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孔穿刺引流术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研究
2015-02-09王坤红孙志辉赵亚利赵巧针侯韶静康彩英
王坤红,孙志辉,赵亚利,赵巧针,侯韶静,康彩英,胡 琪
(1. 河北省定州市人民医院,河北 定州 073000;2. 河北省定州市妇幼保健院,河北 定州 073000)
微孔穿刺引流术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研究
王坤红1,孙志辉1,赵亚利1,赵巧针1,侯韶静1,康彩英2,胡 琪1
(1. 河北省定州市人民医院,河北 定州 073000;2. 河北省定州市妇幼保健院,河北 定州 073000)
目的探讨微孔穿刺引流术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I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定位于基底节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114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手术组(49例)与对照组(65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适当控制血压、清除自由基等药物处理。手术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12h内给予行脑微孔穿刺引流术。所有患者入院后72h检测血清INF-α、IL-6、IL-1β水平,比较2组患者血清学指标水平的差异。所有患者入院后6h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使用Barthel指数量表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并与治疗后第3周采用相同标准复评,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变化。结果治疗后第72h,2组患者血清中INF-α、IL-6、IL-1β水平明显下降,且手术组降低更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降低,BI评分升高,2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手术组与对照组比较神经功能改善更明显,NIHSS评分、B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早期行微孔穿刺引流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偏瘫肢体活动能力。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微创穿刺引流减轻出血区周围水肿带,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减轻继发性脑损伤有关。
脑出血;微孔穿刺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清炎性因子
脑出血后血肿诱导并刺激周围组织多种炎性因子表达[1]。过度表达的炎性反应可能是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既往有研究表明[2]脑出血后血肿的扩大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浓度水平呈正相关。有效降低脑出血早期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可以明显减轻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改善脑出血患者预后。微孔穿刺引流治疗能够有效减轻脑出血后血肿的扩大,减少局部神经受压症状。但微创穿刺引流治疗对于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目前尚缺乏进一步研究[3-4]。本课题探讨了微创穿刺引流与内科保守药物治疗对于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2月入住河北省定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自发性脑出血,且定位于基底节区患者114例,依据入院后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手术组49例与对照组65例。对照组患者男31例,女34例;年龄(69.16±4.98)岁;患高血压病程(8.93±3.74)年;动脉压(159.24±13.61)mmHg(1mmHg=0.133kPa);入院时GlasgowComaScale评分(8.59±2.71)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30.37±6.18)分;出血量(44.72±5.83)mL。手术组男23例,女26例;年龄(71.67±5.45)岁;患高血压病程(9.01±3.18)年;动脉压(157.31±12.58)mmHg;GlasgowComaScale评分(8.35±2.54)分;NIHSS评分(30.49±6.64)分;出血量(45.47±6.69)mL。入组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标准,且发病后经颅脑CT诊断明确,出血部位定位于基底节区患者。剔除标准:①其他部位的自发性颅脑出血如脑叶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②外伤性脑出血患者;③患者存在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④患者存在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及术前检查凝血功能异常。治疗前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平均动脉压、出血量、病情危险程度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定州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治疗方案获得患者或者家属的知情同意,并与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按照高等医学教材《神经病学》第3版给予内科药物保守治疗,给予甘露醇150mL静滴,每8h1次,吡拉西坦4g静滴,每12h1次,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给予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地平缓释片20mg每日2次口服控制血压;依达拉奉30mL静滴,每12h1次,清除自由基;泮托拉唑40mg静滴,1次/d,防治应激性溃疡。手术组患者入院后12h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脑微孔穿刺引流术。手术方法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手术器械采用北京万福特公司生产的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抽吸针,颅脑CT实时扫描,激光定位仪靶向定位穿刺,确定进针深度后,穿刺至血肿中央,置换针芯,抽吸血肿,接引流管,间断夹闭引流管,术中引流血量(29.87±8.90)mL,置管时间<7d,复查颅脑CT,血肿基本消失,拔除引流管。
1.3观察指标 入院后第3天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6mL,离心,弃上清液,-20 ℃冰箱保存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1β(IL-1β)水平,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进行,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的差异。分别与治疗开始前及治疗后第3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使用Barthel指数量表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2 结 果
