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本视角看《实践论》对《新哲学大纲》的创新

2015-02-09常改香

关键词:实践论大纲哲学

常改香

(延安大学政法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

从文本视角看《实践论》对《新哲学大纲》的创新

常改香

(延安大学政法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

《新哲学大纲》是著名的三本苏联教科书之一,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要来源,但因毛泽东读过的批注本至今没有找到,学术界肯定毛泽东读过这本书,但经常一笔带过。笔者将它和《实践论》进行了仔细的文本比较,发现《实践论》是对《新哲学大纲》的创新。《实践论》继承并发展了《新哲学大纲》对实践主体的叙述;吸收与创新了《新哲学大纲》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表述;承接且超越了《新哲学大纲》对人类认识过程的表达。

文本视角;《实践论》;《新哲学大纲》

《新哲学大纲》由米定、拉里察维斯基等著,是三本苏联教科书之一,原名《辩证法唯物论》。1935年艾思奇和郑易里翻译时,为了出版方便,将其改名为《新哲学大纲》,全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辩证法唯物论之历史的准备和发展”;第二部分“辩证法唯物论”。此书译成中文后,受到国内广大哲学爱好者喜欢,就如郑易里在《补正修订版改序》中写道,“此书销路很好”,很快出版四次,第五次出版时,增加了苏联大百科全书当中的一篇《观念论》作为附录一并出版。延安时期毛泽东重点研究苏联教科书,他在《辩证唯物论教程》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两本书上做下好多读书批注,形成今天看到的《毛泽东哲学批注集》,学术界围绕这两本书,进行了各抒己见的讨论,但是《新哲学大纲》的批注本至今没有找到,学者们在讲述苏联教科书时,总是对其一笔带过,不加详细分析和论述。任何哲学思想的创新都离不开对前人哲学思想的继承,同样毛泽东写成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实践论》也是对《新哲学大纲》的吸收、继承、发展与创新。从文本视角看,毛泽东确实读过《新哲学大纲》,并使其精华思想得很好地继承与创新。

笔者认真分析与研究了《新哲学大纲》(补正增订版),并其和《实践论》进行了详细的文本比较,同时也比较了《辩证唯物论教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论》文本,发现《实践论》就是对《新哲学大纲》第二部分第八章《认识的过程》的创新。该书的翻译艾思奇在《译者序》中讲:“这本书有两个很显著的特点:第一,是对于几千年的哲学史有深刻而简要的论述,使我们明白辩证唯物论是怎样从过去发展过来,准备过来。其次,是第八章对于人类的认识过程的具体的阐明,使我们对于伊里奇的‘辩证法,认识论,论理学的一致’的问题得到极明确的理解。”[1]1毛泽东在研读时,抓住这两个特点,特别是第二个特点。我们经过详细对比,发现《实践论》中关于实践主体、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及其人类认识过程的深刻认识就是对《新哲学大纲》的创新。

一、继承并发展了《新哲学大纲》对阐述实践主体的阐述

《新哲学大纲》对实践主体做了初步说明,如该书讲到:“我们已经知道,辩证法、论理学和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的一致,它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于认识过程的历史的态度,就是那以实践活动为基础而发展的社会人的认识过程之考察。”[1]341“认识的人是认识的社会的一部分,在阶级社会中,是一定阶级的代表。因此对于‘认识者’是不能把它看作观念论的抽象(意识,精神,思想,论理的及心理的‘主体’等等),也不能把它看做唯物论的形而上学的抽象(即当做自然的直接产物看的人‘这东西’)”而是要把它当做实践活动的具体的人,当做历史地构成了的社会生活环境中的一定阶级的代表者。”[1]342“人类是实践活动的主体”[1]359,由此可见,《新哲学大纲》虽然语言比较繁琐,但是已经对实践主体了进行讨论,并认识到实践主体的阶级属性,毛泽东对其进行加工改造,整理总结,准确地表达出实践主体在无阶级社会的实践形式和在阶级社会的实践形式,如《实践论》中讲到:“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2]282-283由此可见,我们今天对实践主体的科学表达就是毛泽东继续与发展《新哲学大纲》的结果。

