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着”做教科研《福建语文高考自主命题十一年》读后感
2015-02-09福建省建瓯市第一中学叶建丹
◎福建省建瓯市第一中学 叶建丹
“站着”做教科研《福建语文高考自主命题十一年》读后感
◎福建省建瓯市第一中学 叶建丹
笔者近来反复研读谢贵荣老师的《福建语文高考自主命题十一年》,三十多万字的书捧在手上是如此的厚重!透过字里行间,依稀看到一个笔直的身影,他用挺拔的身姿告诉了我一个姿式,一个一线教师做教科研的姿式——站着!
多年前,同样是从师傅手中接过一本书,书名是《不跪着教书》。王栋生老师用朴实而振聋发聩的声音告诉我,教师要有自己的尊严,要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传声筒。而今,在谢老师的书里,我再次听到了一个声音:站着!
站着,站出自己的姿态。谢老师说,这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它是一种纪念。我觉得它还是一本为自己的书。诚如谢老师所言,书里“浑身上下写满了两个字:‘个性’”。①好一个“个性”!这个“个性”里不但有谢老师的思考,更有他的自信和勇气。对于高中教师而言,最有“压力”的莫过于高考。而谢老师之“磨刀霍霍”向高考,以一种坚毅的姿势告诉我等后辈,高考并非高不可攀,高考命题亦非完美而凛然不可犯。当高考被拉下神坛,一线教师以站立的姿式去直面它时,我们发现,高考研究不是屈从,更不是为分数的取媚。我等一线执教者并不是指挥棒下的奴隶——失去自我,盲从高考,更不是挥舞着指挥棒的奴隶主——驱赶着学生在应试之道上痛苦乃至麻木地前行。高考有选拔功能,还有导向功能,只是这一“导向”被世俗功利生生扭曲成了暴力的指挥棒。然而当人们挺直腰杆去挥散“导向”的“杀气”时,“导向”显露在人们眼前的分明是一个素朴的核:语文是什么?随之衍生的是:语文应该给学生什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自处?谢老师以其果敢的研究给同仁尤其是我等后辈打开了一扇窗:比考纲和《考试说明》更重要的是课标(哪怕它还并不完善,甚至颇受指摘),而比课标更重要的是“我”与学生。谢老师颇为欣赏陈日亮老师的“我即语文”,笔者亦然。为师者倘若失去自我,何谈道,更何以解惑?教师需清醒地教,清醒地面对高考,拨开种种迷雾看语文之本真,方能取语文之真经。如谢老师这般,且教且思昂首前行,万不可软了膝怯了胆。
站着,站出自己的方向。在世界教师专业化和专业发展的潮流下,我国教师迫切需要提高专业自主性,参与教育研究,转换教师角色。而在热热闹闹的课题研究风潮中,在浩浩荡荡的教科研大军中,是否能站稳自己的脚步,是否能找准自己的方向显得尤为重要,否则,亦步亦趋随大流,不但容易失去个性,而且容易陷入迷茫而倦怠。谢老师以高考为引,十年跋涉,走出了自己的科研之路。从书中所摘各类引言来看,谢老师在多年关注高考的同时必是博览群书。更可贵的是,他“站着”阅读的姿式,于他人之言,既有体认亦有质疑。如对潘新和教授“审题不是能力”之说,谢老师便颇为理性地从现实层面指出:审题“不仅应当是能力,而且还应当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而面对现在高考作文题目越来越没法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情形,谢老师对潘教授的淡化审题的用心深表理解。作文更多考察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而阅读能力在阅读题中已多有考察,如果把审题门槛抬高了,难免有让阅读之鸠占了写作之鹊巢之嫌,也有失选拔考试之公允。即便是作为语文课程之圭臬的“课标”,谢老师亦颇有己见。如谢老师认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于“审美能力”“论述类文本”语焉不详,影响了一线教学及高考。通读全书,虽引文甚多,却一无掉书袋之嫌,反见其理性思考之慎。现今,学生议论文多有一弊:引论过甚,觉得非“旁征博引”不能显其“文化内涵”;而成人写作亦喜“圣人言”“名家语”,泛滥之后便没了己见。一旦剔除这些引言,文章便空空荡荡,血肉尽失,心无所归。反观本书所引材料,无论是高考试题还是各家对高考或语文的论述,均成为作者研究的对象和思考的承载点,也成就了作者的方向。可见,教科研固然要参见“他山之石”、名家论断,但更首要的是不可失了自我、迷了方向。
站着,站出自己的坚持。高考是全民关注的大事,而语文高考因其基础特征而比其他学科更具有天然的“亲民性”。也正因此,语文高考在诸学科中吸引了最多的关注,也引发了最多的议论,只是众说纷纭中又有多少是审慎的理性分析呢?以关注度最高的作文而言,诚如孙绍振教授所云:“言不及义者有之,哗众取宠者有之,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者有之,网络媒体热闹炒作一番,数日之间,遽尔偃旗息鼓。年年如此,陷入套话而不知疲倦者不知其凡几。”③谢老师多年研究高考,从考生和一线教师以及评卷实际出发,触及命题根本,并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如2003年高考评卷首次采用电脑网上阅卷,谢老师当即发文评析,在肯定四评制的公平公正的同时,也指出了标准差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的问题,并针对评卷中出现的“前紧后松”“前松后紧”提出自己的应对策略——“试评”程序。又如《学生高考作文问题分析与2008年备考建议》在点明学生高考作文三大问题的同时,还为2008届考生也为中学写作提出了根本方略:关注自我,着眼个性;重视审题,训练高效;立足课本,学以致用。④谢老师并未满足于为评题而评题,而是立足于问题的解决。这种声音恰恰是我们所需的,它不但引起“疗救”的注意,更有“疗救”的探索。这种智性的坚持不但开拓了他自身的科研之路,也为我等一线教师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
常言道:认真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十年如一日坚持一件事。谢老师连续十多年浸淫于高考研究,不但关注高考,而且关注关注者对高考的关注,以福建高考为核心辐射到各省市高考,深入解剖综合分析,材料翔实、数据明晰,既显纵向之变,又示横向关联差异,用心之深、持心之恒,令人叹服!笔者亦有关注高考,亦曾收集归纳各地高考试题,然分门别类后往往只做学生练习之用,仅作教学之资,比之谢老师透过现象看本质,殊显浅薄!本书从2004年福建语文高考自主命题之始,到2014“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待印,整整十一年的高考。其中既有作文文体、分值之辨,又有“语基”之殇的审视;既有对本土特色题“文化经典”“文学名著”的深思,又有对文本探究的探析;既有对古诗文命题变迁的梳笼,又有对语用题发展的精要概述。如此全方位的涵纳与深度审视,非有一颗朴实的恒心不能完成。且不说各个焦点问题如何细论省内外得失,单看本书所附录《福建语文高考自主命题十一年“年谱”》及《福建语文高考自主命题十一年试卷结构一览表》就足以见作者之用心。谢老师的坚持真真切切地让我们看到了自我实现的道路和价值。
站着是一种姿式,不卑不亢,心之所向执着前行。教学当如此,教科研亦如是。谨以此文谢谢谢贵荣老师之诲,谨以此文自勉之。
①②谢贵荣:《福建语文高考自主命题十一年》,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
③孙绍振:《理性思维导向及其对抒情性思维的超越》,《语文学习》,2014年7-8期。
④谢贵荣:《学生高考作文问题分析与2008年备考建议》,《福建教育》,2008年1-2期。
(责任编辑:赖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