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外贸的三大趋势推测
2015-02-09毅冰
毅冰
2014是中国农历的马年,也是中国传统的甲午年。120年前,在这片土地上,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败于日本,中国近代发展进入了最黯淡的时期;120年后,同样在这片土地上,中国已在经济总量上超越日本,在出口总量上超越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要知道,仅仅在三十多年前,中国才刚刚进入改革开放的阶段,才开始重点发展经济建设。从一个经济落后、人均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成长为世界第二的经济体,只有短短的三十多年。在这样一个短暂的阶段,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许多内在的问题随之而来。尤其是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依然是粗放型的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只得其二,内需的增长仍然远低于经济发展的预期。
而三驾马车的重要一驾——“外贸出口”,近些年也变得风雨飘摇,太多的不稳定因素,人民币的汇率问题,制造业的空心化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的问题,新型市场的需求问题,贸易摩擦的问题,国内国外的各种内因和外因,使得2014年必然又是一个多事之秋。
人民币依然强劲,增长势头明显
人民币升值问题,往往是中国出口企业们“难以言喻的痛”。自2005年汇改以来,到2013年底,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已超过了35%。2014年新年前后,人民币兑美元的现钞买入价一度破6,而现汇买入价也接近6这条线,离进入“5时代”只有一步之遥。
当前的中国出口企业,大多数都是通过美元作为结算货币,与海外进口商进行贸易。再加上贸易结算的账期,甚至信用证的远期交易,进一步增加了中国企业的利润风险,使得汇率损失变得异常明显。
而中国出口商,依然以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本身利润就“薄如纸片”,是无法承受汇率动荡的。笔者曾经咨询珠三角的多家生产商,2013年的外贸订单,大部分毛利润已低于10%,扣除各种正常的经营投入和业务费用,已经所剩无几。一旦汇率动荡,对企业而言,往往是辛苦所得全被无情剥夺。企业主就难以保持信心,继续经营发展。
所以摆在出口商面前的,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如何增加利润,如何让企业生存下去。
制造业空心化或许好转
看完上面的人民币升值对外贸影响的悲观推测,这里有一个看似好的消息,那就是制造业空心化问题,或许会在2014年有所好转。
一个很重要的信号是,近几年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不景气,使得大量投资投机的资金,开始返回到实体制造业中。2013年,虽然中国整体的外贸增长势头有所减缓,低于预期,但中西部许多省份的海关出口数据有了大幅的提升。这说明资金开始进入实体制造业,有助于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也带动了整个产业链在中西部的布局和成长。从长远看,这是一个良性的发展。
整个出口行业,转型的良机,或许就在其中出现。
“中国制造”加强海外布局
2005年前后,因为劳动力上涨和人民币汇率的问题,使得大批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从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向越南、缅甸、孟加拉国等地转移。然而,这些国家除了当地的劳动力成本低廉外,因为整体经济的落后,和配套产业的缺乏,并不能形成真正的产业链规模,无法与中国正面竞争。反而因为制造业的部分转移,使得国内的生产企业进一步转型,保留了相对高的附加值部分,保留了当地无法完成的配套产业部分,使得区域间合作和国际分工更加紧密。
在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中,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因为任何企业,再强大的公司,都不可能垂直经营,必须把很多环节外包。任何一家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都会经历这样的转型过程,都会逐步外包各种非核心业务,而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建设和发展,从而打造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
这种情况下,市场这个“无形的手”,决定了中国出口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转型模式。
事实上,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到2013年,国际经济环境一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国出口行业也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尽管总体依然增长,但是冰火两重天,二元经济下的过冷和过热行业并存,许多企业就在这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淹没,许多新的企业也在这其中抓住机遇趁势而起。
或许是过去的外贸黄金时期太顺了,许多企业沾了政策的光,轻而易举就获得成功,轻而易举就赚到大钱。但这种成功,在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没有强大的能力和实力,与海外出口商在全球行业里竞争。这就如沙滩上的别墅,根基是异常脆弱的。一旦碰到大风大浪,就有倒塌的风险。所以改革是必须的,转型也是必须的,不去改变自己,不去增强和打造核心竞争力,一定有被市场所淘汰的一天。
而在过去的五年里,在国际环境恶劣,在贸易壁垒频出,在汇率问题纠结的情况下,能够生存下来并壮大的企业,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希望,中国外贸发展的希望。
上一个甲午,书写了国人的屈辱一页;这一个甲午,是否会成为历史上的辉煌一年?在经济总量超越英德法的总和,是否能与美国并列,成为10万亿美元之上的两大强国之一?
这一切,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