二、吸收并超越《新哲学大纲》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分析

《实践论》对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其关系的表述是毛泽东的创新,从他读《辩证唯物论教程》和《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批注中,看出当时他对实践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刻,只是对这两本书的观点进行了简单摘抄和旁批,没有出现与众不同的新观点和新看法,但是《实践论》却显然高出一筹。任何哲学思想的创新离不开对过去思想的继承与吸收,同样毛泽东的《实践论》也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仔细对比文本,我们可以分析发现毛泽东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分析就是对《新哲学大纲》的创新。毛泽东在《新哲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超越,使其表述更清楚,语言更清晰,思想更深刻。由文本比较可见,毛泽东确实读过《新哲学大纲》,而且比《辩证唯物论教程》和《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读得晚一些。

(一)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实践论》讲到:“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内部的规律,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291“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2]286《实践论》强调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只有理性认识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这一思想在《新哲学大纲》中已有原影:“科学的表象的任务,就在于要把直观概括化。即是说,一方面要尽量正确地,客观地,更真切地把在过去对对象中的多方面地感觉到了的事物的共通的本质特征反映出来,另一方面,要同时得到对象的个别的全体形象。”“只有在思维里,即在概念,判断,推理的运动里,在作为客观世界的最高认识形态看的理论认识里,它才能够达到充分的发达。”[1]363“人类用感觉或表象的形式去获得客观的实质对象的形象,但还一点也没有透入到它的本质。只有用思维形式,人类才能在内的,必然的,有规律的联结中去认识对象。”[1]366“只有依据着思维,才能够达到真正理论地渗透进到对象里。”[1]368《新哲学大纲》用“思维”表达理性认识的概念,并认为只有思维才可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感觉和表象并不能透入事物的本质,虽然语言表达含糊,缺乏条理性,但是基本思想已经具备。毛泽东《实践论》对其进行发展、创新,使其语言清楚、明白、准确,由此可得毛泽东确实读过《新哲学大纲》,并且做了认真的总结,既提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概念,又指出科学认识的任务是实现理性认识,还指出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事物内部规律性的认识。

(二)理性认识离不开感性认识

《实践论》在强调理性认识的同时,也强调感性认识不可忽视,就如曾指出:“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于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2]288“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2]290“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从认识过程的秩序来说,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2]290《新哲学大纲》也曾讲到要重视感觉,并认识到即使是错误的知觉也不容忽视,就如该书讲到:“错误的知觉是确实存在的,但就是错误的知觉本身,也包含着某种程度的能反映客观实在性的,不容置疑的真理。”[1]354“因此,各个个别的感觉种类,都必然地是对象的其他许多侧面,性质和属性等等抽象出来,而呈现着对象的片面而不完全的形象。”[1]355“当做客观实在性的形象看的感觉,是我们理解客观实在性本身所固有的规律性,必然性,因果性等等是的最后源泉。感觉,和以前认识的形式同样,反映着事物的性质的侧面和量的侧面,反映着现象和本质,反映着物的属性和当做这些属性的统一看的物自身,反映着单独的东西和普遍的东西。”[1]358最后还强调:“最后不可忘记的,是人类认识的这初步形式里所有着的极重要的,具有最高价值的特征。它是人类全体及个人认识发展的初步阶段。”[1]360“如果不承认思维的唯一源泉是(虽不能完全地但多少总有一点正确地反映客观实在性的)生动的,为实的直观,那么,这一个不承认,就不可避免地会走向观念论去。”[1]369可见,《新哲学大纲》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感性认识的概念,但对于感性认识的表现形式做过详细说明,认识到感觉就是认识发展的初步阶段,感觉中包含着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其进行吸收、继承加工、改造,使其形成理论上的发展与超越。

(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新哲学大纲》和《实践论》都讲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但毛泽东讲得很清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全面占有尽量真实的感性材料;二、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这个思想在《新哲学大纲》中闪现过,该书写到:“在唯物辩证法里,经验的扩大,它的多样性和丰富化等,并不会把概括弄狭小了,相反地,它还会愈更引起新的概括的出现。”[1]412“在形形色色的各种情形之下,我们会反复地实现这同样的推理工作。如果说是普遍的‘种种推理形式在外面认识里决不至于失去了它的意义’,那就可以结论说,第一,推理形式具有客观的意义;第二,我们必须要从真理上来采取这些形式,也就是要加以批判,把它的通常的解释加以修正。”[1]385经验的扩大、多样、丰富会引出新的概念,实际上就是说要多占有感性材料,在形形色色的各种情形下,反复进行推理、批判、修正也就是说要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只是语言表述不清楚,毛泽东对其进行继承与发展,形成《实践论》中的科学表达:“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2]290“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2]291由此可见,毛泽东是在阅读《新哲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整理、加工、发展、超越而形成对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准确表达。

