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彩椒秋季高产栽培技术
2015-02-09唐玉英
彩椒为茄科辣椒属喜光喜温蔬菜,因其色彩鲜艳、果实个大、果肉肥厚、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彩椒生长发育期间需要较高的温度,利用保护地栽培更容易获得高产,每667平方米(1亩)产量可达2000~2500公斤,产值10000~12500元,经济效益显著。现将大棚彩椒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土壤选择与改良
应选择保水保肥力强、肥沃低盐的地块种植,做好土壤改良是彩椒获得丰产的基础。改良的方法有: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通透性。休耕时在棚内养殖蚯蚓,可疏松土质。利用夏秋季大棚换茬时间,地面铺粉碎后的玉米秸秆与氰氨化钙(土壤消毒剂),旋耕后使之与土壤充分混合,整平土层后灌水覆膜,密封大棚,持续25~30天,杀菌消毒。
2.品种选择
选择抗寒性好、抗逆性强、抗病虫能力强、植株高大的彩椒品种,如法国皇马,荷兰塔兰多、凯蒂等,这些品种适用于大棚秋茬栽培,管理容易,适应性强。
3.培育壮苗
适时播种:结合市场需求,应适当提前播种,播种期可由8月底提前至8月中旬,上市时间为春节前15天左右。青椒价格高时,也可采收青椒出售,一般在11月上旬青椒即可上市。
种子处理:先用55℃温水浸种2~3小时(有包衣的除外),然后用干净纱布包裹进行催芽。催芽期间温度保持在25℃左右,每天用温水冲洗一次,当出芽率达到65%以上即可播种。
穴盘育苗:彩椒可采用72孔或128孔穴盘育苗,以72孔穴盘最佳。旧穴盘在使用前应清洗干净、晾干,再用多菌灵600倍液浸泡8~10小时进行消毒。草炭、蛭石、珍珠岩按2∶1∶1的比例配制基质。催好芽的种子点播在播种孔内,每穴1粒,播后覆盖0.5厘米厚的基质,浇透水后覆盖地膜,待2/3的种子出土后揭除地膜。苗期保证光照充足,以控水控肥为主,在秧苗长至2~3片叶时,可结合苗情根外施肥。若叶色浅绿,应每隔5~6天叶面追施0.2%磷酸二氢钾1次。定植前1周左右炼苗。
4.整地定植
5~6片真叶时即可定植。定植前施足底肥。每667平方米撒施有机肥1500~2000公斤、三元复合肥30~35公斤、辛硫磷3公斤(防治地下害虫),深耕翻入土层。土地整平后做宽150厘米(连沟)、沟深30厘米的畦,每畦种植2行,株距35~40厘米,覆盖黑白双色薄膜。选择晴好天气定植,定植深度以子叶与畦面相平为宜,封严地膜穴洞口。
5.田间管理
肥水管理:定植前一天傍晚浇透水,定植后补浇一次水,5天后再轻浇缓苗水。门椒坐果后开始浇水施肥,每667平方米随水追施尿素5公斤。如遇连续晴天,棚内土壤干燥,应及时浇水。彩椒忌长时间干旱后浇大水,大水漫灌往往会造成大面积死苗。盛果期,每隔10~15天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10公斤、高钾肥3公斤、高钙肥3公斤。
温、湿度管理:定植后1周内的缓苗阶段,一般封棚保温,提高棚内温度,白天温度保持26~28℃、夜间保持16~18℃,促进新根生长,利于缓苗。后期逐渐加大通风量。开花坐果期白天温度保持22~25℃、夜间不低于15℃。温度超过33℃或低于15℃时坐果率明显下降,且畸形果增多。超过33℃时,要求覆盖遮阳网降温。棚内湿度一般控制在55%~65%,土壤保持湿润(湿而不黏)。
植株调整:彩椒株高可达80厘米以上,为防止植株倒伏,在植株两侧拉两条塑料绳,以便田间管理,个别长势不佳的植株可用塑料绳吊起来。彩椒分枝能力强,应及时摘除门椒以下侧枝及内侧枝、徒长枝、老叶、黄叶,及时疏花疏果,门椒尽早全部摘掉,保留部分果形周正的对椒,同一节位只留1个果,其余疏掉。
6.病虫害防治
彩椒病毒病可用8%宁南霉素水剂500~800倍液喷雾防治,炭疽病可用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2000倍液或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疫病可用52.5%恶唑菌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1%申嗪霉素悬浮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白粉病可用400克/升氟硅唑乳油5000倍液或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和白粉虱都可用40%啶虫脒水分散颗粒剂5000倍液或25%噻虫嗪水分散颗粒剂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
7.适时采收
当彩椒停止膨大转色后及时采摘。采摘一般在晴天早晨进行,选择果形好、颜色均匀的果实,细心剔除畸形果、烂果、伤果和虫果。采收时要做到轻拿轻放,不伤及果柄和花萼,防止扎破或碰伤果实。
(上海市奉贤区蔬菜技术推广站 唐玉英 邮编:2014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