2.12组治疗前后血清INF-α、IL-6及IL-1β水平比较 治疗后72 h手术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INF-α、IL-6、IL-1β水平均明显下降,且手术组下降程度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血清INF-α、IL-6、IL-1β水平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2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降低,BI评分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手术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改善更明显(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指标比较,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 论
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发生后,血肿挤压周围组织,水肿加重,中性粒细胞迁移积聚,炎性细胞因子反应爆发,血肿边缘缺血半暗带脑组织损伤加重,引发细胞溶解、坏死。既往研究表明[5-6]脑出血后在血肿周围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损伤及组织修复变化。其中,出血后释放的凝血酶、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及补体系统应激反应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急性炎症反应。研究表明[7-8],适度的炎性反应有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但应激性炎性因子瀑布样爆发性反应可能是继发性脑损伤病情加重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在脑出血早期采取各种诊疗措施可减少出血增加,减缓血肿扩大,有助于患者预后神经功能恢复。基底节区脑出血位于脑内重要的下行神经运动纤维及上行神经感觉纤维通路部位,毗邻脑内重要结构,内有主神经纤维束走行,基底节区内少量出血变化即可导致明显神经功能损伤。尽可能清除基底节区内血肿及防止出血再扩大是目前治疗的方向之一[9]。微孔穿刺引流治疗可以在最小损伤原则指导下,清除基底节区内形成血肿,缓解局部组织受压,置管引流,防止血肿再扩大,有效降低颅内压,是目前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有效微创方法,临床证明患者近期疗效优于内科保守药物治疗,但微孔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机制以及对于血肿周围脑组织炎性反应的影响,目前尚缺乏研究[10]。INF-α、IL-6、IL-1β是常见的炎性反应因子,其在局部炎性反应中起重要的级联反应作用。
研究表明适度的INF-α、IL-6水平升高既是出血损伤诱导的继发反应,也是机体组织细胞防御修复的结果[11]。但INF-α、IL-6水平的显著升高则超过了机体的修复性保护反应,对机体组织细胞产生二次炎性瀑布样爆发反应,加重机体脑组织细胞的损伤。IL-1β也是具有多向性生物功能的炎性递质,适度的升高对于炎性、免疫反应具有调节作用,血清中IL-1β浓度的明显升高则可能加剧周围神经元的损伤。既往有研究证明[12]脑出血发生后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呈动态演变,其中起病后72h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与神经功能损伤的程度关系密切。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72h2组血清中INF-α、IL-6、IL-1β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且手术组较对照组更明显;2组患者反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反映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指数的BI评分均显著改善,且手术组改善更显著。
综上所述,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早期行微孔穿刺引流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水平,提高患者偏瘫肢体活动能力。分析其原因与微创穿刺引流减轻出血区周围水肿带,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减轻继发性脑损伤有关。
[1] 朱捷,吴寿岭,王艳秀,等. 高敏C反应蛋白对新发脑出血危险的预测价值[J]. 中华内科杂志,2010,49(6):469-472
[2] 石秋艳,李倩,姜进克,等.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脑出血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及机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8):727-730
[3] 李博,王婉宇,焦保华. 脑出血的损伤机制及治疗方向[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3,34(11):1481-1483
[4] 朱占胜,吴明灿,张家均,等. 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白介素-6、18、27变化及临床意义[J]. 广东医学,2011,32(6):762-763
[5] 姚远,朱占胜,陈世洁. 创伤性颅脑损伤中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2011,17(20):3060-3062
[6] 李峰,朱少伟,朱树干,等. 脑出血后神经炎症与干细胞交互调控的研究进展[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11):1175-1178
[7] 许忠明. 手术和保守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喊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0):1053-1057
[8] 周峰,张毅,赵晓平,等. 立体定向双靶点引流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的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4):4325-4326
[9] 孙旭,杨东波,蒋传路.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3,47(2):164-167
[10] 韩建立,胡分彩.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时间的选择对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85-87
[11] 周涛,祝春燕,赵超贤. 白细胞介素-1β在脑出血患者血清中的表达[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8):270-271
[12] 林昌福,于朝春,齐一龙. 依达拉奉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含水量、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25(5):362-364
10.3969/j.issn.1008-8849.2015.36.028
R743.34
B
1008-8849(2015)36-4064-03
2015-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