三、继承且创新《新哲学大纲》对人类认识过程的表达

《实践论》关于人类认识过程的经典概括是毛泽东的伟大创新,得到学界高度赞扬,但事实上对于人类认识过程的阐述在《新哲学大纲》中已有零星表现。毛泽东对人类认识过程的概括并不是一蹴而成,而是经过吸收、继承、发展、创新而形成。《实践论》中关于人类认识总过程的科学表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2]296-297就是对《新哲学大纲》的继承且创新。

(一)认识发展程度受实践制约

《实践论》中讲:“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2]282-283“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2]283“从事变革的人们,常常受着许多的限制,不但常常受着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2]294“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2]295这个思想《新哲学大纲》中有影子:“生活和实践舞台的扩大,生产力的发展,实践的,生产的,社会经济的,一般地,社会的诸关系的扩大和复杂化,或多或少地同种(首先是在生产机能及社会意识的统一的意味上的同种)的新现象的发现——这一切,都使得客观的实质内容丰富起来,使观察普遍化,使它在思维中更加深刻地受到精磨细炼。”[1]359“这差异的最后原因,是存在于物质生产力的发达里,尤其是存在于观察世界及认识世界的实验的技术手段里。”[1]349可见,《新哲学大纲》已经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要受实践制约,但是含糊不清。毛泽东在《实践论》的科学表达,就是对《新哲学大纲》的继承与发展。

(二)认识的相对性

《实践论》中讲到:“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认识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是的具体过程的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2]295“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2]295这个思想《新哲学大纲》就曾表达过,该书曾写到:“从这里可以得到的结论只是:一切结论都只不过相对地是真理,一切科学结论的绝对内容在它的充分真理性上都有着具体的条件和范围,一切结论和一切判断,概念和表象同样地,需要实践的验证。”[1]395“从对象的本质所得出的结论,它的具体的真理性是被所与对象的全面的研究制约着的。要把这结论应用到新的现象上,就必须对这些新的现象里所实现着的条件加以具体的研究。”[1]395-396由此可见,毛泽东的《实践论》就是对《新哲学大纲》的继承与创新。

(三)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

《实践论》中讲到人的认识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无限地接近真理,认识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践检验。《新哲学大纲》就有这个思想的影子:“倒转来吧——要使种种论理的式子能够获得一个公理的意义,就必须要让人类的实践活动把他们的意识带到这些式子上反复几十亿次。实践反映在推理的式子里,要借着屡次反复的实践活动,这些式子才能得到检证,才能在意识中强化起来……人类实践反复了几十亿次,才使论理的式子打进了人的意识。这些式子,的确是因为反复了几十亿次的原故(并且也只有这样)才保有着一种成见的持续性,才保有这公理的性质。黑格尔的推理论中特别贵重的东西,是他强调了推理相互间的相异形式的联结和推移,强调了由较为表面的形式到更深刻的形式的运动。”[1]387“物的‘内在本性’不是一次就呈现出来,如果现象的‘存在’是可变的,可懂得和矛盾着的,那么物的‘内在本性’,它的本质,它的法则等,结局也是可变的,可动的和矛盾着的。这样,以普遍的东西和物的本质的研究为根据的科学的预测,是和那以物的各个质的和发现为根据的预测同样,需要我们对这普遍的东西和物的本质加以具体的研究。”[1]395可见,《新哲学大纲》已经表述出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毛泽东继承并发展这个思想,形成《实践论》中的科学表达:“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2]295“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2]296-297可见,从文本视角看《实践论》就是毛泽东在研读《新哲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经过积极地吸收、继承、创新与发展而写成的。

[1]米定·拉里察维斯基著.新哲学大纲(补正增订版)[M].艾思奇,郑易里,译.上海:读书出版社发行,1935.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刘国荣]

B02

:A

:1004-9975(2015)05-0021-04

2015-07-20

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4C19);延安市社科基金项目“延安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14BDD10)

常改香(1980—),女,陕西米脂人,延安大学政法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猜你喜欢

实践论大纲哲学
50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份“学习大纲”帮您梳理党的二十大报告
从李达到陶德麟的《实践论》解读之路
菱的哲学
实践论(节选)
毛泽东:《矛盾论》不如《实践论》好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建国以来《实践论》学习和宣传述论*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