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改善类风湿性膝关节炎疼痛40例
2015-02-09付新求
付新求
关键词:类风湿性膝关节炎;温针灸;疼痛;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5.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4)12-0001-01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慢性进展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将对我院自2012年3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期间前来就诊的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给予临床研究,从而探讨温针灸改善类风湿性膝关节炎疼痛效果,为提高患者疗效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男31例、女49例,年龄29至73岁,平均年龄(51.09±2.24)岁,病程4个月至23 a,平均病程(6.27±2.00)a,临床表现:左膝疼痛31例、右膝疼痛36例、双膝疼痛12例。按照前来就诊序号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单号,40例)、对照组(双号,40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例数、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对比结果(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 持续两周中度以上发热并同时伴有关节炎及下列至少一项表现:①短暂的非固定红斑样皮疹;②全身淋巴结发生不同程度肿大;③肝脏或脾脏肿大;④浆膜炎;⑤骨髓穿刺检查结果呈炎性反应;⑥反复血液及骨髓细菌培养结果呈阳性。
1.3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中医针灸治疗,其中对照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给予毫针刺治疗;研究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给予温针灸治疗。①温针灸:取足三里、脾俞、肝俞、肾俞、气海、关元等为主穴,根据病变膝关节循经取配穴如合阳、申脉、丘墟、犊鼻、梁丘、昆仑、委中、解溪、阳陵泉等,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后利用50 mm×0.3 mm毫针快速进针得气(指切进针法),主穴实施提插补法,配穴给予平补平泻法,针刺深度应根据患者局部体质(胖瘦)确定,之后于针柄上插入点燃的艾条段(2 cm)施灸,每穴位艾灸3柱,待患者局部穴位感觉温热为宜,每日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5次后停止2日,连续治疗3个月;②毫针刺:取穴同温针灸,进针后主穴及配穴均给予平补平泻法,每间隔5 min行针1次,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5次后停止2日,连续治疗3个月。
1.4 疗效判断标准[2]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均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掌握其膝关节疼痛程度变化情况,满分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烈疼痛,即分数越高则疼痛越剧烈。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由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以侵蚀性、对称性关节滑膜病变为主,发病率约为0.5%-3.0%,目前尚未明确其发病机制。研究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致关节滑膜炎症缠绵难愈、反复发作,最终患者将因关节内骨及软骨遭到破坏而引发关节强直、畸形等严重后果,影响正常关节功能甚至致残,伤害患者身心健康。
中医学研究可知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痹症范畴,发病机理为本虚标实,即外感风寒湿邪为标,而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为本,治疗应以温阳散寒、祛风除湿、补益肝肾为主。本文中选取肝俞、肾俞、脾俞等穴可补肝温肾、健脾祛湿;关元、气海疏通经络;足三里强壮要穴、补益气血,与相关配穴联合治疗可达补益肝肾、运行气血、祛风除湿、通经活络之功效。但对照组取上述穴位经毫针刺治疗后,膝关节疼痛效果虽有所改善但并不理想,与李玲[1]研究结果相符。
温针灸是中医中常用治疗方法,可利用艾灸联合针灸达 到温热刺激经络腧穴的目的,利于获得更为显著的温阳散寒、祛风除湿等功效。现代药理学认为,温针灸可有效改善机体内局部微循环状态,有利于获得更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研究可知,研究组患者经温针灸治疗后膝关节疼痛程度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改善,可获得更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相符[2]。
综上所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用温针灸治疗后可显著改善其膝关节疼痛程度,利于患者获得更为满意的治疗效果,保障其疗效及生活质量,值得今后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玲.温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5例临床疗效观察[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14,18(3):31.
[2]孙丽琴.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2,12(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