长期的发展进行战略谋划。“十三五”规划既是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划,也是一个全面实施转型发展战略的规划,以此推进中国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目标的实现。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常态常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